《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2、明確線索:
小說構思上有什么特點?
提示:小說的情節,可以用一個“變”字來概括
于勒經濟地位經歷哪些變化?
-------------明確:經濟地位:窮——富——窮(明線)
隨著于勒經濟地位的變化,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明確:態度變化: 恨------盼------躲(暗線)
圍繞這些變小說設置哪些懸念?哪些巧合:
------學生討論:(提示:他們一家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于勒是個什么樣的人?于勒曾是他們的災星,現在為何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為什么?)
-------菲利普一家與于勒在一條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窮困潦倒,年老而流落異鄉,被船長帶回卻又無臉回家,只好棲身船上;二姐婚禮后全家到窮人最理想的哲爾賽島去旅游,這就必須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設計了“吃牡蠣”的情節,這樣,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與賣牡蠣的于勒同在一條船上相遇了。
3、理清結構
(1)、填空
開端(____于勒)——發展(____于勒)——高潮(___于勒)——結局(____于勒)
------明確:開端(盼于勒)——發展(贊于勒)——高潮(遇于勒)——結局(躲于勒)
(2)小結:情節富于變化,跌宕曲折,對比鮮明,引人入勝,關鍵是設置了,構思很巧妙
4、歸納主旨:
(1).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淪落為窮人,而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
根本原因: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2).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作者通過描述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藝術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三、難點突破:
1、誰是小說的主人公?
提示:對于小說主人公的判斷,一是看誰是揭示主題的人物,二是看作者在誰的身上用的筆墨最多。
-------討論后明確: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的腐敗現象,而文描寫內容較多并最能揭示這一主題的是菲利普夫婦。
2、其他人物分別起什么作用?
討論明確:
------“我”是見證人;一方面讓“我”充當故事的敘述者,使行文顯得真切自然,同時“我”又是故事中的角色,“我”的善良、純真正好反襯了父母親的自私冷酷,使文章更具諷刺意味;另一方面在“我”的身上寄托著作者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
-----于勒則是貫穿始終的線索人物。
-----姐姐姐夫是從側面反映資本主社會金錢不僅左右著親情,還影響愛情。
四、重點探究:
1、菲利普夫婦是怎樣的一種人?結合具體情節說明理由(有表情的演讀)
討論明確:愛慕虛榮,自私虛偽,勢利貪婪,冷酷無情,但又不免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
-------從語言、動作、神態、心情細節描寫中可看出來;
-------從菲利普夫婦對弟弟前后不態度變化中可看出來;
-------從與“我”對叔叔的不同態度比較中可以看出來;
-------從社會背景及家庭現狀及痛苦心境中可以看出來。
五、課堂小結:
學生暢談學習收獲
提示:1、構思上收獲;
2、語言上收獲;
3、認識上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