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衡傳》 《 祭妹文》教案
a 自古以為難,臣以為不難。 b 豈有罪非極刑,特令賜死 ?
c 陛下必欲變法,請今日為始 d 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a . ab b . ac c . bd d . cd
8 . 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 . 權善才得罪了飛騎,飛騎為了報復,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將善才的過錯問成死罪,從而引發了高宗和狄仁杰之間是否要處死善才的一場激烈爭論。
b . 由于狄仁杰堅持己見,拒絕執行高宗的命令,高宗為此十分惱怒,在這君臣雙方相持不下時,侍中張文揮動笏板,要仁杰離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強行諫勸。
c . 狄仁杰在諫勸時,十分講究語言藝術,他稱贊高宗有如堯舜,而堯舜又是以寬厚仁愛為本的君主,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為難,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諫勸。
d . 狄仁杰認為法令既已公之于眾,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罪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張法令不可無常,使全國上下無所適從,只要法令沒有改變,就不可將善才處以極刑。
答案解析
( 一 ) a、c、d都是狀語后置,分別是“以……之形飾”、“于……歷算致思”、“以事驗之”,b項是賓語前置,“未之有”應為“未有之”。
( 二 ) 題1,“前四史”指的是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曄的《后漢書》、陳壽的《三國志》。題2,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中的“兩都”和“二京”指的是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
( 三 ) 1 . a “繩”是名作動,但釋“捆綁”不妥,據句意應為“按法律處置”;b“勝”按句意應讀 shēng,意為“能承受”,寫特別傷心,“控制”不妥;c“恨”指“朕”對此事特別不滿意,應是“不滿意”。d的“請”指向皇上提出請求,所以正確。故選d。 2 . 按句意“因”和“乃”都應譯為“于是”,“止”和“僅”都是限制性副詞,都應譯為“只是”。a、c、d的判斷與此不符,都錯了。故選b。 3 . “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為子不孝”是高宗要殺善才的原因,所以“是”指代的是c。而 a 和 b 是結果的一部分,d 只是原因的一部分,都不能取。故選 c。 4 . “朕”自秦始皇開始只是皇帝專用的自稱,不包括“諸侯王”。 5 . “徒”指被罰服勞役的人,“流”古代的一種刑罰 —— 流放,按罪行情節輕重還有等次差別,所以 d 項符合文句意。而a、b項對“徒流”解釋錯了,c 項的“相等”也不妥。故選d。 6 . a①的“指斥” ②的“緩解”都不妥,b①的“指斥”,d②的“緩解”都不妥,又構成了 a = b + d 的組合形式。c 完全符合句意,故選 c。 7 . 逐句準確譯過,據分句及全句意再加適當虛詞驗證,便可看出:①兩分句間是轉折關系。②兩分句間也是轉折關系,所以 a 正確。③為假設關系。④為承接關系,故b、c、d三項不可取。只能選a。 8 . c 項中“十分講究語言藝術”和“以寬厚仁愛為本”都是原文中未涉及的,故c項不符合原文意思。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