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 雜文二篇
3.后期的魯迅
后期魯迅的文藝思想建樹甚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主導傾向是革命現實主義,它的豐富內涵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關于文藝的本質和特征。魯迅已清楚地認識到了文藝的社會意識形態性質,并且還認識到階級社會的文藝,必然帶有階級性,無產階級文學更是如此,它應該是“無產階級解放斗爭底一翼”(《二心集·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不僅如此,魯迅還特別強調文藝的特質,十分注意文藝的典型化問題。
(2)關于文藝創作。魯迅堅持創作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十分重視世界觀與創作的關系,認為“根本的問題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而已集·革命文學》)。在這個前提下,魯迅還著重就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創作的風格、流派、藝術技巧等問題作了大量探討。
(3)關于文藝作品的構成和種類。魯迅十分強調文學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為此,他還就內容和形式的諸要素,作了許多具體的論述。如他主張“選材要嚴,開掘要深”,主張描寫上的“白描”手法,語言的個性化和口語化等等。魯迅還對小說、詩歌、美術等文藝種類特別是雜文作了許多獨到的研究,從而把雜文這一文體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4)關于文藝的產生和發展。魯迅堅持了文藝起源于勞動的馬克思主義觀點,既承認社會生活對文藝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又十分強調批判地繼承中外文學遺產的重要性。
(5)關于文藝欣賞和批評。魯迅在許多文章中,都十分注意探討文藝欣賞的規律,更注意提倡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批評。他認為:“文藝必須有批評;批評如果不對了,那得用批評來抗爭,這才能夠文藝和批評一同前進!保ā痘ㄟ呂膶W·看書瑣記(三)》)在此基礎上,他還反復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原則和方法。
綜上所述,魯迅的一生,是緊跟時代前進的一生;他的思想性格,典型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現代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他在文化上所堅持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魯迅以他一生的光輝思想和行動證明,他不愧是近現代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從本質上看,魯迅是位思想家。他之所以從事文藝運動,如他自己所說,是以為文藝最善于改造國民精神。而他之所以被稱為革命家,則是由于他在文化革命上的功績。他是一位文化思想上的革命家,而非政治革命家。人們往往以為思想家必須有一個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或者是有一種可資號召的主義。其實并不盡然。歷史上有許多思想家是以對現實理解的深刻著稱,他們雖然沒有哲學體系,也不標榜什么主義,但他們的文章和言論足以啟迪人心,引導人們前進,對時代所起的作用,遠勝過書齋中創造出來的那些體系和主義。魯迅就是對中國的歷史和現實都理解得非常深刻的思想家。讀魯迅的著作,特別是讀他的雜文,能培養我們的觀察力和思考力,有助于我們對現實問題的理解。
魯迅以批判中國傳統文化著稱,但是,他的著眼點顯然不在于各種文化派別的“原教旨”,而在于它們對于后世的影響。也就是說,魯迅是從現實情況出發來評價傳統文化,并決定對它的取舍的。他有一篇雜文的題目是:《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就說明他注重的是儒學在現實中的作用,或者說,現實中的權力者是如何利用孔夫子來為自己謀取利益的。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是:“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茍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边@句話有排山倒海之勢,看似非常激烈,但是并不盲目。他是從現實需要出發,要踏倒的是有礙于生存、溫飽和發展的東西,而不是有利于生存、溫飽和發展的東西。在另一篇雜文里,他更明確地說出了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保存我們,的確是第一義,只要問他有無保存我們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國粹!蓖瑯訌倪@一立場出發,也提出了“拿來主義”。這種“主義”要求我們根據本國的需要,放出自己的眼光,來吸取外國文化,而不是任外國人送來有害的東西。這種文化態度,至今看來,仍是可取的。正因為魯迅是從實際出發來看待文化問題,所以他的文明批評總是與社會批評聯系在一起,從社會問題出發,來挖掘舊文明的根子。如:從兒童被壓抑的精神狀態,來批判以長者為本位的孝道;從照相之類,發掘中國人的保守思想和畸形審美心態;從銅鏡紋飾的變化,看歷代不同的文化心態;從袁世凱稱帝時貨幣貶值所起的恐慌,悟出中國的歷史,實質上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的循環;從“面子”問題,挖出國民思想的虛假性;從《論語》派之提倡超脫現實,剖析隱士文化的矛盾性,等等。即使有些沒有直接與某種文化傳統相聯系的社會思想,它的形成,也是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的。魯迅的雜文,既有現實的針對性,又有歷史的縱深感,所以具有它的深刻性。既然有現實針對性,就必然要介入社會斗爭。在斗爭中,魯迅始終站在社會正義這一邊,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并且用他鋒利的筆,戳穿虛偽的假面,揭出麒麟皮下的馬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