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詩兩首》
3.自學展示:①分小組學習《夜》,讀、寫、畫、唱等學習方式任選。②展示各個小組的學習成果。
【創新方案二】
教學角度:詩歌漢語譯文探究——從課文的多個譯本入手,在研討活動中學習詩歌。
主要教學步驟:
1.教師講述翻譯家傅雷和施蟄存的故事,特別突出他們對文學作品翻譯語言的不同觀點,引發學生對翻譯的興趣和論爭:翻譯的語言文字應忠于原文還是應適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
2.出示資料或課件:兩首詩的外文原詩,文體介紹,作者介紹,作品分析,多種譯本,網絡資料等。
3.指導學生進行資料信息整理。分小組合作,快讀找出最喜歡的譯本,比較分析喜歡的理由。
4.指導選題。根據自己的閱讀體會,確定一個小而巧的探究主題:如詩歌翻譯的一個原則,閱讀譯詩的方法,《蟈蟈與蛐蛐》各譯本比較,詩歌翻譯要不要押韻等。
5.組內充分討論,大膽質疑,寫成有條有理的探究性短文。
6.展示探究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精品教案
教學目標:
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2.寫景詩的特點
3.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4.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他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學情分析:
兩首詩都是描寫大自然,但表現的卻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讀前者時可以感覺到詩歌充滿生機活力,后者中夜的靜謐是需要從字里行間細細品味。
課時安排:1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二、 學習和欣賞第一首詩《蟈蟈與蛐蛐》
作者簡介:濟慈,美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兒,自幼喜愛文學,他的一生寫了不少的著名詩篇,如《夜鶯頌》等,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三、讀熟詩歌,注意體會所表達的感情
四、整體把握;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他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五、問題研究:
這首施在構思上有什么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為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六、課后練習一:
詩人這樣寫,借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贊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簡介:
葉塞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并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
二、賞析,歸納這首詩的內容,并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
第一節:寫夜的靜謐
第二節:寫溪水的歌唱
第三節: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
第四節: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
三、結合課后練習二訓練:
1.用自己的話,描繪所寫的夜景
2.這首詩傳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
四、反復朗誦這首詩,體會詩中所描繪的美景
五、 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