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語文考點梳理二十二:議論文閱讀
⑦面對突如其來的誹謗和指責,釋迦牟尼不為所動,表現(xiàn)出了少有的冷靜與清醒。他不理睬,也不還擊,不給對方以可乘之機,而是以他慈悲寬大的胸懷,讓指責無處落腳,將謾罵化解于無形,讓對方最終自慚形穢,敗下陣來,而且,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⑧面對無聊的誹謗與謾罵,有時候,一笑其實就是最有力的還擊。
1.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表達的主要觀點是:
2.聯(lián)系前后文,將第⑥段中釋迦牟尼的問話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3.說說本文采用的兩個事例在論證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4.指出文章的結(jié)構(gòu)方式,并作簡要分析。
5.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
(XX年湖北荊州市中考試題)
答案:1.人譽之,一笑;人罵之,一笑。(用自己的話提煉亦可。如:應微笑對待別人的贊譽與謾罵。) 2.那么謾罵又屬于誰呢?(扣住“謾罵”這個核心詞,句式相同即可) 3.第一個是從反面舉例論證,第二個是從正面舉例論證。 4.總分式。文章第一、二段引用齊白石的座右銘提出中心論點,第三、四段引用袁枚給尹文端戴高帽子的事論證“人譽之,一笑”,第五至八段引用釋迦牟尼妙對謾罵者的故事論證“人罵之,一笑”。 5.示例:每當我在學習上取得一些成績時,師長的夸贊、同學們的羨慕總會讓我沾沾自喜。學習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真正的智者,對榮辱往往是一笑而過的。
分析:做閱讀題一定要有文體意識,明確每一個小題的考點是準確答題的基礎。1題要求找出論點,本文的②④⑤⑧段中均有一些語句容易被誤認,但若能仔細分析,便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均不是文章所要表達的核心觀點。2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了解。這個題最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是忽略了前面的“問”這個字眼,把答案寫成“那么你的謾罵就又還給自己了”。3題的失誤原因主要會出在不知道論證有哪些角度上。4題是一個有難度的試題,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混淆層次,分析理解不恰當。5題最忌諱回答大而空,沒有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不能從具體的事例入手;還有一個容易犯的錯誤是,得到的啟示似是而非,與文章的觀點不吻合。
ⅰ中考試題精編
(一)閱讀就是閱世
①1978年,我16歲,正當少年。在人生的這個階段,讀過的書是可以跟人一輩子的。所以,類如浮士德的永恒沖動,曼弗雷德的孤高厭世,還有哈姆雷特的不斷懷疑與反省,成為我日后一再提及的永恒記憶。當然,那樣年代中的成長并不輕松。物質(zhì)的匱乏與精神的貧瘠,都使人脆弱而易感。讀書無疑加重了這種感觸的分量。但當時的感覺,生命本來就需要傷感的滋養(yǎng)。有時對一個情節(jié)乃至細節(jié),可以樂至沉酣,又轉(zhuǎn)生悲涼;有時對一個人物及其結(jié)局,可以憂郁入深,又轉(zhuǎn)而曠達。這種情緒轉(zhuǎn)換帶出的刺激與快感,難以言說。
②今天的孩子,二十多歲了,通常還幼稚淺薄。聽說狄更斯可以為一個街區(qū)的拐角寫去幾千字,就問:寫一些這樣的文字,有什么意思?還有,像羅曼•羅蘭這樣,讓克利斯朵夫與安多納德錯失在兩列相向而開的火車上,一如自己玩剩下的小把戲,怎么看都不像是有創(chuàng)意的安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