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貝多芬傳》序
作家與作品
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約翰·克利斯朵夫》等。19xx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羅曼·羅蘭1944年年底寂寞地辭世,他離開這個世界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幸運的是,在他告別人世之前看到了巴黎的解放。
在納粹魔焰最烈的時候,他能登高一呼,號召歐洲知識分子,走上街頭,保衛文化,保衛文明,保衛和平,反對納粹。當時他被看做是知識界的精神領袖,歐洲知識界的“良心”。納粹占領法國時,他隱居巴黎鄉下,寫了兩部書。一部是《回憶錄和日記片段》——一部非常別致的回憶錄;另一部是關于貝多芬的。
yapee在談羅曼·羅蘭時說:他是一個人文主義作家,又說他是俄羅斯式的法國作家。后一句是很有見地的話。我想到羅曼·羅蘭,也是喜歡拿他和19世紀俄國一些著名作家進行比較。如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們實在有許多共同的特征。不過,我更傾向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作家。看到人,尊重人,捍衛人類的文化,關鍵時能夠挺身而出,不是埋頭書齋——這和中國現代的一些有人文色彩的作家是有些不同的,如沈從文等。當然時勢不同,國情不一,文化背景也相差太大,這樣比較也確實是差強人意。說到他的文學創作,看過的實在不多。《約翰·克利斯朵夫》還是大學時讀的。現在印象都模糊了。但書前那句“江聲浩蕩……”和書中克利斯朵夫對那孩子的講話,卻像刀刻一樣刻在腦子里。這套大書讀起來真是辛苦!大段大段的議論,一成不變的場景,乏味的情節,只是作者的激情,主人翁的意志引導讀者朝下讀。我想自己實在怕是沒興趣和勇氣重新拾起這本巨著重讀的。關于他的《莫斯科日記》,我是去年看的。這本書很薄,里面的內容現在看來也著實平常了。30年代要是發表這種東西那可真是石破天驚的。《日記》寫得吞吞吐吐,觀點隱晦。倘對蘇聯當時的政治情況一無所知,讀起來很難抓住要點。在讀《日記》之前,看過藍英年、鄭異凡寫過一些前蘇聯的文章,再看羅蘭的書,就明白了好多。
羅蘭是1935年訪問蘇聯的,其實那時,斯大林的專制獨裁已經形成,政治集權蠻橫,經濟生活的低效率,社會中的對立腐敗,對言論鉗制和作家處境的岌岌可危,已如千瘡百孔暴露在他面前。他所做的只是平實的記錄。就是這短短一個月的記錄足以暴露蘇聯那一大堆可怕的問題……其中的選材,也可看出作者目光如炬的政治敏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把羅蘭的這本《日記》和奧威爾的小說《1984》放在一起讀實在是既妙趣橫生,又讓人深思。羅蘭的《日記》深藏密鎖了50年,yapee說這是他的瑕疵。他和紀德的處境是不一樣的。其實他有不得已的苦衷:一來他是蘇聯的當時擁護者,他不愿發表《日記》為當時反蘇分子所利用;況且斯大林那樣的專制,也不會因羅蘭的直言會有任何改變。二是訪問期間他接觸好多友人,如高爾基等,他知道發表會給他們帶來殺身之禍,他必須保護這些人。實際上后來羅蘭見過的那些人不少還是被殺了,不過這與羅蘭訪問無關。
羅蘭死后,曾有人說他是“神秘主義”作家,一直不知何意。我覺得在文學上,他和近來那些過于講究技巧的諾貝爾獲獎作家相比,成就實在平平。但他是值得尊敬的作家,當得起歐洲知識界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