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貝多芬傳》序
探尋貝多芬的音樂思想是一件很艱深的工作,絕非我所能勝任,在這個深深滲入哲學的問題里,有無數珍寶等待人們去發掘。在這里,我抄錄三條貝多芬所喜歡的埃及格言,僅以此作為我在這一領域的有益嘗試,倘或不能有所補益,敝帚自珍、退而守之的做法,想來也是可以的吧。貝多芬珍視的三條著名埃及格言:1.我是存在;2.我是現在存在的一切、過去的
一切和將來的一切;3.他是唯一,自生的,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有賴于這唯一的他。個體與群體、英雄與命運,這些格言中強調的意象是怎樣的關系,似乎可以用赫拉克利特所說的“不死的是有死的,有死的是不死的”來解釋,這是一種死亡哲學的觀點。我想也許正是對生命與死亡的獨特感悟決定了貝多芬的特有氣質,而這種氣質在海頓和莫扎特的身上是找不到的。聽到孩子提出的問題,貝多芬微笑了。“音樂能夠使人類的精神發出火花。”
(楊鑫利)
2.了解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維也納樂派最后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代表人物。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萊茵河畔離法國不遠的小城市——波恩。父親是個宮廷樂團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個廚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貝多芬自幼便顯露出他的音樂天賦,父親很早已洞察兒子的音樂天賦,為了急于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像莫扎特那樣的神童,4歲即開始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8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并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貝多芬11歲便輟學,專心在家學習音樂。12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13歲貝多芬便受雇于波恩劇場擔任大鍵琴演奏者,正式成為一名職業的音樂家。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范例,并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貝多芬正規的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1787年到維也納向莫扎特學習。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后,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后,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后,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地位。以后,他先跟海頓學習,后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學習。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與海頓的音樂中成長,以致開始創作時風格也酷似兩位前輩。
作為維也納的自由職業音樂家,他比莫扎特的處境順利,但因個性關系備受痛苦的煎熬。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并從他們那兒接受了“狂飆運動”的思潮。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了他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他曾說:“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專制主義對人類有用得多。”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深深地打動了他,使他初步確定了當時最先進的資產階級人生觀。他曾在自己的札記中寫道:“自由!!!能有什么東西比它更是人們所需要的呢?”“我愛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會背棄真理!”“在藝術世界里,如同在一切偉大的創造里一樣,自由前進就是目標。”這就是貝多芬創作的誓言,他的創作實現了這些誓言,創作出了許多不朽的篇章,實現了他“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走向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理想。這集中地表現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五鋼琴協奏曲》等作品中,特別是《第九交響曲》宣告了貝多芬理想——全人類的團結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