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貝多芬傳》序
思考與討論
一、課文中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成敗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為偉大,而非顯得偉大。”這是對“靠心靈而偉大的人——貝多芬”的崇高評價。結合課文就“成為偉大”與“顯得偉大”展開討論,談談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本文是為《貝多芬傳》寫的序言,可直接提到貝多芬的地方很少,你怎樣理解作者的這種寫法?
《〈貝多芬傳〉序》本來應為《〈名人傳〉序》,作者另有《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與《貝多芬傳》同列在“名人傳”這總標題里。所以本文是總序,不可能只是單獨寫貝多芬。
有關資料
1.重讀貝多芬
無論黑夜或白晝,他用手領導你。
——賀拉斯
一次,我偶然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公益廣告,一個孩子用童稚的聲音問:“貝多芬叔叔,您能讓人類的精神發出火花嗎?”那語氣想來是很嚴肅的。這聲音一直在我腦子里回蕩,同時響起的還有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即《命運交響曲》《第九交響曲》)。這學期選了《傳統與現代音樂賞析》課,總算有所收獲,聽到了一些不同流派和名家作品,這其中就包括貝多芬的降a大調奏鳴曲,不由得對貝多芬愈發感興趣了。遺憾的是正如有人愛唱歌卻五音不全,我(絕非自比蘇軾)亦無些許的音樂修養,更是對每件樂器都一竅不通,所以這興趣自然而然就側重在其他的方面,不過有一個前提是:我確實欣賞他的音樂。作為研究貝多芬的權威,羅曼·羅蘭這樣評價道:“貝多芬的音樂喚醒和激發人類心靈中一切優美的情操……是使人類精神崇高圣潔的源泉……他的創作乃是音樂史上一個絕對的頂峰。”
可以看出,羅曼·羅蘭對貝多芬的感情是溢于言表的,因此言語中不免有些極端的傾向,但這絲毫不能影響這樣一個結論:貝多芬是人類文化和音樂史上一座高聳的豐碑,后來的可以超越,然而卻不能替代和掩蓋他。
音樂是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與時代緊密相連。貝多芬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德國狂飆運動、法國啟蒙文學以至1792年大革命都給青年貝多芬以很大影響,這些決定了他思想中必然有反叛的一面,而不會拘泥于古典主義的固有形式。因此,他曾受到來自所謂正統古典主義者和絕對浪漫主義者的批評。他對古典主義某些形式的改變引起守舊者的不滿,而許多人亦不能理解在他那桀驁不馴的性格下涌動的對愛和交流的渴望。
他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雖然這個說法聽起來有十二分的俗氣,但我實在找不出更精確的詞來表達同樣的意思。他的戰斗——對命運、對事業、對他所愛和所恨的一切——令那些處于高位的王公貴族既仰慕他的才華又心懷幾分畏懼。瓦格納不無幽默地說:“任何一個親王看上青年貝多芬一眼,大概就足以嚇得他打消想使之成為他的樂隊指揮的幻想。”這句話大約可以從貝多芬的畫像和石膏面像上得到印證:飽滿的額頭,有力的雙眼,尖怪的鼻子,冷峻的嘴角。不過他的微笑應該是很慈祥和愛撫的。
聽老師講,貝多芬的音樂手稿通常是改得一塌糊涂,不似莫扎特的一氣呵成。我以為這最能說明兩點:他的勤奮刻苦、創造的超越與突破。正是貝多芬使古典主義在圓滿的樂章中輝煌退去,卻沒有衰落和死亡。讀過貝多芬,我發現在他身上可以說是古典主義第一次得到詳細的闡釋:即在高度形式化的透明外殼下貫穿著和諧與統一的主題。同樣地,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生活的體驗一直是貝多芬也是古典主義關照的對象,這其中自然包含了浪漫精神。浪漫精神是浪漫主義的實質,是古典主義的一個因素,任何把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完全對立的做法都是不對的。在貝多芬身上我看到了古典主義通向浪漫主義的橋梁,當然,橋是從這一邊向那一邊延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