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貝多芬
課型:欣賞課
教學目的:
1. 通過欣賞《歡樂頌》和《致愛麗絲》,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陶冶學生的音樂審美情感,凈化心靈 2. 引導學生傾聽旋律的重復變化,感受獨唱、重唱、合唱和樂隊的不用效果,以及造成的情緒變化
3. 通過欣賞使學生初步了解貝多芬的生平和創作
重點難點:
1. 重點了解音樂家的生平,通過對其作品的欣賞感受,學習音樂家不屈不撓的堅強性格,初步培養學生理解思想內涵深刻的音樂作品的能力
2. 要求學生注意傾聽旋律的重復和變化,感受重唱、合唱、樂隊的不同效果,以及作品的氣勢和風格
3. 欣賞時,注意引導學生辨別旋律的變化,以及造成情緒的變化課前準備:多媒體電腦、音像資料等
課時安排:一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簡介作者
1. 出示電腦畫面,認識貝多芬。貝多芬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外表,身材矮小而粗壯,蓬頭瞪眼,平時級少說話,但他有一顆偉大的心靈,他用心靈譜寫了無數偉大的作品,被人們稱為“樂圣”
2. 通過傳說伴隨畫面,引出《月光曲》,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審美動機今天,我們要欣賞的合唱《歡樂頌》,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中最精華的部分
二、欣賞《歡樂頌》
(一)初步感受:
1. 聽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中《歡樂頌》的主題,討論自己的感受。
2. 聽前三個樂章的主旋律,比較它們前后的變化,感受音樂家心理和感受的歷程,更好地領會《歡樂頌》的主題
3. 分段欣賞:
(1)聽第一樂章主題。音樂由低沉到高昂,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歐洲處在黑暗統治下的一種悲憤之情
(2)聽第二樂章主題。和第一樂章比較,音樂活潑歡快。這是田園詩般的幻想,是對歡樂的追求
(3)聽第三樂章主題。想象作曲家在干什么?這個樂章是沉思的。音樂家在沉思,進一步探索人生的道路(4)朗讀德國大詩人席勒的同名詩《歡樂頌》。貝多芬十幾歲的時候就想為《歡樂頌》譜曲
(5)帶著對歌詞的理解,再聽《歡樂頌》的主題,聯系前三個樂章體會作曲家的感情,音樂在這里推向了高潮,表現了貝多芬向往和平自由的美好理想,歌頌了和平。音樂莊嚴而圣潔
(二)分析領悟:
1.教師有感情地范唱
2.引導學生邊唱邊分析,體會旋律的變化
3.再完整地唱一遍
4.點明各種演唱形式
(三)深化感受:
1.在交響樂隊中加入合唱是貝多芬的創舉,使音樂更富表現力
2.感受不同演唱形式和樂隊的效果,以及作品的氣勢和歡樂的主題
3.點明當時這首交響樂首演盛況和貝多芬的偉大人格
(四)豐富拓展:
1.分別欣賞英國圣菲力普童聲合唱團和世界著名歌星胡里奧的不同風格的《歡樂頌》
2.欣賞貝多芬《英雄》、《命運》,總結貝多芬音樂的主導風格
三、欣賞《致愛麗絲》
(一)導入:貝多芬有著豐富的情感
(二)初步欣賞:
1. 教師彈奏
2. 和《歡樂頌》作比較
3. 學生哼唱
四、運用音樂,設計美化生活
1.貝多芬留下了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我們應當用它陶冶我們的情操,美化我們的生活
2.學生思考設計不同的情境,分別應用《歡樂頌》和《致愛麗絲》
教學過程設計說明:
許多美學家認為,音樂是最富于感情的藝術,同時又是最講究形式的藝術。對于兒童來說,音樂的情感與形式幾乎都能誘發其天然的審美沖擊與興致。因此,音樂教學應當努力創設一系列具有濃郁審美色調的情境,使兒童既受到情感的陶冶,又獲得形式、技能的領悟,為此,我設計了這樣幾個主要環節:一、引入故事情境,介紹人物生平,激發審美動機二、感受音樂形象,體驗主題變化,初步概括內涵三、領悟音樂形式,體驗主題變化,發展理性直觀四、運用所學音樂,美化現實生活,展示審美素質通過這堂欣賞課的教學,我試圖以審美教育貫穿始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審美情感、審美理解、審美技能等心理因素的自由和諧地運動,以實現審美感性與理性的有機統一,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