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教學設計
3、明確:開篇“一切基本上都沒有變……”給人以“不變”的幻覺,其實從秋天的成熟也暗示了“變”,暗示大地每時每刻都在更新。與下面意外的發現“晚熟的碩大草莓”的“變”形成回轉的筆鋒
在結構布局上,結尾的設置給人一種節奏感,尺水興波,對景物特征的細微描寫增添詩情畫意之美,回味文章寄寓的生活的哲理——生命之“變”會給人帶來不安,但唯有“變”才能讓人生豐富,讓生命成熟,讓馨香不隨時光流逝而永葆。珍視過去,正視未來吧。
四、教師結尾點評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我想起《匆匆》里的一句話:“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楊柳枯了候,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五、拓展閱讀
朱自清《匆匆》
張潔《我的四季》(附一篇)
我的四季
張潔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這片土地上,用我細瘦的胳膊,緊扶著我銹鈍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樹根、石塊,磕絆著我的犁頭,消耗著我成倍的體力。我汗流浹背,四肢顫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剛剛開墾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沒有權利逃避,在給予我生命的同時所給予我的責任。我無須問為什么,也無須想有沒有結果。我不應白白地耗費時間。去無盡地感慨生命的艱辛,也不應該自艾自憐命運怎么不濟,偏偏給了我這樣一塊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緊牙關,悶著腦袋,拼卻全身的力氣,壓倒我的犁頭上去。我絕不企望有誰來代替,因為在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塊必得由他自己來耕種的土地。
我懷著希望播種,那希望絕不比任何一個智者的希望更為謙卑。
每天,我望著掩蓋著我的種子的那片土地,想象著它將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如一個孕育著生命的母親,期待著自己將要出生的嬰兒。我知道,人要是能夠期待,就能夠奮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頭上,焦灼地盼過南來風,吹來載著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樣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吶!盼著、盼著,有風吹過來了,但那陣風強了一點,把那片載著雨滴的云吹了過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過,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給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樣的癡心妄想!我終于明白,這妄想如同想要拔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賴以生存的這塊土地上,尋找泉水。
沒有充分地準備,便急促地上路了。歷過的艱辛自不必說它。要說的是找到了水源,才發現沒有帶上盛它的容器。僅僅是因為過于簡單和過于發熱的頭腦,發生過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慘痛的過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讓人真正痛心的是在這里:并非不能。我頓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開始吧,這樣淺顯的經驗卻需要比別人付出加倍的代價來記取。不應該怨天尤人,會有一個時辰,留給我檢點自己!
我眼睜睜地看過,在無情的冰雹下,我那剛剛灌漿、遠遠沒有長成的谷穗,在細弱的稻桿上搖搖擺擺地掙扎,卻無力掙脫生養它,卻又牢牢地鎖住它的大地,永遠沒有嘗受過成熟是什么一種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張開我的雙臂,愿將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張大幕,為我的青苗遮擋狂風、暴雨、冰雹……善良過份,就會變成糊涂和愚昧。厄運只能將弱者淘汰,即使為它擋過這次災難,它也會在另一次災難里沉沒。而強者會留下,繼續走完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