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蒙古草原狼》教案
3. 狼的哲學。狼是動物中生存得比較成功的一種,千百年來不曾滅絕,也沒有被馴服。狼在優勝劣汰法則下的生活極富哲學味道,我們稱其為“狼的哲學”。“狼的哲學”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臥薪嘗膽:表現在狼不會為了所謂的尊嚴在自己還弱小的時候攻擊比自己強大的東西。(2)眾狼一心:表現在狼如果不得不面對比自己強大的動物時,必群起而攻之。(3)自知之明:狼也想當獸王,但狼知道自己是狼而不是老虎。(4)順水行舟:狼知道如何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回報。(5)同進同退:狼雖然有時獨自活動,但狼是最團結的動物,你不會發現有哪只狼在同伴受傷時獨自逃走。(6)表里如一:狼也是一種相當善良的動物,不會隨便傷害無辜的動物。(7)知己知彼:狼尊重每個對手,狼在每次攻擊前都會去了解對手,而不會輕視它,所以狼一生很少攻擊失誤。(8)授狼以漁:狼會在小狼有獨立能力時堅決離開它,因為狼知道如果當不成狼,就只能當羊。4. 狼的新形象。過去,狼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是“兇猛、狡猾、貪婪”,但是今天狼的形象卻在悄悄起著變化,人們已將它的形象轉變成為“野性、團結、激情、堅忍、挑戰”。(1)企業要以狼作為形象代言,連學校校長都要將它作為學生的偶像。《廣州日報》曾報道,一個狼群雕塑在深圳市南山區一所小學揭幕,這組雕塑的底座上刻有說明:“東方似‘羊’的教育,培養的是溫文爾雅、逆來順受、安于現狀的人。西方似‘狼’的教育,培養的是個性張揚、敢于挑戰、不斷超越的人。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世界里,我們通過對狼的性格剖析,教育我們的孩子要成為強者。”該校校長表示,目前他們倡導的是對孩子進行“狼”的教育,建一座狼群雕塑也是為了讓孩子們學習“狼”的精神。(2)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說:“狼的許多難以置信的戰術很值得借鑒。其一: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其二:最佳時機出擊,保存實力,麻痹對方,并在其最不易跑動時,突然出擊,置對方于死地。其三:最值得稱道的是戰斗中的團隊精神,協同作戰,甚至不惜為了勝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職。其四:永不言敗,哪怕是瞎了一只眼,斷了一條腿,狼依然是狼。”三、教師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對狼又有了全新的認識。從“狼”這個形聲字的構成來看,“犭”是形旁,說明狼是一種動物,《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狼”詞條中就提到“性殘忍”“獵殺大型動物”,它有它的自然屬性;“良”是音旁,說明狼身上也有一些優點值得我們人類借鑒:面對困難的冷靜、堅忍、團結等等。希望大家客觀地評價和認識狼,并與自然界中的動物和諧相處。四、文章薦讀。1. 姜戎《狼圖騰》。2. 賈平凹《懷念狼》。3. 畢淑敏《母狼的智慧》。4.《狼的另一面》。(《讀者》XX年第8 期)五、布置作業。通過本課的學習,以“我眼中的狼”為題寫一篇文章。教學反思小說因情節的跌宕起伏、語言的形象生動、人物的惟妙惟肖在文學寶庫中熠熠生輝,人們的青睞也就使小說的教學具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般在小說的教學中,因為篇幅大多過長,教師往往把閱讀移到課下,課上就以內容概述一帶而過,而這樣往往使多數同學都忽視了小說的精彩細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小說的教學更要重視閱讀。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就嘗試給學生大量自由閱讀的時間和空間。事實證明,在深入閱讀的基礎上,情節的梳理、主題的把握容易得多。另外,小說的語言值得品味,以批注的形式賞析語言,彌補了以往教學中在語言分析上的淺嘗輒止,留下了更多的閱讀痕跡。內容上的探討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以“狼”為專題的活動課,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學生們在深入了解“狼”文化的基礎上受到極大啟發,在彼此心靈碰撞的基礎上產生思想火花,從而形成理性的認識。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學生能把這種思考方式帶到生活中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