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鑄劍》教案
教學目標1. 理解人物在故事情節發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 學習作者獨特的描寫人物的方法。
3. 體會本文的藝術特色及作品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1. 分析體會眉間尺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性格的變化。
2. 理解黑色人身上“復仇”的精神實質。
教學難點
1. 黑色人的出現及其思想性格的表現對深化主題的作用。
2. 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出現的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古代有很多神話傳說故事,這些故事用神奇的筆法為我們勾畫了古人們對那個世界的認知,以及那個世界給他們帶來的愛恨情愁。那么這堂課前老師給你們推薦的“三王冢”的故事,不知大家讀得怎么樣了?理解了多少?我們先來欣賞這個故事。
二、復述“三王冢”的故事。
找兩個同學用自己的話將“三王!钡墓适聫褪鲆槐椋缓蟾g理解上的錯誤。
師:好,聽完這個故事,大家說說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表現的主題是什么?
生:這是一個復仇的故事,一個無名的俠客為了幫助干將的兒子復仇不惜犧牲生命的故事。
三、比較《鑄劍》和“三王!钡漠愅。
1. 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文《鑄劍》,畫出生字生詞,并共同解決讀音問題。
叱 水甕 憎恨 蘆柴 咻咻 毛骨悚然 拂拭 駭異
匣子 頸子 渾圓 后苑 仇讎 杳無消息 雉堞 旌旗
背脊 灼熱 排衙 鴟鸮 磷火 不暇計較 午膳 打諢
緣竿 胡謅 顴骨 暴躁 獸炭 面面相覷 皓齒 莠民
緩轡 戈戟 黃鉞 起粟 煎熬 恍然大悟 掣起 疾趨
2. 初步比較兩文之異同。
好,我們閱讀了魯迅的《故事新編》中的《鑄劍》,然后我們來比較一下,魯迅改編的故事與古代的“三王冢”的故事有哪些異同點。
相同點:
兩篇文章的主題是基本一致的,都表現了“復仇”這個中心,都圍繞著少年的家仇展開,都出現了一個俠士幫助他完成了復仇任務。
不同點:
魯迅的《鑄劍》要比“三王冢”的故事內容豐富,改編和添加了很多內容,例如:
(1)將“赤鼻”改成了“眉間尺”,并豐富了他的人物性格。在魯迅的筆下,他是一個剛滿16 歲的優柔寡斷的少年,經過母親的教育剛強起來并終于完成報仇大業,其性格有一個發展變化及升華的過程。
(2)將“客”改成了“黑色人”“宴之敖者”,并把他塑造成舍己為人、行俠仗義的古代俠士的形象。
(3)將“楚王”改成了“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適應性,通過具體事例表現了“王”暴戾、荒淫的性格。
(4)增添了干癟臉少年、眾多妃子、王后、太監、老臣、武士、侏儒、圍觀群眾等次要人物,使故事的內容更豐富,主題也更有意義。
(5)作者用近于荒誕的手法設計了一些具體生動的情節,例如,干將鑄劍的過程,尤其是鑄成之時的神奇景象;還有三頭在鼎中啃咬一節更加驚心動魄,使這個故事更生動,人物更活靈活現。
(6)為宴之敖者設計了四段“哈哈愛兮歌”,更加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
(7)增加結尾分辨頭顱和王出殯的情節,更增強了小說的諷刺效果。
四、介紹作者和背景。
這堂課通過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我們比較了兩篇文章的異同,從中可以看出,魯迅的《鑄劍》對這個故事的改編還是比較大的。那么,我們來思考魯迅為什么要改編這個故事,為什么要增加那些情節?要理解作者創作的意圖,就必須了解作者本人及其寫作背景。關于魯迅我們并不陌生,簡單回顧一下有關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