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鑄劍》教案
1. 關于魯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02 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后棄醫從文。1909 年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封建禮教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先后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精神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其中,1921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30年起,魯迅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1936年病逝于上海。
2. 寫作背景。
《鑄劍》寫于1926 年,是魯迅在經歷了“女師大學潮”和“三•一八慘案”之后,離京南下,在廈門和廣州時寫的。作者在小說中表現的復仇精神,是緊緊聯系著現實斗爭的。在女師大事件、五卅慘案、三•一八慘案中,魯迅目睹了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兇殘和暴虐,激起了極大的憤怒,他認為應該“抽刃而起,以血償血”。現實的嚴酷也促進了魯迅思想的發展,在堅持文化戰斗的同時,他深深認識到暴力革命的必要性。魯迅在給許廣平的通信里面就曾經說過:“改革最快的還是火與劍!薄惰T劍》這篇小說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創作的。
五、課堂小結。
了解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就能更好地欣賞作品。所以,我們要把學習的重點放在魯迅刻畫的豐富的人物形象上,同時通過這些形象體會《鑄劍》的主題,我們要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這篇小說。
六、布置作業。
1. 反復朗讀課文,尤其是情節生動之處。
2. 分析魯迅筆下的人物性格,下一節課與同學們交流。
3. 找出小說中較難理解之處,下一節課與同學們討論。
附錄:
三王冢
楚干將莫邪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欲殺之。劍有雌雄,其妻重身當產,夫語妻曰:“吾為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殺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戶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庇谑羌磳⒋苿ν姵酢M醮笈瓜嘀骸皠τ卸恍垡淮啤4苼,雄不來!蓖跖,即殺之。莫邪子名赤,比后壯,乃問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殺之。去時囑我:‘語汝子,出戶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庇谑亲映鰬裟贤,不見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砥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劍。日夜思欲報楚王。王夢見一兒,眉間廣尺,言欲報仇。王即購之千金。兒聞之,亡去,入山行歌?陀蟹暾,謂:“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將莫邪子也。楚王殺吾父,吾欲報之!笨驮唬骸奥勍踬徸宇^千金,將子頭與劍來,為子報之!眱涸唬骸靶疑酰 奔醋载,兩手捧頭及劍奉之,立僵?驮唬骸安回撟右!庇谑鞘似。客持頭往見楚王,王大喜?驮唬骸按四擞率款^也。當于湯鑊煮之!蓖跞缙溲。煮頭三日三夕,不爛。頭踔出湯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兒頭不爛,愿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蓖跫磁R之。客以劍擬王,王頭隨墮湯中?鸵嘧詳M己頭,頭復墮湯中。三首俱爛,不可識別。乃分其湯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干寶《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