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樹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郁郁寡歡、登堂入室、夷為平地、殘垣”等生字詞的注音及釋義。
2.認識樹與人相互依存的關系,同時理解“樹”在文章中的象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樹”的象征意義的理解。
難點:文章詩意的語言和感傷的抒情基調。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1.通讀全文,掌握生字詞,掃清閱讀障礙的基礎上,體會文章傳達出的感傷的情緒。
2.思考“閱讀練習•探究”的四個問題,準備課上發言、交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白楊樹在茅盾先生心中是中華兒女英勇不屈的象征。那么,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蘇童先生心中的“三棵樹“又是如何地讓他難以忘懷呢?
讓我們一起走進作家蘇童的內心世界吧!
二、檢查預習
1.為加點字注音:(投影或板書)
嫉妒( ) 顫抖( )
埠( ) 殘垣( )
楝( ) 瓦礫( )
桷( ) 枇杷( )
2.解釋詞語:(投影或板書)
藍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夷為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郁郁寡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步感知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以下五個問題可采取教師提問或將問題投影出來,學生小組討論并派代表發言的方式逐一解決。
1.教師提問:三棵樹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
明確:“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樹,作者是由一趟長途列車的終點站名引到對這三棵樹的敘述上的。
2.教師提問:三棵樹是指哪三棵樹?
明確:苦楝樹苗、石榴樹、枇杷樹。
3.教師提問:這三棵樹有什么特點呢? 結合文中語句分析。
引導學生讀這一段:
“我種過樹。我曾經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樹苗,是從附近的工廠里挖來的,我把它種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錯誤,我知道樹與花草不同,花入土,樹入地,可我無法把樹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錯誤。天井、居室、后門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們歡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卻拒絕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樹苗。我只能把小樹種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臨河的石埠上。從春天到夏天,它沒有動窩,但卻長出了一片片新的葉子。我知道它有多少葉子。后來冬天來了,河邊風大,它在風中顫動,就像一個哭泣的孩子,我以為它在向我請求著陽光和溫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臺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陽光燦爛的地方。就像一次誤殺親子的戲劇性安排,緊接著我和我的樹苗遭遇了一夜狂風。狂風大作的時候我在溫暖的室內,卻不會想到風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樹苗的——它把我的樹從窗臺上抱起來,砸在河邊石埠上,然后又把樹苗從花盆里拖出來,推向河水里,將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給我。”
明確:苦楝樹具有幼小無依的特點。(從“我沒有樹”,變成我有了自己的樹。這棵樹是有點可憐的。第一,是一棵沒有什么可愛之處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它居然是栽在花盆里的,在這樣土壤里,就是生長起來,也是可憐的。從這種可憐的抒寫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也寄托了對人、對城市的調侃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