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古風二首》教案
教學目標
1.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 對詩歌語言推敲品味,培養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3. 了解掌握詩歌的內容。
4. 學會賞析詩歌,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
1. 記憶名句,體會其中蘊涵的情理,爭取做到學以致用。2. 體會詩歌內容。3. 學習自主賞析詩歌。4.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教學難點1. 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2. 揣摩、品味詩歌的語言。3. 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當我們驚嘆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思妙想時,當我們驚詫于“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的神來之筆時,當我們贊嘆于“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的余音繞梁時,我們就會想到他——岑參。一個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的著名詩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二、題解。詩題中的“歌”表明這首詩的體裁是古詩中的“歌行”體(如杜甫《兵車行》《麗人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作者簡介。岑參(約 715—770),江陵(今湖北荊州)人。他是唐代“邊塞詩派”的著名詩人。他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岑參早年的詩以風華綺麗見長。由于后來歷參戎幕,往來邊陲,風格為之大變。其詩洋溢著積極樂觀的思想。四、初讀感知。1. 學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掌握朗讀古詩的節奏,使學生領略詩歌的音樂美;結合注釋理解詞義,嘗試口頭翻譯。2. 指名學生朗讀。3. 教師范讀。4. 學生齊讀。五、研讀詩歌。1. 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容?明確:詠雪、送別。(板書)詩的前半部分是詠雪,后半部分寫送別,同時在送別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的送別詩。前十句著重于詠雪,后八句著重于送別。2. 理清思路,給全詩劃分層次。明確:全詩共 18 句,根據文題可分為詠雪和送別兩個層次。前十句為一層:從不同側面詠雪。后八句為第二層:寫送別。第一大層又可分為三小層:1—4句寫西北邊境奇麗的雪景,先寫塞外風狂雪早,后寫雪后美景。5—8句從帳外寫到帳內,寫軍營之中將士的苦寒生活。9—10 句從帳內寫到帳外,描寫廣闊沙漠和萬里愁云,為餞行場面作鋪墊。第二大層又可分為兩小層:11—14句寫宴請歸客,并描寫宴后送客出轅門時大雪奇寒的景象。15—18句寫送別時依依不舍的心情。3. 研讀第一層詠雪部分。(1)這些詩句共同顯示了胡地的雪的哪些特點?明確:雪來得早,雪來得急驟,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壯闊,雪后特別寒冷。(2)作者寫雪,寫雪中的景象,寫胡地的雪的特點,是懷著怎樣的情感來寫的?明確:喜愛、贊美的感情,昂揚、樂觀的精神。(3)為什么在這樣艱苦惡劣的環境中,作者卻能表現出如此昂揚向上的情緒呢?明確: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自身的經歷有關。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當時的背景。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邊境少數民族戰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展,他們描寫邊塞緊張激烈的軍旅生活和新奇獨特的自然風光,形成了盛唐邊塞詩派。岑參是盛唐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他懷著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度過了六年艱苦的軍旅生涯,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判官,在輪臺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時所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