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九下(通用13篇)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九下

發布時間:2023-01-26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九下(通用13篇)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九下 篇1

  我愛這土地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本詩的節奏,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詩句,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資料下載]

  1.作者介紹

  艾青:1910—1996  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詩人。1931年參加革命,加入了“左聯”,后來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下了他的早期詩歌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41年去延安,在“魯藝”任教;建國后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1958年反右運動中被下放到黑龍江.新疆等地勞動改造,直到1978年才重返詩談壇,又創作了許多作品。他的創作分五個階段:早期詩作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沉重憂郁;抗戰時期的作品為覺醒的民族歌唱,格調昂揚;在根據地的詩作是歌唱革命和解放區的生活;建國后的詩作是謳歌光明,感情熾烈;“文革”后的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曠野》《火把》《歡呼集》《春天》《歸來的歌》《艾青詩選》《艾青短詩選》等等。

  2.時代背景

  《我愛這土地》寫于1938年,當時是抗日戰爭爆發的初期,日寇橫行,東北早已淪喪,華北、華東、華南也已遭日寇鐵蹄的踐踏,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看到當時的形勢,心中充滿了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于是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3.名家點評

  《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是詩人在武漢時期的代表作。這首詩同《北方》等詩一起,標志著詩人的又一個豐收期。在詩人創作的道路上,這一時期的詩占有重要位置。

  [整體感知]

  1. 語知歸類

  ① 生字注音 

  艾ài  嘶sī啞yǎ

  ② 詞語積累

  嘶啞:聲音沙啞。

  洶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滾。

  2. 理清思路

  《我愛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國難當頭.山河淪亡的抗戰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帶上了那個時代悲壯的氛圍。因此,在他詩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帶有這種悲壯的色彩。讀完全詩,從“土地”“河流”“風”“黎明”這些意象中,我們不難品味出作者所經歷的坎坷.辛酸以及對祖國.對人民.對土地的那種深深的愛。文章層次如下:

  第一節:用一只鳥兒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喻,表達詩人對祖國的摯愛。

  第二節:直抒胸臆 ,表明作者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

  文章結構圖:

  3. 討論解惑

  ①“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兩行詩作為《我愛這土地》的開頭,為全詩定下了怎樣的基調?

  在詩的開頭,詩人把“我”假設為一只“鳥”的形象,而且這“鳥”是飽受磨難的喉嚨嘶啞的鳥,使讀者立刻被詩人的憂患意識所感染。這憂患意識來自對多災多難的祖國博大深沉的愛。詩歌就在這樣的基調下,進一步展開了對鳥兒歌唱對象的描述,它們是:土地.河流.風.黎明。從四個歌唱對象前面的修飾詞語看來,它們都是長期遭受風雨打擊、悲憤滿懷、奮力抗爭的形象,與下文鳥兒獻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這就強化了詩人所要表現的“愛土地”“愛祖國”的主題。

  ② 詩人用寫實和象征的手法,描繪了一組鮮明的詩歌意象,分別賦予“大地”“河流”“風”“黎明”怎樣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間的無比溫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的象征。

  ③ 作者通過寫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表達作者愿為祖國母親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實際上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

  ④《我愛這土地》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著怎樣的聯系?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⑤ 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何藝術特色?

  首先意象內涵豐富,象征手法恰當。在詩中的每一個事物都賦于豐富的內涵,“鳥”是詩人的虛擬,是泛指,是共名,嘶啞著喉嚨歌唱的既是“鳥”,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樣,大地.河流.風和黎明等,都是詩人心目中賦于一定意義的形象。

  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達分層強化。運用比喻借物抒情,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為了能久久撥動讀者的心弦,還要不斷的強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開頭就用“假如”這是第一層強化;以“嘶啞”來形容鳥聲(一反鳥聲優美清脆),這是第二層強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觀的長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飾語,這是第三層強化。

  [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弄清以下三點:① 理解本詩作者所表達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② 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③ 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九下 篇2

  教學設想:

  《我愛這土地》是一首在現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名篇,是詩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而且學生是第一次學習現代詩。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讀作品,邊學習邊體會現代詩歌的基本觀點,總結現代詩歌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把握課文的大意并不會很難,《我愛這土地》詩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讓生活在和平年代養尊處優環境中的學生做到讀詩悟情,把詩人那種特殊的內涵極其復雜的情感理解深刻卻并非易事。因此,我設計的教學過程 ,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通過多樣的誦讀訓練,讓學生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來感悟和體驗,注重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觀點,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啟發學生設身處地用“心”去讀、去品味、去聯想和想象詩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詩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義,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及審美情趣。從而在教學過程 中,落實“課程標準”中“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做出自己的評價”,“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要求。

  教學目標 :

  1.通過誦讀訓練,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準確地把握詩歌的主題。

  3.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提高學生欣賞的能力。

  4.體會詩人對歷經磨難而又充滿希望的祖國的摯愛之情。

  教學過程 :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齊說)老師好!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師:(同時播放鋼琴曲《黃河大合唱》)同學們,大家知道這首鋼琴曲的名字嗎?

  生:(齊說)知道。是《黃河大合唱》。

  師:大家知道它寫于哪一時期嗎?

  生:(站起來自信地說)寫于抗日戰爭時期。

  師:說得很對。關于抗日戰爭,相信大家一定看過一些有關抗日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能談一下你的感受嗎?

  生:我看過電影《地道戰》。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暈頭轉向,看了真讓人精神振奮。

  生:對。《地雷戰》也是。那時的人們真是了不起,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地雷。(唱了起來)“炸得鬼子魂飛膽散”。(學生大笑)

  生:我看過電視劇《烈火金剛》。我最喜歡影片中聰明機智身手敏捷的偵察員肖飛。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殘忍行為真讓我痛恨不已。

  師:同學們談得真好。作為中國人,我們一定要了解歷史,記住歷史,無論它是光榮的,還是屈辱的。抗日戰爭雖然帶給中國人民巨大災難,但同時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歷史。面對山河破碎,國而不國,災民流離,哀鴻遍野的現實,多少愛國志士“夢寐不安,行愁坐嘆”,或“大聲疾呼以期上下一心,重現唐虞盛世”,或表示“一息尚存,尚思報國”。今天,我們來學習詩人艾青的現代詩《我愛這土地》,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他那顆真摯的心。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今天,我特別邀請了一位嘉賓。現在請讓他做一下自我介紹

  (在學生們詫異的目光中,一名學生走上臺來)

  生:同學們好!我叫艾青,原名叫蔣海澄,浙江金華人。我于192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專修繪畫,并開始詩歌創作。1932年回國后不久我被捕入獄。在獄中我寫成了詩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8年抗戰初期,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我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詩歌《我愛這土地》。下面,我就給大家朗誦一下我的詩作。

  (恍然大悟的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

  生:(朗誦詩歌)

  師:謝謝詩人艾青。確切地說應該是趙壯同學。

  師:剛才我們聽了這位同學精彩有朗誦。現在就請大家把自己當作是詩人艾青,充滿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吧!

  (學生們慷慨激昂地朗讀起來)(朗讀完畢)

  師:你認為這首詩在朗讀時應注意什么呢?

  生:我覺得本詩感情真摯,所以節奏不宜太快。

  生:詩的第一節“的”字很多,要注意重音和節奏。

  師:說得好。朗誦一首詩要注意把握詩的感情色彩和聲調,節奏分清,重音讀準。本詩感情真摯、豐富,所以節奏要放慢,找準每句話的重點,突出重音。咱們聽一遍錄音,注意重音和節奏。(師放錄音)

  師:誰愿意為大家讀一遍?

  生:(自信地)我來!

  生:(學生朗讀)

  三、小組討論、互問互答

  師:讀的非常有感情。你是如何理解這首詩的呢?小組內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互相討論研究一下。(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師:哪位同學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一名學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來)老師,誰不知道鳥聲優美清脆,可詩中為什么要用“嘶啞”來形容鳥的歌唱呢?

  生:中國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遭受著苦難,在這樣的情況下,鳥兒的歌唱還能是歡快、高興的嗎?

  生:對,我同意。身心都在受著痛苦的煎熬,何來動人的歌喉。再說,鳥兒的喉嚨已經嘶啞了都還在奮力歌唱,可見他對祖國的愛是多么深。

  師:非常精彩。正是如此,詩人用“嘶啞”來形容鳥兒歌唱,一方面影射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無比摯愛。朗讀時要表達出一種感情急于抒發的心情。(朗讀)“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師:鳥兒在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她在歌唱什么呢?

  生:(齊答)土地、河流、風、黎明。

  生:我覺得“土地”指的是中國大地,可作者筆下的土地為什么是“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呢?

  生:“土地”是祖國大地的象征,我同意。為什么是“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呢?因為當時日本帝國主義正在中國土地上肆意橫行,殘害百姓,所以這么說。

  生:(情緒顯得很激動)說得對。當時,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苦難。

  師:理解得非常好。在詩中“土地”可以看作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象征是詩歌創作中常見的寫作方法。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意義,這種表現手法叫象征。在本詩中還多次運用,同學們一定要注意理解。

  師: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日本侵略者所到之處無惡不作,殘忍至極。虎臥龍盤的南京,三十萬條生命,無論是已入暮年,白發蒼蒼的老人,還是在母親懷中嗷嗷待哺的幼兒,統統被殺,無一幸存。“處處撫咽喉,天涯何處是神州”,堂堂中華在侵略者的鐵蹄下痛苦呻吟。但是,河流會永遠洶涌,風會無止息地吹刮,中國人民的意志不會被摧垮的。(朗讀)“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大家在朗讀這部分時一定要表達出一種慷慨激昂的氣勢。

  (學生們練習朗誦,情緒非常激動,紛紛站起來)

  生:中國人民是不會被嚇倒的,是不會屈服的。

  生:河流和風無論遇到什么阻礙都頑強斗爭,抗爭到底,最終戰勝它。中國人民也是如此,我們會不屈不撓地進行抗爭。勝利是屬于我們的。

  生:河流、風就是中國人民這種反抗精神的象征。

  生:我們有這種精神就能戰勝一切。

  師:是的,勝利將最終屬于我們。因為我們已經看見了“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生:對,黎明就是希望。雖然它來自林間,還很微弱。但它是溫柔的,重要的是它有活力,充滿生機。

  生:我們的游擊隊,我們的解放區,就在林間。它在不斷壯大,就象黎明的曙光,穿過樹林,使我們看到了抗戰勝利的光明與希望。

  生:黎明已經來到了,光明還會遠嗎?

  師:說的精彩。詩人對勝利充滿信心,對勝利無比渴望,他愿為抗戰勝利做出自己的貢獻。(朗讀)“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朗讀時要表達出一種堅決的語氣。

  生:鳥兒生要為土地歌唱,死要讓身軀肥沃土地,為土地貢獻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

  生:這是因為鳥兒對土地充滿了依戀。

  生:詩人真是善于表達情感。本來鳥兒歌唱、鳥兒死后羽毛腐爛在土地里面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在詩人筆下,這些行為都成了鳥兒的主動追求,甘于為祖國歌唱,為祖國獻身。詩歌真是魅力無窮啊!

  師:鳥兒即使喉嚨嘶啞,也要去歌唱;即使死去,也希望羽毛腐爛。此時作者的情感已由涓涓細流匯聚到感情的水庫里,當感情的閘門轟然打開時,洪流沖激而下:“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朗讀時,要恰當運用顫音,放慢語速,表達出一種如泣如訴的深深的依戀之情。

  生:這是詩人感情的自然流露,由衷的傾吐。

  生:詩句一問一答,直接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深沉的愛。

  師:詩人在第二節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了他那顆真摯的心。讓我們再一次感受一下他那強烈的感情。

  生:(齊讀第二節)

  師:鳥兒無論生死都眷戀著土地,都摯愛著祖國。詩人在詩中傾注了自己深沉的情感。現在,誰愿意再為大家讀一遍全詩?

  生:(剛才讀的那個同學又站了起來)我再來一遍!(進步非常大)

  師:讓我們為他的進步喝彩!下面咱們齊讀一下。

  生:(齊聲朗讀)

  生:(忽然,一個很小的聲音傳出來)我有一個問題不明白。

  師:勇敢的提出你的問題,我們大家一起來解決。

  生:(站了起來)詩人為什么要用小鳥來比做自己呀?小鳥的力量多弱,聲音多小啊!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生:對呀!把自己比做雄鷹不更好嗎?

  (學生中有搖頭反對的,也有點頭表示同意的。正當大家沉思之時,一名學生自信地站起來)

  生:老師,我知道了。在抗日戰爭的初期,人民的力量還是很薄弱的,所以詩人用一只小鳥作比是很合適的。

  生:(搶著說)對。連這樣脆弱的小鳥還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甘于獻身,足可見當時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生:我贊成。綜合以上兩種觀點,把小鳥改成雄鷹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也不能深刻地表達出當時全國人民的那種悲憤之情。

  師:精彩!有分析有總結。另外,詩人自稱是“悲哀詩人”,這樣的安排也是詩人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和個性的深情流露。

  四、總結收獲

  師:我們通過詩歌《我愛這土地》走進詩人艾青的感情世界,看到了他那顆真摯的愛國之情。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

  生:詩歌中詩人用象征手法賦予了“土地”“河流”“風”“黎明”不同的意義。我也要在詩歌創作中注意運用它。我現在就想到了一句:火炬象征光明。怎么樣,不錯吧。(他露出一臉得意的笑容)

  生:我感受到了詩人對祖國深沉而真摯的愛。我覺得誰不愛自己的祖國,誰就不屬于人類。

  生:我覺得雖然炮火硝煙的日子已離我們遠去,但我們不應該忘記過去,更不能忘記過去。因為牢記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創造未來。

  生:說得好。我覺得只有了解自己的祖國,才會對她愛得更深!

  生:日本首相不顧中國人民的強烈譴責多次參拜靖國神社,這是對中國人民極大的心靈傷害。我們一定要讓中國更加強大。國強民才不受欺,人強國才更昌盛。

  生:我們要做和平年代的雄鷹,展翅高飛,搏擊長空,同樣生死依戀祖國。

  師:看來同學們的收獲頗豐。優美的詩歌不僅要欣賞朗讀,更要把它熟記于心,能脫口而出,來豐富我們的知識儲備。相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一定已經把艾青的這首詩背下來了。讓我們一起來背誦吧!

  (師生齊背詩歌)

  師:詩歌《我愛這土地》感情真摯又富有哲理,抒發了詩人對歷經磨難而又充滿希望的祖國的摯愛之情。讓我們在歌曲《共和國之戀》中再次重溫這份情感吧!(播放歌曲)

  五、布置作業 

  師:愛國之情是綿延不絕的。課下請同學們搜集有關愛國方面的詩歌作品,并將自己對祖國的情感投諸筆端,溶入詩句之中。

  師: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點評】劉瑩老師在《我愛這土地》這一課中,用新穎生動的形式,引導學生讀詩悟情,教師善于聯系學生已有的信息儲備,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美讀的基礎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平等對話;教師啟發性的語言喚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生出色的表現贏得教師由衷的賞識與稱贊,在這種和諧上進的氛圍中,師生共同鑒賞了美,創造了美。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九下 篇3

  民族形象的詩意探尋 

  民族情感的深情體驗 

  —— 

  授課地點:安徽省鳳臺一中高二10班 

  課時安排:一課時 

  授課人:落梅飛曉霜 

  教學設想:通過老師問題引導、學生自由誦讀討論的方式,探尋詩人在作品中對民族形象的詩意描繪,培養學生熱愛民族優秀詩人、詩歌的熱情,強化學生民族情感的體驗。 

  教學過程  

  師:今天我們學習《中國現代詩四首》中的最后兩首,哪位同學愿意上黑板來給我們寫出今天要上的兩首詩的題目與作者? 

  一同學上來寫。(學生寫時,老師簡介作者,艾青和穆旦是中國現代詩歌史上兩位重要的詩人,他們用詩歌記載著我們這個民族的悲歡。)學生寫完走下。 

  師:謝謝這位同學,他寫得很認真。請同學們大聲地朗讀這兩首詩,然后告訴我,今天我們為什么要把這兩首詩放在一塊閱讀。 

  (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 

  生:因為這兩首詩都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歌詠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師:很好,這位同學指出了兩首詩表現手法上的一致性,還有其他的理由嗎? 

  生:這兩首詩都寫于抗日戰爭年代。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詩的后面有寫作年代。 

  師:這位同學讀得很仔細,請同學們把這兩首詩再朗讀一下,看這兩首詩具體歌詠的是什么。 

  (學生朗讀、討論) 

  師:哪位同學能說一下? 

  生:《我愛這土地》歌詠的是土地,《贊美》寫的是農民。 

  師:僅僅是土地與農民嗎? 

  生:土地象征了祖國,農民象征了民族。 

  師:我們能不能說兩首詩都歌詠了民族呢? 

  生(齊答):可以。 

  師:這又是一條我們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起閱讀的理由啊,請同學們說出這個民族的全稱。 

  生(齊聲):中華民族! 

  師: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啊? 

  生(爭先恐后):古老的、勤勞的、善良的、智慧的民族。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勤勞善良智慧的民族,你們為自己是這民族中的一員而感到驕傲嗎? 

  生(沉默,少數幾人輕聲):驕傲。 

  師:同學們的反應很淡漠啊!再請同學們讀詩,看這兩首詩中哪些詩句描繪了中華民族的形象。 

  (學生自由朗讀) 

  生:我只找到一句“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師:你能說一說這一句表現了什么嗎? 

  生:抗日戰爭帶來的苦難。 

  師:什么?抗日戰爭帶來的苦難?抗日戰爭給我們帶來的是苦難啊? 

  生:不!我說錯了,是日本侵略給我們帶來的苦難。 

  師:你怎么知道是日軍的侵略呢? 

  生:因為這首詩寫于1938年,是日軍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之后。 

  師:很好,看來了解一首詩的創作年代對理解一首詩是非常關鍵的啊,同學們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暴風雨”是不是僅指日軍的侵略呢? 

  生:還可以是鴉片戰爭吧? 

  生:也可以是八國聯軍的入侵。 

  師:很好!同學們對我們民族的苦難歷史很熟悉啊,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一句理解為這一百多年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強的入侵蹂躪。這是一種怎樣的生存啊!請同學們讀一讀《贊美》,能不能找到對這種生存狀態的描述。 

  生:有這么一句“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 

  師:一百多年的蹂躪的確是一種恥辱,列強的蹂躪已使這個民族的身影變得佝僂,那么這個民族還有希望嗎? 

  生(齊答):有 

  師:當然有。因為今天便是明證。但如果生活在1938年或1941年你還會這樣認為嗎?詩人有沒有表現出我們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生:有,“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就能說明這一點。 

  師:是啊,黎明常常代表著光明,代表著美好的未來,并且詩人說是“無比溫柔的”,這是《我愛這土地》一詩中表現的。《贊美》一詩中有嗎?請同學們找一找,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意見。 

  (學生讀詩,交流討論) 

  師:下面請一位同學給我們讀一下他找的結果。 

  生:“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師:“已經起來”是什么意思啊? 

  生:說這個民族已起來反抗了。 

  師:反抗!因為有了反抗,我們才會有擺脫恥辱,迎來黎明的希望啊!你的同桌和你的一樣嗎? 

  生(搖頭):不知道。 

  師:你們沒交流吧?要交流啊!真誠的表達自己,真誠的傾聽別人,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啊。哪位同學能說一說你同桌的意見? 

  生:我同桌認為這幾句可以表現我們這個民族是有希望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再一次相信名詞,融進了大眾的愛,/堅定地,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 

  師:你能理解他為什么選擇這幾句嗎 

  生:我想這幾句是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具體表現吧。 

  師(問該生同桌):你是這樣想的嗎? 

  該生同桌(笑):是的。 

  師;被人理解你感到幸福吧。(全班學生會心地笑)當然理解別人同樣是幸福的。這個問題你倆完成的很好,從大家的笑聲中,我們可以看到同學們對你倆的羨慕。的確“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再一次相信名詞,融進了大眾的愛,/堅定地,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是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反抗的具體表現。《我愛這土地》一詩中也有反抗吧? 

  生:有。 

  師:請你給大家讀一下。 

  生:“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師:這位同學讀得很不錯,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憤怒,這說明他對詩句的理解很透徹。你能不能說一下這兩句詩中哪些詞語很關鍵? 

  生:“悲憤”、“激怒”。 

  師:還有別的嗎? 

  生:我認為這兩個很關鍵 

  師:好,你請坐,哪位同學能說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以為“永遠洶涌”和“無止息”也很重要,這兩個詞能表現出我們這個民族對列強的抗爭一直在進行著,一直沒有停止過。 

  師:多么好的理解啊,你能舉一些具體的事例嗎? 

  生:有抗日戰爭,鴉片戰爭。 

  師:還有嗎,誰能補充 啊? 

  生:三元里抗英,還有甲午戰爭。 

  師:同學們不僅熟悉我們民族遭受的苦難,同時也很熟悉我們這個民族進行的反抗啊!當然,這些反抗只有抗日戰爭徹底的改變了民族的命運,其他的反抗其結果“仍是聚集著黑暗”但我們的民族在反抗的路上“從不回頭”!這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執著堅定的民族精神的體現嗎?下面請同學再深情的將這兩首詩朗讀一下,結合我們剛才所做的分析,歸納這兩首詩所表現的中華民族的形象。 

  (學生朗讀) 

  師:好,哪位同學能談一談? 

  生:這兩首詩表現了一個遭受侵犯凌辱卻一直沒有放棄反抗的民族的形象。 

  師:還有嗎? 

  生: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有美好未來的民族的形象。 

  師:這位同學補充的非常好。這是一個飽經列強凌辱的民族,這是一個永不氣餒堅決反抗的民族,這又是一個有著美好未來的民族。這是一個成熟偉大的民族,所以詩人艾青才會深沉的愛這土地,穆旦才會對它深情的贊美。同學們愿意為這土地獻出你們深情的贊美嗎? 

  生(齊答):愿意! 

  師:對自己摯愛的事物進行贊美,我們好像多愛用甜美的嗓音婉轉的喉嚨進行歌唱,但艾青為什么說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啊?哪位同學能告訴我啊? 

  生:因為詩人一直在為民族歌唱的,從嘹亮的聲音歌唱到聲音嘶啞,甚至聲音嘶啞了他還在為民族歌唱,這就更加表現了作者對民族的愛是堅定的、深沉的。 

  師:這位同學的回答很好,對民族的摯愛使詩人喉嚨嘶啞了也要歌唱,那怕從口中噴射出血絲來,一直到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多么可愛善良的偉大詩人啊!《贊美》中有這樣的情感嗎? 

  生(齊答):有啊 

  師:這樣的詩人你們喜歡嗎? 

  生(齊答):喜歡! 

  師:我也喜歡他們。我還有一個問題想問同學,除了他倆之外,你們還喜歡哪些詩人? 

  生(爭先恐后地):徐志摩、白居易、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李商隱、陸游、辛棄疾、文天祥…… 

  師:這些都是了不起的詩人,他們都寫下了優美的詩篇,他們是我們這個民族的驕傲。我又有一個問題,如果艾青、穆旦可以與上面的這些詩人相遇,他們和上面的哪些詩人更容易心靈交匯,心心相印? 

  生(議論、選擇、明確):屈原、杜甫、陸游、辛棄疾、文天祥 

  師: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們都非常強烈地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民族。 

  師:說的多好啊。還有原因嗎?誰能再談談? 

  生:還因為他們都生活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們的內心都充滿了憂患,充滿了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的渴望。 

  師:理解得很透徹,表達得也非常完美。我們應該用掌聲來感謝這位同學的精彩回答。 

  (學生熱烈鼓掌) 

  師:是啊,他們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空內,但他們的情懷是一致的,靈魂是相通的。他們都是優秀的偉大詩人,他們唱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寫下了我們這個民族最有血性的文字。他們是在用自己的心歌唱,用自己的靈魂歌唱,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歌唱。他們留下的不是文字,而是生命中最精美高貴的斑斑血痕啊!有了這樣的詩人,我們面對苦難才不會感到孤獨,有了這樣的詩人,面對苦難我們的內心才會有力量。同學們,你們為我們中華民族擁有這樣的詩人感到驕傲嗎? 

  生(齊答):感到驕傲! 

  師:你們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感到自豪嗎? 

  生(齊答):感到自豪! 

  師:聽到你們熱烈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屈原也會感到欣慰,艾青、穆旦都會感到欣慰。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有一個問題,今天我問了兩遍,而同學們卻給了我不同的回應,知道是哪個問題嗎? 

  有學生小聲嘀咕:是問我們“是否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感到驕傲”吧? 

  師:對!是這兩首詩豐富了我們的情感體驗,喚起了或者說強化了我們的民族情感。也許我們今后再也不會面臨詩人所面臨的民族苦難了,但那種民族的憂患意識,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希望自己的民族強大起來的渴望不能沒有啊!快下課了,請同學們深情地把這兩首詩再讀一讀,把艾青的背下來好嗎 

  生(齊答):好!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九下 篇4

  蚌埠教育學院中文系 姚國建

  在中國詩人當中,艾青是一位扎根土地而又向往太陽的詩人。土地和太陽是支撐他生命和精神的脊梁,也是貫穿于他全部詩歌的核心意象。如果說太陽意象寄寓了詩人對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土地意象則寄寓了詩人對大地母親、對祖國、對人民最樸素、最忠貞、最深沉的愛。這首《我愛這土地》就是詩人獻給土地最真摯的戀歌。它以簡練傳神的筆法、精巧的構思,生動形象地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土地最忠誠的歌者形象,一個始終環繞和守護著土地母親的詩魂,一個給人以信念、信心和希望的使者。

  要想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這首詩,我們首先就要了解艾青詩歌中的土地情結以及土地在艾青詩歌中的多重象征意義。艾青生于鄉村的土地,長于鄉村的土地,吸吮著農婦大葉荷(大堰河)的乳汁長大,從鄉村的土地走向城市,再走向法國留學。回國后,他以滿腔的熱情想在祖國的土地上播種夢想和希望。可是,呈現在他眼前的,卻是貧窮、落后、愚昧,戰亂的風暴不斷地襲擊著祖國的大地,特別是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肆意地踐踏、蹂躪著祖國的大地。詩人的心時刻牽連著苦難的大地和人民。抗戰爆發不久,1938年12月28日的夜晚,他寫下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全詩分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都以中心句“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貫穿其中,間隔反復,多角度地透視了戰爭給中國大地帶來的災難:“被烽火所嚙啃著的地域,無數土地的墾植者/失卻了他們所飼養的家畜/失去了他們肥沃的田地/擁擠在/生活的絕望的污巷里。”詩人由此發出辛酸而悲憤的慨嘆:“中國的路/是如此的崎嶇/是如此的泥濘呀”“中國的苦痛和災難/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而在《手推車》一詩中,詩人站在北方的黃土地上,看到深深的如鞭痕一樣縱橫交錯的車轍,聽到手推車發出病人掙扎一般的尖厲的嘯響,他的心靈為這苦難的大地以及大地上艱難掙扎的人民感到揪心的疼痛,覺得那灰黃色的土地,那刻在土地上的深深的轍跡是“交織/北國人民的悲哀”。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感到詩人對大地母親、對民族、對人民的骨肉深情。而當抗日的烽火逼近了黃河,民族危亡的警鐘不斷在詩人心頭轟鳴的時刻,艾青身佇古老的潼關,舉目四望悲哀的北方,眼含熱淚寫下了《在北方》這首憂郁沉思、蒼涼悲壯的歌。詩不僅如實地描寫了日本侵略戰爭給北方帶來的深重災難,也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命運的深深憂慮,對戰亂中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更表達了詩人對這片貧瘠的土地的忠貞與摯愛:“我愛這悲哀的國土,/一片無垠的荒漠/也引起了我的崇敬”“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它的廣大而瘦瘠的土地/帶給我們以純樸的語言/與寬闊的姿態,/我相信這言語與姿態/堅強地生活在大地上/永遠不會滅亡;/我愛這悲哀的國土/這國土/養育了為我所愛的/世界上最艱苦/與最古老的民族”。在這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詩人這樣謳歌土地,無疑在鼓舞人們樹立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這是詩人對土地的信念,對土地的忠貞,對土地的摯愛。由此可見,土地意象已融入了詩人的生命和靈魂,它是生命之母的象征、祖國母親的象征、民族精神的象征、中華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國命運的象征、華夏歷史的象征、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人民意志和力量的象征。總之,在土地意象上凝聚了詩人異常復雜的情感信息和思想信息。

  正因為如此土地在詩人筆下,已成了永恒的情結。土地是詩人永遠依戀的對象,永遠傾訴的對象,永遠忠誠的對象,永遠歌頌的對象。這種種復雜的情感匯聚在一起,終于使詩人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愿望;要做一個土地最忠誠的歌者,于是便催生出這首著名的詩篇《我愛這土地》。

  這首詩寫于抗戰初期,它集中展現了艾青對土地的一片赤誠之愛。在個體生命的渺小、短暫與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間,詩人為了表達自己對土地最真摯深沉的愛,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鳥”,永遠不知疲倦地圍繞著祖國大地飛翔,永遠不停歇地為祖國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難與悲憤,也唱出大地的歡樂與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將整個身軀融進祖國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對土地的深沉之愛。全詩的感情是強烈而內在的,基調是深沉而憂郁的。可以說,時代的投影與真實的感受相結合,使得這首詩的感情顯得極為真誠,更有感染力,更能撥動讀者的心弦。

  從寫作藝術上看,這首詩的顯著特點是篇幅短小,構思精巧。土地是個博大的意象,詩人選擇它作為寄情的對象、傾訴的對象,其境界極其廣闊,意象極其豐富,詩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層次的,詩人的想像和詩思的回旋天地也是無限自由、廣闊的。但他沒有把詩的篇幅拉長,不讓詩的情思散漫開去,而只把詩人對土地廣闊而深厚的愛濃縮在10行詩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藝術效果。

  詩人不是從實處落筆,而是從虛處落筆,通過想像把自己虛擬為“一只鳥”,借鳥兒與土地的關系來展開全詩的藝術境界,使詩的整體構架顯得巧妙自然,使人渾然不覺。詩以“假如”開頭,顯得新奇,富有獨創性,便于化人為鳥,把詩境推向虛擬的藝術境界。當然,詩中的“鳥”,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詩詞中那些實指(如杜鵑、鶴鴿等)。“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動、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詩句,也是全詩中深化詩人對土地感情的一個奇異的亮點。這是當時悲壯的時代氛圍(抗戰初期)、詩人特殊的個性與氣質(艾青自稱是“悲哀的詩人”)以及詩人特殊的表達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鳥兒形象而產生的審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強化了形象的審美表現力—從中我們不僅能感到時代的氛圍、詩人的個性和氣質,更能感到詩人對土地的愛是如此的執著、堅貞和頑強。

  接下來,詩人便向我們敘述他要歌唱的對象。從句式上看,用的是排比句;從方法上看,用的是類似電影蒙太奇式的特寫鏡頭,向我們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對象:土地、河流、風、黎明。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但詩人選擇了這幾種典型的形象,極其簡潔、鮮明,卻又能讓我們產生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引起深刻的沉思。值得指出的是,詩人在“土地、河流、風、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帶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詞或修飾語,使它們一個個都轉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畫面,既暗示了祖國多災多難的命運,也暗示著人民的不屈與抗爭,以及大地上仍然在生長著的希望,同時還暗示著詩人要竭盡全力,與其共命運,為他們而歌唱;即使死了,也要埋進這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軀去肥沃這片土地。從構思的角度看,到這里,詩人仍然緊扣“鳥兒”這個虛擬的形象(“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讓其生前與死后形成強烈的對比,于對比中表現出鳥兒對土地的執著、赤誠之愛,從而也藝術地塑造了一個土地忠誠的歌者形象。

  這首詩的第二個特點是巧妙轉換,另辟詩境。按理,詩情到達高潮之后,再接下來抒寫難度就很大。但詩人卻巧妙地宕開一筆,隔開一行,作了必要的間歇和停頓后,開始了巧妙轉換,寫下了兩行形象突出、感情進一步升華的結尾。令人讀后怦然心動,過目難忘,吟誦不已。

  第一,抒情視角作了轉換。詩的第一節是從虛擬的視角,即從鳥兒的視角去想像,去表現鳥兒對土地的忠誠與摯愛,顯得形象含蓄;第二節卻換成實寫的視角,即從詩人自我的視角去實寫自己“常含淚水的眼睛”,傾訴自己對土地的“深沉”之愛,是直抒胸臆。這樣,虛境和實境的結合與對應,構筑了全詩內在完整的藝術空間;結果與原因的關聯與對照,又構成了支撐全詩的內在邏輯結構。

  第二,寫作手法作了轉換。前一節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后一節用的是賦,是直抒胸臆的寫實。全詩由前面蒙太奇鏡頭式的畫面暗示轉到了后面詩人的直接指點,以一個強有力的情感抒發結束了全篇,從而把讀者的注意力引進了一個濃郁的情感氛圍,再一次感受到詩人對土地的忠貞與摯愛。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九下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現代詩歌的特點,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3、學習有關象征的表現手法。

  4、深刻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關鍵詩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詩的主旨。

  教學難點:

  1、象征的表現手法。

  2、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隨著詩中所迸發的愛國情感的火花而燃燒。(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背景介紹:

  本詩寫于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輕重緩慢,抑揚頓挫,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讀會意,以會意促讀。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 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范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四步: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

  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第七步:背誦全詩。

  第 二 課 時

  一、學生在熟悉詩歌的基礎上,緊扣“土地”,師生討論分析全詩。

  1、點出土地情結。起始兩句,詩人對土地的酷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感情。在詩人看來,這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真誠熱烈的,“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著,于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2、傾吐土地情結。“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無比溫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對象,詩人沒有沉溺于對“溫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莊嚴鄭重的選擇。

  3、升華土地情結。一問一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情結,已使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深沉”一詞也許表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適應的表達強度,于是其后緊跟的沉重的省略號,似乎涌動著潛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著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的共鳴。

  二、問題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回答: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什么?談談你的理解?

  回答:“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回答: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3、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的象征意義。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4、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 ,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5、詩人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描寫,蘊含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回答: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詩的抒情色彩濃烈,詩人為何將自己虛擬成一只鳥來達到這種抒情效果?

  回答: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這種寓情于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無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應該”前面為什么著一“也”字?“嘶啞”一詞換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為什么?

  回答:“也”一詞表明詩人以天下為己任,主動請戰于民族解放運動中。

  “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所以不能換。

  8、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回答:這兩節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就詩的感情發展而言,第一節蓄勢,第二節感情的迸發,感情的升華。詩意層層遞進。

  9、本詩出現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沖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回答:我們知道,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于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10、結合詩歌內容,說說文中兩個省略號和破折號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個省略號,表示列舉內容的省略。第二個省略號表示余意未盡,情深綿綿。破折號表示意思的轉折。

  三、寫作特色:

  1、意象內涵豐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歸納:

  作者運用象征手法,創造了一系列鮮明意象,抒發了對祖國真摯深沉的愛。

  五、板書設計:

  比喻、對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業布置:

  課后思考練習一、二、三

  七、課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鳥,聯系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這高峽出平湖的山峽大壩,這可上九天攬月的神州飛船……

  2、艾青在詩中,含著淚水說:“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例:當我們抵御外侵,我們會記得岳母刺給岳飛身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當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氣節,我們不會忘記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著往下寫,相信你會寫得更精彩)。

  3、閱讀理解并背誦劉湛秋的《中國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兩節詩的內容。

  (2)詩中( )一詞 表達詩人對中國土地的贊美;( )一詞抒發詩人對中國土地的眷戀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這句詩?“微風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長江”表達的詩意分別是什么?

  (4)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說說它們有什么異同?

  附文

  中國的土地

  劉 湛 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姹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發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九下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本詩的節奏,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

  2.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韻美與節奏美,通過小組品讀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通過討論析讀理解詩歌的表現方法和真摯深沉的情感。

  2.通過自主輻射閱讀《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給戰斗者》,進一步理解、感悟詩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的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

  愛之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感受詩歌的節奏,理解詩歌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蘊。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詩句,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難點

  .通過詩歌的意象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

  ◆教學突破   

  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在朗讀、品讀、析讀中通過文中象征意象來把握詩歌的內涵,分析詩句的表現力,從而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學過程 為啟發方式展開問題——誘導思維進行討論——積極發言探究互動——拓展文本創新閱讀。

  I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詩歌《我愛這土地》朗讀帶;輻射閱讀材料《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給戰斗者》。◆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朗讀詩歌。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第1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1.情境導入      1.激情激趣2.誘思導學    2.朗讀感知3.析讀意象    3.品味意境

  一、情境導入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課堂調查:

  (1)你喜歡讀詩嗎?

  (2)你喜歡讀哪些詩?

  2.師:哪位同學來說一說自己平時是怎

  樣讀詩的?

  根據調查結果,隨機導入  。如學生喜

  歡讀詩,’那按學生讀詩的方法進人學

  習。如讀詩學生不多,那從這首詩開

  始,引導學生讀詩、愛詩、寫詩。

  3.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現代詩《我愛這

  土地》,作者艾青。(板書課題)

  1.喜歡讀詩的同學舉手表示,并說

  一說自己喜歡的詩歌。如古體詩

  (唐詩、宋詞)、現代詩(毛詩、舒

  婷、席慕榮、汪國真……)

  2.談自己讀詩方式。(說出大體方

  法即可)

  3.有感情地朗讀詩題:“我愛這土

  地”。

  二、誘思導學(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簡介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

  浙江金華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

  的保姆》、《向太陽》、《歸來的歌》等。

  早期著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

  樸,調子深沉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

  望與憧憬。抗戰時期的詩作,為覺。

  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昂揚。后

  期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2.指導朗讀。

  (1)指導學生吸收詩歌的主要信息,

  感知詩作的基本內容。

  請幾位同學各抒已見,結合作者簡

  介,提出朗誦的方法。這首詩的感

  情基調是怎樣的?應該用怎樣的語

  氣、語調來朗誦這首詩?

  1.認真交流傾聽,篩選記憶重要信息。

  特別是有關作者詩作風格的信息。‘

  2.朗讀感知。 

  (1)自由朗讀,感知詩歌內容,把握

  朗讀節奏、語氣、語調。

  各抒已見,結合作者簡介確定詩歌

  朗讀激昂悲壯基調。

  幾位同學分別朗誦,不斷完善朗誦

  效果。

  (2)指導學生朗誦詩歌:請同學們根

  據討論的節奏、語調、語氣朗誦詩歌。

  3.品味詩情。

  在朗誦中同學們感受到了潛涌在這

  首詩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懷。請概

  括說明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

  情?哪些詩句表現了這一情感?

  (要求學生必須用詩歌中的詩句來

  說明觀點)

  (2)這首詩格調昂揚,感情深沉。應

  該用激昂悲壯的語調讀出昂揚、深沉

  的語氣。朗誦,齊讀詩歌i注意節奏、

  語氣、語調。

  3.品味詩句,概括詩人表達的思想感

  情。

  要點: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無限熱

  愛之情。(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

  .沉)

  三、析讀意象(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帶著詩作所表達的情感朗讀詩歌,

  解讀詩歌的主要內容。    2.請學生把理解詩意過程中存有疑惑

  或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提出來,互相

  探討理解。

  3.由問題的探討聚焦主要意象:土地、

  河流、風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詩人

  對這些意象的描寫,蘊含了他怎樣

  的思想感情?      (意象:就是滲透著作者情感與情思

  的事物)指導學生結合詩歌的時代

  背景理解幾種意象的象征意義。-

  4.齊讀課文。

  1.再讀詩歌,大體理解詩歌的字面意

  思。

  2.把理解中的問題提出來,.學生之間

  互相探討解答。    。

  3.結合詩歌的時代背景,理解土地、河

  流、風、黎明這些意象的象征意義。

  要點:土地象征著歷經磨難而又充

  滿希望的祖國;河流和風象征著中

  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黎

  明”可以看作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

  放區的象征。

  4.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三、本課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朗誦了詩歌,感知了詩歌表達的對歷經磨難而又充滿希望的祖國無限的熱愛。同時理解詩中土地、河流、風和黎明這幾種意象的象征意義。讓我    ●們完整地感知了詩意、詩情,理解了詩歌的創作動力。

  四、板書設計 參考

  土地歌唱{河流  愛得深沉

  黎明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1.請用楷書抄寫課文。

  2.詩歌創作的年代是1938年11月17日,當時中國處于什么時期?

  3.詩中的土地、河流、風和黎明象征了什么?

  ◆個性練習設計

  1.“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的表達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如果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你會選用什么事物來表達情感?為什么?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第2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1.探究主旨    1.賞析感悟2.拓展運用    2.讀寫結合

  一、探究主旨(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賞析詩句。

  請學生再讀詩歌,品味賞析富有表.

  現力的詞句。指導學生深入挖掘詩

  歌所表達的深層意蘊(從詞語的表

  達效果分析,特別要結合時代背景

  解讀)    :

  A.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

  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C.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2.探究主旨:詩人為什么會有這么熾

  烈的為祖國而獻身的愛國熱情?請.

  讀詩歌《給戰斗者》(節選)和《假使

  我們不去戰斗》,理解當時的時代特

  征,用詩中的詩句來解讀詩人的愛

  國熱情。

  3.大聲朗讀《給戰斗者》、《假使我們不

  去打仗》,感受詩歌所抒發的在抗日

  戰爭時期那種悲憤深沉的愛國激

  情。.

  1.細細品讀詩歌,以小組形式分析詩

  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抓住重點詞

  句深入挖掘。分析要點:

  A.“嘶啞”純粹是抗戰初期悲壯的時

  代氛圍對詩人的影響所致,也是這

  位“悲哀詩人”的特殊氣質和個性的

  深情流露。

  B.“悲憤、激怒”都渲染了抗戰時期

  的時代特點,表達了詩人纏綿而深

  沉的感情。

  c.“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將死

  這種本屬自然被動的結局,也寫成

  了主動咱勺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現了

  詩人的獻身精神,使詩的境界更為

  深邃博大。

  D.“眼里常含淚水”這一情狀,托出

  了他那顆真摯的心。

  2.從整首詩的意蘊來思考。結合補充

  資料,體會作者在當時背景下的愛

  國熱情。

  3.醞釀感情,朗誦詩歌。

  二、拓展運用(約  分鐘1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再讀課文,品味揣摩詩歌巧妙的抒

  情方式。指導學生從詩的感情發展

  及以“鳥’i虛擬方面來思考問題。

  請幾名學生發言談自己對詩抒情方

  式的感悟,抓住要點引導學生分析。

  2.詩情空間。

  指導學生以“假如我是……”開頭。

  寫一段詩,注意分節和分行,盡可能

  用一些意象來表達情感。

  3.速背課文。   

  指導學生尋找背誦思路,快速背誦

  課文。   

  1.朗讀揣摩。  

  要點: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

  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

  鳥,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使

  詩的境界更為深邃博大。就詩的感

  情發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積蓄感

  情,把涓涓細流匯聚到感情的水庫

  1.里。而最后兩句便是感情的閘門轟

  然打開,洪流沖激而下。

  2.展開想像與聯想,以“假如我是

  ……”開頭,寫一段詩。要用意象創

  設意境,表情達意。

  3.尋找背誦思路:全詩以“假如”領起,

  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進而續

  寫歌唱的內容(生前),死后魂歸大

  地,最后由鳥代之以詩人形象j詩

  意層層遞進。

  三、本課小節

  本課我們主要從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詩句,探討了詩人對祖國無限熱愛的精神實質,閱讀《給戰斗者》、《假使我們不去打仗》兩首詩,更加深了我們對這種情感的認知與體驗。   

  四、板書設計 參考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匐匍地/活著/也是死呀!

  假如……歌唱——|在斗爭里,勝利/或者死……

  \戰士底墳場/會比奴隸底國家/要溫暖,要明亮。

  本課總結

  詩歌作為抒情的藝術,需要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撥響讀者的心弦。所以本課的教學應強化誦讀——不同層面的誦讀,感悟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味揣摩詩句的表達效果,探討詩歌獨特的意象創設的意境氛圍,理解詩人巧妙的抒情方式。閱讀課外詩歌《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給戰斗者》,加深了對課本詩歌的思想內核的理解,進一步感受到詩歌的感染力。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這首詩作于抗日戰爭時期,這一時期有很多作家寫出膾炙人口的詩作,請同學們課外閱讀一些這一時期的作品,認識學習詩歌中意象的使用與表達作用。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九下 篇7

  【設計】

  美讀。

  【創意說明】

  朗讀是含英咀華,把經典“化”入個人身心的過程。課堂上教師示范朗讀,把自己對作品精華處的理解和感受“讀”給學生聽,同時指導學生讀,這是“美讀”,更是“讀美”。

  【教學步驟】

  一、圍繞課題“我愛這土地”引導學生提問

  從題目中,你會產生什么問題?

  二、介紹作者的創作情況以及創作背景

  三、教讀,學習朗讀技巧

  1、第一遍朗讀,教朗讀節奏、重音。

  2、第二遍朗讀,教連讀,即朗讀時句斷而氣流不斷,讀得流暢起伏。

  3、第三遍朗讀,確定詩句的感情基調,做到以情帶聲。

  4、第四遍朗讀,讀出情感的層次。第一層,詩的一、二句,男領:第二層,詩的三、四、五、六句,男女合讀;最后兩句是全詩的最高音,男領一遍,全班齊讀一遍。

  四、品讀,體會詩的意蘊

  1、探究詩中意象的含義。

  2、教師先做提示,聯系歷史背景。

  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

  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長期郁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涌奔流。

  無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風──土地上空吹刮著的風,象征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

  無比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

  ⑴ 評說詩中“鳥”的形象。

  ⑵ 用“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鳥”句式說話。

  ⑶ 這是一只歌唱得喉嚨嘶啞的鳥。

  ⑷ 這是一只在炮火連天的危機時刻仍奮發歌唱的鳥。

  ⑸ 這是一只和祖國生死相依、對祖國忠貞不渝的鳥。

  小結:“鳥”的形象正是詩人自己的形象,“鳥”的歌唱是詩人也是全民族那對祖國刻骨銘心的愛的表白。

  五、聽讀,聆聽名家朗誦

  六、演讀,歌唱愛的赤誠

  七、誦讀,當堂背誦全詩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九下 篇8

  艾青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把握詩歌主題。培養愛國情結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重點 : 理解關鍵詩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難點 :象征的表現手法和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三、教學方式:

  1、 誦讀法:通過有感情的誦讀,把握詩歌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認真體味詩歌蘊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賞法: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四、教學課型:新授課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內容

  在家自學部分

  一、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如上網查詢、查閱字典和圖書館查閱等)了解艾青的有關簡介和代表作品。

  二、讀準下列字詞音

  嘶啞   洶涌   刮著   腐爛

  四、預習課文,思考問題: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如何理解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

  在校教學部分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一直對一句歌詞很感興趣,那就是:”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風雨中我昂起頭,深情常望土”,這描寫的是風雨中昂頭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闊天空,更因為有一方實實在在的土地。土地給了人們許許多多的感觸,今天我們將要來學習的是《我愛這土地》。(板書課題:《我愛這土地》)

  2、 解題:

  師:題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師:他們是以什么為紐帶聯系在一起的?

  生:以愛為紐帶,所以全詩的主題就是愛,題目突出全詩的主題。

  二、整體感知。

  1. 作者深愛著這土地,整首詩的感情應該怎樣表達出來呢?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朗讀,(第一遍要求聽準詞句的讀音,再聽要求把握本詩的感情基調,深沉和悲 ,第三次聽要求停住停頓。學生齊讀一次,分男女生各讀一次)

  2.。學生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老師補充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已經到了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

  在淪陷區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我在網上找到了四張圖片:第一張是幾百、幾萬人像蜂似的逃難,一張是所有的日本士兵圍成一個圈,在觀看他們的士兵活埋我們中國人;一張是一個瘦弱的女人在一個破罐上拼命的找食物;一張是一個人爬在貧瘠、沒有任何農作物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他是餓得趴在地上喘氣還是已經死了。這就是當時人們的生活。

  面對敵人瘋狂肆虐,我們中國人是不是毫無感覺,(不是的)例如艾青,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3、 鑒賞詩歌內容:(要求學生自己在詩中找出關鍵字詞,討論那里表現了詩人的愛)

  師:我在詩中是什么?

  生:鳥。

  師:作者把自己假設為一只鳥,假設這只鳥在干什么?

  生:歌唱土地。

  師:鳥兒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嚨進行歡快的歌唱,課文中的鳥是這樣唱的嗎?

  生:不是的,是嘶啞的唱。

  師:既然一般的鳥兒叫聲都是:清脆的、 婉轉的、悠揚動聽的,為什么詩中的鳥是嘶啞的呢?

  生:本身嘶啞(烏鴉)、飽受磨難、用盡氣力。

  師:一直在歌唱,唱到聲音都嘶啞了。

  師:為什么要這樣對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風雨打擊著。

  師:暴風雨在這里象征著什么?

  生:日寇對中國的踐踏和摧殘。

  師:那么后面洶涌著悲憤的河流、無止息的激怒的風、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殘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們中國人民對祖國遭受欺凌的悲痛、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來。

  師:(歸納)暴雨打擊,激起河水洶涌,風聲呼呼,發出憤怒的吼叫,戰勝風雨后,安靜祥和,迎來了溫柔的黎明。

  師:然后我這只鳥死了,為什么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

  生:活著要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懷抱,將最后的“營養”獻給祖國,與祖國融為一體。

  師:為什么鳥兒會這樣,文后有答案嗎?

  生: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小結:前面以假設開頭,假托鳥兒為土地歌唱,抒情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當感情積累到一定的,人就會不由自主的爆發出來。所以后面以設問開頭,高度凝練的概括了主題----愛的深沉。

  歸納中心:

  師: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呢?

  生:不是

  師:(歸納)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全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第二課時

  三、合作探討

  、

  1、詩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鳥兒,寫了鳥兒的生和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為什么鳥兒用的是“嘶啞的喉嚨”來歌唱?

  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實際上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是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全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2、全詩一共選取了幾個鮮明的詩歌意象來寫?這些意象都賦予了獨特的象征意義,請討論每個意象到底象征著什么?

  (意象:作者要表達一些內心的情感,借用一些物象來表達,那就是意象。當物象成為意象是,就有了一些內涵在其中,就賦予了獨特的象征意義,)

  土地:遭踐踏的國土,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

  河流、風:滿腔的悲憤和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與希望

  四、拓展延伸,培養情操:

  1、師: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還用《我愛這土地》來抒情,他會怎么改寫: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        的喉嚨歌唱:

  這被       所滋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       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      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       ……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           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嘴角常含         ?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XX年3月31日

  可從下面詞語中選出最能表達詩意的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 夕陽、朝霞、啼血、圓潤、

  憤怒、激情、感動、猛烈、狂風暴雨、和風細雨)

  點撥背誦:

  對這首詩,我們要抓住關鍵的字詞來強化對他的記憶,達到快記快背的效果

  四、作業設計

  五、板書設計 

  注:輔助練習

  答案:

  教學后記: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九下 篇9

  民族形象的詩意探尋 

  民族情感的深情體驗 

  —— 

  授課地點:安徽省鳳臺一中高二10班 

  課時安排:一課時 

  授課人:落梅飛曉霜 

  教學設想:通過老師問題引導、學生自由誦讀討論的方式,探尋詩人在作品中對民族形象的詩意描繪,培養學生熱愛民族優秀詩人、詩歌的熱情,強化學生民族情感的體驗。 

  教學過程  

  師:今天我們學習《中國現代詩四首》中的最后兩首,哪位同學愿意上黑板來給我們寫出今天要上的兩首詩的題目與作者? 

  一同學上來寫。(學生寫時,老師簡介作者,艾青和穆旦是中國現代詩歌史上兩位重要的詩人,他們用詩歌記載著我們這個民族的悲歡。)學生寫完走下。 

  師:謝謝這位同學,他寫得很認真。請同學們大聲地朗讀這兩首詩,然后告訴我,今天我們為什么要把這兩首詩放在一塊閱讀。 

  (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 

  生:因為這兩首詩都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歌詠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師:很好,這位同學指出了兩首詩表現手法上的一致性,還有其他的理由嗎? 

  生:這兩首詩都寫于抗日戰爭年代。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詩的后面有寫作年代。 

  師:這位同學讀得很仔細,請同學們把這兩首詩再朗讀一下,看這兩首詩具體歌詠的是什么。 

  (學生朗讀、討論) 

  師:哪位同學能說一下? 

  生:《我愛這土地》歌詠的是土地,《贊美》寫的是農民。 

  師:僅僅是土地與農民嗎? 

  生:土地象征了祖國,農民象征了民族。 

  師:我們能不能說兩首詩都歌詠了民族呢? 

  生(齊答):可以。 

  師:這又是一條我們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起閱讀的理由啊,請同學們說出這個民族的全稱。 

  生(齊聲):中華民族! 

  師: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啊? 

  生(爭先恐后):古老的、勤勞的、善良的、智慧的民族。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勤勞善良智慧的民族,你們為自己是這民族中的一員而感到驕傲嗎? 

  生(沉默,少數幾人輕聲):驕傲。 

  師:同學們的反應很淡漠啊!再請同學們讀詩,看這兩首詩中哪些詩句描繪了中華民族的形象。 

  (學生自由朗讀) 

  生:我只找到一句“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師:你能說一說這一句表現了什么嗎? 

  生:抗日戰爭帶來的苦難。 

  師:什么?抗日戰爭帶來的苦難?抗日戰爭給我們帶來的是苦難啊? 

  生:不!我說錯了,是日本侵略給我們帶來的苦難。 

  師:你怎么知道是日軍的侵略呢? 

  生:因為這首詩寫于1938年,是日軍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之后。 

  師:很好,看來了解一首詩的創作年代對理解一首詩是非常關鍵的啊,同學們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暴風雨”是不是僅指日軍的侵略呢? 

  生:還可以是鴉片戰爭吧? 

  生:也可以是八國聯軍的入侵。 

  師:很好!同學們對我們民族的苦難歷史很熟悉啊,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一句理解為這一百多年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強的入侵蹂躪。這是一種怎樣的生存啊!請同學們讀一讀《贊美》,能不能找到對這種生存狀態的描述。 

  生:有這么一句“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 

  師:一百多年的蹂躪的確是一種恥辱,列強的蹂躪已使這個民族的身影變得佝僂,那么這個民族還有希望嗎? 

  生(齊答):有 

  師:當然有。因為今天便是明證。但如果生活在1938年或1941年你還會這樣認為嗎?詩人有沒有表現出我們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生:有,“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就能說明這一點。 

  師:是啊,黎明常常代表著光明,代表著美好的未來,并且詩人說是“無比溫柔的”,這是《我愛這土地》一詩中表現的。《贊美》一詩中有嗎?請同學們找一找,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意見。 

  (學生讀詩,交流討論) 

  師:下面請一位同學給我們讀一下他找的結果。 

  生:“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師:“已經起來”是什么意思啊? 

  生:說這個民族已起來反抗了。 

  師:反抗!因為有了反抗,我們才會有擺脫恥辱,迎來黎明的希望啊!你的同桌和你的一樣嗎? 

  生(搖頭):不知道。 

  師:你們沒交流吧?要交流啊!真誠的表達自己,真誠的傾聽別人,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啊。哪位同學能說一說你同桌的意見? 

  生:我同桌認為這幾句可以表現我們這個民族是有希望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再一次相信名詞,融進了大眾的愛,/堅定地,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 

  師:你能理解他為什么選擇這幾句嗎 

  生:我想這幾句是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具體表現吧。 

  師(問該生同桌):你是這樣想的嗎? 

  該生同桌(笑):是的。 

  師;被人理解你感到幸福吧。(全班學生會心地笑)當然理解別人同樣是幸福的。這個問題你倆完成的很好,從大家的笑聲中,我們可以看到同學們對你倆的羨慕。的確“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再一次相信名詞,融進了大眾的愛,/堅定地,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是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反抗的具體表現。《我愛這土地》一詩中也有反抗吧? 

  生:有。 

  師:請你給大家讀一下。 

  生:“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師:這位同學讀得很不錯,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憤怒,這說明他對詩句的理解很透徹。你能不能說一下這兩句詩中哪些詞語很關鍵? 

  生:“悲憤”、“激怒”。 

  師:還有別的嗎? 

  生:我認為這兩個很關鍵 

  師:好,你請坐,哪位同學能說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以為“永遠洶涌”和“無止息”也很重要,這兩個詞能表現出我們這個民族對列強的抗爭一直在進行著,一直沒有停止過。 

  師:多么好的理解啊,你能舉一些具體的事例嗎? 

  生:有抗日戰爭,鴉片戰爭。 

  師:還有嗎,誰能補充 啊? 

  生:三元里抗英,還有甲午戰爭。 

  師:同學們不僅熟悉我們民族遭受的苦難,同時也很熟悉我們這個民族進行的反抗啊!當然,這些反抗只有抗日戰爭徹底的改變了民族的命運,其他的反抗其結果“仍是聚集著黑暗”但我們的民族在反抗的路上“從不回頭”!這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執著堅定的民族精神的體現嗎?下面請同學再深情的將這兩首詩朗讀一下,結合我們剛才所做的分析,歸納這兩首詩所表現的中華民族的形象。 

  (學生朗讀) 

  師:好,哪位同學能談一談? 

  生:這兩首詩表現了一個遭受侵犯凌辱卻一直沒有放棄反抗的民族的形象。 

  師:還有嗎? 

  生: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有美好未來的民族的形象。 

  師:這位同學補充的非常好。這是一個飽經列強凌辱的民族,這是一個永不氣餒堅決反抗的民族,這又是一個有著美好未來的民族。這是一個成熟偉大的民族,所以詩人艾青才會深沉的愛這土地,穆旦才會對它深情的贊美。同學們愿意為這土地獻出你們深情的贊美嗎? 

  生(齊答):愿意! 

  師:對自己摯愛的事物進行贊美,我們好像多愛用甜美的嗓音婉轉的喉嚨進行歌唱,但艾青為什么說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啊?哪位同學能告訴我啊? 

  生:因為詩人一直在為民族歌唱的,從嘹亮的聲音歌唱到聲音嘶啞,甚至聲音嘶啞了他還在為民族歌唱,這就更加表現了作者對民族的愛是堅定的、深沉的。 

  師:這位同學的回答很好,對民族的摯愛使詩人喉嚨嘶啞了也要歌唱,那怕從口中噴射出血絲來,一直到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多么可愛善良的偉大詩人啊!《贊美》中有這樣的情感嗎? 

  生(齊答):有啊 

  師:這樣的詩人你們喜歡嗎? 

  生(齊答):喜歡! 

  師:我也喜歡他們。我還有一個問題想問同學,除了他倆之外,你們還喜歡哪些詩人? 

  生(爭先恐后地):徐志摩、白居易、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李商隱、陸游、辛棄疾、文天祥…… 

  師:這些都是了不起的詩人,他們都寫下了優美的詩篇,他們是我們這個民族的驕傲。我又有一個問題,如果艾青、穆旦可以與上面的這些詩人相遇,他們和上面的哪些詩人更容易心靈交匯,心心相印? 

  生(議論、選擇、明確):屈原、杜甫、陸游、辛棄疾、文天祥 

  師: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們都非常強烈地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民族。 

  師:說的多好啊。還有原因嗎?誰能再談談? 

  生:還因為他們都生活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們的內心都充滿了憂患,充滿了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的渴望。 

  師:理解得很透徹,表達得也非常完美。我們應該用掌聲來感謝這位同學的精彩回答。 

  (學生熱烈鼓掌) 

  師:是啊,他們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空內,但他們的情懷是一致的,靈魂是相通的。他們都是優秀的偉大詩人,他們唱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寫下了我們這個民族最有血性的文字。他們是在用自己的心歌唱,用自己的靈魂歌唱,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歌唱。他們留下的不是文字,而是生命中最精美高貴的斑斑血痕啊!有了這樣的詩人,我們面對苦難才不會感到孤獨,有了這樣的詩人,面對苦難我們的內心才會有力量。同學們,你們為我們中華民族擁有這樣的詩人感到驕傲嗎? 

  生(齊答):感到驕傲! 

  師:你們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感到自豪嗎? 

  生(齊答):感到自豪! 

  師:聽到你們熱烈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屈原也會感到欣慰,艾青、穆旦都會感到欣慰。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有一個問題,今天我問了兩遍,而同學們卻給了我不同的回應,知道是哪個問題嗎? 

  有學生小聲嘀咕:是問我們“是否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感到驕傲”吧? 

  師:對!是這兩首詩豐富了我們的情感體驗,喚起了或者說強化了我們的民族情感。也許我們今后再也不會面臨詩人所面臨的民族苦難了,但那種民族的憂患意識,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希望自己的民族強大起來的渴望不能沒有啊!快下課了,請同學們深情地把這兩首詩再讀一讀,把艾青的背下來好嗎 

  生(齊答):好!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九下 篇10

  教學設想:

  《我愛這土地》是一首在現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名篇,是詩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而且學生是第一次學習現代詩。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讀作品,邊學習邊體會現代詩歌的基本觀點,總結現代詩歌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把握課文的大意并不會很難,《我愛這土地》詩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讓生活在和平年代養尊處優環境中的學生做到讀詩悟情,把詩人那種特殊的內涵極其復雜的情感理解深刻卻并非易事。因此,我設計的教學過程 ,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通過多樣的誦讀訓練,讓學生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來感悟和體驗,注重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觀點,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啟發學生設身處地用“心”去讀、去品味、去聯想和想象詩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詩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義,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及審美情趣。從而在教學過程 中,落實“課程標準”中“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做出自己的評價”,“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要求。

  教學目標 :

  1.通過誦讀訓練,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準確地把握詩歌的主題。

  3.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提高學生欣賞的能力。

  4.體會詩人對歷經磨難而又充滿希望的祖國的摯愛之情。

  教學過程 :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齊說)老師好!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師:(同時播放鋼琴曲《黃河大合唱》)同學們,大家知道這首鋼琴曲的名字嗎?

  生:(齊說)知道。是《黃河大合唱》。

  師:大家知道它寫于哪一時期嗎?

  生:(站起來自信地說)寫于抗日戰爭時期。

  師:說得很對。關于抗日戰爭,相信大家一定看過一些有關抗日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能談一下你的感受嗎?

  生:我看過電影《地道戰》。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暈頭轉向,看了真讓人精神振奮。

  生:對。《地雷戰》也是。那時的人們真是了不起,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地雷。(唱了起來)“炸得鬼子魂飛膽散”。(學生大笑)

  生:我看過電視劇《烈火金剛》。我最喜歡影片中聰明機智身手敏捷的偵察員肖飛。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殘忍行為真讓我痛恨不已。

  師:同學們談得真好。作為中國人,我們一定要了解歷史,記住歷史,無論它是光榮的,還是屈辱的。抗日戰爭雖然帶給中國人民巨大災難,但同時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歷史。面對山河破碎,國而不國,災民流離,哀鴻遍野的現實,多少愛國志士“夢寐不安,行愁坐嘆”,或“大聲疾呼以期上下一心,重現唐虞盛世”,或表示“一息尚存,尚思報國”。今天,我們來學習詩人艾青的現代詩《我愛這土地》,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他那顆真摯的心。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今天,我特別邀請了一位嘉賓。現在請讓他做一下自我介紹。

  (在學生們詫異的目光中,一名學生走上臺來)

  生:同學們好!我叫艾青,原名叫蔣海澄,浙江金華人。我于192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專修繪畫,并開始詩歌創作。1932年回國后不久我被捕入獄。在獄中我寫成了詩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8年抗戰初期,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我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詩歌《我愛這土地》。下面,我就給大家朗誦一下我的詩作。

  (恍然大悟的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

  生:(朗誦詩歌)

  師:謝謝詩人艾青。確切地說應該是趙壯同學。

  師:剛才我們聽了這位同學精彩有朗誦。現在就請大家把自己當作是詩人艾青,充滿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吧!

  (學生們慷慨激昂地朗讀起來)(朗讀完畢)

  師:你認為這首詩在朗讀時應注意什么呢?

  生:我覺得本詩感情真摯,所以節奏不宜太快。

  生:詩的第一節“的”字很多,要注意重音和節奏。

  師:說得好。朗誦一首詩要注意把握詩的感情色彩和聲調,節奏分清,重音讀準。本詩感情真摯、豐富,所以節奏要放慢,找準每句話的重點,突出重音。咱們聽一遍錄音,注意重音和節奏。(師放錄音)

  師:誰愿意為大家讀一遍?

  生:(自信地)我來!

  生:(學生朗讀)

  三、小組討論、互問互答

  師:讀的非常有感情。你是如何理解這首詩的呢?小組內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互相討論研究一下。(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師:哪位同學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一名學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來)老師,誰不知道鳥聲優美清脆,可詩中為什么要用“嘶啞”來形容鳥的歌唱呢?

  生:中國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遭受著苦難,在這樣的情況下,鳥兒的歌唱還能是歡快、高興的嗎?

  生:對,我同意。身心都在受著痛苦的煎熬,何來動人的歌喉。再說,鳥兒的喉嚨已經嘶啞了都還在奮力歌唱,可見他對祖國的愛是多么深。

  師:非常精彩。正是如此,詩人用“嘶啞”來形容鳥兒歌唱,一方面影射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無比摯愛。朗讀時要表達出一種感情急于抒發的心情。(朗讀)“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師:鳥兒在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她在歌唱什么呢?

  生:(齊答)土地、河流、風、黎明。

  生:我覺得“土地”指的是中國大地,可作者筆下的土地為什么是“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呢?

  生:“土地”是祖國大地的象征,我同意。為什么是“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呢?因為當時日本帝國主義正在中國土地上肆意橫行,殘害百姓,所以這么說。

  生:(情緒顯得很激動)說得對。當時,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苦難。

  師:理解得非常好。在詩中“土地”可以看作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象征是詩歌創作中常見的寫作方法。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意義,這種表現手法叫象征。在本詩中還多次運用,同學們一定要注意理解。

  師: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日本侵略者所到之處無惡不作,殘忍至極。虎臥龍盤的南京,三十萬條生命,無論是已入暮年,白發蒼蒼的老人,還是在母親懷中嗷嗷待哺的幼兒,統統被殺,無一幸存。“處處撫咽喉,天涯何處是神州”,堂堂中華在侵略者的鐵蹄下痛苦呻吟。但是,河流會永遠洶涌,風會無止息地吹刮,中國人民的意志不會被摧垮的。(朗讀)“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大家在朗讀這部分時一定要表達出一種慷慨激昂的氣勢。

  (學生們練習朗誦,情緒非常激動,紛紛站起來)

  生:中國人民是不會被嚇倒的,是不會屈服的。

  生:河流和風無論遇到什么阻礙都頑強斗爭,抗爭到底,最終戰勝它。中國人民也是如此,我們會不屈不撓地進行抗爭。勝利是屬于我們的。

  生:河流、風就是中國人民這種反抗精神的象征。

  生:我們有這種精神就能戰勝一切。

  師:是的,勝利將最終屬于我們。因為我們已經看見了“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生:對,黎明就是希望。雖然它來自林間,還很微弱。但它是溫柔的,重要的是它有活力,充滿生機。

  生:我們的游擊隊,我們的解放區,就在林間。它在不斷壯大,就象黎明的曙光,穿過樹林,使我們看到了抗戰勝利的光明與希望。

  生:黎明已經來到了,光明還會遠嗎?

  師:說的精彩。詩人對勝利充滿信心,對勝利無比渴望,他愿為抗戰勝利做出自己的貢獻。(朗讀)“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朗讀時要表達出一種堅決的語氣。

  生:鳥兒生要為土地歌唱,死要讓身軀肥沃土地,為土地貢獻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

  生:這是因為鳥兒對土地充滿了依戀。

  生:詩人真是善于表達情感。本來鳥兒歌唱、鳥兒死后羽毛腐爛在土地里面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在詩人筆下,這些行為都成了鳥兒的主動追求,甘于為祖國歌唱,為祖國獻身。詩歌真是魅力無窮啊!

  師:鳥兒即使喉嚨嘶啞,也要去歌唱;即使死去,也希望羽毛腐爛。此時作者的情感已由涓涓細流匯聚到感情的水庫里,當感情的閘門轟然打開時,洪流沖激而下:“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朗讀時,要恰當運用顫音,放慢語速,表達出一種如泣如訴的深深的依戀之情。

  生:這是詩人感情的自然流露,由衷的傾吐。

  生:詩句一問一答,直接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深沉的愛。

  師:詩人在第二節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了他那顆真摯的心。讓我們再一次感受一下他那強烈的感情。

  生:(齊讀第二節)

  師:鳥兒無論生死都眷戀著土地,都摯愛著祖國。詩人在詩中傾注了自己深沉的情感。現在,誰愿意再為大家讀一遍全詩?

  生:(剛才讀的那個同學又站了起來)我再來一遍!(進步非常大)

  師:讓我們為他的進步喝彩!下面咱們齊讀一下。

  生:(齊聲朗讀)

  生:(忽然,一個很小的聲音傳出來)我有一個問題不明白。

  師:勇敢的提出你的問題,我們大家一起來解決。

  生:(站了起來)詩人為什么要用小鳥來比做自己呀?小鳥的力量多弱,聲音多小啊!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生:對呀!把自己比做雄鷹不更好嗎?

  (學生中有搖頭反對的,也有點頭表示同意的。正當大家沉思之時,一名學生自信地站起來)

  生:老師,我知道了。在抗日戰爭的初期,人民的力量還是很薄弱的,所以詩人用一只小鳥作比是很合適的。

  生:(搶著說)對。連這樣脆弱的小鳥還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甘于獻身,足可見當時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生:我贊成。綜合以上兩種觀點,把小鳥改成雄鷹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也不能深刻地表達出當時全國人民的那種悲憤之情。

  師:精彩!有分析有總結。另外,詩人自稱是“悲哀詩人”,這樣的安排也是詩人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和個性的深情流露。

  四、總結收獲

  師:我們通過詩歌《我愛這土地》走進詩人艾青的感情世界,看到了他那顆真摯的愛國之情。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

  生:詩歌中詩人用象征手法賦予了“土地”“河流”“風”“黎明”不同的意義。我也要在詩歌創作中注意運用它。我現在就想到了一句:火炬象征光明。怎么樣,不錯吧。(他露出一臉得意的笑容)

  生:我感受到了詩人對祖國深沉而真摯的愛。我覺得誰不愛自己的祖國,誰就不屬于人類。

  生:我覺得雖然炮火硝煙的日子已離我們遠去,但我們不應該忘記過去,更不能忘記過去。因為牢記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創造未來。

  生:說得好。我覺得只有了解自己的祖國,才會對她愛得更深!

  生:日本首相不顧中國人民的強烈譴責多次參拜靖國神社,這是對中國人民極大的心靈傷害。我們一定要讓中國更加強大。國強民才不受欺,人強國才更昌盛。

  生:我們要做和平年代的雄鷹,展翅高飛,搏擊長空,同樣生死依戀祖國。

  師:看來同學們的收獲頗豐。優美的詩歌不僅要欣賞朗讀,更要把它熟記于心,能脫口而出,來豐富我們的知識儲備。相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一定已經把艾青的這首詩背下來了。讓我們一起來背誦吧!

  (師生齊背詩歌)

  師:詩歌《我愛這土地》感情真摯又富有哲理,抒發了詩人對歷經磨難而又充滿希望的祖國的摯愛之情。讓我們在歌曲《共和國之戀》中再次重溫這份情感吧!(播放歌曲)

  五、布置作業 

  師:愛國之情是綿延不絕的。課下請同學們搜集有關愛國方面的詩歌作品,并將自己對祖國的情感投諸筆端,溶入詩句之中。

  師: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點評】劉瑩老師在《我愛這土地》這一課中,用新穎生動的形式,引導學生讀詩悟情,教師善于聯系學生已有的信息儲備,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美讀的基礎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平等對話;教師啟發性的語言喚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生出色的表現贏得教師由衷的賞識與稱贊,在這種和諧上進的氛圍中,師生共同鑒賞了美,創造了美。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九下 篇11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其象征含義。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中出現的形象,領會象征含義。

  2、領悟作者在詩歌中表達出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有感情地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節奏美,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

  對詩歌形象的象征含義及詩歌的主題進行探究。

  3、比較閱讀法:

  將同類題材詩歌進行比較,從而更全面地理解詩歌。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

  (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2、寫作背景:

  本詩寫于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教師指導: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讀會意,以會意促讀。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范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四步:個別學生朗讀;

  第五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四、研讀詩歌,理解主旨

  1、學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并談談理由:

  明確:詩最后一段:“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

  2、詩中是通過什么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詩句找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思考并討論,明確:詩中以“一只鳥”的形象來表達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這種寓情于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無有依。

  3、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

  明確:內容有“土地”、“河流”、“風”、“黎明”。(學生朗讀,感悟。)

  學生討論并明確:

  “土地”象征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著”,說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

  “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悲憤”“激怒”都表現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無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學生再次朗讀,體會表達效果,并嘗試背誦。

  4、思考: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學生思考并明確:“嘶啞”表達出“鳥兒”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不會停止對祖國的愛的表達。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

  5、思考: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確: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這表達出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這種執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真愛。

  全班再次朗讀、背誦。

  6、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明確:這兩節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可看作是感情的迸發,感情的升華,讓讀者更能感受到這種真摯地感情。

  7、討論:本詩出現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沖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教師明確:我們知道,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于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五、比較閱讀,拓展學習

  請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說說它們有什么異同?

  中國的土地

  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鵑花姹紫嫣紅╱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黃皮膚、黑頭發是那樣的美麗╱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參考答案〗

  1、兩首詩的背景不同:《我愛這土地》是充滿硝煙的抗戰時期,《中國的土地》是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2、寫法不同:《我愛這土地》借用鳥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緒,《中國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3、主題相近:《我愛這土地》抒發詩人面對遭受苦難的大地,要為此而獻身的強烈愿望,《中國的土地》是面對這塊神奇的土地,表達永遠思念的感情。

  4、兩首詩都注重意象創造:如果說艾青是借助“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來描繪出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怒以及解放區的勃勃生機讓人們看到抗戰勝利的光明曙光。那么劉湛秋則是把對中國土地的謳歌,對中國人民的禮贊寄寓在典型新穎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既寫出了祖國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首詩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了這首詩,相信同學們一定感受到了那個苦難的年代,詩人對祖國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七、布置作業

  1、假如你是一只鳥,聯系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這高峽出平湖的山峽大壩,這可上九天攬月的神州飛船……

  〖參考答案〗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要歡快的歌唱/這個養育中華兒女的家園/這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土地/這個被太陽照亮的前程/和那東方雄雞崛起的時代……

  ──然后,我的青春開始褪色

  為什么我仍面帶微笑,心含希望/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要歡快的歌唱/這被壯麗山河擁簇的土地/這哺育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母親/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師/和那每天來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懷戀/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2、艾青在詩中,含著淚水說:“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例:當我們抵御外侵,我們會記得岳母刺給岳飛身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當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氣節,我們不會忘記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著往下寫,相信你會寫得更精彩)。

  【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鳥嘶啞的喉嚨歌唱:土地

  河流

  風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淚水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九下 篇12

  一 教學內容

  1 學習朗讀。2 體味情感。 3賞析課文。 4 拓展知識。5 背讀課文

  二 課型與課時

  朗讀課,賞析課,課時一節

  三 教學方法

  運用穿插手法,擴展學習內容

  四 教學過程:

  穿插之一:背景介紹

  艾青,原名蔣海橙,《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活動一:深情地朗讀

  朗讀指導:

  1 聽朗讀錄音,感受詩的節奏和感情基調

  2 請同學們各自學讀。

  3 齊讀(把握三個方面的要領:感情基調——憂郁;語速——緩慢一點;節奏——停頓恰當)

  我愛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穿插之二:詩朗誦——《煤的對話》(此詩作于1937年奏,正是中華民族處于危急存亡的關頭)

  煤的對話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萬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萬年的巖石里

  你的年紀——

  我的年紀比山的更大

  比巖石的更大

  你從什么時候沉默的?

  從恐龍統治了森林的年代

  從地殼第一次震動的年代

  你已死在過深的怨憤里了么?

  死?不,不,我還活著——

  請給我以火,給我以火!

  活動二:細膩地感受

  1 找出意境,感受語言,體會情感。

  過渡:作者開頭把自己比成什么?(鳥)一只怎樣的鳥?(喉嚨嘶啞的鳥)鳥在這里為什么而歌唱?(土地、河流、風、黎明)

  師板書: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象征著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

  永遠洶涌的悲憤的河流——象征著悲憤的人民

  悲憤和激怒的人民為了挽救土地的那種不屈不撓、前仆后繼、奮力抗爭的革命斗爭形象

  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象征著激怒的人民

  無比溫柔的黎明——象征著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表明作者堅信在人民風起云涌的斗爭中必將迎來曙光,迎來勝利)

  第二節詩的品讀:

  你從中感受到了      (感受到的內容:可以是情感、精神等等)

  2 教師小結:

  寫作特點:a 寫實和象征交織:描繪了一組鮮明的詩歌意象,分別賦予“大地”“河流”“風”“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b強烈的抒情色彩:鳥兒對土地的癡情,就是詩人愿為祖國母親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

  穿插之三:詩朗誦——《礁石》

  礁石

  艾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象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活動四:拓展知識(詩意比較)

  1《煤的對話》是一首含義深刻的詠物詩,這首詩寫了發生在人與煤 之間的對話,詩所詠的實質不是煤,而是人;詩贊揚的是不甘屈辱、自強不息的精神。

  2《我愛這土地》寫于1938年末,是詩人親身體驗了北方廣大農村災難現實后的作品。請結合文句分析:這首詩集中體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什么樣的精神?

  (詩作集中體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和甘愿為祖國獻身的精神。)

  3《礁石》中“含著微笑,看著海洋”這句詩不僅成為艾青生活中的座右銘,也成了熱愛生活的人的座右銘,請從人生態度方面寫寫你受到的啟發。

  (笑對人生的磨難,穿越人生的種種險阻以及樂觀的生活態度。)

  活動五 背讀課文

  教學反思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九下 篇13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體味詩歌的繪畫美、音樂美、結構美等特點,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

  2、過程、方法:

  以讀為本,通過朗讀吟誦,感悟詩歌的意蘊美,通過美讀想象,感受詩歌的圖畫美;通過品讀回味,欣賞詩歌的語言。

  3、態度、情感、價值觀:

  學習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的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的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2、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喉嚨嘶啞的鳥(“我”)

  歌唱:   土地

  河流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風

  黎明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入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一起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

  二、資料助讀

  1、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

  2、寫作背景:

  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東北、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識。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歌。

  三、朗讀,整體感知

  1、聽錄音磁帶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停頓、重音)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

  教師作簡要點評。

  4、齊讀課文。

  自由朗讀課文。

  其余學生聽讀,準備點評。

  四、研讀詩歌

  1、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2、學生合作研討:

  ⑴ 詩中“用嘶啞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⑵ 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

  ⑶ 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征,說說它們有哪些象征意蘊?

  ⑷ 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⑸ 詩歌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著怎樣的聯系?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2、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組合作討論。

  五、背誦課文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自由背誦。

  3、指名背誦。

  自由背誦課文。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片土地》,我們感受著哪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七、課堂反饋練習

  閱讀艾青的《向太陽》一詩,寫一篇評述性的短文。

  八、作業布置

  1、背誦課文。

  2、預習《鄉愁》。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九下(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教案(精選16篇)

    鹽城市第一中學 劉勇華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一)整體感知1、《我愛這土地》一詩寫作于國難當頭,飽經滄桑的祖國又一次遭受日寇鐵蹄踐踏的1938年,詩人艾青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堅定地匯入人民解放斗爭的...

  • 第1課《詩兩首 我愛這土地 鄉愁》教案

    第1課《詩兩首 我愛這土地 鄉愁》教案教學目標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2.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4.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5.把握詩歌的主題。...

  •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學設計

    南京市永豐中學課堂教學備課教案 學科:語文主備人:伏玲玲備課日期XX年2月18日 課題詩兩首課型新授課 教材第九(下)冊第1單元第1節/課第1課時總第2課時 教學目標知識、技能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和...

  • 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同步練習2

    1 詩兩首 請你思考:1、詩歌中滲透了詩人思想感情的形象稱稱之為意象,你能以《我愛這土地》、《鄉愁》中找出“意象”嗎?2、國難當頭,愛國受到心痛,《我愛這土地》“痛”在何處?詩人的“痛”你如何讀出來?3、思鄉心切,熱盼祖國統一...

  • 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2

    鹽城市第一中學 劉勇華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一)整體感知1、《我愛這土地》一詩寫作于國難當頭,飽經滄桑的祖國又一次遭受日寇鐵蹄踐踏的1938年,詩人艾青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堅定地匯入人民解放斗爭的...

  • 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同步練習

    第一單元詩 兩 首走向語林高手一、佳篇回放我愛這土地艾 青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

  •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

    周自恒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

  •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本詩的節奏,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 2.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6

    我愛這土地[教學目標]1.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本詩的節奏,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詩句,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 我愛這土地(精選12篇)

    課文簡析作于1938年11月,其時正值國難當頭,飽經滄桑的祖國又一次遭受日寇鐵蹄的踐踏。作為詩人的艾青,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并成為時代的“吹號者”。他說他“是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而寫詩”。...

  • 《我愛這土地》課堂教學實錄(精選12篇)

    師:文學的魅力是巨大的。在這個領域里,我們隨口就能說出一連串光輝的名字。在這些閃光的名字當中,有不少是后來才改弦易轍,加入到這個行列里來的。...

  • 《我愛這土地》精品教案(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學習誦讀現代詩的技巧;2、理解體會詩歌中“鳥”“暴風雨”“土地”等意象3、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教學過程:一、析題:——土地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血脈相連,是詩人一生一世也難以割舍的。...

  • 《我愛這土地》(精選13篇)

    教案 《我愛這土地》課堂實錄 一、 導入: 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地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詩人澎湃的靈魂...

  • 《我愛這土地》問題案(通用12篇)

    七年級下冊 班級 姓名 座號【課標要求】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詩歌在語言運用、結構特點等方面的特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幾篇詩歌的思想內涵,從而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受到教育。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

  • 《我愛這土地》導讀(通用16篇)

    曹津源太陽與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詩歌特色的兩個概念。詩人對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陽這一意象得以表現,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尋著太陽、光明和理想;作為另一面,與詩人血脈相連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

  • 九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级三级久久三级久久 | 福利成人 | 刺激对白勾搭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黄色 | 国产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靠逼网站 | 国产一区一区三区 | 在线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 欧美a级黄| 91成人在线看 | 欧美性猛交99久久久久99按摩 | 美女视频黄a全部免费看小说 | 黄色亚洲 | 久久久久夜夜夜综合国产 | 黄色成人网站免费无码av |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高清大全10 | 四虎网站最新地址 | 欧美精品无码久久久潘金莲 | 情侣做性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野外 | 精品av一区二区 | 四虎精品成人影院观看地址 | 精品视频区 | 日韩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久艹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久久99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A毛片毛片看免费 |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视频 | 中文字幕中文字幕在线中文字幕三区 | 国产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在线视频免费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 | 国内在线精品 | 91精品婷婷色在线观看 | 爆乳美乳无码敏感乳在线播放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A片软件 | 精品区在线 | 欧美福利在线 | 在线综合亚洲欧洲综合网站 | 91视频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