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藝術(精選6篇)
科學與藝術 篇1
作者借為《科學與藝術》一書作序的契機,論述了科學與藝術的兩個相同之點: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一、基礎知識積累1.給下列紅字注音皆(jiē) 嬋娟(chán) 結晶(jīng) 奠定(diàn)2.形近字┏遍(biàn)普遍 ┏跨(kuà)跨越 ┏狹(xiá)狹窄 ┣蝙(biān)蝙蝠 ┣挎(kuà)挎包 ┃ ┗偏(piān)偏僻 ┗胯(kuà)胯下 ┗峽(xiá)峽谷3.多音字 ┏(mì)神秘 ┏(bǎ)把持 ┏(diào)調動 秘┫ 把┫ 調┫ ┗(bì)秘魯 ┗(bà)花把兒 ┗(tiáo)調笑4.詞語解釋【潛 意 識】又稱下意識。心理學上不知不覺、沒有意識的心理活動,是有機體對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映。【嬋 娟】指月亮。【詠 誦】依著一定的腔調緩慢的頌讀。【抽 象】從許多事物中傳誦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叫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自然定律】自然科學對某種客觀規律的概括,反映事物一定條件下一定變化過程的必然聯系。【結 晶】比喻珍貴的成果。【奠 定】使穩固,使安定。5.文學常識真空(1)本文的作者是____,他是著名的____家,____獲得者。(2)本文的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3)李白《__________》:_______,今人不見古時月。(4)蘇軾《__________》中表美好祝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李政道 物理學 諾貝爾獎(2)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所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3)《把酒問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4)《水調歌頭》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二、課文學習1.作者回顧【明確】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法國國立學院布德埃獎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萊獎章(1979)、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勛章(1986)、埃. 馬諾瑞那愛瑞奇科學和平獎(1994) 等。上海科學與藝術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學與藝術》的演講。他旁征博引,從李白的《把酒問月》、蘇軾的《水調歌頭》,到邁克爾遜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試驗,普朗克19xx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從科學與藝術對稱和不對稱的表現方式到歐幾里德和非歐空間、超弦理論等方面,對科學和藝術的關系作了精彩的闡述。2.題目解說【明確】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他認為兩者的融合必將促進、加速文化的進展,而且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規律。科學家站在科學的立場看藝術,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構想。他告訴人們,無論是正在從事科學或藝術事業的人,都要具備創造精神和提高創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這樣我們科學和藝術才會有大的發展。3.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明確】議論文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論點就是文章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作者要表達的看法和主張。閱讀議論文,首要的就是尋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論點。 本文的論點是: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4.為什么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明確】科學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創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種藝術品更是人的創造力的體現,沒有人的創造力就談不上科學和藝術。所謂的“真理的普遍性”,對藝術來說超過的限制,接受和欣賞的人越多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對科學來說,解釋的對象越多,應用的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5.結構分析(1)劃分本文層次,并概括大意。本文共12個自然段,可分三個為部分。第一部分(1):開門見山,提出論點。第二部分(2-10):具體論證論點。 第三部分(11-12):綜合論述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異同。(2)結構圖表 ┏共同基礎——人類的創造力 ┓ ┏ 提出論點 ┗共同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 開門見山 ┃ ┏藝術的創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 科學與藝術 ┫ 具體論證 ┗科學的創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 舉例論證 ┃ ┏科學和藝術的普遍性不完全相同 ┓ ┗ 綜合論述 ┗科學和藝術都需要智慧、情感 ┛ 道理論證三、深入探究1.談談本文運用的例證法及其作用。 【明確】例證法就是一種用個別、典型的具體事例實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 本文2至4段中舉了李白的《把酒問天》和蘇軾的《水調歌頭》,說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寫同一題材——詠月,雖然有相似和不同,卻同樣感動著不同時代的人們。 本文第5段舉了莎士比亞的例子,說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 本文第10段舉了“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和“普朗克在19xx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的事例來論證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2.寫作特點分析【明確】(1)條分縷析,層次分明。本文邏輯性很強,本文先提出論點: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然后分別論述“藝術”和“科學”的兩個方面,而對這兩個方面的論述又都是先論述創造力,再論述普遍性,最后再綜合論述藝術和科學的相同點。這種條理分明的結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2)擺事實,講道理,高屋建瓴,分析精辟。文章第9、10自然段就是先講道理,再擺事實,論證了科學的普遍性。第9自然指出“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科學的普遍性。”第10自然段舉例論證第9自然段的觀點,然后舉例分析讓我們明白了“科學原理應用越廣泛,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也越多樣化”。既用典型實例證明了科學的普遍性,也對讀者進行了一次近代知識的教育。3.討論下列問題:(1)找出點明藝術的“創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談談如何來理解它們。【明確】 ①強調藝術的創造力句子: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 分析:就是說,只有用創新的手法,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珍品,也才能喚起深藏在內心的情感。②強調藝術“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分析:“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反響”是指藝術接受者欣賞者的共鳴反映。 (2)說說什么是科學的“創造力”和“普遍性”?如何來理解它們。【明確】①科學的創造力的句子:盡管自然現象不依賴于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實一種人為的,并屬于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 分析:這句話強調了人對于科學的“創造力”。 ②科學的普遍性的句子: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 分析:這就是說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來,它的覆蓋面是極廣的,它的應用形式再多再發展,也只是它的應用形式,它本身是不會變的。(3)找出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明確】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科學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個人類。四、課內閱讀《科學與藝術》李政道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地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問月》中寫道: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同樣,我們現在閱讀莎士比亞的著作,或者觀賞莎士比亞的戲劇,不論是原文或譯文,也有著和幾百年前英國的讀者和觀眾相似的情感共鳴。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科學,例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新的準確的抽象,這種抽象通常被稱為自然定律。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盡管自然現象不依賴于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實一種人為的,并屬于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適用于所有的自然現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這個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盡管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因此,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對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隨后的感受升華語情感又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和促進,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新的道路嗎?而沒有智慧的情感能夠達到完美的意境嗎?所以,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對自然的探索則是人類創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現。事實上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科學和藝術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 1.根據上文簡要說明科學與藝術在哪些方面本質上是一致的。2.作者引用李白的詩歌,列舉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證明了什么觀點?你還能舉出一個例子嗎?3.作者說“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你能舉出實例證明這種看法的正確性嗎?4.在同一個自然段中找出與劃線的句子結構大致相同的句子,摘抄在下面,并說明為什么采用大致相同的句式。5.末段“一個硬幣的兩面”比喻什么?【參考答案】1.科學和藝術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2.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3.如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等。4.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因為兩句話是比較科學家和藝術家相同的方面,采用大致相同的句式有助于說明問題,便于讀者理解。 5.比喻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的。通俗易懂。
科學與藝術 篇2
指向科技綱要目標:
科學態度:
1、形成對衣、食、住、行以及娛樂中現代科技成份的初步印象。
2、經常被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所吸引。
3、對身邊的各種現象充滿好奇,常問 “是什么?” “為什么?”
4、能經常發現周圍生活中有趣的科學現象。
5、喜歡生活中的新用品,樂意感知和使用。
科學知識,技能:
1、了解基本的營養、衛生與保健的作用。
2、能分辨植物與動物。
3、知道人類應當保護環境
4、對生活用品的簡單描述和分類
5、會折紙和簡單的橡皮泥塑
科學方法和能力:
1、學會比較不同的事物,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學習與同伴交流實驗的結果
3、獨立或合作完成一些手工聯習、小制作。
4、學習與同伴交流實驗結果。
科學行為和習慣:
1、學會翻書、看書、握筆,有正確的拿筆、看書、握筆姿勢。
2、會正確地盥洗、進餐、站和坐、行走和活動。
活動目標:
(1)引發幼兒對自由落體現象的興趣,對常見的、形象突出并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
(2)初步嘗試用語言、表情、動作表現對美的理解。
(3)能大膽地把正在探究的現象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
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幼兒圍坐成半圓形、小畫架5個
(2)物質準備:糖紙、羽毛、小沙包、紙片若干、蠟筆、禮炮、小黑板、白紙、各種小簍子等。
(3)經驗準備:幼兒已玩過落體游戲,并且會辨別不同的線條。
(4)環境創設: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不同的落體,讓幼兒在科學區角活動中自由探索。
活動過程及實錄:
一、音樂中與幼兒跳舞一同進入活動室,噴放禮花,引起幼兒興趣。
二、探索物體的自由落體現象。
1、(1)請幼兒自由探索,能用肢體動作表現物體下落的樣子。
【教師】:今天我還請來了幾個好朋友,他們都會在空中跳舞!你們想不想認識它們呀?
教師出示糖紙問:這是什么呀?
【幼兒】:糖紙
【教師】:那請你們來和小糖紙做游戲,看看它是怎樣從空中跳著舞掉下來的?
(2)幼兒手拿糖紙往空中拋,教師用自由的談話方式問幼兒:小糖紙是怎樣從空中跳舞掉下來的呀?你能學一學嗎?
(3)請你們來說說小糖紙是怎樣從空中跳舞掉下來的?
幼兒用手勢或身體的扭動來表示糖紙掉下來的樣子
(4)教師與幼兒共同在小黑板上演示物體落體的運動方式:教師在黑板的記錄表上用“電話線”表示糖紙落下的軌跡(配上音樂)
2、以同樣的方式請幼兒與羽毛、小紙片、沙包做游戲,觀察它們落下的樣子,教師根據幼兒的肢體語言畫出羽毛、紙片下落的痕跡用線條(螺旋形、波浪線、直線)表示
(1)【教師】:小羽毛也喜歡和你們一起做朋友,看看它是怎樣從空中跳著舞掉下來的?
幼兒手拿羽毛往空中拋,教師用自由的談話方式問幼兒:羽毛是怎樣從空中跳舞掉下來的呀?你能學一學嗎?
幼兒充分感受羽毛下落的樣子后
【教師】:羽毛放學了,它要回家了!請小朋友送它回家吧!
(幼兒收好羽毛后)請你們來說說羽毛是怎樣從空中跳舞掉下來的?
【教師】:哦!原來羽毛在空中是飄來飄去跳著舞的!我們一起來學學宋弈霖吧!
教師與幼兒共同在小黑板上演示物體落體的運動方式。
教師在黑板的記錄表上用“波浪線”表示羽毛落下的軌跡(配上音樂)
【教師】:看看老師畫的象不象?一起來學學好嗎?
幼兒在音樂中很有興趣的扭起了“波浪線”。
[3、【教師】:小紙條也來了,看看它是怎樣從空中跳著舞掉下來的?
幼兒手拿紙條往空中拋,教師用自由的談話方式問幼兒:紙條是怎樣從空中跳舞掉下來的呀?你能學一學嗎?
幼兒充分感受紙條下落的樣子后
【教師】:紙條寶寶要休息了!請小朋友送它回家吧!
(幼兒收好紙條后)請你們來說說紙條是怎樣從空中跳舞掉下來的?
幼兒與幼兒之間一起相互扭動起來
[教師與幼兒共同在小黑板上演示物體落體的運動方式。
教師在黑板的記錄表上根據幼兒的回答用“螺旋線/波浪線”表示紙條落下的軌跡(配上音樂)
幼兒在音樂中很有興趣的扭起了“螺旋線/波浪線”。
4、【教師】:還有一位小客人,它不高興了!因為你們都不和它玩!
于是,幼兒都爭相拿著沙包玩起來
幼兒在玩沙包的同時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游戲
(幼兒收好沙包后)請你們來說說沙包是怎樣從空中跳舞掉下來的?
教師請幼兒在小黑板上演示物體落體的運動方式。
幼兒在音樂中用跳起來——蹲下的方式表現“直線”。
三、經驗提升并展示幼兒的記錄。
幼兒用圖畫、粘貼的形式把物體下落的過程和曾經學過的線條一一對應起來。
四、教師與幼兒共同小結。
4、在優美的音樂中,幼兒和教師跳舞離開活動室。
活動延伸:請家長引導幼兒在平時游戲、生活中注意觀察物體下落的方式,發揮幼兒的想像力。
科學與藝術 篇3
《科學與藝術》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一)認清科學與藝術的相同之處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義。
(三)理解文中例證法及其作用
二 教時安排 2課時
三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1.情境導入
運用多媒體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畫“曉陽輻射新學光”和“超弦生萬象”。
2.課前熱身
(1)介紹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法國國立學院布德埃獎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萊獎章(1979)、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勛章(1986)、埃. 馬諾瑞那愛瑞奇科學和平獎(1994) 等。2004上海科學與藝術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學 與藝術》的演講。他旁征博引,從李白的《把酒向月》、蘇 軾 的《水 調 歌 頭》, 到 邁 克 爾遜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試驗,普朗克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從科學與藝術對稱和不對稱的表現方式到歐幾里德和非歐空間、超弦理論等方面,對科學和藝術的關系作了精彩 的闡述。
(2)借助課文注釋理解部分詞語
潛意識 嬋娟 共鳴 依賴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他認為兩者的融合必將促進、加速文化的進展,而且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規律。科學家站在科學的立場看藝術,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構想。他告訴人們,無論是正在從事科學或藝術事業的人,都要具備創造精神和提高創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這樣我們科學和藝術才會有大的發展。
(2)四邊互動
互動1
逐字逐句地讀懂課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話,通過理解,在頭腦里形成具體的事物。
互動2
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明確:議論文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論點就是文章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作者要表達的看法和主張。閱讀議論文,首要的就是尋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論點。
本文的論點是: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動3
為什么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確:科學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創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種藝術品更是人的創造力的體現,沒有人的創造力就談不上科學和藝術。
互動4
再次速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文章的結構。
明確:第一部分(1)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第二部分(2-10)具體論證論點。
第三部分(11-12)綜合論述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異同。
4.達標反饋
(1) 簡要說說科學與藝術在哪些方面本質是一致的?
(2) 細讀下面的句子,并結合實例談談你的理解。
① 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② 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 鏈接生活
仔細觀察生活,從中找出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事例。(例如:“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雜技、魔術、戲法里有許許多多物理、化學、心理學的學問。)
2.實踐探索
查找各種資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神話故事,準備在班上交流。
6.板書設計
科學與藝術
李政道
共同基礎:人類的創造力
科學與藝術
共同目標: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資料下載
自1987年以來,中科院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每年的國際會議都邀請畫家按照會議的主題作畫。作者中有李可染、吳作人、黃胄、華君武、常莎娜等藝術大師,也有魯曉波這樣的后起之秀。這些作品既給予科學家藝術欣賞,又觸發他們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國內外科學界的廣泛贊揚。
我想,現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學和藝術是不能分割的。他們的關系是與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關聯的。偉大 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偉大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隨后的感受升華和情感又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 的因素,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新的道路碼?他們很可能是確實不可分的。如果是這樣,藝術和科學事實上是一個 硬幣的兩面。他們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
-- 李政道
第二課時
1.情境導入
講講我國古代的人們面對冰清玉潔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編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實例。
2.課前熱身
(1)請一個同學說出::《科學與藝術》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3.合作探究
四邊互動
互動1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每組自選文中一部分,圍繞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分析。
問題1:找出點明藝術的“創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談談如何來理解它們。
問題2:說說什么是科學的“創造力”和“普遍性”?如何來理解它們。
問題3:找出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它們的關系。
問題4:“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表現
互動2
班級交流
明確1:強調藝術的創造力句子: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說,只有用創新的手法,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珍品,也才能喚起深藏在內心的情感。
強調藝術“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反響”是指藝術接受者 欣賞者的共鳴 反映。
明確2:科學的創造力的句子:盡管自然現象不依賴于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實一種人為的,并屬于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
理解:這句話強調了人對于科學的“創造力”
科學的普遍性: 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
理解:這就是說原理 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來,它的覆蓋面是極廣的,它的應用形式再多再發展,也只是它的應用形式,它本身是不會變的。
明確3: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科學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個人類。
理解: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科學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圍要大于藝術家所追求的。
明確4: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表現:藝術和科學都需要智慧,而要發揮發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動3
議一議本文運用的例證法及其作用。
明確:例證法就是一種用個別、典型的具體事例實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
本文2至4段中舉了李白的《把酒問天》和宋蘇軾的《水調歌頭》,說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寫同一題材——詠月,雖然有相似和不同,卻同樣感動著不同時代的人們。
本文第5段舉了莎士比亞的例子,說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舉了“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和“普朗克在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的事例來論證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
互動4
播放歌曲《水調歌頭》
4.達標反饋:
科學與藝術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請李可染、吳作人等畫家為物理的前沿學科當題作畫。繪畫的主題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為表述“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這個當代物理學的主題,畫了兩頭公牛角斗的場面,題為《對撞生新態》,既生動形象,又幽默風趣。吳作人先生為“二維強關電子聯系統”而作的《無盡無極》的畫,即像陰陽魚,又像兩顆彗星,且只有兩筆,簡潔而對稱。我們的老藝術家懂得了當代尖端科學的基本思想,為古老的中國畫開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這也說明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自然科學研究本質及其最高使命,是從紛紜雜陳的一團混亂中整理出貫穿于其中的不變規律和井然秩序。與此相仿佛,藝術創作活動的本質和最高使命也是從萬千現象的零亂中整理出秩序和規律。法國作家福樓拜曾說:科學和藝術“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聚”。
兩三百年來,英國水彩畫家所關注的是光與暗的關系,是河流、山脈、樹叢和海浪的運動,以及云彩的形成和變幻。康斯太布爾的組畫《英格蘭風景畫》就真實生動地展現出瞬息萬變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納和法國畫家柯特曼的筆下,海洋呈現出一種永遠在作不停的顛簸的運動。
無獨有偶。透納的同鄉和同時代人、植物學家布朗,于1827年用顯微鏡觀察到浮在水里的菌類孢子在作不停的運動。孢子越小,運動越劇烈。后來人們把這種騷動稱為布朗運動。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參與了相關研究,并進而揭示了分子運動的奧秘。
那么,“布朗運動”和“透納運動”有什么區別呢?又有什么相通之處呢?
可以說布朗所描繪的運動是一幅數理科學的風景畫;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是數學和物理概念。透納所描繪的運動則是一幅藝術的風景畫;使用的語言是色彩和線條。本質上布朗和透納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畫筆的畫家。
布朗運動是大自然深層結構的微觀運動;欣賞它的壯麗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納運動是大自然表層結構的宏觀運動;驚嘆它的雄偉同樣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學風景畫是抽象思維的結晶;藝術風景畫是形象思維的結晶。兩者各司其職,但又通過神經進行交流、合作和互補。一個完整和諧、全面的人,應該同時能欣賞、贊嘆并創作出這兩種類型的風景畫。熱愛科學,同時也熱愛藝術,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現。
(選自《中學生閱讀》)
1.由李可染、吳作人的事例,引出如下結論,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老藝術家懂得了尖端科學的基本思想,用古老的中國畫表達了當代尖端科學的基本
概念。
B.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
C.科學和藝術都是為了從紛紜雜陳的現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規律。
D.物理學家請著名畫家作畫,用具體形象把抽象的物理概念表述出來,居然表達得生
動形象,幽默風趣,真是天下奇聞。
2.對福樓拜的話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科學和藝術是兩個不同門類,各自發展到頂峰,然后回頭相互照應,匯聚在一起。
B.科學和藝術雖屬不同類型的思維形式,但它們又是相同的,其活動本質和最高使命是相仿佛的。
C.科學和藝術分別是按照自己的道路向前發展,都能發展到巔峰。
D.科學和藝術最初是不相融的,各司其職,互不干擾,只有發展到終點,結束時,它
們才能融為一體。
3.根據文意理解“布朗運動”和“透納運動”的區別,其中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兩者描繪的對象不同,一是菌類孢子不停的運動,一是海洋呈現出的不停運動。孢
子運動劇烈,海洋運動只是顛簸。
B.兩種“風景畫”運用的思維形式不同,因此,一是抽象思維的結晶,一是形象思維
的結晶。
C.兩者所運用的語言有別,一是數字物理概念,一是色彩和線條。
D.兩者所表現的層次結構不同,一是深層結構的微觀運動的壯麗的科學風景畫,一是
表層結構的宏觀運動的雄偉的藝術風景畫。
4.以下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藝術家用中國畫表達當代尖端科學的基本概念,為古老的中國畫開拓了“柳暗花明
又一村”的前景。
B.本質上布朗和透納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畫筆的畫家。
C.一個完整的和諧、全面的人,應該同時能欣賞、贊嘆微觀與宏觀兩幅“風景畫”。
D.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要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必須既熱愛科學,又熱愛藝術。
5.延伸拓展
1. 實踐探索
學習例證法的寫法,先針對一件事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舉例論證。(150-200字)
6.板書設計
科學與藝術
李政道
論點: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
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議論文三要素 論據:李白《把酒問月》 蘇軾《水調歌頭》
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
普朗克在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
論證:例證
科學與藝術 篇4
那么關于科學與藝術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閱讀理解附答案是怎樣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科學與藝術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閱讀理解附答案,歡迎閱讀。
《科學與藝術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閱讀材料科學與藝術,在人類文明的早期
科學與藝術,在人類文明的早期,本來是結合在一起的。大約從16世紀開始,科學進入了分門別類的研究,同時科學與藝術就隔膜起來。
②分道揚鑣使兩者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輝煌成就,同時也給兩者帶來困窘。本來,人的左腦專司邏輯思維功能,右腦則司形象思維功能和綜合功能,二者通過處于中間位置的結合胼胝(pián zhī,大腦兩半球的底部聯合大腦兩半球的神經纖維組織叫胼胝體)而傳遞信息,交互作用。然而,一些潛入科學深宮或鉆入藝術象牙塔而目無旁顧的人,由于思維長期集中在一邊的腦半球內進行,便易產生心態失衡,乃至心理畸形。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就患有神經過敏癥,荷蘭偉大的畫家梵高則患有抑郁癥。
③也許是這種絕對分離,使科學家和藝術家都感到孤寂和厭倦,所以近百年來,許多科學家便涉獵于藝術,而不少藝術家也開始垂青于科學。結果,不僅有益于心靈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業的創新。
④科學和藝術的結合不僅給個體的科學家或藝術家帶來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學群體和藝術群體呈現新的前景。正因為如此,當今的一些科學大師、藝術大師都力圖推翻科學與藝術之間人為的藩籬,實現兩者的大融合。
⑤高科技與藝術各行其道,怎會走到一起?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話可謂鞭辟入里:“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科學和藝術是不能分割的,她們的關系是與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關聯的。偉大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偉大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隨后的感受升華和情感又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新道路嗎?沒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夠取得完美的成果嗎?藝術和科學事實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她們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
《科學與藝術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閱讀練習題1.選出對文章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
A.列舉物理學家牛頓和畫家梵高的事例,主要說明科學與藝術的絕對分離使科學家和藝術家在各自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必定會帶來困窘,并導致嚴重的后果。
B.最后一段中引用李政道先生的話是為了說明科學和藝術能夠重新走向融合的原因。
C.本文運用了舉例子、作比較、引用等說明方法,介紹了科學和藝術兩門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說明了科學和藝術應該相互結合、共同進步的道理。
D.大數學家蘇步青在數學領域獨樹一幟,同時,他十分鐘愛中國古代文學,且造詣頗深,他便是推翻了科學與藝術之間人為的藩籬,實現了兩者的大融合。
2.下列論斷,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在人類發展史中,科學與藝術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早期結合在一起——分道揚鑣、各行其是——開始重新融合。
B.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不僅有益于科學家、藝術家個體,而且有助于科學群體和藝術群體。
C.“藝術和科學事實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說明了科學和藝術是不能分割的,其關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關聯的。
D.全文側重說明了科學和藝術的分離和融合。
3.根據文意分析“也許是這種絕對分離,使科學家和藝術家都感到孤寂和厭倦”的原因。
《科學與藝術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閱讀答案1.A 解析:“必定”一詞絕對化,違背句子原意。
2.D 解析:本文側重說明的應是科學和藝術融合的意義。
3.因為科學與藝術本來就是結合在一起的,而且人的左右半腦盡管專司的功能不同,但能相互傳遞信息,交互作用。(或者答:如果一味在某一領域“走火入魔”,就會心態失衡,乃至心理畸形)
科學與藝術 篇5
一、教學目標
1.學會用研究、討論的方法就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2.理解“科學”“藝術”“創造力”“真理”這些標志人類文明進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間的關系。
二、教學設想
1.講讀本文,可以和前面的兩篇文章結合起來研究、討論,就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重點從創新精神的角度,研究科學與藝術的關系。
2.安排二課時。
三、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詞語解釋:
楔xiē:即楔子,比喻插進去的人或物;也指舊小說的引子,通常放在小說故事開始之前,起引出或補充正文的作用。
共鳴:①物體因共振而發聲的現象②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產生的情緒
反響:回聲;反應。
植根:栽種,根著。
鑒賞: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鑒定和欣賞。
意境:文藝作品借助形象傳達出的意蘊和境界。
(二)作者簡介:
李政道,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上海。1943年畢業于嘉興秀州中學,在抗戰時期內遷江西贛縣組建的贛縣聯合中學(簡稱贛州聯中),酷愛物理。1943年秋到1946年先后就讀于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后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研究院,1950年獲博士學位。他先后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級學術研究所任物理學教授、哥倫比亞大學首任費密物理學教授。1964年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86年成為意大利國家科學院(林契)院士。1994年6月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七次院士大會上,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1997年5月30日,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中國科學院將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3443)號小行星命名為“李政道星”。從此,李政道的名字鑲上了太空星辰,伴隨著(3443)號星遨游和閃耀在宇宙星河。
李政道在粒子物理學、統計物理學和離散力學等許多領域做出了許多具有里程碑的貢獻。1956年和楊振寧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新理論,榮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此后,李政道繼續和楊振寧、m?瑙恩伯合作,在玻色氣體的分子運動論、高能中微子的作用以及帶電矢量介子電磁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進展。60年代末以來,李政道提出了場代數理論、強子結構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論,建立了非拓撲孤立子場,發現了被稱為”孤立子星”的一大類新的廣義相對論的天文學解。他還先后獲得愛因斯坦科學獎、法國布德埃獎章、意大利最高騎士勛章等多種榮譽。
李政道教授熱愛祖國,非常關心祖國科技的發展。1972年以來,多次回國訪問和講學,協助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o)和同步輻射的設備,促進基礎理論和應用科學的結合。倡議并創立了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計劃,倡導成立了中國博士后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后基金會,創立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并擔任主任,在北京大學建立了北京現代物理中心,在浙江大學建立了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在復旦大學建立了李政道實驗物理中心。并受聘任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十余所大學的名譽教授。1985年7月18日,李政道為秀州中學題詞“故校舊事憶當年,近代新人看將來”,表達了他對母校師生的殷切期望。
(三)講讀課文:
分別從科學與藝術這兩個方面研究它們各自的特點。
1.藝術的特點就在于“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貴,喚起越強烈,反響越普遍,藝術就越優秀。李白的《把酒問月》、蘇軾的《水調歌頭》,同是詠月的名篇,相距300多年,今天仍然能引發人們強烈的感情共鳴。這就是詩的普遍性。藝術家追求的普遍性,是外在的,它植根于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教學時,可指導學生比較閱讀這兩首詩詞,讓他們在感受、體驗、欣賞的過程中,理解文章關于藝術創造的觀點。
2.科學是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新的準確的抽象。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現象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適用于所有的自然現象。它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為了形象地說明科學的這一特點,作者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科學上的兩個關鍵性的發現作為論據。一個是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這為愛因斯擔狹義相對論提供了實驗依據;另一個是普朗克在19xx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基礎。有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才有了20世紀所有的科技發展,才有了核能、原子物理等科技新成果的發現。這是對科學的普遍性的最好證明。教學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講話以及《美與物理學》中的有關內容來比較。《美與物理學》中指出:“牛頓的運動方程、麥克斯韋方程、愛因斯坦的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方程和其他五六個方程是物理學理論構架的骨干。它們提煉了幾個世紀的實驗工作(1)與唯象理論(2)的精髓,達到了科學研究的最高境界。”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科學家所追求的普遍性的觀點。
(四)布置作業
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繼續講析課文:
在這個基礎上可要求學生將藝術和科學結合起來,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弄清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下邊這個問題可作為討論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為什么說科學和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討論中要注意下邊幾個問題:
1.科學和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性。創新是民族振興、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也是科學和藝術發展的不竭動力
2.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連的。對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隨后的感受升華與情感又是分不開的。
3.科學和藝術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
4.科學和藝術都在追求真理的普遍性,盡管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
討論還可以深入一步。教師應要求學生把講話、《美與物理學》放在一起比較。
回顧人類所走過的路,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科學和文化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站在時代發展的前列,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一重要命題。這是政治家的思想。楊振寧、李政道都是卓有成就的科學家,他們用科學家的眼光,從科學和藝術的角度,闡述了創新的思想,這使得我們對創新精神的內涵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第二步可以把李政道的《〈科學與藝術〉楔》和楊振寧的《美與物理學》放在一起比較,歸納兩篇課文的共同點,然后圍繞這些觀點分別從兩篇課文中各選取一些例子作論據并加闡述。這就是一種專題的研究。
(二)布置作業:
練習二、三。
科學與藝術 篇6
教學目的:
①認清科學與藝術的相同之處
②理解文中例證法及其作用
③學會用研究、討論的方法就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④理解“科學”“藝術”“創造力”“真理”這些標志人類文明進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學會用研究、討論的方法就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教學難點:理解“科學”“藝術”“創造力”“真理”這些標志人類文明進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間的關系。
第1課時
教具準備:幻燈片、幻燈投影儀、電腦
作 業:見自測
板書設計:
科學與藝術
李政道
共同基礎:人類的創造力
共同目標: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向:
1、導語:
運用多媒體播放或解釋李可染的水墨畫“曉陽輻射新學光”和“超弦生萬象”。
2、揭示目標:
①認清科學與藝術的相同之處,理解文中例證法及其作用
②學會用研究、討論的方法就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③理解“科學”“藝術”“創造力”“真理”這些標志人類文明進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間的關系。
二、自學:
1、自讀課文后,把文中不認識的字寫在黑板的左邊,認識的同學就把拼音注上去。
闡(chǎn) 嬋(chán) 奠(diàn) 輻(fú)
2、積累下列詞語:
①潛意識②嬋娟③共鳴④依賴⑤奠定⑥鑒賞⑦意境⑧跨越⑨狹義⑩廣泛
2、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簡介: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法國國立學院布德埃獎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萊獎章(1979)、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勛章(1986)、埃.馬諾瑞那愛瑞奇科學和平獎(1994)等。
背景資料:上海科學與藝術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學與藝術》的演講。他旁征博引,從李白的《把酒向月》、蘇軾的《水調歌頭》,到邁克爾遜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試驗,普朗克19xx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從科學與藝術對稱和不對稱的表現方式到歐幾里德和非歐空間、超弦理論等方面,對科學和藝術的關系作了精彩的闡述。
3、感知內容:
①逐字逐句地讀懂課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話,通過理解,在頭腦里形成具體的事物。
②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議論文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論點就是文章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作者要表達的看法和主張。閱讀議論文,首要的就是尋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論點。
本文的論點是: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③為什么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學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創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種藝術品更是人的創造力的體現,沒有人的創造力就談不上科學和藝術。
④再次速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第二部分(2-10)具體論證論點。
第三部分(11-12)綜合論述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異同。
三、討論:
小組合作探究
過程:學生先獨立選擇探究品味點,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組內探究、討論、交流。
1、科學與藝術有哪些相同點?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文章列舉李白的《把酒問月》和蘇軾的《水調歌頭》,是為了說明什么?是為了說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寫同一題材——詠月,雖然有相似和不同,卻同樣感動著不同時代的人們。這就是藝術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四、質疑:
再讀課文,自由設置疑問,師生共同探究,合作解決。
五、自測:
1、(1)簡要說說科學與藝術在哪些方面本質是一致的?
2、(2)細讀下面的句子,并結合實例談談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②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
六、自結:
學習本課時你有什么收獲?
略
第2課時
教具準備:幻燈片、幻燈投影儀、電腦
作 業:見自測
板書設計:
略
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向:
1、導語:
復習上課時內容,導入本課時內容:請一個同學說出:《科學與藝術》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其實在我國古代就有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實例。講講我國古代的人們面對冰清玉潔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編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2、揭示目標:
①認清科學與藝術的相同之處
②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義。
③理解文中例證法及其作用
二、自學:
1、找出點明藝術的“創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談談如何來理解它們。
強調藝術的創造力句子: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地情感。
就是說,只有用創新的手法,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珍品,也才能喚起深藏在內心的情感。強調藝術“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反響”是指藝術接受者欣賞者的共鳴反映。
2、說說什么是科學的“創造力”和“普遍性”?如何來理解它們。
科學的創造力的句子:盡管自然現象不依賴于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實一種人為的,并屬于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這句話強調了人對于科學的“創造力”
科學的普遍性: 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說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來,它的覆蓋面是極廣的,它的應用形式再多再發展,也只是它的應用形式,它本身是不會變的。
3、找出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它們的關系。
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科學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個人類。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科學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圍要大于藝術家所追求的。
4、“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表現
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表現:藝術和科學都需要智慧,而要發揮發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三、討論:
小組合作探究
過程:學生先獨立選擇探究品味點,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組內探究、討論、交流。
議一議本文運用的例證法及其作用。
例證法就是一種用個別、典型的具體事例實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
本文2至4段中舉了李白的《把酒問天》和宋蘇軾的《水調歌頭》,說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寫同一題材——詠月,雖然有相似和不同,卻同樣感動著不同時代的人們。
本文第5段舉了莎士比亞的例子,說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舉了“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和“普朗克在19xx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的事例來論證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
四、質疑:
再讀課文,自由設置疑問,師生共同探究,合作解決。
五、自測:
1、仔細觀察生活,從中找出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事例。(例如:“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雜技、魔術、戲法里有許許多多物理、化學、心理學的學問。)
六、自結:
學習本文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自由談認識
七、教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