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科學與藝術
作者借為《科學與藝術》一書作序的契機,論述了科學與藝術的兩個相同之點: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一、基礎知識積累1.給下列紅字注音皆(jiē) 嬋娟(chán) 結晶(jīng) 奠定(diàn)2.形近字┏遍(biàn)普遍 ┏跨(kuà)跨越 ┏狹(xiá)狹窄 ┣蝙(biān)蝙蝠 ┣挎(kuà)挎包 ┃ ┗偏(piān)偏僻 ┗胯(kuà)胯下 ┗峽(xiá)峽谷3.多音字 ┏(mì)神秘 ┏(bǎ)把持 ┏(diào)調動 秘┫ 把┫ 調┫ ┗(bì)秘魯 ┗(bà)花把兒 ┗(tiáo)調笑4.詞語解釋【潛 意 識】又稱下意識。心理學上不知不覺、沒有意識的心理活動,是有機體對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映。【嬋 娟】指月亮。【詠 誦】依著一定的腔調緩慢的頌讀。【抽 象】從許多事物中傳誦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叫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自然定律】自然科學對某種客觀規律的概括,反映事物一定條件下一定變化過程的必然聯系。【結 晶】比喻珍貴的成果。【奠 定】使穩固,使安定。5.文學常識真空(1)本文的作者是____,他是著名的____家,____獲得者。(2)本文的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3)李白《__________》:_______,今人不見古時月。(4)蘇軾《__________》中表美好祝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李政道 物理學 諾貝爾獎(2)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所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3)《把酒問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4)《水調歌頭》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二、課文學習1.作者回顧【明確】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法國國立學院布德埃獎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萊獎章(1979)、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勛章(1986)、埃. 馬諾瑞那愛瑞奇科學和平獎(1994) 等。上海科學與藝術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學與藝術》的演講。他旁征博引,從李白的《把酒問月》、蘇軾的《水調歌頭》,到邁克爾遜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試驗,普朗克19xx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從科學與藝術對稱和不對稱的表現方式到歐幾里德和非歐空間、超弦理論等方面,對科學和藝術的關系作了精彩的闡述。2.題目解說【明確】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他認為兩者的融合必將促進、加速文化的進展,而且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規律。科學家站在科學的立場看藝術,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構想。他告訴人們,無論是正在從事科學或藝術事業的人,都要具備創造精神和提高創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這樣我們科學和藝術才會有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