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通用17篇)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發(fā)布時間:2023-01-29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通用17篇)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篇1

  隆中對(資源匯集)

  1.這兩篇文章均選自《__________》,其中《隆中對》的作者是______朝史學家______。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字。  利盡南海__________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__________   以光先帝遺德_________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_________   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猥自枉屈__________   以彰其咎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遂用猖獗,至于今日。譯文:   (2)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   4.《隆中對》一文中,劉備分析天下形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師表》一文中,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的句子是:__________。  5.《隆中對》一文中,劉備的政治抱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政治目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師表》一文中,諸葛亮的政治目標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隆中對》一文中,諸葛亮給劉備全面地分析了當時全國的形勢,為劉備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戰(zhàn)略方針。  《出師表》一文是諸葛亮出師前寫給后主劉禪的表文。文章表達了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在文中,他提出了三條建議,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別從《隆中對》《出師表》中找出成語“三顧茅廬”的原句。  《隆中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師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婦孺皆知,請分別寫出其中的兩個故事、兩條歇后語、兩個成語。  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_   歇后語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師表》中,“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這句話,歷來被人們所傳頌。請列舉出我國歷史上類似于諸葛亮這樣的人物及對應的事例。     參考答案:   1.《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晉陳壽2.利:物資存恤:愛撫、愛惜光:發(fā)揚光大遺:給予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猥: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彰:表明,顯揚3.(1)就因此失敗,(弄)到(成為)今天(這個局面)。(2)不僅僅是時機(好),而且是人的籌劃(得當)。(3)親近賢良的忠臣,疏遠*佞的小人,這就是西漢興隆的原因。(4)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盡忠于陛下的職責和本分啊。4.漢室傾頹,*臣竊命,主上蒙塵。 自董卓以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 今天下三分。 5.欲信大義于天下。 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 興復漢室,還于舊都。6.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內(nèi)修政理。 報先帝 忠陛下 親賢臣,遠小人。7.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8.故事 (諸葛亮)空城計或揮淚斬馬謖 (曹操)殺楊修或殺呂伯奢    成語三顧茅廬 樂不思蜀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歇后語 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答案只要與《三國演義》有關均可)   9.唐朝大將郭子儀受命平息安史之亂或林則徐受命虎門銷煙等。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篇2

  一、基礎知識及運用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漢室傾(    )  不可勝數(shù)(    )民殷國富而不知存(    )  孤不(    )德量力東連吳(    )  百姓孰敢不簞(    )壺漿2.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自比于管仲樂毅(    )  *臣竊命(    )此人可見(    )  將軍宜枉駕之(    )由是先生遂亮(    )  主上蒙塵(    )遂用猖獗(    )  內(nèi)修政理(    )于是與亮情好密(    )3.分析下列句子中“為”字的用法①好《梁父吟》(    )  ②賢能之用(    )  ③謂信然(    )  ④此可以援而不可圖也(    )4.翻譯下列句子①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②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③然操遂能克紹,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④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5.熟讀課文,用文中的語句回答下列問題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標是________,最終的策略目標是________,他主張在內(nèi)政方面應遵循的方針是________,外交方面的方針是________,等到形勢發(fā)生變化,再兵分兩路出擊:一路是________,另一路是________。參考答案 基礎訓練1.(略)  2.每;常常  竊命:盜用皇帝的政令 就;接近,趨向 顧,拜訪 詣:去,到 蒙塵:蒙受風光,專指皇帝遭難出奔 猖獗:失敗 政理:政治 日:一天天  3.①唱 ②被 ③是④作為  4.①然而(我的)志向(到現(xiàn)在)還沒有罷休,你說該采取怎樣的辦法?②跨州連郡的人數(shù)也數(shù)不完;③然而曹操能戰(zhàn)勝袁紹,不僅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籌劃得當;④我有孔明,如同魚有水  5.跨有荊、益 “成霸業(yè)”“興漢室” 修明政治 跟西、南方各少數(shù)民族搞好關系;跟孫權結(jié)為同盟 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率益州之眾出于泰川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篇3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課前準備,布置預習要求

  1.準備一幅《三國形勢圖》,標明課文中提到的這些人當時所占據(jù)的地盤。

  2.要求學生課前認真朗讀課文,結(jié)合看注釋,查字典,初步體會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書課題,導入 新課

  板書課題,解題。

  引導學生看課文注釋①,補充以下要點:

  1.陳壽,曾在蜀任觀閣令史,蜀亡后,仁晉任著作郎,平陽侯相,累官至治書侍御史。他博采舊聞,綜合當時各國史料,進行考核取舍,著《三國志》,與《史記》《前漢書》《后漢書》合稱《四史》,南北朝時宋裴松之為它作注,亦頗有名。

  2.“對”,對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問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方面的策略叫“對策”。《隆中對》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劉備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針對劉備所提的問題陳述其對策,當時諸葛亮只有26歲。此后,諸葛亮即出山輔佐劉備,做劉備的軍師(后為丞相),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三、結(jié)合《三國形勢圖》,簡介當時的政治形勢

  1.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廣大農(nóng)民不堪忍受統(tǒng)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紛紛舉行起義,規(guī)模的為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

  2.各地豪強武裝在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過程中,占據(jù)地盤,互相混戰(zhàn),形成割據(jù)局面。當時勢力較大的軍閥有袁紹、袁術、公孫瓚、劉表、孫堅和他的兒子孫策、孫權、呂布、張魯、劉璋、馬騰、曹操等。以袁紹勢力為,占有現(xiàn)在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劉表占有現(xiàn)在湖北省荊州一帶,孫堅占有長江下游的南部,張魯占有現(xiàn)在陜南川北的漢中一帶,劉璋占有現(xiàn)在的四川。

  3.曹操

  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漢獻帝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戰(zhàn)中,以幾萬兵力擊敗袁紹的幾十萬大軍,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紹的地盤,幾乎控制了整個黃河流域,成為勢力的軍閥。

  4.劉備靠鎮(zhèn)壓黃巾起家,糾集了幾千人馬,但沒有地盤,先后依附曹操、袁紹等人,公元201年,到荊州依附劉表。公元207年,經(jīng)徐庶推薦,三次到隆中(襄陽縣城西二十里)訪問諸葛亮(“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復興漢室的大計,并請他出山輔佐自己。課文即記載了第三次會見時談話的內(nèi)容。

  四、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學生在聽課時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并結(jié)合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義。

  ⑴隴:lǒng,通“壟”。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陳涉世家》“輟耕之隴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種植農(nóng)作物。本文中“隴”和“畝”結(jié)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⑵好:hǎo,喜歡。

  ⑶潁:yǐng,不要寫成“穎”

  ⑷就:接近,趨往,動詞,與現(xiàn)代漢語作副詞“就”的解釋不同。

  ⑸詣:yì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級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⑹屏:bǐng,屏棄,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⑺頹:tuí,崩壞,倒塌。

  ⑻度:duó,估計、衡量。

  ⑼信:通“伸”,伸張。

  ⑽用:因(此)。

  ⑾猖獗:顛簸受挫。和現(xiàn)在的通用義不同,要特別注意。

  ⑿勝:shēng,盡。

  ⒀數(shù):shǔ,計算。

  ⒁挾:xié,挾持,控制。

  ⒂沔:miǎn,水名。

  ⒃會:guì,指會稽郡,今浙江北部。

  ⒄殆:dài,大概(另一義為危險)。

  ⒅資:資助,給予,動詞,現(xiàn)在通常和別的詞結(jié)合作名詞用。

  ⒆暗:àn,昏暗,愚昧。

  ⒇殷:yīn,富裕。

  五、教師逐句領讀課文,學生在跟讀時要注意句中的停頓和重音

  六、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頓

  七、布置作業(yè)

  朗讀課文,對著注釋,試著口譯課文。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篇4

  隆中對(一)

  深圳市荔香中學 何俊婷

  設計方案一

  教學設想:

  這篇文言文涉及許多歷史人物,字句較難,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怎么講好這篇名文呢?新課標要求教師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即以人為本、促進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觀;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學生觀;發(fā)揮師生兩個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觀;開放的、與現(xiàn)實生活和兒童實際緊密聯(lián)系的大語文教育觀。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的探究式學習,我決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譯的傳統(tǒng)講法,從啟發(fā)學生根據(jù)課文弄清歷史人物的身份、關系入手,進而理解課文,了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

  教學目的:

  1.通過課文,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2.理解時年27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極其銳利的戰(zhàn)略眼光。

  教學難點 :

  目的1。

  教學步驟 :

  課前預習:要求學生正音、熟讀課文,準備有關諸葛亮的故事、對聯(lián)、詩歌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三國演義》開篇有一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依舊夕陽依舊,英雄生命已逝,但卻活在后世人的記憶里,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今天我們要通過《隆中對》這篇文章來了解他,在學習之前,問一問學生,了解哪些關于諸葛亮的詞語、對聯(lián)、詩歌、故事?

  二、檢查預習,學生齊讀課文。

  三、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四、學生討論回答:

  亮、管仲、樂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劉備)、董卓、曹操、袁紹、孫權、高祖、劉邦、劉表、劉璋、張魯、關羽、張飛

  五、如此眾多的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他們的身份、地位是怎樣?請同學們分成四人小組,探討這個問題,記得提供原文根據(jù)。

  諸葛亮:隱居隆中,種田人。(“亮躬耕隴畝”)

  管仲、樂毅:春秋戰(zhàn)國有名的將相,輔佐國君成霸業(yè),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諸葛亮的朋友(“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先主(劉備):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以光復漢室為由屯兵新野,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為什么?請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

  董卓:殺死東漢少帝劉辯,獨掌大權,導致天下大亂。(“自董卓以來……不可勝數(shù))

  曹操:開始沒有名聲,兵力也弱,現(xiàn)在有百萬軍隊,挾持皇帝號令諸侯。(“曹操比于袁紹……挾天子而令諸侯”)

  袁紹:漢末冀州牧,幾十萬軍隊與幾萬人作戰(zhàn),大敗(老師補充官渡之戰(zhàn))。

  孫權:繼承父兄之業(yè)占據(jù)江東,是江東之主。(“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

  高祖:劉邦,西漢開國皇帝。

  劉表:荊州牧

  劉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劉璋暗弱”)

  張魯:占據(jù)漢中,在益州的北面,國富民強卻不知愛惜。(“張魯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關羽、張飛:師補充:是劉備的手下。(“關羽、張飛等不悅……羽、飛乃止”)

  說明:弄清楚了人物關系,也就基本疏通了課文,而這一切都是學生依據(jù)課文討論、探究的結(jié)果,因為從人物人手,也不至于很難。

  六、人物的身份、地位現(xiàn)在都清楚了,問問學生,對于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劉備來說,哪些人特別重要?(曹操和孫權、劉表、劉璋、張魯)

  (設計這個問題,是為下節(jié)課引出諸葛亮的計策做鋪墊。)

  七、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人物,自己查閱相關歷史書籍,了解當時的背景。找出文中的地名,畫一張地形草圖,能體現(xiàn)大致方位即可。

  第二課時

  一、學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據(jù)課文,分析當時情形。(這部分以學生分組討論為主,需要老師的引導)

  博陵、穎川、新野、江東、荊州、南海、吳公、巴蜀、益州

  1.博陵、穎川:分別是崔州平徐庶的家鄉(xiāng)。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將家鄉(xiāng)綴在人名前面。

  2.新野:劉備屯兵之所。為什么劉備會屯兵這里?他怎么會見到諸葛亮?用文中話回答,并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有助于理解課文第二、三段)

  3.江東:孫權占據(jù)的地方。

  4.荊州:北面靠著漢水、沔水;東面與吳會相連,西面與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北據(jù)漢、沔……此用武之國)

  5.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yōu)越。

  二、出示三國形勢圖,(雖此時還沒有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但可以幫助學生有大致的方位概念)

  三、請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將上節(jié)課的人物與本節(jié)課的地名結(jié)合起來,參照地圖,分析形勢,當一回軍事指揮家,為處在困境中的劉備出一條妙計。

  曹操北方,兵力雄厚,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jù)江東,已經(jīng)三世,國顯民附可以為援

  劉表據(jù)荊州用武之國,不能守

  劉璋據(jù)益州險塞,暗弱可攻荊益

  張魯在益州北面,民殷國富卻不知存恤有利條件

  劉備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思賢如渴

  四、參照課文,將你的計策與諸葛亮的對照一下,看看諸葛亮對天下形勢有怎樣的分析。

  五、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據(jù))

  曹操:今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民附,任用賢能可援不可圖

  劉表:據(jù)荊州用武之國,卻不能守。

  劉璋:據(jù)益州險塞,暗弱

  張魯:在益州之北,民殷國富卻不知存恤。

  第三課時

  一、再讀課文,體會文章語言的精妙。

  二、通過一番精彩的對話,我們初步了解了諸葛亮,你如何評價他?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完成課后練習一、三。

  四、發(fā)《三國演義》第37、38回的資料,做比較閱讀。課下寫小短文,探討一下史學家和文學家筆下的諸葛亮有什么不同?

  五、建議:學完《出師表》一文,可與本文結(jié)合,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再次解讀歷史人物諸葛亮。

  相關網(wǎng)站:

  http:

  資料:

  1.詩詞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2.諸葛武侯祠對聯(lián):

  日月同懸出師表,風云常護定軍山。

  青山繞郭宜龍臥,翠柏參天有鶴來。

  有廬堪千古,讀策定三分。

  草廬臥龍,王佐動先主三顧,蘭田生玉,英才起吳帝唯稱。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師表見老臣心。

  3.詞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空城計。

  5.補充:官渡之戰(zhàn)。八月,袁紹大軍推進至官渡,雙方攻守激戰(zhàn),對峙數(shù)月,十月,袁紹謀士許修憤然降曹,獻計偷襲袁軍屯糧地烏巢(今河南原陽東北)。曹操當即親率步騎連夜奔襲烏巢,盡焚袁軍糧襪(參見烏巢之戰(zhàn))。袁軍烏巢大敗,軍心震恐,部將張、高覽陣前降曹,瞬時全線崩潰。曹操趁熱反攻,大獲全勝,殲滅袁軍7萬余人,袁紹率余部渡河北逃,從此一蹶不振(見官渡之戰(zhàn))。此戰(zhàn),曹操展出奇兵,頑強堅持正面固守,創(chuàng)造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陳壽和《三國志》。

  2、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通過學習課文,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3、理解時年27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極其銳利的戰(zhàn)略眼光。

  4、引導學生認識諸葛亮在青年時期就有遠大抱負、非凡才能和卓越見識,并從中受到教益,立志培養(yǎng)自己成為有用之才。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課前預習,結(jié)合課文的注釋,借助有關的工具書通讀課文。

  2、進行朗讀教學,重點講解重點的字詞句,并在此基礎上分析課文的層次結(jié)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諸葛亮自尊自重、謹慎持重和劉備思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品質(zhì),學習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體會課文重的人物性格特點。

  3、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通過學習課文,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難點:

  1、理解本文是怎樣通過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來表現(xiàn)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

  2、文言文中一詞多義,古今詞義變化現(xiàn)象。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千多年來,諸葛亮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如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們心目中,他不僅是一位滿懷報國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們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讓我們走近諸葛亮,一睹其風采。

  二、解題:

  1、陳壽,晉朝人,史學家。著《三國志》。《三國志》是記載魏、蜀、吳三國對峙時期歷史事件較為完整的一部史書,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稱為“前四史”。

  2、《隆中對》是其中諸葛亮傳的開頭部分。隆中是諸葛亮的隱居地,“對”,回答、應對,指諸葛亮對劉備興復漢室這一問題作出的回答。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問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方面的策略叫“對策”。

  3、背景介紹

  東漢末年是個土地兼并劇烈、地主剝削殘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敗不堪的黑暗時代。這時,爆發(fā)了一場規(guī)模巨大的農(nóng)民起義——黃巾起義。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過程中產(chǎn)生和壯大起來的大小武裝力量,為了取代東漢王朝,爭奪勢力范圍,進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爭和頻繁的軍事混戰(zhàn)。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中起家的曹操、劉備和孫堅,在多次戰(zhàn)爭中,一步步擴大勢力。赤壁大戰(zhàn)之后,形成了曹操、劉備和孫權三國鼎立的形勢。

  此后,三國之間又混戰(zhàn)了七十二年,全國才得到統(tǒng)一。《三國志》就是記載這段時期的歷史的史書。

  公元207 年,劉備屢敗,只好投靠劉表,寄居新野,勢單力孤。渴求賢者輔佐其成就大業(yè),于是三顧茅廬,問計于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的三顧之情所打動。這篇《隆中對》,是劉備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針對劉備所提的問題陳述其對策,當時諸葛亮只有26歲。此后,諸葛亮即出山輔佐劉備,做劉備的軍師(后為丞相),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學生在聽讀時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并結(jié)合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義。

  隴畝(lǒng) 傾頹(tuí) 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義于天下(通“伸”)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對照注釋疏通詞句,了解文章大意。

  4、理清文章結(jié)構。

  第一部分(第1段):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劉備往見,諸葛亮詳陳對策。

  第四部分(第6段):劉備對諸葛亮的器重。

  5、詞語積累:

  一詞多義:

  謂 認為 謂為信然 對……說 謂先主日

  已 停止 然志猶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來 已經(jīng) 已歷三世

  信 確實 謂為信然 誠信 信義著于四海 同“伸”,伸張 欲信大義于天下

  然 這樣 謂為信然 但是 然志猶未已

  用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賢能為之用 運用 此用武之國

  詞性活用:

  簞 用簞 名詞作狀語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壺 用水壺 名詞作狀語

  通假字:

  信,通“伸”伸張 欲伸大義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來

  句式:

  (1)判斷句。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2)省略句。君與俱來。

  (3)倒裝句。時人莫之許也

  6、齊讀課文。

  四、小結(jié) 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試背誦課文第四段。

  第二課時

  一、師生交流,導入新課

  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對上節(jié)課的掌握情況,以便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方法。

  二、讀課文 品人物:

  1、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說明他什么?

  ——說明他志向遠大,自認為有出將入相的才能。

  2、為什么“時人莫之許”,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謂為信然”?

  ——因為當時人們還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確有出將入相的才能。

  3、諸葛亮為什么只可“就見”“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夠尊重地請他,他肯定不會來。

  ⑵親自前往拜訪,才能顯示思賢若渴,才能表現(xiàn)對人才的尊重。

  4、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欲信大義于天下”但“智術淺短,遂用猖蹶”,希望能得到好的計策,實現(xiàn)他的政治理想。

  5、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是態(tài)度和心情怎樣?從哪些行動和語言里能看出來?

  ——劉備說話簡明得體,語氣委婉有致,態(tài)度謙虛誠懇,流露出對漢室江山的焦慮之情。“凡三往,乃見”既說明了諸葛亮的謹慎性格,也說明了劉備的熱心求賢。

  6、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據(jù))

  ——曹操:今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 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民附,任用賢能, 可援不可圖

  可爭,可圖

  劉表:據(jù)荊州用武之國,卻不能守。

  劉璋:據(jù)益州險塞,暗弱

  張魯:在益州之北,民殷國富卻不知存恤。

  戰(zhàn)略:占據(jù)荊益,易守難攻;取得外援,撫民養(yǎng)兵;偏安一隅,以待時機。

  7、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什么?諸葛亮為達到這個目的提出了什么戰(zhàn)略方針?根據(jù)是什么?

  ——政治藍圖:成霸業(yè),興漢室。

  戰(zhàn)略方針: 奪取荊州、益州,作為“霸業(yè)”的根基;結(jié)好孫權,聯(lián)吳滅曹;撫和戎越,內(nèi)修政治。

  根據(jù):①不具備向東或向北發(fā)展的可能性。②占據(jù)荊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8、課文結(jié)尾為什么要寫“關羽、張飛不悅”?

  ——最后寫“關羽、張飛不悅”,實際是從側(cè)面表現(xiàn)劉備對諸葛亮的依賴。“猶魚之有水來”的比喻,形象地解釋了劉備得到諸葛亮后的滿足心情,證明了諸葛亮的驚人才能的確名副其實,從而很自然地照應了開頭的“自比管仲、樂毅”和人稱“臥龍”。

  9、結(jié)合具體語句,分析諸葛亮和劉備這兩個人的人物形象。

  ——諸葛亮:一個胸懷韜略,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才智過人的謀臣形象。

  劉備:一個胸懷大志,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精于用人之道的英雄形象。

  三、觀歷史 談感悟:

  結(jié)合歷史及電視劇《三國演義》談談你心目中這葛亮。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給予評價。

  四、拓展延伸

  積累關于諸葛亮的詩詞、對聯(lián)、詞語、故事:

  1、詩詞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2、諸葛武侯祠對聯(lián):

  日月同懸出師表,風云常護定軍山。

  青山繞郭宜龍臥,翠柏參天有鶴來。

  有廬堪千古,讀策定三分。

  草廬臥龍,王佐動先主三顧,蘭田生玉,英才起吳帝唯稱。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師表見老臣心。

  3、詞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空城計。

  五、小結(jié):

  六、作業(yè):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2、預習《出師表》。

  附:板書設計

  亮自比: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庶推薦: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隆 備三顧:凡三往,乃見。

  曹 孫 記

  分析政治形勢 荊 益 事

  中 將軍優(yōu)勢

  亮對策:

  跨有荊益,保其巖阻 記

  對 制定戰(zhàn)略方針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言

  外結(jié)孫權,內(nèi)修政理

  天下有變,則 ……

  備推崇: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篇6

  隆中對(二)

  深圳市南山荔香中學 蕭明光

  教學立意和要求:

  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諸葛亮自己“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總體感悟和把握諸葛亮壟畝隱居卻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韜略,獲得年少奮發(fā)可為的人生啟迪。深入鉆研,理解和領會本傳節(jié)選部分詳言略事的特點與嚴整的行文結(jié)構。反復誦讀,于情感熏陶之外,培養(yǎng)文言語感,積累相應的語言材料。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

  第一步課前準備

  給學生提供三個網(wǎng)站:

  襄陽網(wǎng):http:

  襄樊漢江網(wǎng):http:)

  瑯邪三國文化三國雜談

  要求學生課前查閱,了解諸葛亮的簡單生平事跡、東漢末諸侯割據(jù)的狀況和三國鼎立的形勢圖,以期對文本教學的背景資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觸。

  第二步 課堂演繹

  一、導課。以“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開場,點明諸葛亮這個名字在民族歷史傳統(tǒng)中作為智慧符號的現(xiàn)象和意義。

  二、開讀。作為感悟領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求用重視歷史滄桑的心態(tài)和模擬特定人物口吻的語調(diào)來讀。首先,用錄音范讀或教師范讀。再學生齊聲通讀課文一遍,教師根據(jù)具體情況,糾正相關誤讀和心態(tài)語調(diào)不到位的地方。繼而,給足時間,讓學生對照課文和字典詞典,在讀準字音和粗通文意的基礎上,分角色(陳壽、劉備和諸葛亮)自主或教師點名朗讀。

  三、感知。從最后一段開始,抓住劉備比喻,確定君臣二者魚水相得的關系。此處可略做闡發(fā):“魚水”之喻于后代影響至巨,唐太宗將君民比喻為“船與水的關系”,毛澤東將軍民比喻為“魚水關系”。本文以“魚水相得”為小結(jié),我們的研讀可看作事物發(fā)展之果,再回溯到篇首,探究事物發(fā)展形成之因。教師或引導學生雜說,或點名個別回答,歸納總結(jié)全文的基本內(nèi)容:

  第一段:諸葛為人,蓄“水”待發(fā)。作為傳記的基本要素,這一段依次介紹了傳主的職業(yè)身份、愛好、身高、志向和交友,塑造的是一個隆中十年、淡泊明志卻又高遠雅懷的隱士形象。

  結(jié)合本段內(nèi)容,引導學生結(jié)合網(wǎng)上查閱,簡單介紹諸葛亮的生平。可提出三個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一是“好為《梁父吟》”說明諸葛亮的什么特點?二是“身長八尺”的介紹僅僅就身高而身高嗎?三是對諸葛亮自比而起的友與時人、眾與寡的評價的含義是什么?

  第二段:先主器友,薦“水”將用。這一段有別于上段的正面介紹,而做側(cè)面展示,通過其朋友徐庶的推薦來渲染諸葛天才難得的人物性格。以寫法而言,既是變化,又是照應承接。

  第三、四兩段:魚兒問計,放“水”對策。這兩段是文章的重心部分,劉備的三顧茅廬而問計,既是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廣告姿態(tài),又是他考察真?zhèn)巍⒃囂缴顪\的手段。“三往”,見其誠:“屏人”狀其密;言說內(nèi)容,可以看出他的急不可耐(由短句和語意體現(xiàn))。劉備所說,分三個方面,首是嚴峻局面,次是承擔己責,后是求計問策。諸葛亮的回答,胸有成竹,從容不迫,以十年的潛心修為,解劉備的長期困惑。

  以寫法而言,這一部分又為正面展現(xiàn)。

  最后兩段,用劉備的稱善和形象比喻,再一次側(cè)面烘托諸葛亮英明睿智的形象。

  通過以上串講和粗略分析,板書本文的思路結(jié)構:

  ①蓄水靜待(正)

  ②薦水替用(側(cè))

  ③問水求計

  ④放水對策

  ⑤稱善情好

  ⑥魚水相得

  四、精研。把第四段作為精讀詳解的對象。為了獲得直觀效果,讓學生提供從網(wǎng)上查得的東漢末各地豪強的割據(jù)圖和三國鼎立圖,前者照應諸葛亮指定藍圖方略時的天下形勢,后者印證諸葛亮終生為之奮斗而形成的實際局面。同時,引導和組織學生運用多種誦讀方式,將文字讀順,大意讀懂;再師生合作探究;諸葛亮隆中潛臥十年,精心為劉皇叔度身打造的戰(zhàn)略藍圖是什么?對于天下形勢,諸葛亮是如何依次進行分析的?劉備的優(yōu)勢及其一統(tǒng)天下的策略方針是怎樣的?在充分思考討論的基礎上,達成大體的共識,板書如下:曹操人謀轉(zhuǎn)強百萬之眾挾天子不可爭鋒孫權賢能為用國險民富江東三世為援不圖

  荊州 其主不守 用武之國 環(huán)境優(yōu)越

  益州 璋弱魯北 人思明君 高祖成業(yè)

  優(yōu)勢:帝室 信義

  策略:西和南撫 外結(jié)內(nèi)修

  藍圖:霸業(yè)可成 漢室可興

  嚴密的推理分析,具有謹嚴的邏輯結(jié)構。諸葛亮身居茅廬,何以能夠如此明察天下呢?引導學生就文章和諸葛亮自身的修養(yǎng)尋找答案。第一段中透露有二:一是高遠的志向;二是高朋相交。就修為說,諸葛亮《誡子書》有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羽扇綸巾,雄姿英發(fā)”,十年隱居,一朝出山,濃墨重彩寫春秋,諸葛亮在躬耕壟畝、立志遠圖之初,實在比我們同學大不了幾歲。此中啟迪在哪?當要提及。

  五、背誦。師生同背,重申開讀時的要求。

  第三步 影視放映

  將《三國演義》電視劇中有關諸葛亮出山的內(nèi)容于課堂上放映,要求學生將直觀形象和根據(jù)文字所想像的形象兩相比較,看看何處是嚴格依據(jù)史實,哪些地方有較大的藝術加工。

  第四步 基礎檢驗

  1.注音:壟 詣 胄 沔 簞

  2.解釋幾組多義詞:

  為 ①好為《梁父吟》 ②謂為信然 ③以弱為強者 ④賢能為之用

  謂 ①謂為信然 ②謂先主曰

  已 ①自董卓已來 ②已擁百萬之眾 ③志猶未已

  將 ①則命一上將 ②將荊州之軍 ③計將安出

  3.整理歸納本文的通假字

  第五步 拓展延伸

  1.利用網(wǎng)絡或圖書,搜集后人吟詠諸葛亮的詩詞或?qū)β?lián)五首(副)以上。

  2.本文“凡三往,乃見”只五個字,《三國演義》在37和38回里寫成五千余字。

  要求學生必讀這兩回的相關文字,感悟小說作者的創(chuàng)造虛構。有余力和興趣者,可通讀《三國志·諸葛亮傳》。

  3.與家人交流對諸葛亮的看法,尤其注意傾聽父母的意見。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篇7

  教學設想: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篇教學設計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師適度的引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目的:

  一、明確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

  二、了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以及銳利深刻的戰(zhàn)略眼光。

  教學難點:

  目的1。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提起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記得哪些關于諸葛亮的詞語、詩句、故事、對聯(lián),說出來讓同學們一起分享。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隆中對》,你們肯定會對諸葛亮有進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對聯(lián)等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

  二、老師介紹《三國志》,范讀課文。

  三、生準備分小組比賽朗讀課文,為課文正音、正字。

  四、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參照課文注釋,自己解讀課文,有問題的,做上記號。老師巡視指導,然后集中解答疑難字句,充分相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交流,能夠解決疑難問題,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五、布置作業(yè):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課文,了解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解決課后習題一。

  一、請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討論:

  (用原文回答)

  1.劉備的現(xiàn)狀:劉備為什么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勢:曹操、孫權、荊益二州。

  3.在此形勢下,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策略及政治藍圖是什么?

  二、再讀課文,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業(yè):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諸葛亮。

  第三課時

  一、本節(jié)課進行比較閱讀,將小說中的諸葛亮與史書中的諸葛亮相比較,小說家進行了哪些藝術加工?

  二、關于諸葛亮還有哪些故事?請同學們課后閱讀《三國演義》,研究諸葛亮的戰(zhàn)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通過圖書館、網(wǎng)絡等多種渠道,進一步了解諸葛亮的一生,談談你的感受,寫在周記本上。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篇8

  教學目的:

  一、明確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

  二、了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以及銳利深刻的戰(zhàn)略眼光。

  教學難點:

  目的1。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提起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記得哪些關于諸葛亮的詞語、詩句、故事、對聯(lián),說出來讓同學們一起分享。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隆中對》,你們肯定會對諸葛亮有進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對聯(lián)等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

  二、老師介紹《三國志》,范讀課文。

  三、生準備分小組比賽朗讀課文,為課文正音、正字。

  四、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參照課文注釋,自己解讀課文,有問題的,做上記號。老師巡視指導,然后集中解答疑難字句,充分相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交流,能夠解決疑難問題,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五、布置作業(yè):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課文,了解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解決課后習題一。

  一、請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討論:

  (用原文回答)

  1、劉備的現(xiàn)狀:劉備為什么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勢:曹操、孫權、荊益二州。

  3、在此形勢下,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策略及政治藍圖是什么?

  二、再讀課文,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業(yè):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諸葛亮。

  第三課時

  一、本節(jié)課進行比較閱讀,將小說中的諸葛亮與史書中的諸葛亮相比較,小說家進行了哪些藝術加工?

  二、關于諸葛亮還有哪些故事?請同學們課后閱讀《三國演義》,研究諸葛亮的戰(zhàn)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通過圖書館、網(wǎng)絡等多種渠道,進一步了解諸葛亮的一生,談談你的感受,寫在周記本上。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篇9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簡述諸葛亮的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寫劉備三顧草廬,著重寫諸葛亮的隆中對策。

  第四部分(第6段):寫劉備對諸葛亮的倚重和信賴。

  二、精講課文第三部分

  1.思考:“凡三往,乃見。”五個字,表現(xiàn)了劉備對諸葛亮怎樣的態(tài)度?劉備的話有哪幾層意思?

  明確:五個宇表明了劉備求賢若渴的態(tài)度,又表現(xiàn)了諸葛亮對進退出處大節(jié)十分慎重,必得賢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態(tài)度。這一段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用了“劉玄德三顧草廬”,“對隆中三分決策”兩個回目來寫。“三顧草廬”一回,寫得曲折起伏有聲有色,而本文是歷史著作,只用了五個字就把過程交待清楚,文字極其簡煉。劉備此時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態(tài)度謙虛誠懇,語氣委婉有致,措辭簡明得體。分三層意思:(1)概述當前政治形勢,站在漢王朝的立場,對曹操等人表示了強烈的憤恨,對漢王朝的命運表示深切關注。(2)申述自己的抱負和處境,儼然以興復漢室、剪除奸惡為己任。(3)表明幾次相訪的意圖,詢問諸葛亮除奸興漢的大計。這番表白,恰合諸葛亮的抱負,于是他才提出了的“對策”。

  2.思考:諸葛亮的對策為什么要先從形勢談起?他又是怎樣有理有據(jù)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軍事力量,為劉備作出除奸興漢的決策的?

  明確:先從形勢談起,是對劉備說話時對形勢的說明而發(fā),同時分析形勢也是為下文確定策略提供根據(jù)。

  諸葛亮的應對可分兩層來分析:

  前一層是對時局以及曹操、孫權、荊、益二州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力量、地理形勢等的分析及對策。

  (1)論曹操:曹操是“興復漢室”的主要障礙,是劉備的頭號敵人,也是諸葛亮出山后直至逝世前堅持討伐的惟一目標(包括以后的曹魏政權)。對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紹作反襯,突出了曹操的謀略出眾,能以少勝多,轉(zhuǎn)弱為強;次寫曹操軍事力量的雄厚(“百萬之眾”);再次寫曹操政治地位優(yōu)越(“挾天子以令諸侯”),然后得出結(jié)論:“此誠不可與爭鋒。”這里所說“不可與爭鋒”,是指劉備的力量暫時還不能勝過他,因此,不能硬拼,要待機而動,不要誤解成不能和曹操交鋒。

  (2)論孫權:孫權是劉備另一個強有力的對手,也是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為外援的惟一對象。孫吳方面政權鞏固(“已歷三世”——孫堅、孫策、孫權),地理條件優(yōu)越(“據(jù)有江東”,“國險”),人心歸附(“民附”,“賢能為之用”),由此得出結(jié)論:“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3)論荊、益二州:曹操既不可爭,孫權又不可圖,為劉備計,出路究竟何在呢?于是諸葛亮就著眼于另外兩個地盤:荊州和益州。荊州是劉備目前棲身的地方,劉備在患難之際投奔劉表,受到上賓的禮遇,所以諸葛亮在分析了荊州的地理形勢、物資條件,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證明完全正確,就在下一年,曹操就率兵攻打荊州,以后曹、孫、劉三方為爭奪荊州,發(fā)生過多次糾紛和戰(zhàn)爭),而其主又無能之后,用委婉的語氣表達了荊州可取,失良機(“此殆天……豈有意乎?”)的結(jié)論。最后分析益州。益州和荊州不同,荊州是四通八達的軍事要地,易于攻敵,也易于受敵;益州是天府之國,是最理想的根據(jù)地。所以諸葛亮著重指出它的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物產(chǎn)豐饒,是“天府之土”,并舉漢的始祖劉邦的史實作證,又指出劉璋昏庸懦弱,與張魯不和,且不知存恤國力民力,因此政權不穩(wěn),民心已失,人才思得明主而事。這里,結(jié)論——是建立帝業(yè)的理想根據(jù)地,又有可乘之機——雖未明確提出,但不言而喻了。

  后一層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建國方針政策,以及伐曹進軍的路線。

  諸葛亮先分析了劉備現(xiàn)有的優(yōu)越條件:政治上有號召力(“帝王之胄”),社會上有威望(“信義著于四海”),又虛心求賢,人才薈集。再指出應如何準備創(chuàng)造新的條件:①建立根據(jù)地(“跨有荊、益,保其巖阻”),積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關系(“西和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顧之憂;③聯(lián)合孫權(“外結(jié)好孫權”),爭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內(nèi)修政理”),取得各階層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興漢的時機和步驟。如前所述,曹操這時已很強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變”,即有了可乘之機,才進行討伐。在軍事行動上,諸葛亮提出兵分兩路,像鉗子一樣夾攻敵人的高想,并用反問句強調(diào)這一行動必然會得到人民擁護(對此決策,諸葛亮身體力行,付出畢生精力)。最后,用預言的形式,作出整個對策的結(jié)論——“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圓滿地回答了“君謂計將安出”的發(fā)問。“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劉備內(nèi)心的無限喜悅和贊賞,也表明了兩人的政治見解完全一致。

  3.小結(jié)這一部分。

  在這段對策里,年僅26歲的諸葛亮,準確而深刻地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預見到今后將會出現(xiàn)的鼎足三分的局面,并事先為劉備規(guī)劃了戰(zhàn)略決策,以后事態(tài)的發(fā)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對策的預言。這就充分顯示了這位青年政治家、軍事家的卓越見識和非凡才能。從某種意義上說,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贊助,就不能成就他以后的霸業(yè)。當然,諸葛亮之所以能作出這樣的分析和規(guī)劃,是他密切注意時局及其他有關資料,深入觀察和研究時局的動態(tài)和發(fā)展的結(jié)果。不關心和觀察時局,胸無大志,鼠目寸光,是不可能作出這的對策的。在對策中,還可看到諸葛亮主張愛恤民力,信用賢才,革新政治,爭取同盟者,認真研究各種力量的特點及其矛盾關系,作出相應的戰(zhàn)略決策,這些在當時及此后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這一段不僅內(nèi)容精辟,而且論證嚴密,對每種力量的分析,都是先舉出充足的論據(jù),進行推理,然后作出明確的結(jié)論。這種說理方法和嚴密的邏輯思維,很值得學習和借鑒。

  三、簡析課文第一、二、四部分

  思考:這幾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從中可以看出本文在敘事上有何特點?

  明確:

  1.第一部分(第1段):寫諸葛亮“躬耕”而“好為《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是正面寫他有不凡的抱負;“時人莫之許”從反面襯托,說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謂為信然”一句則從側(cè)面寫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這一段使人們對諸葛亮有一個初步認識。為下文劉備的出場作鋪墊,為徐庶薦諸葛亮埋下伏筆。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諸葛亮比作“臥龍”,這一比喻形象地顯示了諸葛亮是一個隱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龍”是傳說中的動物,“臥龍”是說它目前雖然臥伏在草野之間,一旦風云際會,就會飛騰九天的)。劉備的“君與俱來”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對諸葛亮還沒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視。徐庶建議劉備親自往訪,“不可屈致”,就進一步說明諸葛亮的卓越不群,從而提高了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并為下文“凡三往,乃見”埋下伏筆。’

  3.第四部分(第6段):寫關、張不悅和劉備稱他得亮“猶魚之有水”,照應開頭,再次從側(cè)面襯托出諸葛亮的卓越才能。這一比喻也寫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賴和極為滿意的心情。

  從這幾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敘事上既簡潔又生動,雖系節(jié)選,但有首有尾,獨立成篇,全文過渡自然,聯(lián)系緊密,重點突出,結(jié)構完整,值得學習借鑒。

  四、簡要小結(jié)全文的寫法

  《隆中對》一文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對話居多,但能鮮明地樹立起諸葛亮的形象,這是只有大手筆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cè)面烘托等手法,從不同角度來突出諸葛亮的品行、性格、遠見和才能,另一方面又處處圍繞諸葛亮進行詳略得當?shù)募舨茫沟弥攸c突出,中心明確。

  五、學生齊誦第4段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4段。

  2.課外閱讀《三國演義》中“徐庶走馬薦諸葛”“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對隆中三分決策”等有關回目,并與課文比較兩者寫法的異同。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篇10

  (一)教材分析

  三國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過于諸葛亮。《隆中對》即是以歷史的方式客觀記錄劉玄德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出山相助這段歷史佳話。做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國志》,既繼承了前人對歷史的客觀、忠實的記錄的特點,又表現(xiàn)了紀傳文學以簡筆勾畫人物性格的寫作風格。課文節(jié)選的《隆中對》片斷更是集中表現(xiàn)了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遠見。學習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諸葛亮作為“智慧之化身”的聰明才智,也可以體會到劉備做為一代梟雄的非同尋常的氣質(zhì),更可以借此感受整個的三國文化,把智、誠做為我們后人終身追求的典范。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應該學什么?他們與七、八年級學生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識容量的拓寬,二是學習深度的增加。對于九年級的語文課堂,僅僅圍繞一篇課文并進行簡單拓展是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要求的。語文課堂應該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同時,九年級學生應該更多地接觸中外文化,對不同文化的接觸和理解應該成為語文課堂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三)教學目標

  1、  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諸葛亮隆中對策對天下形勢的準確分析和決策的科學預見性,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2、認識、了解諸葛亮作為中國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經(jīng)歷及主要功績,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操,了解三國文化。

  (四)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隆中對所體現(xiàn)出來的諸葛亮的卓越才能。

  (五)學法指導

  1、將課文學習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利用網(wǎng)絡查閱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形成對三國文化的初步感知。

  2、將語文學習與歷史學習結(jié)合起來。俗話說文史不分家,學習本課將文史結(jié)合起來勢在必行。從東漢末年到三國再到西晉統(tǒng)一天下的這段歷史應在課文當中有所體現(xiàn)。

  (六)教學流程

  一、導入

  請學生猜一個謎語:有一詩如下:

  “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那逢圣主尋。 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

  這首詩寫的是誰?他第一次的才智展示是一件什么事?

  二、整體感知。

  全班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三、“隆中對”賞析。

  1、了解東漢末年的社會形勢。(借助地圖)

  首先讓我們一起回到1800年前的東漢末年。朝廷中政治腐敗,民間爆發(fā)黃巾起義。許多豪強武裝在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過程中占據(jù)地盤,互相混戰(zhàn),形成割據(jù)局面。較為強大的有袁紹、劉表、孫氏、呂布、張魯、劉璋、曹操等,而漢室皇族后裔的劉備也有匡漢室之志。

  2、2、劉備是在什么樣的情形之下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呢?

  請學生根據(jù)所占有的資料回答。教師補充。

  要點:劉備*鎮(zhèn)壓黃巾起義,糾集了幾千人馬,但沒有地盤,先后依附曹操、袁紹等人,公元201年,到荊州依附劉表。屯兵于新野縣已有七年了。公元207年,經(jīng)徐庶推薦,三次到隆中(襄陽縣城西二十里)訪問諸葛亮(“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復興漢室的大計,并請他出山輔佐自己。概而言之:無兵、無將、士,無地盤。

  3、3、諸葛亮是如何讓劉備折服的呢?(重點突破)

  先請學生討論三分鐘,然后再回答小組意見。

  a.a、對天下形勢的準確分析。

  a、a、如何對曹操?理由?“此誠不可與爭鋒。”三點優(yōu)勢:軍事優(yōu)勢——“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政治優(yōu)勢——“挾天子而令諸侯”;人才優(yōu)勢——“抑亦人謀也”。(可舉一例,如深夜未穿鞋接見許攸。教師或?qū)W生舉例皆可)

  b、b、如何對孫權?理由?“此可為援而不可圖也。”三點優(yōu)勢:地理優(yōu)勢——“國險”;民眾優(yōu)勢——“民附”;人才優(yōu)勢——“賢能為之用”。(依上舉一例)

  c、c、如何對荊州?理由?“將軍豈有意乎?”必要性——交通便利,物資豐富;可能性——“其主不能守”(為什么?劉表將死,內(nèi)部有矛盾。老師講之。)

  d、d、如何對益州?理由?占據(jù)。必要性——地理優(yōu)勢(險塞,易守難攻)、資源優(yōu)勢(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能性——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e、e、如何看自己?政治優(yōu)勢——帝室之胄(漢宇正統(tǒng),得民心)。信義優(yōu)勢——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舉例,如張松獻圖)

  b、科學決策。

  a、占地盤——跨有荊益,保其巖阻。

  b、調(diào)整內(nèi)部關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決后顧之憂),內(nèi)修政理

  c、調(diào)整外部關系——結(jié)好孫權(聯(lián)吳抗曹)

  d、逐鹿中原——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e、實現(xiàn)目標——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

  總結(jié):此番隆中對策體現(xiàn)了諸葛亮準確的分析能力和高超的決策能力。

  4、再讀“隆中對”這段文字,體會諸葛亮的高超智慧。

  四、課外拓展。

  諸葛亮的功績很多,大家還知道哪些?

  主要請學生講一講諸葛亮的故事,如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布八陣圖、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

  總結(jié):諸葛亮在軍事(如火燒赤壁、收二川)、政治(如治理蜀漢)、外交(如智激孫權、周瑜)、天文(如草船借箭)、奇門八卦(如擺八陣圖)、工具制造(如諸葛弩、木牛流馬)等方面都有非常杰出的成就。

  五、課外作業(yè)。

  可借助有關資料思考這個問題:諸葛亮除了他的聰明才智之外也有不足之處,那么他的“不智”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準備以下資料:①劉備②諸葛亮③曹操④孫權⑤劉表⑥劉璋

  2、課中:①朗讀課文。②討論諸葛亮是如何折服得備的。③查找資料,舉出相關的事例。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篇11

  莫暉

  教學設想

  《隆中對》是《諸葛亮傳》的前一部分文字,題目是后加的。雖是節(jié)選,但充分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洞察時勢和遠見卓識,表現(xiàn)他善于根據(jù)客觀形勢制定建國方針,以統(tǒng)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對策’’擺事實,講道理,理由充足,結(jié)論明確,對訓練學生邏輯思維和說理能力大有好處。教學時應結(jié)合這一段進行必要的讀寫訓練。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古今詞義變化現(xiàn)象,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應結(jié)合課文,并聯(lián)系過去學過的文言文講正確,講清楚。

  學習本文還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諸葛亮在青年時期就有遠大抱負、非凡才能和卓越見識,并從中受到教益,立志培養(yǎng)自己成為有用之才。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課前準備,布置預習要求

  1.準備一幅《三國形勢圖》,標明課文中提到的這些人當時所占據(jù)的地盤。

  2.要求學生課前認真朗讀課文,結(jié)合看注釋,查字典,初步體會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書課題,導入  新課

  板書課題,解題。

  引導學生看課文注釋①,補充以下要點:

  1.陳壽,曾在蜀任觀閣令史,蜀亡后,仁晉任著作郎,平陽侯相,累官至治書侍御史。他博采舊聞,綜合當時各國史料,進行考核取舍,著《三國志》,與《史記》《前漢書》《后漢書》合稱《四史》,南北朝時宋裴松之為它作注,亦頗有名。

  2.“對”,對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問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方面的策略叫“對策”。《隆中對》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劉備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針對劉備所提的問題陳述其對策,當時諸葛亮只有26歲。此后,諸葛亮即出山輔佐劉備,做劉備的軍師(后為丞相),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三、結(jié)合《三國形勢圖》,簡介當時的政治形勢

  1.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廣大農(nóng)民不堪忍受統(tǒng)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紛紛舉行起義,規(guī)模最大的為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

  2.各地豪強武裝在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過程中,占據(jù)地盤,互相混戰(zhàn),形成割據(jù)局面。當時勢力較大的軍閥有袁紹、袁術、公孫瓚、劉表、孫堅和他的兒子孫策、孫權、呂布、張魯、劉璋、馬騰、曹操等。以袁紹勢力為最大,占有現(xiàn)在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劉表占有現(xiàn)在湖北省荊州一帶,孫堅占有長江下游的南部,張魯占有現(xiàn)在陜南川北的漢中一帶,劉璋占有現(xiàn)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漢獻帝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戰(zhàn)中,以幾萬兵力擊敗袁紹的幾十萬大軍,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紹的地盤,幾乎控制了整個黃河流域,成為勢力最強的軍閥。

  4.劉備靠鎮(zhèn)壓黃巾起家,糾集了幾千人馬,但沒有地盤,先后依附曹操、袁紹等人,公元201年,到荊州依附劉表。公元207年,經(jīng)徐庶推薦,三次到隆中(襄陽縣城西二十里)訪問諸葛亮(“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復興漢室的大計,并請他出山輔佐自己。課文即記載了第三次會見時談話的內(nèi)容。

  四、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學生在聽課時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并結(jié)合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義。

  ⑴隴:lǒng,通“壟”。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陳涉世家》“輟耕之隴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種植農(nóng)作物。本文中“隴”和“畝”結(jié)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⑵好:hǎo,喜歡。

  ⑶潁:yǐng,不要寫成“穎”

  ⑷就:接近,趨往,動詞,與現(xiàn)代漢語作副詞“就”的解釋不同。

  ⑸詣:yì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級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⑹屏:bǐng,屏棄,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⑺頹:tuí,崩壞,倒塌。

  ⑻度:duó,估計、衡量。

  ⑼信:通“伸”,伸張。

  ⑽用:因(此)。

  ⑾猖獗:顛簸受挫。和現(xiàn)在的通用義不同,要特別注意。

  ⑿勝:shēng,盡。

  ⒀數(shù):shǔ,計算。

  ⒁挾:xié,挾持,控制。

  ⒂沔:miǎn,水名。

  ⒃會:guì,指會稽郡,今浙江北部。

  ⒄殆:dài,大概(另一義為危險)。

  ⒅資:資助,給予,動詞,現(xiàn)在通常和別的詞結(jié)合作名詞用。

  ⒆暗:àn,昏暗,愚昧。

  ⒇殷:yīn,富裕。

  五、教師逐句領讀課文,學生在跟讀時要注意句中的停頓和重音

  六、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頓

  七、布置作業(yè) 

  朗讀課文,對著注釋,試著口譯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本堂課引導學生邊讀邊口譯課文,要求采用直譯法,忠實原意,字字落實;針對學生理解的不確切或有困難的地方加以點撥,并重點提示下列詞、句,要求學生加深理解,注意積累,掌握規(guī)律。

  一、介賓短語作補語,翻譯時要移到謂語前。

  1.“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

  2.“欲信大義〈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張大義。

  3.“曹操比〈于袁紹〉”——曹操和袁紹相比。

  4.“信義著〈于四海〉——威信和正義在全國都很顯著。

  二、幾個難句

  1.“跨州連郡者”——指控制幾個州郡的地方軍閥。州、郡,均為當時的地方行政區(qū)

  域。

  2.“將軍豈愿見之乎?”“將軍豈有意乎?”——兩個“豈”字都不能譯為“難道”,應譯為“可”,表示一種委婉而期待的語氣。(一說“豈”,相當于“其”,表語氣,亦通。)

  三、學生朗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1.整理筆記,掌握并積累重點提示的詞和句子。

  2.熟讀第3、4段。

  第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簡述諸葛亮的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寫劉備三顧草廬,著重寫諸葛亮的隆中對策。

  第四部分(第6段):寫劉備對諸葛亮的倚重和信賴。

  三、精講課文第三部分

  1.思考:“凡三往,乃見。”五個字,表現(xiàn)了劉備對諸葛亮怎樣的態(tài)度?劉備的話有哪幾層意思?

  明確:五個宇表明了劉備求賢若渴的態(tài)度,又表現(xiàn)了諸葛亮對進退出處大節(jié)十分慎重,必得賢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態(tài)度。這一段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用了“劉玄德三顧草廬”,“對隆中三分決策”兩個回目來寫。“三顧草廬”一回,寫得曲折起伏有聲有色,而本文是歷史著作,只用了五個字就把過程交待清楚,文字極其簡煉。劉備此時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態(tài)度謙虛誠懇,語氣委婉有致,措辭簡明得體。分三層意思:(1)概述當前政治形勢,站在漢王朝的立場,對曹操等人表示了強烈的憤恨,對漢王朝的命運表示深切關注。(2)申述自己的抱負和處境,儼然以興復漢室、剪除奸惡為己任。(3)表明幾次相訪的意圖,詢問諸葛亮除奸興漢的大計。這番表白,恰合諸葛亮的抱負,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對策”。

  2.思考:諸葛亮的對策為什么要先從形勢談起?他又是怎樣有理有據(jù)地分析各方面的

  政治軍事力量,為劉備作出除奸興漢的決策的?

  明確:先從形勢談起,是對劉備說話時對形勢的說明而發(fā),同時分析形勢也是為下文確定策略提供根據(jù)。

  諸葛亮的應對可分兩層來分析:

  前一層是對時局以及曹操、孫權、荊、益二州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力量、地理形勢等的分析及對策。

  (1)論曹操:曹操是“興復漢室”的主要障礙,是劉備的頭號敵人,也是諸葛亮出山后直至逝世前堅持討伐的惟一目標(包括以后的曹魏政權)。對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紹作反襯,突出了曹操的謀略出眾,能以少勝多,轉(zhuǎn)弱為強;次寫曹操軍事力量的雄厚(“百萬之眾”);再次寫曹操政治地位優(yōu)越(“挾天子以令諸侯”),然后得出結(jié)論:“此誠不可與爭鋒。”這里所說“不可與爭鋒”,是指劉備的力量暫時還不能勝過他,因此,不能硬拼,要待機而動,不要誤解成不能和曹操交鋒。

  (2)論孫權:孫權是劉備另一個強有力的對手,也是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為外援的惟一對象。孫吳方面政權鞏固(“已歷三世”——孫堅、孫策、孫權),地理條件優(yōu)越(“據(jù)有江東”,“國險”),人心歸附(“民附”,“賢能為之用”),由此得出結(jié)論:“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3)論荊、益二州:曹操既不可爭,孫權又不可圖,為劉備計,出路究竟何在呢?于是諸葛亮就著眼于另外兩個地盤:荊州和益州。荊州是劉備目前棲身的地方,劉備在患難之際投奔劉表,受到上賓的禮遇,所以諸葛亮在分析了荊州的地理形勢、物資條件,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證明完全正確,就在下一年,曹操就率兵攻打荊州,以后曹、孫、劉三方為爭奪荊州,發(fā)生過多次糾紛和戰(zhàn)爭),而其主又無能之后,用委婉的語氣表達了荊州可取,失良機(“此殆天……豈有意乎?”)的結(jié)論。最后分析益州。益州和荊州不同,荊州是四通八達的軍事要地,易于攻敵,也易于受敵;益州是天府之國,是最理想的根據(jù)地。所以諸葛亮著重指出它的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物產(chǎn)豐饒,是“天府之土”,并舉漢的始祖劉邦的史實作證,又指出劉璋昏庸懦弱,與張魯不和,且不知存恤國力民力,因此政權不穩(wěn),民心已失,人才思得明主而事。這里,結(jié)論——是建立帝業(yè)的理想根據(jù)地,又有可乘之機——雖未明確提出,但不言而喻了。

  后一層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建國方針政策,以及伐曹進軍的路線。

  諸葛亮先分析了劉備現(xiàn)有的優(yōu)越條件:政治上有號召力(“帝王之胄”),社會上有威望(“信義著于四海”),又虛心求賢,人才薈集。再指出應如何準備創(chuàng)造新的條件:①建立根據(jù)地(“跨有荊、益,保其巖阻”),積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關系(“西和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顧之憂;③聯(lián)合孫權(“外結(jié)好孫權”),爭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內(nèi)修政理”),取得各階層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興漢的時機和步驟。如前所述,曹操這時已很強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變”,即有了可乘之機,才進行討伐。在軍事行動上,諸葛亮提出兵分兩路,像鉗子一樣夾攻敵人的高想,并用反問句強調(diào)這一行動必然會得到人民擁護(對此決策,諸葛亮身體力行,付出畢生精力)。最后,用預言的形式,作出整個對策的結(jié)論——“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圓滿地回答了“君謂計將安出”的發(fā)問。“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劉備內(nèi)心的無限喜悅和贊賞,也表明了兩人的政治見解完全一致。

  3.小結(jié)這一部分。

  在這段對策里,年僅26歲的諸葛亮,準確而深刻地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預見到今后將會出現(xiàn)的鼎足三分的局面,并事先為劉備規(guī)劃了戰(zhàn)略決策,以后事態(tài)的發(fā)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對策的預言。這就充分顯示了這位青年政治家、軍事家的卓越見識和非凡才能。從某種意義上說,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贊助,就不能成就他以后的霸業(yè)。當然,諸葛亮之所以能作出這樣的分析和規(guī)劃,是他密切注意時局及其他有關資料,深入觀察和研究時局的動態(tài)和發(fā)展的結(jié)果。不關心和觀察時局,胸無大志,鼠目寸光,是不可能作出這的對策的。在對策中,還可看到諸葛亮主張愛恤民力,信用賢才,革新政治,爭取同盟者,認真研究各種力量的特點及其矛盾關系,作出相應的戰(zhàn)略決策,這些在當時及此后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這一段不僅內(nèi)容精辟,而且論證嚴密,對每種力量的分析,都是先舉出充足的論據(jù),進行推理,然后作出明確的結(jié)論。這種說理方法和嚴密的邏輯思維,很值得學習和借鑒。

  四、簡析課文第一、二、四部分

  思考:這幾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從中可以看出本文在敘事上有何特點?

  明確:

  1.第一部分(第1段):寫諸葛亮“躬耕”而“好為《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是正面寫他有不凡的抱負;“時人莫之許”從反面襯托,說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謂為信然”一句則從側(cè)面寫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這一段使人們對諸葛亮有一個初步認識。為下文劉備的出場作鋪墊,為徐庶薦諸葛亮埋下伏筆。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諸葛亮比作“臥龍”,這一比喻形象地顯示了諸葛亮是一個隱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龍”是傳說中的動物,“臥龍”是說它目前雖然臥伏在草野之間,一旦風云際會,就會飛騰九天的)。劉備的“君與俱來”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對諸葛亮還沒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視。徐庶建議劉備親自往訪,“不可屈致”,就進一步說明諸葛亮的卓越不群,從而提高了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并為下文“凡三往,乃見”埋下伏筆。’

  3.第四部分(第6段):寫關、張不悅和劉備稱他得亮“猶魚之有水”,照應開頭,再次從側(cè)面襯托出諸葛亮的卓越才能。這一比喻也寫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賴和極為滿意的心情。

  從這幾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敘事上既簡潔又生動,雖系節(jié)選,但有首有尾,獨立成篇,全文過渡自然,聯(lián)系緊密,重點突出,結(jié)構完整,值得學習借鑒。

  五、簡要小結(jié)全文的寫法

  《隆中對》一文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對話居多,但能鮮明地樹立起諸葛亮的形象,這是只有大手筆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cè)面烘托等手法,從不同角度來突出諸葛亮的品行、性格、遠見和才能,另一方面又處處圍繞諸葛亮進行詳略得當?shù)募舨茫沟弥攸c突出,中心明確。

  六、學生齊誦第4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4段。

  2.課外閱讀《三國演義》中“徐庶走馬薦諸葛”“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對隆中三分決策”等有關回目,并與課文比較兩者寫法的異同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篇12

  教學設想

  本文從客觀實際出發(fā),擺事實,講道理,提出充足理由,得出明確結(jié)論的說理方法,對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說理能力大有好處,應該引導學生學習。通過對隆中對策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諸葛亮怎樣從客觀實際出發(fā),正確分析當時形勢,推斷未來發(fā)展,為劉備確定了建立帝業(yè)的政策和策略,從而認識諸葛亮非凡的政治軍事才能和卓越的遠見。教學過程 中注意遵循“讀寫結(jié)合”的原則。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簡介當時的政治形勢,導入  新課

  1.出示預先準備的《三國形勢圖》。

  2.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廣大農(nóng)民在殘酷的剝削壓迫下,紛紛舉行起義。其中聲勢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

  3.東漢統(tǒng)治者利用地方豪強武裝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因此各地豪強武裝擴大了勢力,各據(jù)一方,互相混戰(zhàn)。當時袁紹占有現(xiàn)在的遼寧省、河北省、山東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帶,勢力最大。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之戰(zhàn)以幾萬兵力打敗袁紹幾十萬大軍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紹的地盤,成為勢力最強大的軍閥,整個黃河流域,幾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圍。孫權占有長江下游一帶,包括現(xiàn)在的江蘇省長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劉表據(jù)有現(xiàn)在的湖北省荊州二帶。劉璋占有現(xiàn)在的四川省。張魯占據(jù)了現(xiàn)在四川省北面的漢中一帶。

  劉備在公元186年靠鎮(zhèn)壓黃巾軍起家,只有幾千人馬,沒有地盤,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紹等人。曹操袁紹作戰(zhàn)時,劉備被袁紹派到汝南活動,擾亂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趕到荊州投奔劉表,屯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荊州的北門,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薦下,劉備三次親自到現(xiàn)在湖北省襄陽縣城西20里的隆中訪問諸葛亮,向諸葛亮請教統(tǒng)一天下的大計,并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當時諸葛亮只有26歲。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諸葛亮當了劉備的軍師,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二、板書課題,解題

  對,對策。古代臣民回答統(tǒng)治者所問的政治、軍事方面的策略叫“對策”。《隆中對》是劉備在公元207年(漢獻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就劉備提出的問題所陳的對策。

  三、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準確

  1.學生默讀。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nèi),借助工具書、注釋,掃除文字障礙。

  隴畝(lǒng)  傾頹(tuí)  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義于天下(通“伸”)

  2.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全文。

  3.學生個別朗讀,其余學生認真聽。要求讀準音,斷準句,明確句讀,不讀破句。

  4.學生齊讀全文。

  四、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jié)構

  第一部分(第1段):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劉備往見,諸葛亮詳陳對策。

  第四部分(第6段):劉備對諸葛亮的器重。

  五、師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內(nèi)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介紹人物和身份。

  2.徐庶說諸葛亮是“臥龍”有什么含義?他為什么要劉備親自去拜訪諸葛亮?

  明確:“臥龍”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個隱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來,“枉駕”才是得“宜”,“俱來”便為“屈致”,這就更突出了諸葛亮的才能。為下文“凡三往,乃見”埋下伏筆。

  六、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學生朗讀課文第三部分

  二、引導學生分析第三部分

  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體。在這一部分里,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形勢,推斷了未來的發(fā)展,為劉備確定了建立霸業(yè),復興漢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  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態(tài)度和心情怎樣?從哪些行動和語言里能看出來?

  明確:“凡三往,乃見”,既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謹慎性格,也說明了劉備的熱心求賢。針對時局特點,表明平生抱負,詢問除奸興漢的大計。談話簡明得體,語氣委婉有致,態(tài)度謙虛誠懇,流露了對漢室江山的焦慮心情。

  2.諸葛亮的回答直接從曹操談起行不行?為什么?

  明確:不行。因為先分析形勢,是針對劉備談話時對形勢的說明而發(fā),同時分析形勢是為下文確定策略提供根據(jù)。

  3.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擺了哪些事實?得出了什么結(jié)論?

  明確:因為曹操使“主上蒙塵”,“漢室傾頹”,是劉備“欲信大義于天下”的頭號敵人。曹袁并論,用事實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謀略出眾,兵力雄厚,政治地位優(yōu)越。得出強弱懸殊,難與為敵的結(jié)論。

  4.接著從哪幾個方面分析了孫權?結(jié)論是什么?

  明確:從政權、地利、人和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結(jié)論是孫、曹矛盾,可結(jié)為外援。

  5.對劉備來說,荊州有哪些有利條件?諸葛亮是怎樣暗示劉備的?

  明確:荊州的有利條件是物產(chǎn)豐富、軍事要塞、劉表無能。所以諸葛亮用反問句的方式來暗示劉備,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將荊州可取、勿失良機的信息傳達給了劉備。

  6.為什么要分析益州?諸葛亮認為益州有哪些優(yōu)越條件?

  明確:由于荊州四通八達,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圍,不能做主要的根據(jù)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條件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天然糧倉,條件優(yōu)越;政權動搖,民心已失。因此有機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為可靠的根據(jù)地。

  7.建立根據(jù)地以后,諸葛亮告訴劉備進一步應該怎么辦?

  明確:根據(jù)地解決后,就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但如何“信大義于天下”“成霸業(yè)”“興漢室”呢?因此諸葛亮進一步為劉備謀劃了北伐曹操的戰(zhàn)略藍圖,指明了建立根據(jù)地以后應該如何行動。

  談如何北伐曹操可從三個方面分析:

  (1)條件如何?

  ①有政治資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薈集。

  (2)怎樣準備?

  ①軍事上,先保住荊、益二州,積蓄力量;

  ②民族關系上,“和”“撫”各部族,解除后顧之憂;

  ③外交上聯(lián)合孫權,共擊曹操;

  ④內(nèi)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動?

  ①等待時機,兵分兩路;②鉗形攻勢,直取中原。

  這樣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先主曰:‘善’!”則含蓄地流露了劉備內(nèi)心的無限喜悅,表明兩人的政治見解完全一致。

  在這段對策里,諸葛亮針對劉備提出的問題,根據(jù)當時的客觀形勢,具體分析了敵我情況和相互間的利害關系,為劉備確定的“成霸興漢”的建國策略具體周詳。從后來形成的三國鼎立的歷史事實來看,其預見性是完全正確的。這就充分顯示了諸葛亮驚人的政治軍事才能和卓越的見識。

  這一段不僅內(nèi)容精辟,而且論證嚴密,層層深人,擺事實,講道理,有根有據(jù),結(jié)論明確。這種說理方法和嚴密的邏輯思維,很值得學習和借鑒。

  三、教師評點第四段。

  最后寫“關羽、張飛等不悅”,實際上是從側(cè)面表現(xiàn)劉備對諸葛亮的依賴。“猶魚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劉備得到諸葛亮后的滿足心情,證明了諸葛亮的驚人才能的確是名副其實,從而很自然地照應了開頭的“自比管仲、樂毅”和人稱“臥龍”。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背誦第4段。

  2.把下面的一段文字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父硅,字君貢,漢末為泰山郡丞。亮少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

  (《初中語文第六冊教案》人教社 延邊教育出版社)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篇13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積累文言實詞,掌握常見文言句式,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過程和方法: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文章脈絡。結(jié)合《三國演義》第37和第38回,引導學生了解史家筆法和小說家筆法的異同。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發(fā)現(xiàn)文中人物的閃光點,教育學生做熱愛祖國、志向遠大、有理想有抱負有智慧有膽識的人;做尊重知識,重視人才,虛懷若谷,不恥下問的人。

  【教學重點】讓學生分析理清諸葛亮一番話的核心方針依據(jù)。

  【教學難點】教材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及背景。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方法】朗讀法提問法討論分析法多媒體演示等

  【教材及學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師表》和《三國演義》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寫,九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已經(jīng)有一定水平,因此對教材的橫向聯(lián)系和縱向拓展可適當加寬加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用課件播放《三國演義》片尾曲《歷史的天空》,教師提問:“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請問,你的腦海里都裝著三國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歡誰?為什么?通過提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迅速活躍起來。

  然后出示課件:杜甫《蜀相》中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提問,詩中寫的人是誰?――諸葛亮。我們學過他的哪篇文章?――《出師表》。試試能不能背誦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學生背誦之后,提問:這一段中“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講的是哪一件事?學生很容易回答:三顧茅廬。教師接著明確:對,這是諸葛亮自己深情回顧的,三顧茅廬的故事,相信同學們在小說和電視劇中也都有所了解。那么,歷史書上又是怎樣記載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隆中對》這篇文章,它節(jié)選自史書《三國志》。

  【評價】我認為,導語不僅僅是只起導入作用,它起溫故而知新的復習作用;起承前啟后的過渡作用;起知識的橫向拓展和縱向延深的作用。所以,如果有必要,導語的設計可以稍長一些。

  (二)簡介背景及題目:東漢末年,群雄割據(jù),北魏曹操在統(tǒng)一北方后,準備南下消滅東吳孫權和西蜀劉備等,而劉備此時兵微將寡,正是求賢若渴之時,公元207年,經(jīng)徐庶推薦,劉備三顧茅廬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根據(jù)當時的政治形勢,胸有成竹的為劉備提出了戰(zhàn)略決策,本文所記就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始末和他與諸葛亮問答的情況。

  對,對策,答問的意思,封建時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問題,叫對策。

  (三)下面請同學們讀課文,實行個別讀,齊讀與教師范讀相結(jié)合。教師注意正音:

  hàofǔsuìyìbǐngqīngtuíduóshēnchāngjué

  好為《梁父吟》遂詣亮屏人傾頹度德量力信大義猖獗

  kuàidàiyīnxùzhòuzhūróngdān

  吳會殆民殷國富存恤帝室之胄諸戎簞食壺漿

  (四)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語言串釋課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譯,能譯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難可借助工具書或與同學們交流探討,然后找同學來說,教師注意指正錯誤或強調(diào)特殊句式的翻譯,如:

  1時人莫之許也——(倒裝句)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賢能為之用——(被動句)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判斷句)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反問句)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讓學生再快速默讀一遍課文,出示問題讓學生一一思考并回答:

  本文是人物傳記節(jié)選,但它的核心部分卻是一段才華橫溢的對策,那么是誰在問?問誰?問什么?為什么問?是誰在答?他答了些什么?試概括他答話的要點。思考:他為什么要這樣答?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評價】設計這樣的問題,其實是教師已經(jīng)列出了本課的主要內(nèi)容和脈絡。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思考并組織運用語言來回答的過程,就是鍛煉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過程。要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求他們獨立思考和討論探究相結(jié)合,認真回答每一道題。

  1是誰在問?——先主劉備。

  2問誰?————問諸葛亮。

  3問什么?——“君謂計將安出”中的“計”——欲信大義于天下的大計——消滅奸賊,匡扶漢室的大計。

  4為什么問?——A有徐庶的推薦。

  B先主的話“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

  5是誰在回答?——諸葛亮。

  6他答了些什么?試概括他答話的要點:

  (1)分析對手的形勢及應對的策略:曹操擁百萬之眾(軍事上),挾天子而令諸侯(政治上)——不可與爭鋒;孫權據(jù)有江東(天險),已歷三世(歷史),國險而民附(民心),賢能為之用(人才)——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2)分析有利的地勢及利用的策略:荊州用武之國,益州天府之土。——跨有荊益,保其巖阻。

  (3)分析劉備的優(yōu)勢:帝室之胄,信義著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4)確定霸業(yè)興漢的策略:(A)做好準備: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內(nèi)修政理。

  (B)等待時機:天下有變。

  (C)起兵出伐: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7他為什么要這樣答?也就是他答話的依據(jù)是什么?

  諸葛亮其實是在分析天下大勢的基礎上為劉備做了一系列精心的謀劃

  (1)看清對手——曹操搶占天時,孫權坐擁地勢,因此應把握好“人和”,即“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聯(lián)吳抗曹)

  (2)在人和的基礎上也要占有地利:跨有荊益,保其巖阻。

  (3)看清自己:“將軍既帝室……”因為看清自己才能增強自信,才能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4)相時而動,準確用兵:天下有變……

  8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1)從諸葛亮的“對”,也就是諸葛亮的一番答話,即諸葛亮為劉備對天下大勢的精彩分析和對戰(zhàn)略戰(zhàn)策的精心謀劃可以看出,諸葛亮胸懷大志,高瞻遠矚,雄才大略,富有智慧,頭腦清醒,目光長遠。是一個有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思想的軍事家和有注重實際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2)還能從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諸葛亮的非凡之處?

  A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自比管仲,樂毅。——胸懷大志,有自信有抱負。

  B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避世待時而飛.

  C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矜持自重。

  D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見解高明,令人折服。

  E關張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治國之棟梁。

  (六)對人物的刻劃可以正面描寫與側(cè)面烘托相結(jié)合,看看以上對諸葛亮的性格刻劃,哪些是正面描寫,哪些是側(cè)面烘托?

  諸葛亮的答話和A屬正面描寫,而BCDE屬側(cè)面烘托。

  (七)文中的劉備是怎樣一個人?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劉備是一個有雄心有抱負有號召力有威望,能虛心求賢,禮賢下士的人。A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B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C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君謂計將安出?”

  D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E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

  (八)印發(fā)資料,讓學生快速閱讀《三國演義》第37,38回,試比較分析文學筆法和史家筆法有什么不同之處?試舉一例說明。

  史家筆法敘事簡約,“唯書其事”,通過記事記言,客觀公正的記錄歷史,文中一般沒有褒貶評論。而文學筆法則講究故事情節(jié)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往往在歷史的基礎上適當加入傳說和作者的想像等。所以讀起來往往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比如劉備在拜訪諸葛亮時,《三國志》中的敘述非常簡練,只有“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而《三國演義》中敘述的就非常細致生動,每一次都祥細描寫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對話,并且人物的語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點。

  (九)拓展:欣賞《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書法和歌曲。

  (十)內(nèi)容回顧,課堂小結(jié)。

  (十一)布置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亮自比: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庶推薦: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隆備三顧:凡三往,乃見。

  曹孫記

  分析政治形勢荊益事

  中將軍優(yōu)勢

  亮對策:

  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記

  對制定戰(zhàn)略方針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言

  外結(jié)孫權,內(nèi)修政理

  天下有變,則……

  備推崇: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教學反思:《隆中對》是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考慮到這一課涉及的內(nèi)容比較多,有利于初三學生知識的融會貫通,所以我設計了以上的教學思路,總體來說效果很好。因為有七年級上冊學過《出師表》做基礎,所以我有意識的把教學設計進行了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通過教學實踐,我進一步體會到,在課堂上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重要,如果能讓他們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會隨之大大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事半功倍。

  當然,教無定法,學無止境。同所有上過的課一樣,這一課還是有不足之處,比如學生概括諸葛亮對策的要點時,表現(xiàn)為語言不夠簡練,要點不夠全面,意識不到對話所涉及到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問題,需要老師再認真設計富有啟發(fā)性的引導語。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篇14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學生朗讀課文第三部分

  二、引導學生分析第三部分

  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體。在這一部分里,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形勢,推斷了未來的發(fā)展,為劉備確定了建立霸業(yè),復興漢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 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態(tài)度和心情怎樣?從哪些行動和語言里能看出來?

  明確:“凡三往,乃見”,既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謹慎性格,也說明了劉備的熱心求賢。針對時局特點,表明平生抱負,詢問除奸興漢的大計。談話簡明得體,語氣委婉有致,態(tài)度謙虛誠懇,流露了對漢室江山的焦慮心情。

  2.諸葛亮的回答直接從曹操談起行不行?為什么?

  明確:不行。因為先分析形勢,是針對劉備談話時對形勢的說明而發(fā),同時分析形勢是為下文確定策略提供根據(jù)。

  3.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擺了哪些事實?得出了什么結(jié)論?

  明確:因為曹操使“主上蒙塵”,“漢室傾頹”,是劉備“欲信大義于天下”的頭號敵人。曹袁并論,用事實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謀略出眾,兵力雄厚,政治地位優(yōu)越。得出強弱懸殊,難與為敵的結(jié)論。

  4.接著從哪幾個方面分析了孫權?結(jié)論是什么?

  明確:從政權、地利、人和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結(jié)論是孫、曹矛盾,可結(jié)為外援。

  5.對劉備來說,荊州有哪些有利條件?諸葛亮是怎樣暗示劉備的?

  明確:荊州的有利條件是物產(chǎn)豐富、軍事要塞、劉表無能。所以諸葛亮用反問句的方式來暗示劉備,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將荊州可取、勿失良機的信息傳達給了劉備。

  6.為什么要分析益州?諸葛亮認為益州有哪些優(yōu)越條件?

  明確:由于荊州四通八達,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圍,不能做主要的根據(jù)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條件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天然糧倉,條件優(yōu)越;政權動搖,民心已失。因此有機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為可靠的根據(jù)地。

  7.建立根據(jù)地以后,諸葛亮告訴劉備進一步應該怎么辦?

  明確:根據(jù)地解決后,就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但如何“信大義于天下”“成霸業(yè)”“興漢室”呢?因此諸葛亮進一步為劉備謀劃了北伐曹操的戰(zhàn)略藍圖,指明了建立根據(jù)地以后應該如何行動。

  談如何北伐曹操可從三個方面分析:

  (1)條件如何?

  ①有政治資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薈集。

  (2)怎樣準備?

  ①軍事上,先保住荊、益二州,積蓄力量;

  ②民族關系上,“和”“撫”各部族,解除后顧之憂;

  ③外交上聯(lián)合孫權,共擊曹操;

  ④內(nèi)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動?

  ①等待時機,兵分兩路;②鉗形攻勢,直取中原。

  這樣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先主曰:‘善’!”則含蓄地流露了劉備內(nèi)心的無限喜悅,表明兩人的政治見解完全一致。

  在這段對策里,諸葛亮針對劉備提出的問題,根據(jù)當時的客觀形勢,具體分析了敵我情況和相互間的利害關系,為劉備確定的“成霸興漢”的建國策略具體周詳。從后來形成的三國鼎立的歷史事實來看,其預見性是完全正確的。這就充分顯示了諸葛亮驚人的政治軍事才能和卓越的見識。

  這一段不僅內(nèi)容精辟,而且論證嚴密,層層深人,擺事實,講道理,有根有據(jù),結(jié)論明確。這種說理方法和嚴密的邏輯思維,很值得學習和借鑒。

  三、教師評點第四段。

  最后寫“關羽、張飛等不悅”,實際上是從側(cè)面表現(xiàn)劉備對諸葛亮的依賴。“猶魚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劉備得到諸葛亮后的滿足心情,證明了諸葛亮的驚人才能的確是名副其實,從而很自然地照應了開頭的“自比管仲、樂毅”和人稱“臥龍”。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背誦第4段。

  2.把下面的一段文字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父硅,字君貢,漢末為泰山郡丞。亮少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陳壽和《三國志》。

  2、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通過學習課文,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3、理解時年27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極其銳利的戰(zhàn)略眼光。

  4、引導學生認識諸葛亮在青年時期就有遠大抱負、非凡才能和卓越見識,并從中受到教益,立志培養(yǎng)自己成為有用之才。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課前預習,結(jié)合課文的注釋,借助有關的工具書通讀課文。

  2、進行朗讀教學,重點講解重點的字詞句,并在此基礎上分析課文的層次結(jié)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諸葛亮自尊自重、謹慎持重和劉備思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品質(zhì),學習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體會課文重的人物性格特點。

  3、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通過學習課文,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難點:

  1、理解本文是怎樣通過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來表現(xiàn)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

  2、文言文中一詞多義,古今詞義變化現(xiàn)象。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千多年來,諸葛亮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如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們心目中,他不僅是一位滿懷報國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們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讓我們走近諸葛亮,一睹其風采。

  二、解題:

  1、陳壽,晉朝人,史學家。著《三國志》。《三國志》是記載魏、蜀、吳三國對峙時期歷史事件較為完整的一部史書,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稱為“前四史”。

  2、《隆中對》是其中諸葛亮傳的開頭部分。隆中是諸葛亮的隱居地,“對”,回答、應對,指諸葛亮對劉備興復漢室這一問題作出的回答。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問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方面的策略叫“對策”。

  3、背景介紹

  東漢末年是個土地兼并劇烈、地主剝削殘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不堪的黑暗時代。這時,爆發(fā)了一場規(guī)模巨大的農(nóng)民起義——黃巾起義。在*黃巾起義過程中產(chǎn)生和壯大起來的大小武裝力量,為了取代東漢王朝,爭奪勢力范圍,進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爭和頻繁的軍事混戰(zhàn)。在*黃巾起義中起家的曹操、劉備和孫堅,在多次戰(zhàn)爭中,一步步擴大勢力。赤壁大戰(zhàn)之后,形成了曹操、劉備和孫權三國鼎立的形勢。

  此后,三國之間又混戰(zhàn)了七十二年,全國才得到統(tǒng)一。《三國志》就是記載這段時期的歷史的史書。

  公元207年,劉備屢敗,只好投靠劉表,寄居新野,勢單力孤。渴求賢者輔佐其成就大業(yè),于是三顧茅廬,問計于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的三顧之情所打動。這篇《隆中對》,是劉備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針對劉備所提的問題陳述其對策,當時諸葛亮只有26歲。此后,諸葛亮即出山輔佐劉備,做劉備的軍師(后為丞相),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學生在聽讀時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并結(jié)合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義。

  隴畝(lǒng)傾頹(tuí)猖獗(chāngjué)存恤(xù)夷越(yí)欲信大義于天下(通“伸”)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對照注釋疏通詞句,了解文章大意。

  4、理清文章結(jié)構。

  第一部分(第1段):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劉備往見,諸葛亮詳陳對策。

  第四部分(第6段):劉備對諸葛亮的器重。

  5、詞語積累:

  一詞多義:

  謂認為謂為信然對……說謂先主日

  已停止然志猶未已通“以”自董卓已來已經(jīng)已歷三世

  信確實謂為信然誠信信義著于四海同“伸”,伸張欲信大義于天下

  然這樣謂為信然但是然志猶未已

  用因此遂用猖獗利用賢能為之用運用此用武之國

  詞性活用:

  簞用簞名詞作狀語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壺用水壺名詞作狀語

  通假字:

  信,通“伸”伸張欲伸大義于天下已,通“以”自董卓已來

  句式:

  (1)判斷句。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2)省略句。君與俱來。

  (3)倒裝句。時人莫之許也

  6、齊讀課文。

  四、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試背誦課文第四段。

  第二課時

  一、師生交流,導入新課

  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對上節(jié)課的掌握情況,以便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方法。

  二、讀課文品人物:

  1、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說明他什么?

  ——說明他志向遠大,自認為有出將入相的才能。

  2、為什么“時人莫之許”,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謂為信然”?

  ——因為當時人們還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確有出將入相的才能。

  3、諸葛亮為什么只可“就見”“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夠尊重地請他,他肯定不會來。

  ⑵親自前往拜訪,才能顯示思賢若渴,才能表現(xiàn)對人才的尊重。

  4、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漢室傾頹,*臣竊命,主上蒙塵”,“欲信大義于天下”但“智術淺短,遂用猖蹶”,希望能得到好的計策,實現(xiàn)他的政治理想。

  5、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是態(tài)度和心情怎樣?從哪些行動和語言里能看出來?

  ——劉備說話簡明得體,語氣委婉有致,態(tài)度謙虛誠懇,流露出對漢室江山的焦慮之情。“凡三往,乃見”既說明了諸葛亮的謹慎性格,也說明了劉備的熱心求賢。

  6、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據(jù))

  ——曹操:今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民附,任用賢能,可援不可圖

  可爭,可圖

  劉表:據(jù)荊州用武之國,卻不能守。

  劉璋:據(jù)益州險塞,暗弱

  張魯:在益州之北,民殷國富卻不知存恤。

  戰(zhàn)略:占據(jù)荊益,易守難攻;取得外援,撫民養(yǎng)兵;偏安一隅,以待時機。

  7、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什么?諸葛亮為達到這個目的提出了什么戰(zhàn)略方針?根據(jù)是什么?

  ——政治藍圖:成霸業(yè),興漢室。

  戰(zhàn)略方針:奪取荊州、益州,作為“霸業(yè)”的根基;結(jié)好孫權,聯(lián)吳滅曹;撫和戎越,內(nèi)修政治。

  根據(jù):①不具備向東或向北發(fā)展的可能性。②占據(jù)荊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8、課文結(jié)尾為什么要寫“關羽、張飛不悅”?

  ——最后寫“關羽、張飛不悅”,實際是從側(cè)面表現(xiàn)劉備對諸葛亮的依賴。“猶魚之有水來”的比喻,形象地解釋了劉備得到諸葛亮后的滿足心情,證明了諸葛亮的驚人才能的確名副其實,從而很自然地照應了開頭的“自比管仲、樂毅”和人稱“臥龍”。

  9、結(jié)合具體語句,分析諸葛亮和劉備這兩個人的人物形象。

  ——諸葛亮:一個胸懷韜略,審時度勢,*遠矚,才智過人的謀臣形象。

  劉備:一個胸懷大志,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精于用人之道的英雄形象。

  三、觀歷史談感悟:

  結(jié)合歷史及電視劇《三國演義》談談你心目中這葛亮。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給予評價。

  四、拓展延伸

  積累關于諸葛亮的詩詞、對聯(lián)、詞語、故事:

  1、詩詞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2、諸葛武侯祠對聯(lián):

  日月同懸出師表,風云常護定軍山。

  青山繞郭宜龍臥,翠柏參天有鶴來。

  有廬堪千古,讀策定三分。

  草廬臥龍,王佐動先主三顧,蘭田生玉,英才起吳帝唯稱。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師表見老臣心。

  3、詞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空城計。

  五、小結(jié):

  六、作業(yè):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2、預習《出師表》。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篇16

  [自讀思考] 

  閱讀下列文段,按要求思考答題。 

  關羽號稱神勇,但其種種作為卻令人頗有些不解:降曹后斬顏良誅文丑,明知當時劉備在袁紹手下,卻殺袁紹大將,等于將劉備推向虎口。華容道放曹,諸葛亮審時度勢當然知道曹操不能殺,一旦殺了則北方群雄并起,又將陷入更大的混戰(zhàn),只有三足鼎立,方能給劉備以喘息之機。所以,諸葛亮明知關羽會因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還這個人情。但關鍵在于,關羽卻不知其中奧妙,僅因個人恩怨就不顧大局。此后,又與黃忠爭先,大意失荊州前的“虎女不嫁犬子”之類言論,都不能不說是與忠義仁相悖的。關羽雖然神勇,卻驕傲居功,剛愎自用,最后只能敗走麥城,并連帶引發(fā)了張飛、劉備之死。蜀國從此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其他兩大集團爭衡了。每讀至此,令人神傷。 

  張飛勇猛暴躁,在劉氏集團中雖不起決定性作用,但他是劉備賴以牽制諸葛亮的最主要的制衡力量。 

  諸葛亮最欣賞趙云,同時他也是趙云最欣賞的人。劉備長于心計,關羽傲物,張飛暴戾。趙云無法和他們肝膽相照,惟有諸葛亮智慧絕倫,是人中精華,深為趙云所信賴誠服。劉備雖然也對趙云恩寵有加,但他深知趙云是諸葛亮的人,雖放心讓趙云去辦任何事,但似乎并不把他當作兄弟。諸葛亮信任趙云,不管干什么,身邊總帶著趙云,連劉備去東昊招親,諸葛亮也派趙云相隨。他早已將一切計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貼貼,而只有趙云能按他的旨意去行事,只有趙云會將他的錦囊妙計當作圣旨,關、張二人都不會。 

  1.勾劃出又段中與話葛亮相關的語句,談談你對諸葛亮的看法。 

  2.依據(jù)閱讀,你同意作者對關、張、劉、趙的評價嗎?請任選其中之一,發(fā)表你的見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查閱有關資料,結(jié)合自己學習《隆中對》和閱讀上文的體會,圍繞“諸葛亮”這個話題,寫一篇小論文或小隨筆。 

  (解說:“自讀思考”采用與課文對比閱讀的形式,既引導學生擴大閱讀,又促使學生在自主閱讀基礎上,進行思維的延展訓練,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答案 

  1.關于諸葛亮的語句(略)。 

  2.對諸葛亮的看法:只要能從“可敬”的角度答出其足智多謀,從“可悲”的角度答出不被劉、關、張三人信任,才華不能充分施展即可。 

  3.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延伸思考,開展研究活動。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 篇17

  隆中對(資源匯集)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局勢混亂,各地群雄割據(jù),人才擇主而事。漢室后裔劉備懷有興復漢室之志,但勢單力薄,無法與群雄抗衡。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劉備廣攬人才,籌謀大計。而此時諸葛亮“躬耕隴畝”,避世待時。在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以誠納賢,終于請得臥龍出山,并按照諸葛亮的意見開始了光復大業(yè)。 

  《隆中對》是人物傳記節(jié)選,但它的核心部分卻是一篇才華橫溢的對策──諸葛亮對劉備為“信大義于天下”而問“計”所作的回答。對策的主要內(nèi)容是,勸說劉備先奪取荊、益二州作為王業(yè)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數(shù)民族和睦相處,并外結(jié)孫權,內(nèi)修政理,使戰(zhàn)略后方得到鞏固;待到時機成熟,再從荊、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這是諸葛亮在精辟分析當時形勢特點的基礎上得出的結(jié)論,是對發(fā)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預見。人們常說的“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這篇對策而言。 

  文章通過隆中對策,給讀者塑造了諸葛亮這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審時度勢,觀察分析形勢,善于透過現(xiàn)狀,掌握全局,并能高瞻遠矚,推知未來。諸葛亮的崇高智慧和科學預見,并非天性而來,而是建筑在對現(xiàn)實的深入觀察和了解,對形勢的科學分析和對歷史經(jīng)驗總結(jié)基礎之上的。 

  有了“隆中對”才有了三國的歷史,才有了劉備、諸葛亮的青史留名,才有了讓后人蕩氣回腸的三國歷史風云。讀后該文,結(jié)合現(xiàn)實,有以下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管理要有戰(zhàn)略思維 

  隆中對講的是經(jīng)營戰(zhàn)略問題。洞悉毫厘,決勝千里,作為一名管理者如果缺乏對事物環(huán)境的科學分析和事物發(fā)展變化的科學預測,或者說沒有戰(zhàn)略性眼光,就不會有科學的決策,也就不會有科學的計劃去組織和實施好管理工作。對形勢的準確分析,對未來的準確預見,并定下具體可行的計劃去實施,這正是諸葛亮對于劉備的助益所在。所以作為一名企業(yè)管理者一定要有戰(zhàn)略經(jīng)營思想,作為一名公共行政管理者就應具有科學的發(fā)展觀,而作為一名地方領導干部更要有區(qū)域戰(zhàn)略的經(jīng)營規(guī)劃和目標,不同的區(qū)域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面臨不同的發(fā)展課題,盡管在演義小說展示的主要是諸葛亮“鬼神不測”的戰(zhàn)術變化,但《隆中對》的總攬作用,確立了諸葛亮軍事戰(zhàn)略家的地位。這幾百字的短文,就包含了戰(zhàn)略制定的環(huán)境分析、優(yōu)劣勢對比、路徑選擇、培育核心競爭力等主要方面。我們可以把它放到現(xiàn)代的語境下稍加分析。 

  1.環(huán)境分析:“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杰并起”,無論是政治斗爭還是企業(yè)經(jīng)營,都需要首先了解所處的是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帶來機會,也帶來威脅,把握好環(huán)境帶來的機會,這是天賜之“勢”,所謂“天時”,“順天乘時”,是一種最順利的成功路徑,特別是對于相對弱小的個體來說,改變環(huán)境的作用可以忽略,把握機遇對成功具有更大的意義。任正非在談到華為的成長時候說“華為成長在全球信息產(chǎn)業(yè)發(fā)展最快的時期,特別是中國從一個落后網(wǎng)改造成為世界級先進網(wǎng),迅速發(fā)展的大潮流中,華為像一片樹葉,有幸掉到了這個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隨波逐流到今天,本身并沒有經(jīng)歷驚濤駭浪、洪水泛濫、大堤崩潰等危機的考驗。因此,華為的成功應該是機遇大于其素質(zhì)與本領。”諸葛亮首先認為,自董卓之后,原來的漢王室基本上氣數(shù)就已經(jīng)到頭了,劉備雖然是“帝室之胄”,但試圖在原來的漢王室的基礎上去恢復漢王室的機會基本上消失。同時,亂世的出現(xiàn),才可以再造江山,否則趕上“文景之治”的開明盛世,想法去謀個一官半職就是了,即使是“萬夫不當之勇”、“經(jīng)天緯地之才”也只好在大局勢面前臣服。有人說“事在人為”,“機會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只能相對的來看。但機會來了,并不是誰都可以利用,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也需要在大局觀下來看。相比于政治上的更迭,市場變化的周期要小的多,理論上說在一個三五年的戰(zhàn)略周期里面,企業(yè)是可以做好準備“逮”機遇的,這需要對局勢發(fā)展的洞察能力,有幸運的成分,但不完全是。同時,局勢的發(fā)展演化也有固有的規(guī)律,所謂“分久必和、合久必分”也是對局勢變化的一個粗略概括,產(chǎn)業(yè)同樣有產(chǎn)業(yè)周期說。發(fā)展規(guī)律存在對戰(zhàn)略制定的意義在于:你希望茍安于某一個中間狀態(tài)的位置是非常不穩(wěn)固的。所以諸葛亮為劉備規(guī)劃的是一個立國的大戰(zhàn)略,而不單純是一個三分天下。而只有以其卓越的“企業(yè)家精神”彌補蜀國內(nèi)在的劣勢而進入統(tǒng)一狀態(tài),才真正能建立其百世基業(yè)的“壁壘”。所以分析環(huán)境,第一是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中可以利用的機遇在什么地方,第二是預測局勢發(fā)展的軌跡。 

  2.優(yōu)劣勢對比與方案選擇:“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曲折而行;成者,另辟蹊徑。”,殺身成仁,知其不可為而為,對于智者來說,都是愚蠢的行為,或者說是不得已的選擇。智者之所以樂水,是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是故無人與其爭”。其實,不以道家的這種高邁的養(yǎng)生態(tài)度來看,以一種競爭的格式來說就是:高明的戰(zhàn)略家所設計的競爭路線都是選擇對方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所謂孫子之“攻其不備”。毛澤東走“農(nóng)村包圍城市”,娃哈哈的非常可樂也是“農(nóng)村包圍城市”,但理解“農(nóng)村包圍城市”,其實也是在優(yōu)劣勢對比分析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具有相對優(yōu)勢的地方。再強大的對手,也有它的“沼澤地”,所以設計合理的戰(zhàn)略路徑,就可以在每一次的交鋒中與“可戰(zhàn)之敵”而戰(zhàn),從而在競爭中壯大自己,在迂回曲折中走向成功。格魯夫說英特爾是“只有偏執(zhí)狂才生存”,英特爾做出向微處理器行業(yè)的決策方式和諸葛亮一樣:諸葛亮認為曹操占盡天時,擁兵百萬,事實上已經(jīng)坐大,“不可與爭鋒”,英特爾判斷日本的存儲器生產(chǎn)擁有絕對成本優(yōu)勢,競爭下去已經(jīng)注定必敗。諸葛亮判斷“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英特爾判斷信息產(chǎn)業(yè)將進入微機時代,微處理器芯片會成為核心。諸葛亮認為劉備“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有自己入川的優(yōu)勢條件。英特爾認為在微處理器上已經(jīng)有一定的積累,相比于其他對手有開發(fā)優(yōu)勢。所以所謂的路徑選擇就是利用已有的優(yōu)勢選擇可以戰(zhàn)勝的對手并在競爭中發(fā)展壯大的過程。 

  諸葛亮的路徑選擇是從區(qū)域地理面上規(guī)劃,毛澤東的路徑選擇是從區(qū)域地理結(jié)合人文地理來規(guī)劃。產(chǎn)業(yè)競爭上分析對手可以做出更多的剖面來分析對手的弱點從而確立存在的機會:產(chǎn)品檔次、營銷渠道、地理位置、上下游。選擇路線第一是生存問題,第二是發(fā)展問題,有的位置可以呆,但是卻失去了發(fā)展的空間,至少不能說是最優(yōu)選擇。諸葛亮選擇益州做為復興的基業(yè),后世也受到一些批評,認為益州之地固然易守難攻,但是要想走出去卻也不容易,不過諸葛亮本來的規(guī)劃是荊州、益州兩地互為支撐,荊州失守是個意外。 

  3.培育核心競爭力。諸葛亮為劉備規(guī)劃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和”,在“人和”的基礎上可以內(nèi)修政理,外修同盟,內(nèi)修可以總攬英雄,百姓擁戴,外修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我覺得把“培育核心競爭力”引入戰(zhàn)略規(guī)劃,在發(fā)展上增加了“時間柔性”,就是說存在“待時”的可能,因為企業(y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但畢竟里面的變數(shù)太多,時間上更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規(guī)劃發(fā)展,即使環(huán)境無法完全控制,太剛性的規(guī)劃失效的可能性就比較大。象一些企業(yè)做三到五年規(guī)劃,然后把指標分解到每一年應該達到什么程度,從某種程度上說,只是自己的一廂情愿。過分在戰(zhàn)略規(guī)劃中引入數(shù)字上的指標,并曲意逢迎,反而可能破壞企業(yè)長期發(fā)展的競爭優(yōu)勢。也就是說規(guī)劃得有權變思想。 

  對于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何嘗又不是如此呢?只有結(jié)合本地實際,審時度勢,科學分析和規(guī)劃,打好自己的品牌,才能駕馭現(xiàn)在,把握未來,尤其是科技日新月異、市場激烈競爭的今天。從“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學發(fā)展才是硬道理”。 

  二、 仁者無敵,智得天下 

  諸葛亮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不僅表現(xiàn)在他為建立蜀漢政權,統(tǒng)一中國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政治方案,而且也表現(xiàn)在他深知治國之本。他分析政治形勢,除考慮到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條件和軍事實力而外,還特別突出地強調(diào)恤民和用賢兩事。他在論述東吳“不可圖”時,指出“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論述益州“可圖”時,指出益州、漢中“民殷國富”而其主劉璋、張魯“不知存恤”,致使“賢能之士思得明君”。他把能否取得政權和鞏固政權,從是否恤民和舉賢著眼,就更加顯示了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卓見。  

  所謂“仁者無敵”正迎合了當前社會大眾人生精神需要,是最具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在由貧窮向富裕,經(jīng)濟從無序向有序轉(zhuǎn)變的過程中,“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等社會現(xiàn)象讓人深惡痛絕,一些腐朽文化泛濫。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呼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回歸。“仁者無敵”正是呼喚當前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仁義”精神的回歸,符合當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迎合了人們對社會風氣惡化不滿的精神需要。是國人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成功的價值觀法則,是中國人迎接民族復興大業(yè)的人生精神。建設和諧社會,依法治國,廣施“仁政”“德政”也是十分必要的。  

  所謂“智得天下”迎合了新世紀知識經(jīng)濟挑戰(zhàn)的屬性,具超前的時代意義。面對新一輪智力經(jīng)濟時代,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國家的發(fā)展,企業(yè)的進步,個人事業(yè)的成敗,莫不更加依賴于知識與科技。所以,“智得天下”又是新時代人才素質(zhì)和事業(yè)成功的必然要件。  

  中國社會已進入知識經(jīng)濟時代,人們要取得成功,需要知識與“知本”的支撐,需要講究誠信按游戲規(guī)則與規(guī)律辦事。“智得天下”著眼未來,既表達了人們自我成功的精神需求,又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設定了長遠和廣闊的生存空間。韜光養(yǎng)晦,內(nèi)練苦功,外謀發(fā)展的中國不正在演繹著《隆中對》“仁者無敵,智得天下”的精髓么? 

  三、知識就是力量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當今社會已是進入知識經(jīng)濟時代,關于這方面的論述已經(jīng)很多,筆者在這里也不再過多地重復。從三國里的一句“臥龍與鳳雛,得其一而得天下”可見一斑。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歷史上的佳話,代代相傳。昔燕昭王視人才為寶貝,把人才當成一筆財富、一種動力,虛心采取郭隗的建議,禮賢下士,廣召賢才,以師禮事之并加以重用,從而富國強兵,報仇雪恥。那種求賢若渴,禮待人才的作風直到今天也值得我們?nèi)W習,去認真品味,尤其是組織的管理者和部門的領導者。作為黨的領導干部更是應當率先垂范,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榜樣,反對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錯誤思想,為四化建設營造出一 只強壯的人才隊伍。 

  有文章說:“不尊重人才就不能成為合格的領導者”,說得好,贊成!  

  的確,領導者應當從內(nèi)心里真正尊重人才,并且從工作上、生活上等各方面體現(xiàn)出這種尊重,這是凝聚人才、發(fā)揮人才聰明才智的基本條件。不光是對人才,就是對一般部屬,也應有足夠的尊重,這是領導科學的基本要求,也是當一名合格領導者的第一要則。 

  四、會抓住機遇的人才是真人才 

  這個觀點是就個人努力和個人發(fā)展的角度來談的,諸葛亮雖“躬耕隴畝”,卻對全國的形勢了如指掌,對當時政壇人物如數(shù)家珍,可見其的確足智多謀。有非常高的智力,知識豐富,也非常聰明,是人才中的奇才。這就是所謂厚積薄發(fā),唯有厚積,方能薄發(fā)。但是他如果沒有遇到劉備,或即使遇到劉備,但他沒有意識到這是機遇,沒有去抓住機遇的話,那么就不會有三國演義以后的故事了。也不會有中國歷史上那一段精彩的歷史。 

  《隆中對》告訴我們: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第一要有很好的智力,包括知識和他的各種能力,不僅要求他本人的智商要高,知識面要廣,而且需要不斷地勤奮學習,不斷豐富自己,才能達到思維和思想上的與時俱進,正如孫子兵法上說“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第二就是要有發(fā)現(xiàn)機遇,抓住機遇的能力。也就是說你的知識再豐富,沒有發(fā)揮出來,應用于社會事業(yè)的建設,也等于零,就算不上真正的人才,當然更不會像諸葛亮一樣名垂青史了。

《隆中對》與《出師表》比較閱讀練習(通用17篇) 相關內(nèi)容:
  • 第六冊出師表(精選2篇)

    教學目標:1.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2.掃除文字障礙,熟練掌握表中的內(nèi)容。3.了解《三國演義》中的有關情節(jié)。教學設想:1.安排三課時。...

  • 九年級下冊《出師表》教案分析北師大(通用17篇)

    一、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公元181年:誕生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19歲:與友人徐庶師從司馬徽。27歲:在司馬徽、徐庶的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 “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28歲:參與赤壁之戰(zhàn)獲勝。...

  • 《出師表》教案設計(通用13篇)

    教學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點。 2了解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詞語。 教學設想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

  • 《出師表》 筆記 要點(精選14篇)

    《出師表》 筆記 要點1作者: 諸葛亮 是三國蜀漢 政治家、軍事家。本文是作者出師伐魏,寫給后主劉禪的奏章(表:文體)2、重點字詞。 (1)崩殂: 帝王死 (2)光先帝遺德: 發(fā)揚光大(3)菲薄: 輕視 (4)恢弘:發(fā)揚擴大(5)引喻適義...

  • 《出師表》(通用12篇)

    教學建議一、主旨概述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準備征伐曹魏。因后主劉禪昏弱,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深懷內(nèi)顧之憂,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后主以告誡和勸勉,希望后主認識到必須親賢遠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

  • 出師表(精選14篇)

    這堂課,本質(zhì)上還是一種文言“仿真學習”,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換位的方式,讓學生真實地進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實地揣測人物心態(tài),真實地體驗人物情感,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地品味、咀嚼文言。...

  • 《出師表》譯文(精選16篇)

    前 出 師 表 作者:諸葛亮文 本譯 文原 文文 本臣諸葛亮上言:先帝創(chuàng)立帝業(yè)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現(xiàn)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吳三國,我們蜀國人力疲憊,物力又很缺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

  • 《出師表》基礎訓練(精選14篇)

    一、基礎知識及運用1.理解下列古今詞義的區(qū)別。①秋 古義________今義________ ②開張 古義________今義________③痛恨 古義________今義________ ④卑鄙 古義________今義________⑤感激 古義________今義________ ⑥謹慎...

  • 《出師表》第二課時教案(精選12篇)

    一、繼續(xù)研讀課文第二部分1.第6段,自敘生平,表達感恩圖報之情。思考:文章由勸諫轉(zhuǎn)入自敘生平,初看似與出師無關,但進一步推敲,卻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這樣寫,好處何在?你看出來了嗎?明確:這樣寫,首先是表白自己對蜀漢的一片忠忱...

  • 《出師表》重要知識點歸納(精選12篇)

    一、《出師表》作者諸葛亮,字孔明 ,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三. 字詞解釋通假字1. 簡 通揀: 挑選2. 闕 通缺: 欠缺.不足.缺點古今異義詞1. 卑鄙: 古義: 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今義: 品質(zhì)...

  • 出師表·電子課文(精選2篇)

    語文新課程資源網(wǎng)——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的資源倉庫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 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4課《出師表》學案(精選17篇)

    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4課《出師表》(學案)【學習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詞語,豐富文言詞匯。2.了解奏表的特點,了解諸葛亮的治國主張。3.積累名句,背誦全文。能力目標1.朗讀課文,疏通文句,培養(yǎng)學生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 《出師表》綜合能力測試題(通用13篇)

    一、下列詞語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崩殂(c*) 性行(x0ng)臧否(f%u) 裨補闕漏(b@)b.陛下(d@) 費祎(w7i)咨諏(z#u) 夙夜(s))c.菲薄(f7i) 猥自枉屈(w7i)陟罰(zh@) 行陣(h2ng)d.弩鈍(n*) 攘除(r3ng)...

  • 《出師表》《呂氏春秋·下賢》比較閱讀題的答案(精選15篇)

    作為語言的四種基本技能之一的閱讀是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縱觀全國各地的中考語文閱讀試題,發(fā)現(xiàn)考查的能力項目越來越容易檢驗出真正的閱讀能力。...

  • 《出師表》人教九上(精選16篇)

    出師表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解題、背景、作者、表2.指導閱讀、分段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導朗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4.了解諸葛亮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的進步主張,初步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學習他的愛國精神教材分析...

  • 九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乱 | v片免费在线观看 | 夜夜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一 | av在线中文播放 |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乱码 | 九一免费视频网 | 欧美三极| 在线观看日本高清二区 | yiren22成人综合 | 暗夜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夜色 | 国产交换配乱婬视频偷 | sao货调教扇巴掌sm粗口视频 | 欧美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无码午夜福利理论片 | 日日躁天天躁躁aV麻豆 | 久草网av| 大胆av| 97dyy影院理论片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视频 | 日本丰满少妇毛茸茸 |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6狠狠 | 免费国产成人av | 又色又爽又大免费区欧美 | 久爱视频精品 | 天天操狠狠操夜夜操 | 男男被各种姿势C到高潮视频 | 精品中文在线 | 最新国产vr麻豆aⅴ精品无 | 亚洲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视频在线瓜伦 | 男人进女人下部全黄大色视频 | 好男人社区神马WWW在线影视 | 九一在线免费?看 | 女人被躁到高潮免费视频 |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 丰满少妇无码在线观看 | 六十路の高齢熟女が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不卡 | 国产剧情亚洲福利 | 日日天日日夜日日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