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邊的樹》課堂實錄(通用2篇)
《懸崖邊的樹》課堂實錄 篇1
《懸崖邊的樹》課堂實錄
顧錫凱
師:我們以前學過好多古詩,誰能說出幾首詩的名字?
生:《夢江南》〈〈春曉〉〉〈〈夜雨寄北〉〉〈〈靜夜思〉〉┈
師:誰能給大家背一首?(眾生紛紛舉手)
生:我給大家背的是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
守四方。
師:這首詩很有氣勢,那位女生再給大家背一首?
生: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師:一個劉邦的《大風歌》,一個李清照的《絕句》,真是“巾幗不讓須眉”但是我們今天不學古詩,我們今天來學一首現代詩,當代詩人曾卓的《懸崖邊的樹》(師板書課題、作者)
師:同學們快速瀏覽大屏幕上本課的學習目標
師:下面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本課的作者和寫作背景。曾卓,湖南黃陂人當代詩人。1955年詩人被卷入所謂的“胡風反黨集團”,此后的25年,他一直作為一個囚犯艱難地生活在被排斥、被重壓之中,“文化大革命”使本已不見天日的生活雪上加霜,詩人經受著靈魂和肉體的雙重煎熬,在這種境遇中,詩人并沒有停止對生活的思考、沒有停止抒寫最真切的感受。本詩創作于1970年,那時的中國正處于一個極端動亂的年代,這首詩是正直而勇敢的詩人面對厄運時的內心獨白,表現了生活中一個強者的信念與追求
師:請看大屏幕上懸崖邊的樹的圖片,看了之后你們有什么感受?
生:這幅圖片很逼真,讓我們對懸崖邊的樹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
生2:看了這棵樹后,我真為這棵樹擔心,擔心它掉下懸崖去
生3:我認為這棵樹是即將展翅飛翔
師:后兩位同學的感受其實就是詩中的“它即將傾跌進深谷中,卻又象是要展翅飛翔”(師把這兩句寫在黑板上)這一句也是我們理解這首詩的關鍵。
師:同學們先自己把詩讀一讀,了解一下詩的內容,試著把詩的節拍劃一劃,看一看那些地方該重讀,本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生讀,教師下去指導)
生1:孤獨、寂寞
生2:倔強、樂觀
生3:自信、沉悶
師:同學們說得不錯,讀的時候就應該把作者的苦難、樂觀、自信讀出來
師:下面先讓男同學讀,女同學注意聽(教師出示本詩節奏、重音)
師:女同學再讀,男同學注意聽。聽完后咱們互評一下(女生讀)
師:男生讀的好,還是女生讀的好?
生:男生!女生!(爭的很激烈)
師:男女生誰能談一下理由?
生1(女):男生聲音小讀得太慢.
生2(男):你們女生多,我們男生少,所以比較起來,我們聲音是小了點。這首詩你們讀得太快了。這首詩就該讀的慢點。
生:(男生)對……(繼續爭論)
師:咱們男女生讀得各有優點,男生把詩人那種遭受苦難的滄桑感讀出來了,而女生則把詩人的那種樂觀、自信讀出來了。老師給同學們試著讀一讀后咱們男女生合讀一遍怎么樣?(教師給男女生劃分任務)
生:好!
師:讀的不錯,男女生發揮各自的特長把詩的感情把握的很到位。咱們全班同學再合讀一遍,再體會一下詩的感情,好不好?
生:好!
師:通過剛才的讀我們初步了解了詩的內容和詩人的感情,下面同學們再讀,讀的過程中,看一看哪些地方不理解。這些疑問如果在小組計論中還不能解決。可以把它們提上來。然后我們共同解決(生讀討論)。
師:有哪些疑問?
生1:詩的最后一句“它們似乎即將傾躍進深谷里,卻又像要展翅飛翔”,兩者不矛盾嗎?
生2:奇異的風究竟是什么風?
生3:風并沒有形狀,作者為什么說,它的彎曲的的身體留下了風的形狀?(集中到黑板上)
師:同學們開始分組討論這些問題(老師加入同學們的討論)
生1:傾跌和展翅飛翔說明這棵樹動搖不定,一會兒想跳下去,一會兒想活下去。
生2:不對!由第二節中可以看出這棵樹雖孤獨、寂寞但它非常樂觀、倔強。
師:說得不錯,大家想一想這棵樹自己會傾跌進深谷里、會展翅飛翔嗎?似乎,又像說明了什么?
生:樹自己不會,又像可以看出這是作者想像的,樹其實是作者自己的寫照。
師:這不但是一種想像,更是一種奇想,我們再看第二個問題。
生:奇異的風是指龍卷風,因為只有龍卷風才不這樣的威力(眾生大笑)。
師:這位同學是從自然界中的風分析的,聯系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這風又指什么呢?
生:社會之風。
師:嗯,應該是特指時代的各種政治運動。我們再看第三個問題,怎樣理解“風的形狀”這一句。
生:老師,我知道,這一句說明風刮的次數之多。所以,它的身體才彎曲了,實際上是指作者飽經憂患,它是作者一生的真實寫照。
師:老師再補充一下,彎曲的身體體現著時代風云所加給樹的命運,樹的形象就是中國廣大愛國知識分子的形象。
師:老師再給大家出一個問題,樹代表了什么形象?
生1:壓迫者形象。
生2:樂觀者形象。
生3:倔強者形象。
師:它更是堅強不屈的愛國知識分子形象。
師:第二次讀,我們解決了這首詩中的一些疑難問題,下邊再讀這首詩。說一下你欣賞的地方或談一下你學這首詩后的感受
生1:我覺得這首詩的題目很好。一開始就給讀者留下了懸念。
生2:本詩最后兩句,“它似乎即將傾跌進深谷里,卻又像是要展翅飛翔”,這句給我印象很深,我認為這句寫得非常好。
生3:讀了《懸崖邊的樹》這首詩,我想了很多。首先想到的是詩中的那棵樹,那棵樹在非常殘酷的條件下仍然十分堅強、樂觀,對生活充滿熱情信心,頑強地活下去。由樹,我又想到了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棵樹,有的有很好的生活環境,有的則生活在懸崖邊,我們應該明白:無論生在哪兒,都應該站穩腳跟,努力地生活。這樣才能為自己找到一塊立腳石
師:是啊!人生的旅途并不是一帆風順,我們有時也會像這棵樹一樣走到懸崖邊。剛才,有的同學談了自己的感受,那么我們其它同學怎么做呢?下邊我們來共同欣賞鄭智化的《水手》再思考一下這一問題(放《水手》。師生隨唱)
師:愿我們在遭遇風的時候,像這首歌里唱的那樣,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擦干淚不要問為什么,至少我們還有夢。是呀,夢在希望在!好,下課!
后記:這堂詩歌課,教學效果還不錯。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有這么幾點:(一)、多媒體的運用,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如:懸崖邊的樹圖片的展示,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
(二)、讀貫穿始終 一讀了解內容 二讀解決疑難 三讀談感受、認識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四)課快結束時,觀看flash《水手》其中優美的動畫設計、水手的不屈歌聲再次沖擊同學們的視覺、聽覺,強化了學習這首詩的感受,同學們感情投入的伴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當然,本課也有些做的不足的地方,比如,教師配樂朗誦過程中音樂過大,影響了朗誦效果。對于有些學生的回答,老師缺乏規范。如,對于詩歌感情的把握,有的同學回答該“沉悶”老師沒有及時的糾正。
《懸崖邊的樹》課堂實錄 篇2
《懸崖邊的樹》同步練習
第一部分:
1.本文作者 ,是當代詩人。
2.默寫出詩的第三節。
3.樹植根大地,除非連根拔起,否則是不會被風吹走的。然而在詩中,樹卻被風吹到了懸崖邊,而且站在那里。作者這樣寫是為了印證第一節詩中的哪個詞?
4.本詩寫樹其實是寫人,第二節描繪了樹的神態、處境,請摘出相關的語句:
寫樹的神態:
寫樹的處境:
5.根據詩的第二節,你分析一下,樹代表哪一類人?
6.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達出什么觀點?
第二部分:
總有一天我變成一棵樹
紀弦
總有一天,我變成一棵樹;
我的頭發變成樹葉;兩腿變成樹根;
兩臂和十指成為枝條;十個足趾成為根須,
在泥土中伸延,吸收養料和水分。
總有一天,我變成一棵樹。
我也許開一些特別香的,白白的,小小的花,
結幾個紅紅的果子,那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壽的。
但是我是不繁殖的,不繁殖的,我是一種例外。
我也許徐徐地長高,比現在高些,和一般樹差不多,
不是一棵侏儒般矮小的樹,也不是一棵參天的古木。
我將永遠不被移植到伊甸園里去,
因為我是一棵上帝所不喜歡的樹。
7.第一節詩中,詩人具體展示了“我”如何變成“一棵樹”,而且強調“在泥土中伸延,吸收養料和水分”,這樣寫,表達的是什么意思?
8.第二節詩中,“我”開的花“特別香”,結的果“吃了可以延年益壽”,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9.詩人強調“我”“不繁殖”、“一般”、“不被移植到伊甸園”,表達的是什么樣的追求?
10.這“一棵樹”無疑采用了象征手法,請談談對其象征意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