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有的人(通用2篇)
語文教案-有的人 篇1
《有的人》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有的人》這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可以引導學生朗讀魯迅先生的《自嘲》一詩,引人對魯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輝精神的評價,帶人新課時的學習。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參照“教學設計(A)”。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1.聽朗讀帶,或者教師范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思考:這首詩的體裁是怎樣的?
明確: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詩。
3.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分清詩歌的結構層次。
結構劃分請參照“教學設計(A)”。
4.請學生用圖示法將各個詩節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明確:圖示的方法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教師把握主要內容即可。
注意,詩的第一節寫了兩種“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第二、三、四節寫了兩種人對人民的兩種態度,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第五、六、七詩節分別與上面三個詩節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兩種不同結局。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生齊讀詩歌。
2.品讀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詩歌的首節中“活”與“死”的含義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將詩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點出,在表達效果上會有什么變化?
(3)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沖突。這首詩每一詩節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對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請大家細讀課文,討論各詩節對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確:第1詩節:兩種生死觀的對比。
第2——4詩節:兩種人對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5—7詩節:兩種人不同結局的對比。
3.品讀詩歌語言,要求學生體會以下語句的修改的妙處。
這首詩在選人語文教材時,曾經臧克家修改,請大家看下面幾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頭,想“不朽”。
明確:這樣改不僅筆墨精練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準確、形象、深刻。試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頭”,形象地表現了這些人妄圖“不朽”的癡心夢想。“不朽”加引號,更顯諷刺意味。修改后的“石頭”之后,以逗號點開,句末的“頭”(t6u)與“朽”(xǐu)押韻,使語句具有音樂美。
(2)原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倒。
改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垮。明確:“倒”和“垮”,兩個動詞在程度上有差別:“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進一層,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滿腔憤恨之情。此外,這樣一改,“垮”(kuǎ)與下句的“人民永遠紀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韻。
(3)原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紀念他
改句: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民永遠記住他。
明確:“當”與“作”,屬同義詞。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從平仄角度考慮的。原句中的“當”(dāng)屬平聲,“當”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聲,轉用一仄聲字“作”(zuò),可使詩的語言更富抑揚頓挫之感。“紀念他”改作“記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顯著的不同。
4.可以引導學生細讀詩歌,對詩歌當中其他語言運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讀詩歌,領會詩歌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注意體會每節詩歌中的具體感情。
2.指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能夠讀出各節的真實感情。
朗讀示例: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3.在教學時注意,對學生把握不準的地方,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或者變化語氣、語調來朗讀,使學生真正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感情。
對于其他詩節,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體會朗讀,教師指名部分學生朗讀,以檢查效果。
六、學習遷移
請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文后的題目。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魯迅的死
發出了販通電報,薈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22日上午10時船靠 了岸,到家洗了一個澡,吞了兩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青年男女將要破裂似的心肺與緊握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事,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柩,在夜陰里被埋入淺土中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這篇散文《懷魯迅》是郁達夫的一篇紀念魯迅的散文,題材與《有的人》相似,表達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記敘,哪些是議論,它的議論與本詩的議論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記敘,其余三段是議論。詩中的議論具體、生動、形象,而本文中的議論相比之下就顯得抽象
語文教案-有的人 篇2
有的人
——紀念魯迅有感 臧克家
教學目的:1_理解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發紀念魯迅的感受,從中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2.體會詩歌也能講道理,發表議論。
教學重、難點
1_重點:(1)通過詩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魯迅為代表的革命戰士的偉大精神,培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觀。(2)加強朗讀,在朗讀中理解詩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詩的深刻哲理。
2.難點:第三、六、七節的內容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臧(zang1) 俯(fu3) 踐踏(jian4) 刪刈(yi4) 憎惡(zeng3 wu4) 裝飾(shi4)
2.解釋下列詞語:
(1)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思。魯迅<自嘲>詩里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
(2)情感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比喻魯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魯迅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題辭》里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溶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枯腐。”
(3)華蓋:古星名。迷信的人認為人的運氣不好,是有華蓋星犯命,叫交華蓋運。但據說和尚華蓋罩頂是走好運。
3.朗讀、背誦課文。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東省諸城縣臧家莊。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從小喜愛古典詩詞。18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農村,對農民的悲慘處境有較多的了解。這段農村生活成為他以后詩歌創作的深厚基礎。1923年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習,開始寫作新詩。1926年參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烙印>,引起廣泛注意,受到歡迎。抗戰爆發前,詩人又出版了<罪惡的黑手><自己的寫照>等詩集,進一步反映農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撻了黑暗的舊社會。抗戰勝利后到上海。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訴蔣家王朝罪惡的政治諷刺詩集<寶貝兒)<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解放后,先后任華北大學三部研究員、人民出版社編審、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詩刊>主編等職,曾選為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創作的。
2.導語
“詩言志”,詩可抒情、可敘事,詩也能講道理,發議論,這樣的詩有人稱之為哲理詩。詩中發表的議論不是抽象的,而是帶有形象性的。是用詩的語言說出來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臧克家先生所寫的<有的人>就是這樣一首哲理詩,學習這首詩,我們要理解詩中哲理性的深刻內涵以及鏗鏘有力的語句,理解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情的紀念魯迅先生的感受,從中受到革命人生觀教育。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或聽詩歌朗讀錄音。注意朗讀者的感情流露。)
2.提問:這首詩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全詩可分成三個部分。
第1節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
第2節到第4節為第二部分。大意是:詛咒與贊美、鞭撻與褒揚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對比,而贊美、褒揚是主旋律,作者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
第5節到第7節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對生死、榮辱、善惡、美丑議論的基礎上,使詩意升華到贊頌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高尚的人生觀的高度。詩的容量加大了。
3.提問第l部分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義。
討論并歸納:“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軀殼活著,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然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間。(應啟發學生。離開詩歌原句去解釋“活”與“死”是不易領會詩人深刻含義的。)
4.第二部分從哪些方面把兩種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對比?
討論并歸納:
(1)對人民的情感:一種是騎在人民頭上;一種是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騎”和“俯”形象地表明了兩種相反的態度和感情。
(2)人生境界:那些雖生猶死的人,想通過樹碑立傳,達到“永垂不朽”;而像魯迅先生這樣的人則情愿充當無名的野草,當地下火噴薄而出的時候,變成熊熊列焰,“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野草·題辭>),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3)人生觀:一種給人民帶來災難;一種給人民帶來幸福。
5.提問:這兩種人的結果如何?
討論并歸納: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挎,把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6.提問:第2、3節詩里沒出現魯迅的名字、但我們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贊頌魯迅的偉大精神,原因何在?
討論并歸納:作者說過:“對這樣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頌,那是很難下筆的。我只是概括地從他生前為人民奮斗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在死后。人民熱烈紀念他這兩點上來表現他的偉大。”這二節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贊頌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精神,因為本詩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同時“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讓人馬上想到魯迅的詩:“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野草>散文詩也讓人們與詩中“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聯系起來,因此雖然詩中沒出現魯迅的名字,可讓人一看便知是魯迅的寫照。魯迅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精神,魯迅為了革命事業甘愿貢獻自己的一切。
四、小結
<有的人>寫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國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勝利了的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隆重紀念自己的偉大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紀念魯迅的盛況。
這首短詩以<有的人>為題,是對全詩內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蘊含著深意。詩的第一節即第一部分,詩人揭示了這種深刻含意的具體內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就使詩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
在寫作方面,這首詩也有著鮮明的特色,這就是在對比和對應中表現出深刻的哲理,這里所說的哲理,詩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語言來告知讀者,而是運用形象性的詩的語言向我們揭示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意義,它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那種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動統治者和為人民俯首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義,從而啟示我們。為多數人去活,才活得有價值。
五、作業
1.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2.完成練習一第1、2、3題。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背誦本詩。熟讀<自嘲>、<野草·題辭>。
2.這首詩通過議論,給人講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什么?這個道理是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動讀者的。
二、導人
上一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背誦<有的人>這首詩,理解了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發的紀念魯迅的感受,從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觀的教育。通過討論還明確了對“活”與“死”的不同含義。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這首詩的深刻內涵。
三、正課
1.背誦全詩
2.提問:第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評價魯迅先生的。
討論并歸納:這一部分的詩歌主要用了連續反復的修辭方法。連續反復的修辭在這里起到了強調作用。這一強調使這一首詩的詩意升華到贊頌高尚的人生觀的高度,對評價魯迅先生是偉大的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起到了很有力的、很重要的作用。
3.提問:詩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內容上是怎樣呼應的?
討論并歸納:第二部分,從不同方面舉出兩種人的不同做法,褒貶鮮明,引起人們的思考;第三部分逐一對應回答,強調了兩種不同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結果。
4.提問:這首詩的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這“感”具體,形象。如果詩的第二節改成:“有的人/欺壓老百姓;/有的人/為人民服務。”行不行?請說明理由。
討論并歸納:不行。這樣做,兩種對立的人生觀,兩種對人民截然不同的態度表達得不形象。“騎在人民頭上”這典型動作,加上“我多偉大”這典型語言,二者連結起來,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動統治者的殘暴無恥,“俯下身子”這典型動作,加上“給人民當牛馬”這貼切的比喻、準確、生動的刻畫了魯迅先生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形象。
5.提問:這首詩通過討論,給人講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什么?它為什么能深深地打動讀者。
討論并歸納:這首詩所要說明的道理蘊含在第一節的詩句中:“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作者由紀念魯迅聯想到深愛人民的人,并且甘愿為人民作牛馬,為人民奉獻、犧牲的人是永垂不朽的。就像魯迅先生一樣,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永遠活著,人民永遠在心里紀念他。作者不僅歌頌魯迅和具有魯迅那樣品質的人,也啟發和引導讀者要學習魯迅精神,做品格高尚的人。
作者發揮了詩歌的特點,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來闡明上述道理,因而深深地打動了讀者,取得了較好的說理效果。
6.提問:讀讀魯迅的<自嘲>,想想<自嘲>和臧克家的<有的人>兩首詩中表現了怎樣一種鮮明的態度。
討論并歸納:魯迅活著的時候,反動派怕他、恨他、發動攻勢圍剿他,造謠侮辱、中傷他。面對這一切魯迅坦然處之,堅信自己的信念: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人民大眾的代言人,斗爭的勇士,文化的旗手,偉大的民族英雄,魯迅不屈不撓斗爭著。魯迅逝世后,反動派仍然是怕他、恨他、發動攻勢圍剿他、造謠侮辱、中傷他,而人民卻敬他,愛他。可見在對待魯迅的態度上,可以清楚地讓人們感到斗爭的激烈,這兩首詩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分明的愛憎。
7.提問:讀讀《野草·題辭》,聯系《有的人》談談對課文有否更深的體會。
討論并歸納:魯迅曾說過:“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血。”而“野草”的形象,期待著地下火將它變成熊熊烈焰。這兩個形象都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民深沉博大的愛,象征他為人民奉獻、犧牲的精神。這樣的人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這正是詩中所要歌頌的。
四、小結
<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這首優秀短詩,自1949年發表以來,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這首詩的生命力如此強盛,究其原因應該是它對革命人生觀的形成有著普遍意義。是呀,人為什么活著?不同人生觀,立場不同,就有兩種看法。以魯迅為代表的人生觀,就是為人民服務——就是“俯首甘為孺子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
的人生觀。與此相反,一切為自己,以別人——特別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作犧牲的人生觀,都應當是為我們所唾棄的人生觀。《有的人》表面上并沒有人生哲學的說教,這是因為作者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判若天淵的愛憎讓它隱了形。事實上當人們讀到詩會立刻想到這一點。這也是這首詩創作的高明之處。
五、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