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學實錄(精選16篇)
《有的人》教學實錄 篇1
上課,師生問好。
一、導入: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結識一位山東籍的詩人,他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的作者——"世紀詩翁"、"詩壇泰斗"--臧克家。(大屏幕展示詩人照片)
師:令人憾惋的是這樣一位清癯、剛毅、慈祥、和善的老人卻在03年舉國上下歡慶元宵佳節的時候,在華燈初上月掛中天的時候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師:同學們在課下了解了作者哪些情況?
二、反饋:生:交流。
三、板書課題。
師:也許許多人不知道這位著名的詩人曾獲首屆"中國詩人獎--終生成就獎。
更不知道他曾獲國際詩人筆會頒發的"中國當代詩魂金獎"。但是,很少有人不知道這位詩人曾寫過一首紀念魯迅的詩《有的人》,可以說《有的人》已經和臧克家先生的名字永遠的聯系在一起了,今天我們學習這首詩,來緬懷魯迅、緬懷臧克家,緬懷千千萬萬像他們這樣的人。 (板書課題:有的人)
四、指導朗讀;
師:學習這首詩,首先要有感情的朗讀;其次要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表達的哲理。
師:請同學們大聲朗讀這首詩,感受一下這首詩抒發的情感。
師:剛才,大家朗讀了這首詩,朗讀詩歌不同于朗讀小說和散文。想一想,怎樣才能把詩讀好?
生交流(感情、重音、停頓、語速)
師:我們來看第一小節,你來讀讀這一小節。(大屏幕展示第一小節。)
生1讀
師:你認為他讀的怎么樣?結合剛才同學們提到的幾個方面點評一下
生2:我認為他讀的太快了,語速應該再慢點,讀的沒有感情,再就是重音沒讀出來。
師:你認為哪些字需要做重音處理?
生2:我認為兩個"活"、兩個"死"應該重讀。
師:你認為重讀的理由是什么?說說你對這幾個字的理解?
生2:第一個"活"指肉體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永存;第一個"死"指靈魂腐朽,第二個"死"指失去生命。用相同的兩個字突出了兩種人不同的生與死,所以我認為這幾個字要做重音處理。
師:我們用著重號在下面作重音標記。你來試著讀一下。
(大屏幕展示有重音標記的詩句。)
生2讀。
師:還有一點你點評時沒有提到,但剛才的朗讀已經讀出來了。
生2:應該是停頓吧。
師:對,朗讀詩歌,只有讀出停頓,讀出節奏,才能體現詩歌優美、富于音樂性的特點,我們用"/"來表示詩歌的節奏。(大屏幕展示有節奏標記的詩句。)
你剛才讀的很有感情,跟大家說說,你讀前兩句時,心里是什么感覺?
生2:對這種人的鄙視。
師:讀后兩句的時候呢?
生2:對這種人非常敬仰。
師:我們可以在詩句旁邊作批注,用( )表示。(大屏幕展示帶批注的詩句。)
根據大屏幕上的朗讀標注,大家大聲的自由朗讀。
生讀。
師:讀詩還有一個技巧--句斷意連。詩節中的句子雖然一句句分開了,但語氣上是連貫的。比如第五小節,(大屏幕展示)我們用弧線來表示,就像樂譜中的連音符。聽老師讀這一小節。(教師范讀)同學們自己讀讀試試。
生自由朗讀。
師:讀詩要把握技巧,讀出感情。下面聽老師朗讀這首詩,朗讀不到位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來。(大屏幕展示全詩,教師示范朗讀。)
師:老師的朗讀有沒有不到位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來幫老師改正,不好意思說,那你讀的時候,把你認為欠缺的地方注意改正。請同學們模仿第一小節,邊讀邊根據自己的理解在課文中做一下朗讀標注。
生自由朗讀,做標注。
師:(大屏幕展示帶有朗讀標注的全詩。)請同學們根據大屏幕上的朗讀提示,對照你自己做的標注再讀讀。
生自由朗讀。
師:下面請同學們推薦咱們班里讀的最好的男同學和女同學來讀。(學生推薦)老師把這首詩打在了屏幕上,并做了簡單的分工,老師再教你們一招--如果你們覺得感情通過朗讀不足以表現,你想淋漓盡致的抒發自己的情感,還可以在朗讀時加上動作。可以開始了嗎?
男女生朗讀。
四、男女生領讀。
師:讀的真好,老師建議由他們兩個來領讀,臺下的男同學和女同學也展開朗讀比賽好嗎?注意大屏幕上的朗讀分工。(大屏幕展示全詩。)
學生領讀。
五、學習詩歌內容。
師:(學習什么)大家朗讀的很有感情,通過剛才的朗讀,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新的發現?可以是用的好的字、詞,可以是寫法、結構上的特點,可以是你對詩人的了解,可以是你對詩句的理解;還可以談一談你的困惑,把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跟大家一起交流。相鄰的同學可以小聲的切磋、交流一下。
學生自由交流。
師:準備好的同學可以發言了。
生1:我知道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師:你對魯迅的生平了解的很詳細。
生2:我發現這首詩是總分關系。第一節是"總",其余的六個小節是"分"。
師:這是結構上的特點。
生3:從剛才的領讀,我發現這首詩有前后照應的關系,女同學領起第二節,所有女同學接上第五小節;男同學領起第三節,所有男同學接上第六節。
師:通過剛才的朗讀分工,發現這首詩前后照應,你真是個有心人。
生4:我發現第2小節中的"騎"和"俯"這兩個詞用的好,"騎"寫出了反動統治者的作威作福,橫行霸道;"俯"寫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的形象。
師:這個同學從用詞的角度進行品味,理解的很到位。
生5:我發現"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是由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兩句詩演化而來的。
師:你怎么知道是由這兩句演化的?
生5:課下注釋上有。
師:讀書的時候,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問題,要善于借助文中的提示,課下的注釋,還可以借助工具書來查閱,這是一種立體讀書法。
生6:我發現第3節"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是由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演化而來。
師:你知道這句詩的意思嗎?
生6:比喻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
師:是的,魯迅在《野草》的《題辭》里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及喬木 "在別人時時刻刻想"不朽"時,魯迅卻為了革命的勝利,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這是多么高的思想境界呀!這首詩涉及到了魯迅先生的《自嘲》詩和《野草》詩集,你還知道魯迅先生有哪些著作?
生6:魯迅的作品還有《吶喊》、《彷徨》、《阿q正傳》、還有《狂人日記》。
師:魯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都是在反醒自己,解剖自己,為民族吶喊,為正義而呼,讀先生的文章,能促使我們反思自己,在警醒中洗滌我們的靈魂,老師建議大家課外多讀魯迅先生的文章。
生7:我發現這首詩采用了對比的手法
師:具體說說,哪些內容用到了對比?
生7:7個小節都用到了對比,把兩種人進行對比。
師:這兩種人在每個小節都有具體的對比,你能不能把兩種人具體對比的內容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在下面寫。
生寫。
師:跟大家說說你的板書思路。
生7:左側代表一種人,右側代表一種人,每小節都有鮮明的對比。
師:這個同學的板書思路非常清晰,同時也是一個很簡要的背誦提綱,幫助大家快速背誦。這首詩的主要特點是對比,在對比中表達哲理,如果我們分別用兩個詞語來概括這兩種人,哪兩個詞語最恰當?
生8:用"遺臭萬年"和"流芳千古"可以嗎?
師:這兩個詞語很恰當,對比非常鮮明。(教師板書。)
生9:我有一個問題,既然副題是紀念魯迅有感,為什么不直接歌頌魯迅,而寫"有的人"?并且還用另一種人來對比?
師:這個問題提的很有價值,哪位同學愿意解答
(教師提示:我們把"有的人"換成"魯迅",不用另一種人來對比,老師讀一下,同學們聽聽,有什么不同?師讀"魯迅死了/他還活著/魯迅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生10:改動后,詩的味道淡薄了,不含蓄了,歌頌的面也窄了。
師:是的,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寫,但又不單單歌魯迅,而是歌頌了象魯迅那樣千千萬萬的人,并且用另一種人與之對比,使歌頌的形象更加豐滿。
生11:我不明白,為什么"把名字刻在石頭上的,名字比尸首爛的更早。"?
師:哪位同學愿意解答這個問題?
生12:我認為這些人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無視人民的利益,遭到人民的唾罵,名字早就腐爛了。
師:舉個例子,誰是這樣的人?
生13:大奸臣秦檜,殘害忠良岳飛。
師:在杭州西湖對面有座岳王廟--
生13:我去過,秦檜和他的老婆就跪在岳王墓前面,人們用唾沫吐他們,當然這是不文明的行為。
師:里面還有一幅對聯,你知道嗎?
生13:是不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師:對,禍害忠臣的人,必將遭到人民的唾棄。誰能再舉個例子?
生14:胡長清、成克杰,他們身居高位,以權謀私,作威作福。
師:在金錢面前,他們出賣了自己的靈魂,成為國家的蛀蟲,人民的公敵。
生15:安徽省副省長王懷忠貪污巨款561萬以權謀私,利欲熏心,無惡不作,已被處死刑。
師:這些人生前用人民的錢為自己樹碑立篆,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橫行霸道,禍害百姓,他們只能遭到人民的唾棄,遺臭萬年,在他們沒死之前,名字早已經腐爛;相反,心里裝著人民的人,他們一心為民,不想讓人們記住他,可是人民卻把他們記在心里,他們的名字就是一座豐碑!誰是這樣的人呢?
生16:魯迅先生是這樣的人。
師:是的,魯迅先生盡管沒有在戰場上拼殺,但他用筆作刀槍,與反動派進行堅決的斗爭,他死后,人們把一面白色的旗幟蓋在他的遺體上,這面旗幟上寫著"民族魂"三個大字,人民群眾把先生看作我們民族的靈魂,毛澤東主席評價魯迅是"中國骨頭最硬的一個人",魯迅先生離開我們快70年了,但他的文章,他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生17:東北抗聯將領楊靖宇將軍也是這樣的人。楊靖宇將軍領導的抗日聯軍在東北戰場上與日軍進行殊死搏斗,日軍嚴密封鎖了幾個月,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他們又堅守了7天。抗聯將士們陣亡后,日軍用刺刀挑開楊將軍的腹部時,他們驚呆了,我們的將軍,吃的是襖中的棉絮,還有樹皮和野草。
師:現在,還有官員用7天的時間扯皮推委,揮霍浪費,而楊靖宇將軍卻靠著吃樹上的皮,地上的草,襖中的棉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與敵人進行殊死搏斗。這就是我們的將軍,連日本人都為之敬佩的將軍!
生18:周總理也是這樣的人。周總理身為國家總理,他沒有遺產,沒有子女,一心為民,一心為國,他逝世后,聯合國為他降半旗,十里長街站滿了為總理揮淚送行的人。
師:是的,古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為了接待來訪者,吃一頓飯三次把飯吐出來,而我們的總理在病榻上還心憂國事,"一次輸液六拔針"啊!總理逝世后,為他送行的人們,淚水把地毯都打濕了一米多。
還有臧克家先生,他用如椽之筆為正義而呼,為人民請命。即使在生活中,他活著也是為了別人活的更好。有一次,為了救助一位身患尿毒癥的女詩人,他捐款三千元,就在此前,臧克家老人為了給女兒治病剛賣掉一部心愛的藏書。他做這些事,不是為了讓人記住他。但是,在他的追悼會上,卻有許許多多從四面八方趕來自發為臧克家先生送行的人,甚至有許多是從未見過面的。一位從西安站了一個晚上趕來送別的中年人哭著說:"臧老在我的心中是一座豐碑,他的人品、詩品是那么高尚!"是呀,臧老的離去,天地都為之痛惜,但我們堅信,臧老還活著,活在我們的詩歌里,活在人們的思念中,活在人民的心里!年年元宵節,燈火闌珊處,明月清輝里,我們都會諦聽到他的聲音!讓我們懷著這樣的感情,為魯迅,為周總理,為臧克家,為千千萬萬個像他們這樣大寫的"人"獻上一曲頌歌--(板書"人")
( 在齊聲誦讀中下課。)
某人
泰戈爾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們心中卻把你牢記。
你總是愛把自己隱匿,
我們的愛戴使你放射光輝。
你把發自心靈的光芒,
帶給那黑暗的東西。
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拜,
可是愛之神發現了你
《有的人》教學實錄 篇2
地 點:紹興市魯迅小學教育集團和暢堂校區電化教室
執教人:柯橋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劉發建
師:你們課文讀過了沒有?
生:(齊答)讀過了。
師:讀了幾遍?
生:三遍。
生:一遍。
師:同學們先把課文再自由地讀一遍。
生自由讀課文。
(學生讀完課文之后)
師:同學們讀過課文,咱們就準備上課了。
(師生相互問候)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著名詩人臧克家的一首詩,題目是——
生:(一起)《有的人》。
師:這首詩是1949年10月1日,臧克家參加完魯迅逝世13周年紀念活動之后,回到家里有感而發寫的。既然是一首詩,那么朗讀詩歌要注意什么?
生:應該有感情。
師:讀其他的文章也要有感情。
生:應該進入這首詩,像詩人一樣陶醉在這首詩里。
師:讀別的文章也要像詩人一樣陶醉在文章里。讀詩歌怎樣讀?
生:要一節一節分段來讀。
師:對,詩歌有一節一節,這一節一節就是詩人換氣的地方。還有呢?
生:讀詩歌應該注意詞語的重音。
師:孩子們,讀詩歌根據我本人的感受要注意兩點。一詩歌的語言是有節奏的,二詩歌朗誦的時候它的思維具有很大的跳躍性。它沒有像我們一般的文章那樣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它具有跳躍性,所以朗讀的時候要注意這兩點。哪位同學來試試?用這種方法來朗讀一下詩歌第一小節。
生:(朗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師:讀得怎樣?
生:好!
師:讀得很不錯,但是有兩個重點沒有把握住。聽劉老師讀后,和這位同學比較一下,大家注意聽。(教師朗讀詩歌第一小節。讀畢,問學生。)發現重音在哪個地方?
生:重音在“活著”和“死了”兩個詞語。
師:對。而且再仔細聽一聽,我們能夠發現第二句詩,一二兩句的重點應該在“死了”,三四兩句詩的重點應該在第四句的“活著”,我們大家這樣讀,試一試看看。(教師為學生起讀)
生:齊讀第一小節。(這次學生的讀在老師的指導小有了輕重音的變化。)
師:讀了這一節,你們能不能用兩個詞語來概括“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這是一個什么人?“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一個什么人?用兩個詞語概括出來,能不能?
生回答。
師:對,第一個叫做“雖死猶生”,第二個叫我們常說的“行尸走肉”。(教師板書)對,讀詩就要這樣讀。那么,第二小節誰來?
(生讀第二小節)
師:多好哇,把掌聲獻給他。
(生鼓掌)
師:跳躍,節奏就出來了,但是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個小節有一個細微的變化。在標點上的,發現了沒有?
生:“有的人”后面有停頓沒有頓號。
師:對,“有的人”后面有停頓卻沒有了標點,這是為什么呢?這說明這里需要停頓,但是停頓的時間卻是非常的短暫,要連起來讀。連起來讀感覺就是不一樣,大家讀讀試試。
(生自由讀)
師:不夠,味道不夠。聽劉老師讀一遍,有停頓但沒有標點,應該怎樣讀?(師范讀第二小節)預備齊。
(生齊讀)
師:對!就是這種感覺。第三小節是,這位女同學,你讀
(生讀第三節)
師:讀得怎么樣,好不好?
生:不好!
師:不太好,有誰能夠讀得更好些。
(指名讀)
師:“想不朽”讀得很好,但是剛才第二小節劉老師教過的沒有標點的停頓速度要稍微快一點。這一點沒有把握住,誰再來?
(指名讀)
師:不錯,這里就讓我感受到了想不朽的人是多么迫切想不朽,對不對,也讓我感受到了那個情愿做野草的人是多么心甘情愿,這種節奏我們要能把握。但是大家又要發現,這里又有一個標點“想不朽”用了一個引號,和第二小節“啊,我多偉大”這兩個引號的作用是一樣的嗎?
生:不一樣。
師:差別在哪里,誰來給我說說?琢磨琢磨。
生:(生回答聲音很低,沒有聽清)。
師:說對了一半,對嗎?“啊,我多偉大”是騎在人民頭上的人說的,這不朽是刻在石頭上的嗎?
生:這不朽是他想要不朽,但是他并沒有不朽。
師:啊,孩子們,我們的引號有一個用法,大家知道嗎?
生:(齊答)特定稱謂。
師:對,特定稱謂。但這個特定的它很模糊,在這里這個特定的它指什么意思呢?反語,反義的意思,用上一個引號,這個意思就表示恰恰相反。這里的“不朽”意思就是什么了?馬上就朽了,當時就朽了。不是不朽,而是迅速的怎樣?
生:朽了。
師:用上引號,就起了反語的作用。我們常常說某某人特聰明,這聰明加個引號,什么意思?
生:(齊答)不聰明。
師:是傻。我們說某某人特笨,加個引號,就說明這個人怎樣?
生:不笨。
師:這個引號我們生活當中經常用到。這個地方要把握這個引導的概念。好,我們看第四小節,誰來給我們讀讀?注意詩歌的跳躍和節奏。
(指三名學生讀第四小節,教師糾正學生錯誤讀音。)
師:這個咬字不準,詩歌的味道就沒有了。
(再請一名學生讀,并引導學生注意分號的停頓讀法。教師范讀。)
師:短的時候要短,長的時候要長,跳躍和節奏才能明顯。請聽,把握沒有標點的停頓和分號在這里隔斷的一種巨大的跳躍。
(教師范讀,為學生起讀)
(生齊讀)
師:就這樣讀四五兩個小節,都注意中間沒有標點的停頓和分號的跳躍。我們大家一起來,騎在人民頭上的,預備齊——
(學生齊讀四五兩節,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停頓的讀法。)
師:這兩節地方,大家又要注意一個更大的跳躍。剛才我們這位同學說到,詩歌當中有一節,一般的文章當中不會有這樣的節。剛才我聽大家在讀的時候,這里斷氣了。詩歌雖然分節朗讀了,但是它中間的氣是什么呢?一貫到底,不能斷氣,如果斷了氣,就不能稱其為詩了。所以,有停頓沒有符號,有分號需要跳躍,還有章節之間的一種氣不斷,但聲卻暫時的休息。這個氣就是我們在思考,詩人的思考。但是他的思考也需要透氣,沒氣就活不了,一貫到底的。我們注意把握詩兩節之間的節奏。這個節奏每一個章節之間我們都能把握很好,聽明白沒有?
(生齊讀四五小節)
師: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他活著是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這三句我們一起來,騎在人民頭上的,預備起——
(生齊讀)
師:詩歌要這樣朗誦才有味道,是不是?要把握這個氣脈的跳躍和節奏。最后一句有這樣一個詞(教師板書)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抬舉是什么意思?
生:抬舉就是人民把他抬起來。
師:人民把他抬起來抬起來很高,舉起來很高,是這個意思嗎?那誰天天抬著舉著,那不累死人呀。那,你說。
生:抬舉是愛戴的意思。
師:是愛戴的意思?有點意思。
生:還有敬仰的意思。
生:還有贊美的意思。
生:還有尊重的意思。
師:對。一個抬舉有那么多的意思。我們平常也經常聽人說某某人不識相的時候,說這人怎樣?
生:不識抬舉。
師:抬舉在字典當中,在辭典當中它的意思是什么?上級、長輩對晚輩的一種提攜和關愛。如果哪位領導或者你們的長輩給了你很好的機會,給了你幫助,你不需要,他就會說你不識抬舉,不給他面子。那么在這里是誰給誰抬舉?誰抬舉誰?
生:群眾抬舉魯迅。
師:這反了?在我們心目當中,魯迅多么偉大的人,應該魯迅抬舉下面的群眾才對呀,怎么人民群眾變成抬舉了呢?用抬舉這個詞,你又體會到什么呢?
生:我體會到魯迅很尊重人民群眾,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長輩看待。
師:對,魯迅是這樣,臧克家這位詩人也是這樣。從這個詞語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偉人之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人民群眾看得比自己更高。人民群眾對自己的愛護,那才是對我的抬舉。是這個意思嗎?詩歌讀到這個地方,我們是讀懂了,也讀完了,也感受到了詩歌的一種跳躍和節奏,那么這首詩當中寫了兩種人,有的人是哪兩種人?你自己再自由讀讀這首詩。臧克家在這首詩中寫了哪兩種人?能不能把它畫出來。
(生自由閱讀,并做批注。)
師:有的人寫了很多,但我們可以發現他寫了兩類或者說兩種人。有一些孩子速度比較快很快就找到了,沒完成的孩子你記住老師在等你,不要以為有同學舉手他能為你代勞。還有幾個孩子好像還沒有找到。你來說——
生:有的人是肉體還活著,但是精神和思想已經死了,還有一種人是肉體死了,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還活著。因為他默默無聞地幫助別人。還有一種人是在群眾當中覺得很偉大,其實他是一無是處的。
師:他抓住第一小節當中“一種是活著死了,一種是死的人活著。”
生:我認為是第一種人仗著自己的地位欺負群眾的,第二種是不顧自己的地位甘愿為人民服務的。
師:好,不錯。還有嗎?你說說。
生:我認為一種是騎在人民頭上,還有一種是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的為人民服務的。
試:很好,還有嗎?來,你說!
生:一種是名存千古的,他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想千古流芳。還有一種是不想出名,想平靜。
師:不想出名想平靜的。前面說的很好,有的人想不朽,有一種人呢,情愿等著地下的野火來燒,這兩種人,是嗎?來,你說。
生:我認為第一種人是很自私的,很驕傲的,第二種人心甘情愿為人民服務的。
師:很好,你好。
生:我覺得第一中是在別人面前自以為了不起的,第二種人是甘做人民的公仆。
師:你說。
生:我覺得第一種人有了一點功就是自高自大,還有一種人是他為人民服務了很多,卻甘愿作牛馬。
師:很好,剛才同學們通過讀詩歌發現這里面寫了有的人有很多很多,各有各的說法,但是歸結起來用藏克家的話,文中的話來說:有兩種非常形象的,一種是——
生:(一起)騎在人民頭上的人,還有一種人是甘愿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板書)
師:這一種概括是最形象的把所有的有的人、有的人進行了分類,而這首詩歌把藏克家的詩拆開以后分成兩種,大家對比著讀一讀。(生讀書)劉老師把這首詩做了一下加工,大家來看一看,下面我們請同學來讀一下,按照劉老師剛才所說的朗讀詩歌的方法來朗讀。誰來?
生: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
師:讀的怎么樣?
生:好。
師:我們大家一起像他這樣讀一遍。
(生齊讀)
(指名讀)
師:他注意了劉老師剛才引導標點的停頓和章節的停頓,但這個同學又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詩句內部的、那就是句子之間的詞語間的一種節奏,所以整個看起來好像有一種唱讀的一種味道,一種強調。誰來?你來。
(生讀)
師:最后讀得很好,很有韻味。好,我們大家一起來!
(生齊讀)
師——“當牛馬人”起!別這樣,放開嗓子。
師:很好!能不能用一個字概括起來。
生:生。
師:他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生:恨。
師:對甘愿為人民作牛馬的人,一個字藏克家心里充滿了什么?
生:愛。
師:所我們很多同學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發現他的一種對比,藏克家為什么有一種強烈的對比?因為他的心里和魯迅一樣,他是一個敢恨、敢愛(板書),所以他對那一句我們剛才概括出來的壞人,騎在人民頭上的人,他的內心是充滿了什么呢?充滿了恨,而對甘愿為人民當牛馬的人充滿了敬愛,是一種愛。所以他采用了這樣一種對比的寫法,而不是一種形式上的對比,而是他內心愛恨交加在一塊,形成的一種自然的表達,內心沒有這種真誠的愛,沒有這種刻骨的恨,他是不可能用這種形式表達這種感情。同學們說對不對?下面劉老師讀一個小節,你們要能夠找到對應的一個小節,就是表達愛和恨的,明白了沒有?
師: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生: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師:把名字刻入石頭的,比自己的尸首爛的更早——
生: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師: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啊,我多偉大——
生: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師: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生:給人民做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師: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生:他活著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得活著的人,群眾會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師:詩人的內心,就是充滿了這種愛與恨的什么呢?交織在一塊,愛恨交加,所以他參加完魯迅的紀念活動以后回到家里,這種內心的情感就噴薄而出,而不是在刻意的我要找這種很強烈的對比,這種形式、這種詩歌在中外史上都沒有過的,都很少見,而臧克家用這種形式表達的也只有這一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對魯迅先生的愛和敬仰。臧克家這位詩人,他曾經兩次把自己的詩作寄給魯迅,最后一次是在1936年的8月,也就是在魯迅逝世前的一個多月,魯迅收到了他的詩歌,但是這兩個人一生都沒有見面。一直到49年解放以后,他對魯迅的幾年活動,才算公開的、正式的紀念活動,臧克家對魯迅先生的那種仰慕、思念和敬仰,在積累了十三年,所以他這種感情是從心底噴發而出的。下面我們一起再來吟誦這一首詩。有的人,預備起——
(生齊讀全詩)
師:讀完了詩,我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在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日子里,臧克家從心里噴發出來這種情感,我們在思考,到底是魯迅的哪一種精神深深地烙印在臧克家的心里?讀了這首詩,你說——
生:魯迅無私奉獻的精神。
師:要聯系我們的文本,我們的詩歌,我們的課本。
生:魯迅愛戴群眾的精神。
生:魯迅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甘愿為人民做牛做馬。
師:甘愿為人民做牛做馬,這讓我們想起魯迅的一首詩,你們都非常熟悉,里面有兩句你們非常難忘的兩句詩,哪兩句?
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師:好。今天非常有幸和魯迅小學的孩子們欣賞魯迅的這一句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老師問你們,此處的千夫指誰?
生:當時腐敗的官員。
生:當時的朝廷和政府。
生:反對魯迅思想的人。
生:當時騎在人民頭上的人。
師:把掌聲送給他。這才是魯迅的傳人。這里的千夫就是騎在人民頭上的人。千夫指,指誰?
生:騎在人民頭上的人。
師:指魯迅。當時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是非常的多,這里的指有時是謀殺、有時是暗殺、有時是逮、有時是恐嚇。那么魯迅所面對的這一些騎在人民頭上,對自己千夫所指,他的態度是如何的?
生:橫眉冷對。
師:橫眉冷對,絲毫也不膽怯,這叫錚錚鐵骨。所以說從這一句,有人說看出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那不是一人所指,是千夫所指,是騎在人民頭上的人對他的迫害。那後一句呢?俯首甘為孺子牛。前一句很好理解,低下頭來心甘情愿為孺子牛,什么叫孺子牛?
生:為人民服務。
師:孺子是什么?
生:孺子就是那些普通的人民。
生:勤勤懇懇的人。
生:默默奉獻的人。
師:我們魯迅小學的同學對這首詩理解很準確。但是這里劉老師告訴你,孺子,誰是孺子?就是你們,就是小孩子。當魯迅寫這首詩的時候指的是他自己的孩子,誰呀?海嬰,周海嬰。那么這個孺子牛是怎么回事呢?有個典故,在戰國時候,齊國的齊景公非常寵愛自己的孩子,天天給他的孩子做游戲。有一天他的孩子要和他玩一個牛的游戲,要齊景公當牛,兒子來當農夫,牽著他爸爸往前走。齊景公也很聽話,就嘴里咬著一根繩,被兒子牽過來牽過去,蹦蹬一下,這孩子摔一跤,齊景公牙齒掉了,齊景公會怎樣?
生:齊景公就會去先關心孩子,不會先關心自己。
師:這個故事當中,齊景公非常愛自己的孩子,這種愛的話,就叫一種溺愛。那魯迅怎么會溺愛自己的孩子?不是,是教育孩子。我們理解詩句的時候要放在當時的情景。他是在什么情景下,千夫所指,所以他愿意回到自己的家里,和自己的孩子享受天倫之樂,表達他對孩子的這種愛,并不是說他真的被兒子用繩子牽著跑。明白了沒有?可是又有一個問題,剛才很多同學對孺子牛的解釋,把孺子牛理解成了人民群眾,理解成了勞苦大眾,這是怎么回事呢?明明是魯迅想和自己的孩子享受天倫之樂,為什么我們大家讀到這首詩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把孺子牛看成人民大眾呢?注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孺子牛精神,(板書)就是魯迅情愿給人民當牛當媽的,但是我在平時讀魯迅書的時候呢,沒有讀到過這種情形,可是我們每一個人心里在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感覺到在人民的心里,他就是孺子牛。這說明我們對孺子牛精神的理解還不到位。讀了臧克家的這首詩,我覺得里面有一句把孺子牛的精神說透了,說到我們心底里去了,哪一句詩呢?聽劉老師把這一句讀一遍,你仔細聽,仔細看,看看那句詩把孺子牛精神說透了,說到咱們心坎里去了,好吧?我們來試一下。你看著上面也可以,最好是看著書,不要看這上面,啊,看著書拿著筆,注意聽。有一句話我在重復一遍。把魯迅的孺子牛精神說得非常地到位透徹,看著書,孩子們。
(師伴背景音樂朗誦)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騎在人們頭上,啊,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有的人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做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上,到處是青青的野草。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學生鼓掌)
師:好,孩子的掌聲,讓我獲得了信心。但我最重要的是,你們找到了孺子牛的精神那一句嗎?來,這位女孩子。
生:我覺得把孺子牛精神說得很透的那句話是: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師:嗯,孩子,很好。還有嗎?來,你說。
生:我認為是:有的人寧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師:甘愿自己被烈火焚燒。很好,你說。
生:我認為是:他活著,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有的人。
師:嗯。還有找到這一句的嗎?來,你說。
生:我認為還有一句: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師:剛才我們已經說了,當牛馬,就被人牽著來,這沒有很形象地說出來。你說。
生:有的人是,給人民做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師:人民不忘記他。但孺子牛精神不是這一句。來,你說。
生: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說。
師:說明孩子們跟先生是有心靈相通的。真正的孺子牛精神就是剛才這三位孩子讀的那一句話。哪一句話?
生齊:有的人,他活著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師:我們一起把這句話抄一遍,抄在書上,工整地抄一遍。邊抄邊慢慢地品讀:他活著,為了大多數人更好地活。(師板書)別忘了最后的一個句號。
師:他活著,為了能多數人更好地活。為什么說這一句當中,我們能夠透徹地看到魯迅不是被牛馬一樣被人民一樣牽來牽去,我們卻能活生生地看到他的孺子牛精神呢?我們來做幾個比較。他活著為了所有人更好地活著。可以嗎?為什么?
生:因為他不可能把全世界,他不可能活著,全世界人更好地活。他只能盡自己所能,讓多數人更好地活。
師:盡我所能。你說。
生:因為他只有(模糊),他的思想,所以說他不能讓所有的人更好地活著。只能夠做到他讓好多人活著的話,有些人就不能活,他能夠盡力而為地讓人活著。
師:你說。
生:因為他不能夠讓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活。
師:對啊,能讓這些人活得更好嗎?(生齊:不能)得讓他們活得更糟。對不對?所以這個地方不能用所有的。
師:第二個,我們再比較一下。他活著為了少數人更好地活著。行不?
生齊:不行。
師:為什么?你說。
生:因為多數人都要反抗黑暗的政府的,然后他活著就是要讓多數人活得更好,而不是少數人活得更好。
師:誰是讓少數人活得更好?
生:(各自說)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人。
師:這恰恰是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人,他們才希望自己這少數人更好地活得。這也不是。再看最后一句。
師: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活著。行嗎?
生:不行。
師:你說。
生:因為那個,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本來就是活著的,平民也是活著的,只不過活的那個好和壞。
師:你說。
生:因為他希望別人比他活得更好。
師:很好,你說。
生:他活著別人也活著。
師:你說。
生:因為這些平民活著卻處處受壓迫,他不想這些平民受壓迫。
師:對了,說得多好啊。魯迅并不是的意思是說,我活著你們才能活,我活著你們都得死光光了。(生笑)他活著的目的是讓多數人更好地活,讓那活在痛苦當中的人更好地活。那么,再問大家一句,那多數人,是哪些人。現在我們就明白了,不是所有的,也不是少數的。這些人,是誰?
師:來,你說。
生:這些人是指平民的老百姓。
師:你說。
生:這些是那個被騎在人民頭上壓迫的人民。
師:你說。
生:這些人指的是甘愿給人民當牛做馬的人。
師:我們能不能聯系魯迅作品當中的人物。
生:祥林嫂。
師:誰啊?
生齊:祥林嫂。
師:祥林嫂。(板書)還有誰啊?
生:阿q。
師:阿q。(板書)還有誰啊?
生:孔已已。
師:孔已已(板書),等等等等。是這樣一些人。那么這些人是什么人呢?
生:(各自答)受壓迫的人。
師:受壓迫的,你說。
生:給別人做牛做馬的。
師:對,你說。
生:非常艱難地生活的人。
師:你說。
生:生活在水深火熱的人。
師:你說。
生:生活在別人的壓迫欺負下被人瞧不起的人。
師:你說。
生:生活貧窮,做人低賤的人。
師:這些人,用一個詞語把它概括,那就是社會底層的人。(板書)對嗎?
生:對。
師:魯迅的筆,他的文章當中,反映的最多的就是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在當時的社會當中,這一些祥林嫂,阿q這些社會底層的人數,不是少數,而是——
生:多數。
師:魯迅為這些社會底層的人,吶喊了一生。藏克家他也是一位農民詩人,他的很多的詩歌題材,都直接寫到的是社會底層的農民,他們那些苦難的生活。孩子們,到這里我們就明白了,魯迅的孺子牛精神是什么?就是告訴我們,不是要給人民牽來牽去,當他的牛和馬。而是要對底層的人,充滿關愛。社會在發展,人類只要存在一天,就會有底層的人。那么我們做為傳承魯迅精神的孩子,現在我們這個社會當中,哪些人是處于底層的?你說。
生:掏糞工,為我們掃街的人。
師:為我們掃街的那些人,吃得苦最多,報酬最少,起得最早,回得最晚。常常還要遭到我們一些人的什么?
生:嘲諷。
師:白眼,嘲諷。你說。
生:還有那些經常在外,那些鉆井工。
師:身處地下,挖煤的那些什么呢?礦工。他們也時常要遭受煤礦災難的什么呢?煎熬。還有什么呢?你說。
生:還有在廠里工作的民工。
師:在工地里打工的民工,他們沒有醫療保險,對不對?他們沒有很多的親朋好友,他們往往孤身一個人來到這個地方怎么呢?打工,住在簡陋的棚子里,吃著粗茶淡飯。好,你說。
生:西部受苦的農民。
師:西部受苦的農民?應該說西部貧困的農民。西部還有很多貧困的孩子上不起學,冬天沒有棉被,沒有鞋穿。好,孩子們,懂得這一些,我們就把魯迅的精神埋藏在我們的心底里了,給人民當牛馬,不是要被人民牽來牽去,不是要跟他去耕地拉田,而是我們要真誠地對待那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對嗎?如果你能對那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心生憐憫和敬佩,您就是一個高尚的人,您就是一個值得我們敬仰的人。我們不一定要像魯迅成為偉大的作家,但我們要像他那樣憐憫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這就是孺子牛精神。藏克家之所以會噴薄而出,就是被這一種孺子牛的精神感動,所以他拿著筆,也經常地書寫那些農民,那些底層的人的艱苦的生活。帶著這種感情,一起來走進藏克家的《有的人》,一起來讀誦一遍。(放音樂)大家起立。
師:有的人,預備起。
(生齊讀,師也在讀。)
師:孩子們,讓我們用魯迅的眼光去關愛那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那樣,會讓我們也變得高尚起來。下課。
生:老師再見。
《有的人》教學實錄 篇3
教學目標:
1、在朗讀中領會詩歌所含的深刻哲理。
2、通過學習本詩,體會人生的意義,樹立正確高尚的人生觀。
3、體會詩歌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領會詩歌所含的深刻哲理。
2、理解詩中所運用的對比寫法及其表達作用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本詩,體會人生的意義,樹立正確高尚的人生觀。
教學設想:
1、詩歌篇幅短小,語文精練,感情分明,愛憎強烈,因此,通過的反復朗讀,讓學生受感染,漸入佳境,品出詩味。
2、對關鍵詞語及對比寫法進行討論分,達到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目的。
3、啟發學生聯系生活,深思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一、導入新課:
師: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同學們知道這是誰的作品嗎?
生:這是魯迅的《自嘲》
師:(鼓勵)哪一句體現魯迅先生甘于給人民當牛馬的崇高品德?
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師:在中國最困難的時候,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喚醒了沉睡的民眾。同時,他以筆為武器,和敵人進行頑強的斗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臧克家為了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
二、簡介作者
1、由學生匯報自己收集的關于臧克家的知識。
2、師總結:
臧克家,我國現代著名詩人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1949年10月19日,是魯迅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隆重舉行各種紀念活動,詩人參加了首都人民的紀念活動,瞻仰了魯迅的故居,于11月1日寫下了這首詩。
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烙印》,長詩有《罪惡的黑手》、《自己的寫照》、《泥土的歌》、《寶貝兒》、《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放范讀音頻。
2、朗讀要求:
正確、流利、有感情
3、以第二小節為例,指導朗讀:
有感情就是要進入角色,這里通過兩種人的形象對比,表達了愛憎之情,這種感情朗讀時就體同在語氣和語調上。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狂妄、輕浮)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莊重、崇敬)
4、學生放聲自由讀。
5、指名配樂朗讀。(師生互評)
四、品讀詩理
1、生:觀看《有的人》視頻、結合詩文討論:
①有的人分別誰?
②怎樣理解兩個“活”和兩個“死”?
③兩種人的不同表現是什么?
④兩種人的下場分別是什么?
2、全班交流。
①第一個“有的人”指反動統治者,他們只是為了自己而活,生命毫無意義,因此,他們雖生猶死;第二個“有的人”指魯迅一樣為人民服務的人,他們即使生命已息,但精神永駐人間。
②第一個“活”指軀體活著,第一個“死”指精神死了;第二個“死”指生命結束,第二個“活”指精神永存。
③反動統治者:騎在人民頭上把名字刻入石頭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革命者:給人民當牛馬情愿作野草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
④反動統治者:人民把他摔垮;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革命者:人民永遠記住他;到處都是青青的野草;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3、合作探究品味佳名及對比寫法
生:合作探究
①把名字刻入石頭想干什么?“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②怎樣理解”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③為什么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④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針對以上問題,學生可自由舉例談。
①師生共同交流。
②男女對比讀,體會特點。
4、鏈接生活:
師:本詩為紀念魯迅而寫,卻遠遠超出了紀念魯迅的范圍,是對人生價值的議論。你能結合當今,聯系實際談談“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嗎?
5、你認為人應該怎樣活著?
學生自由發言
①人,就應該怎樣活著?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并甘于吃苦,樂于奉獻。
②應該像魯迅那樣,樹立為大眾,為革命的人生觀。
③對人民的不同態度,必將得到人民的不同回報。
……
五、自由表演讀,總結全文。
六、作業:
1、背誦這首詩歌。
2、小作文:
搜集身邊讓你受感動得人和事,寫一篇小作文。
《有的人》教學實錄 篇4
《有的人》是1949年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因此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所以我設置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詩中所運用的對比寫法及其表達作用。
2.反復誦讀,品味詩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3.領會詩歌內涵,樹立正確高尚的人生觀。
課上完了,現作一點反思,愿得到同行的指點。
一、強化朗讀訓練,領悟文章內涵
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我想詩歌應通過誦讀來領悟它的內涵。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所以這節課我主要是通過對比朗讀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說說什么樣的人才是為人民的人,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該如何去做。
在朗讀指導中我采取了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
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好多學生甚至能當堂背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教學活動中,適時進行德育滲透
語文學科,作為德育材料是豐富而生動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優勢,適時地進行德育滲透。
于是,有感情誦讀了課文之后,我引導學生討論:
1.結合古今中外的實例,你覺得哪些人雖生實死,哪些人雖死猶生呢?
2.這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詩,告訴我們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3.人究竟應該怎樣活著,什么樣的生命才有意義?你能從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品中得到關于生存意義的啟示嗎?
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要像魯迅先生那樣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且熱愛人民的人將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
事實證明,善于捕捉時機的德育滲透,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味地為了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德育,或者脫離了教育最佳時機而盲目的空洞說教,則顯得蒼白而無力。
以上是我覺得這堂課做的較成功的地方,要說不足吧,就是當堂訓練——與課本P205與泰戈爾的《某人》比較閱讀沒來得及完成,有點小小的遺憾。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會繼續努力,不斷探索,追求課堂的有效與高效。
《有的人》教學實錄 篇5
揚州中學 李潔
(一)教學目的
認識本詩所表達的生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二)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結合播放幻燈片“魯迅簡介”、“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臧克家簡介”、“寫作背景”)
在小說《故鄉》中,我們感受到魯迅先生對人民群眾深摯的愛和他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迫切愿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他生活中的座右銘。盡管他在1936年10月19日就逝世了,但廣大人民卻永遠銘記著他,銘記著他“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精神。1949年10月19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以后的第一個魯迅紀念日。全國各地人民第一次公開而隆重地紀念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詩人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人民的紀念活動,瞻仰了魯迅故居,感慨很深。于是在11月1日寫成詩歌《有的人》,“概括地從他生前為人民奮斗犧牲而不想到個人,在他死后,人民熱烈紀念他這兩點上來表現他的偉大”。
解題
如果沒有副標題,你能知道本文是為紀念誰而作嗎?
【知道】詩中沒有點出魯迅的名字,但由于詩中化用的 “俯首甘為孺子牛”和《野草》序言為人所共知,所以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知道】(引出下題)
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的,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題?
【參考】因為這首詩不僅歌頌了魯迅,也熱情贊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千千萬萬與惡勢力作斗爭的革命戰士。同時,還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他們的對立面——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斗爭,從而深切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
朗讀課文(請中等生朗讀)
回憶上兩節課掌握的有關詩歌朗誦的技巧、要領,評價該生的朗誦,指出其朗誦的不足在于沒有讀出詩歌中的愛憎情感。
詩歌中運用的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對比
填詞成句〖根據詩歌中的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
( )的有的人與( )的有的人之間的對比
【參考】雖死猶生 雖生猶死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剝削壓迫人民
默默奉獻 沽名釣譽
無私 自私
為人民所頌揚 為人民所唾棄
看圖討論
第2—4節分別是從什么角度進行對比的?
〖明確〗分別是從兩種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人生目的、社會影響三個角度進行對比的。
為人民鞠躬盡瘁 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橫行霸道卻恬不知恥、自我標榜
利用權勢為自己樹碑立傳,妄想“流芳百世” 為革命不惜犧牲
極端自私 不惜犧牲自己
第1節與第2-4節之間是什么關系?
【參考】果因關系(總分關系)
第5—7節與前四節在內容、結構上有怎樣的聯系?
〖明確〗因果關系(前三段寫兩種人對人民截然相反的態度,后三段則逐一寫出人民對他們的不同回報)、逐一對應的關系。
為什么說“把……早”?如何理解“只要……野草”?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想“把名字刻入石頭的”,活著早已被人民唾棄,死后也只能遺臭萬年,“爛”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而一旦“春風”勁吹(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將一片青綠(甘愿為革命獻身的先驅者將會后繼有人)。前句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譏諷、嘲笑、鞭撻、討伐;后句是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熱烈歌頌。
第7段中說“他的下場可以看到”,這個“下場”在前文的什么地方已經體現了?“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一句中“抬舉”一詞是什么意思?
〖明確〗“垮”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可恥的失敗下場,“爛”表明他們會遺臭萬年。“抬舉”在這里是推崇、尊崇的意思,“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小結: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這首詩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對兩種人的生死進行評價;第二部分寫兩種人對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態度;第三部分寫人民對兩種人的截然不同的態度。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雖生猶死”和“雖死猶生”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詩歌采用對比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參考】使正反面人物對比得更為鮮明,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詩。詩中告訴我們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明確〗有很多方面的道理,例如: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應該如何對待廣大人民群眾?我們紀念魯迅,是因為魯迅有高尚的人生觀、偉大的人格,我們應該像魯迅那樣,為人民而活著,勤于工作,樂于奉獻,追求最有價值的人生,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那些瞧不起人民大眾甚至與人民對立的人,那些一心為自己謀私利的人是渺小的,他們只能被人民大眾所唾棄。
主題
這首詩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精神,無情鞭撻了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階級,深刻地揭示了熱愛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真理。
本詩的議論有何特點?
這首詩紀念魯迅,主要不是介紹魯迅的生平,追記魯迅的業績并作評價,而是對比討論兩種不同的人生意義和價值,特別提出如何對待人民群眾的問題,從而提煉出深刻的哲理,啟示讀者,議論用語形象生動。
(一)人生 活著——死了 (雖生猶死)
價值 死了——活著 (精神永存)
(二) 1.對人民 “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
態度 俯身“當牛馬”,恭恭敬敬
不同 2.人生 為自己,“想不朽”
表現 目的 為革命,愿犧牲
3.社會 他活著,別人不能活
影響 他活著,別人更好活
(三) 1.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遠記住他
不同 2.名字“爛得更早”
結果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3.“下場可以看到”
“抬舉得很高很高”
布置作業:
從古今中外的實際生活中,分別找出兩種人的實例來,并扼要加以分析,表明自己的看法。
“野草”的含義是( )
a.指魯迅的散文集《野草》。
b.獻身于人民事業的不追求個人名利的人。
c.泛指像魯迅的《野草》一樣揭露舊社會的文藝作品。
d.不畏犧牲,為人民服務的人。
這首詩運用的修辭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詩選入教材時,作者曾作了修改。下面選舉三例,研究詩人為什么要這樣修改?你贊同詩人這樣修改嗎?說明理由。
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修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原句: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倒;
修改句: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原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記念他!
修改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用自己想出來的富有哲理的詩句作為詩歌的第一節,寫一首類似的抒情自由體詩歌。題目也可以取作《有的人》,副題另加,要求能運用對比手法。
《有的人》教學實錄 篇6
1.閱讀下列文字,判斷對“死書讀活人”解釋的對與錯,在對的括號里打“√”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①固定的書本內容可以讓人讀了變得靈活。( )②有思維有頭腦的人卻死板地、機械地去讀書。( )③無生命的書本讓有生命的人讀,會使人更有知識。( )2.聯系歷史和現實,寫一篇關于這首詩的讀后感。題目自擬(在課外練筆本上作)。閱讀下面短詩,完成3-6題。
綠與丹 春天,綠的世界;楓葉如丹,秋天,丹的天地。掛滿一樹,綠,是①的顏色,鋪滿一地。綠,是②的顏色,丹,是④的顏色,又是③的顏色。丹,是⑤的顏色,到了夏季,又是⑥的顏色。綠變得更濃、更深。綠與丹,生命在蟬鳴蛙噪翕動,打扮著天地,生命在熾熱陰雨中爭斗。為人間,于是,涼風起天末,演化出五色斑斕。秋天到了。
3.給詩中①—⑥空缺處填上合理的詞語(只寫序號)。a.收獲 b.播種 c.成功d.希望 e.孕育著新生命 f.走向成熟①( ) ②( ) ③( )④( ) ⑤( ) ⑥( )4.詩中加線的兩個句子富于形象化。“翕動”、“爭斗”說的是生命的________;“蟬鳴蛙噪”、“熾熱陰雨”說的是人生________。這加線句表達的主要含義是________。5.如果給這首詩劃分兩部分,怎么分?請在文中用“||”線表示,并歸納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這首詩主要歌頌的是________(答案限3個字以內)。 參考答案 綜合能力訓練1.① 2.(略) 3.①b②d③f④a⑤c⑥e 4.成長 經歷種種考驗 5.的顏色‖綠與丹。前一部分寫綠與丹,后一部分是總結。 6.生命
《有的人》教學實錄 篇7
賈存君
課前交流: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談話導入 :六年的小學生活,讓我們從書本上認識了許多人格上偉大的人。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一個人嗎?(學生評價)這些偉大的人,都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于鴻毛。”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我很喜歡這首詩,讓我們共同分享。
初讀:你想給這首詩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嗎?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不要忽視一個字。 (檢查,評價)
再讀:僅僅準確就夠了嗎?還必須流暢:把每一句都讀流利,再讀兩遍。
挑戰朗讀,啟發個性化理解,適時點撥:誰敢跟我比賽朗讀?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讀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現在就比對你們不公平。給你時間,試著理解,不動筆墨不讀書,把你的見解寫在書邊的空白處。(學生自讀自悟)交流自己的感悟,適時點撥:1 《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工作。2“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3討論:這首詩寫了拿幾種人?魯迅屬于哪種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提煉板書: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再做準備,比賽朗讀。
評價賞析,引導創作:你認為作者哪兒寫得好,值得你學習。試創作一句或一小節。 (交流展示)。
贈送詩歌:
某人
泰戈爾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們心中卻把你牢記。
你總是愛把自己隱匿,
我們的愛戴使你放射光輝。
你把發自心靈的光芒,
帶給那黑暗的東西。
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拜,
可是愛之神發現了你
《有的人》教學實錄 篇8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了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本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
2·通過讀,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3·把較難懂的內容(第三、第六、第七節)講清楚,講透徹。
教學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2·體會用詩講道理。
教學難點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且簧嗣瘢試缸鋈嗣竦吶B淼娜耍庵秩慫瀋桓創嬖諏耍塹乃枷耄裼雷と思洹#?
3·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為什么說“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課后題。
第3、4課時:理解對比的寫法,和本詩蘊含哲理。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節) (第2、3、4節) (第5、6、7節)
人生意義
(對比) (對比) (對比)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作家簡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國"五四"運動以來最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1949年全國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三、解題
“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贊美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系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贊美為主旋律的。這苜詩主要采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為歌頌與贊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四、導入
人都有生和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活著的人,有的活得崇高、偉大;有的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間題上,毛主席曾經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輕于鴻毛。”(舉例說明)
《有的人》這首詩以形象、凝練、通俗的語言寫了對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的態度和表現,抒發了作者由此而發的感受,以此來紀念魯迅以及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五、通讀課文
1·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理解課后題一: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說說這兩句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 “死”字的不同含義。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第一個 “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 “死”宇卻表達了作者的惋惜的懷念之情,第二個 "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 "活"宇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3·體會:“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啊,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申干、自我吹噓的丑態,對反動派迸行有力的諷刺;對于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么充分,把魯迅的形象寫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
4·體會: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把 "名字刻入石頭"的"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認為"刻入石頭"是萬全之法,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活力、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5·體會:“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騎”、“摔”、“ 垮”字分別說明什么?
(“騎”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而人民要推翻他們,打倒他們,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6·理解課后題二:
為什么說 “把名字刻人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又應當怎樣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遺臭萬年。"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末,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刻入”和“爛”是譏諷、嘲笑,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鞭撻、討伐;“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六、 課文分析
1·這首詩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三部分: 第1節是第一部分;第2、3、4節是第二部分;第5、6、7節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
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2·小結: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3·教師提間:這首詩所以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在人民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在于它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想一想,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將被人民所唾棄;而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則會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
4·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的,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題?
(因為詩人是"借著紀念魯迅這樣一個機會,用詩作為出口,抒發心中的 積憤"(臧克家語)。詩中不僅歌頌了偉大的戰士魯迅,而且熱情地贊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向著惡勢力沖鋒陷陣的革命戰士的崇高精神。同時,也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斗爭,從而深切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
5·這首詩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①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l小節中,前一個"活著"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著"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著",不過是行尸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 "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②對待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2一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B·"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C·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眾對兩種人態度的對比。
第5一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C·"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A·"永遠記住他";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6·課后題五:
毛澤東同志稱贊魯迅“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力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重的小草”,而這首詩卻說魯迅“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應該怎樣理解?
(毛澤東同志所說的"小草"與這首詩里所說的"野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沒有堅定立場的騎墻派,后者指愿與舊社會同歸于盡,一起被革命烈火燒掉,為革命斗爭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魯迅說,"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這黑暗的社會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先生以徹底革命的英雄氣概,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七、教學小結
八、布置作業
課后題六
《有的人》教學實錄 篇9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了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本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
2·通過讀,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3·把較難懂的內容(第三、第六、第七節)講清楚,講透徹。
教學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2·體會用詩講道理。
教學難點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3·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為什么說“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課后題。
第3、4課時:理解對比的寫法,和本詩蘊含哲理。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節) (第2、3、4節) (第5、6、7節)
人生意義
(對比) (對比) (對比)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作家簡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國"五四"運動以來最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1949年全國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三、解題
“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贊美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系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贊美為主旋律的。這苜詩主要采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為歌頌與贊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四、導入
人都有生和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活著的人,有的活得崇高、偉大;有的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間題上,毛主席曾經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輕于鴻毛。”(舉例說明)
《有的人》這首詩以形象、凝練、通俗的語言寫了對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的態度和表現,抒發了作者由此而發的感受,以此來紀念魯迅以及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五、通讀課文
1·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理解課后題一: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說說這兩句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 “死”字的不同含義。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第一個 “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 “死”宇卻表達了作者的惋惜的懷念之情,第二個 "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 "活"宇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3·體會:“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啊,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申干、自我吹噓的丑態,對反動派迸行有力的諷刺;對于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么充分,把魯迅的形象寫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
4·體會: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把 "名字刻入石頭"的"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認為"刻入石頭"是萬全之法,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活力、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5·體會:“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騎”、“摔”、“ 垮”字分別說明什么?
(“騎”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而人民要推翻他們,打倒他們,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6·理解課后題二:
為什么說 “把名字刻人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又應當怎樣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遺臭萬年。"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末,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刻入”和“爛”是譏諷、嘲笑,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鞭撻、討伐;“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六、 課文分析
1·這首詩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三部分: 第1節是第一部分;第2、3、4節是第二部分;第5、6、7節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
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2·小結: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3·教師提間:這首詩所以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在人民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在于它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想一想,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將被人民所唾棄;而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則會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
4·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的,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題?
(因為詩人是"借著紀念魯迅這樣一個機會,用詩作為出口,抒發心中的 積憤"(臧克家語)。詩中不僅歌頌了偉大的戰士魯迅,而且熱情地贊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向著惡勢力沖鋒陷陣的革命戰士的崇高精神。同時,也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斗爭,從而深切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
5·這首詩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①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l小節中,前一個"活著"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著"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著",不過是行尸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 "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②對待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2一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B·"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C·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眾對兩種人態度的對比。
第5一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C·"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A·"永遠記住他";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6·課后題五:
毛澤東同志稱贊魯迅“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力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重的小草”,而這首詩卻說魯迅“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應該怎樣理解?
(毛澤東同志所說的"小草"與這首詩里所說的"野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沒有堅定立場的騎墻派,后者指愿與舊社會同歸于盡,一起被革命烈火燒掉,為革命斗爭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魯迅說,"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這黑暗的社會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先生以徹底革命的英雄氣概,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七、教學小結
八、布置作業
課后題六
《有的人》教學實錄 篇10
教材簡析:
《有的人》是人教課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有的人》。本單元主題是“走近魯迅”。有四篇課文,分別是《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這首詩是著名詩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參加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紀念活動時所作。詩歌對比強烈、形象鮮明、語言樸素、節奏明快。
設計理念:
詩歌是一種美,而美的傳遞方式應該是一種熏染而不是一種解析。小學詩歌教學“重意義、輕審美、重教化、輕藝術”的現狀不能不說是當今小學詩歌教學的誤區。我認為小學詩歌的教學不應該單單停留在詞句的分析和詩句的理解上,而是通過誦讀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魅力,產生親近詩歌的欲望。這樣就讓詩歌教學的課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賞。老師自始至終釋放著自己的詩情去召喚學生的詩情,引領學生走在親近詩歌的道路上。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了解為多數人活著的人將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對照的寫作手法,體會運用這種寫法的好處。
3、初步欣賞詩歌,對現代詩充滿興趣。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這幾天我們一直在認識一位偉人,他就是魯迅。那么在同學們的眼睛里,魯迅是什么樣的人呢?幾十年來,魯迅精神依然在激勵著我們前行,著名詩人臧克家在1949年魯迅逝世十三周年紀念活動時感慨萬千,揮筆寫下了經典詩篇《有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二.初讀詩歌
1、讀熟讀通順
a、自由讀課文,讀正確。
b、指名讀正音。
c、指名讀課文。
d、齊讀。
2、讀出詩歌的節奏美、音樂美
a、老師范讀兩個小節。
b、指名讀。
3、有表情的讀詩歌
a、再指名讀。
b、齊讀詩歌。
三、欣賞詩歌
請同學們在默讀這首詩,看看它有什么特點?
教學預設:
學生可能會發現這首詩歌對比、對照的寫作方法,以及文章總分的結構特點。順學而導,學生體會到什么老師就隨著學生的學習而進行教學。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對比和對照比較好發現,總分的結構特點就比較難以找到,需要老師的引導點撥。
1、發現對比的特點。
a、指名發言,老師總結:像這樣一反一正的的寫作方法叫“對比”
b、在這首詩中,只有這一個小節是對比著寫的嗎?還有哪些小節也是這樣對比著寫的。
c、師生對比著讀。
2、發現對照的特點。
除此以外,你還有什么發現嗎?再放眼全篇看一看。
a、指名發言
b、老師總結:只要前面234小節寫到的,后面在567小節都有照應。這樣的的寫作方法叫“對照”
c、男女生對照著讀。
3、總分寫法的體會
a、我相信同學們還會有新的發現。
b、指名發言老師相機板書:活 死
c、哪些人是活著但是他已經死了?用詩里面的句子來回答。老師引誦:騎在人民頭上的,學生接------;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是什么詞呢?
d、哪些人死了他還活著?我們說這些人是雖死猶生。
e、小結。
f、齊讀。
四、品味詩歌
1、尋找魯迅的影子。
a、這首詩還有一個副標題。(完成板書——紀念魯迅有感。)你從哪些句子看到了魯迅先生的影子?
b、學生默讀批畫,老師巡視指導。
c、指名發言。
d、 課件出示,引導體會。
2品味“有感”。
a、作者僅僅在謳歌贊美魯迅先生嗎?還在贊美誰呢?
b、你想到了那些雖死猶生的人呢?
c、指名學生發言。
五、總結引領。
同學們,今天我們又一次感受了詩歌的魅力。有人說,走進詩歌就是走進了一個靈動的世界,每一個想讓自己變得聰明靈秀的孩子,都應該親近詩歌。叩響詩歌的大門。悄悄地告訴你,下一個單元就是“輕叩詩歌的大門”。在那里你將會讀到更多更好的詩歌,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喜歡的。
《有的人》教學實錄 篇11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品味詩句語言,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學習過程:
一、預習:
1、朗讀詩歌(注意讀音、節奏、停頓、語氣、語調和感情)
(1)正音
摔垮不朽臧克家
(2)辨形
藏跨摔
臧垮蟀
(3)辨音
數更惡
(4)解釋
不朽:
抬舉:
俯:
尸首:
(5)朗讀示例: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狂妄、輕浮)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莊重、崇敬)
(說明:/表示停頓,表示重音,-----表示拖音,表示曲折升調,表示降調。)
2、了解魯迅的《自嘲》詩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國民黨的天下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工作。
3、了解魯迅在散文詩集《野草》的《題辭》里的話語:(原話見書下注釋)
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4、了解作者
臧克家(1905年生),現代著名詩人,山東諸城人。193O年考入青島大學,得到聞一多先生直接幫助和鼓勵,更熱衷于新詩創作,和陳夢家同為聞一多先生培養出來的詩人,被人稱為“聞門二家”。他1932年開始發表新詩,1933年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烙印》。1934年出版反映城市工人生活的詩集《罪惡的手》。抗日戰爭爆發后,訪問戰地有五年之久,寫下《從軍集》《泥淖集》灘上吟》等詩集。1942年去重慶,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接著出版了詩集《泥土的歌》和長詩《古樹的花朵》。抗戰勝利后,到上海主編《文訊》月刊,先后出版諷刺詩《寶貝兒》《生命的零度》,小說集《掛紅》等。1948年因受國民黨當局逼迫逃至香港。1949年來到北京,先后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詩刊》主編等職務。出版詩集《春風集》《一顆新星》《凱旋》《歡呼集》,長詩《李大釗》,還寫了《學詩斷想》等論詩著作。文革后,仍有詩作不斷發表。他的早期詩作《老馬》《老哥哥》》春鳥》,解放初的詩作《有的人》,都是臉炙人口的名篇。
5、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1949年11月1日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寫的,1949年,臧克家來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勝利了的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臧克家親身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并去瞻仰了魯迅故居,看到了魯迅文章中提到過的“棗樹”、“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滿了對魯迅的思念和崇敬,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
二、課堂學習:
1、導入: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于鴻毛。”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讓我們共同分享。
人都有生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有的人活得崇高、偉大;有的人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問題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哪個同學能舉出這兩方面的例子?
2、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1)自由、大聲地朗誦;
(2)自由談朗讀感受(初步體會詩人的愛與憎,頌揚與鞭斥等情感);
(3)互評同伴的朗讀。(注意從讀音、節奏、停頓和感情方面去評價)
(4)把握主要內容,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分清詩歌的結構層次。
3、自主研讀、自主體會(自主閱讀體會,書上圈點批注。)
(1)看看哪些詩句清楚地體現出是對魯迅先生的紀念?詩人為什么不明白點出魯迅的名字?
(2)既然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先生,為什么標題不是“紀念魯迅先生”,“魯迅贊”、“魯迅頌”之類,而是“有的人”?
(3)全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4、小組內討論交流,班內展示,互相評價。(沒有發言的同學要學會傾聽,發言的同學在回答問題時要適時朗讀,要求讀出語氣,感情。)
5、精讀詩歌,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
(1)自由朗讀詩歌,注意體會每節詩歌中感情。
(2)每小組一名代表朗讀詩歌,讀出各節的真情實感。
(3)齊讀第一節,討論:
A、這節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怎樣理解?
B、兩個“有的人”分別指誰?
(4)自由讀第二、三、四節,邊讀邊獨立思考:
A、這三節,分別從哪三個方面寫兩種人的具體表現?
B、“把名字刻入石頭”是什么意思?
C、怎樣理解“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D、為什么“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思考后小組內討論明確,班內展示。)
(5)聽讀五、六、七節,邊聽邊獨立思考:
A、“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B、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思考后小組內討論明確,班內展示。)
(6)同桌對應朗讀第二----七節,分別讀出有的人的不同表現及相應結果。
(7)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沖突。這首詩每一小節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細讀詩歌,體會詩歌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的。
6、全班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7、探究:學習這首詩,我們悟出了什么道理?
(自主思考、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8、歸納主題:
9、比較閱讀(見探究練習三)
附:某人
泰戈爾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們心中卻把你牢記
你總是愛把自己隱匿
我們的愛戴使你發射光芒
你把發自心靈的光芒
帶給那黑暗的東西
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拜
可是愛之神發現了你
10、反饋矯正: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后,為____,懷著的情感而寫的。
b.題目不直接寫作“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C.用詩句填空。“有的人”在詩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歡一種人。魯迅屬于____一種人。
d.“紀念魯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詩中表達感慨用的表達方式是。
e.通篇采用手法,褒貶鮮明,但重在____。作者從魯迅生前____,故后____這兩點來表現他的偉大。
三、拓展
詩歌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卻不用“魯迅贊”或“紀念魯迅”為題,而是以“有的人”進行反復詠嘆。這首詩的前四節一連用了八個“有的人”,語言極為凝練。同學們能不能試著動筆寫一寫,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們具體化,將“有的人”替換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
小結:魯迅先生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復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寫下了《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其中有這樣一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附:反饋矯正答案:
(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對魯迅先生崇敬)
(課題更含蓄,便于對比突出主題,將魯迅精神加以提煉、引伸,讓讀者獲得深刻的教益。)
(最佳選擇是第二節中的2、4行。)
(引起、感受、感慨,議論)
(對比,贊頌,為人民奮斗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人民熱烈紀念他)
《有的人》教學實錄 篇12
【教學目標】
認識、理解本課出現的生字、生詞;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能力目標】
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情感目標】
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重難點突破】
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讀閱讀提示,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有的人
二、范讀與理解
1、整首詩歌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整首詩歌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節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節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節是第三部分。)
2、每部分寫的是什么內容?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的觀點。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情感主線。
三、朗讀與質疑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前一句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軀殼活著,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這是全詩提綱挈領的小節,抓住它品讀全文,就會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呵,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中干、自我吹噓的丑態,對反動派進行了有力的諷刺;對于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么充分,刻畫了魯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比喻魯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魯迅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題辭》里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寫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和愛戴的深厚感情。“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2)對詞語的理解。
①“有的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
②活: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二個“活”字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③死:第一個“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死”字表達了作者的惋惜和懷念之情。
④騎: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
⑤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動派,打倒反動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四、朗讀與感悟
1、聽詩歌朗誦錄音,學生可小聲跟讀,之后,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誦。
2、采取多種對比朗讀的形式,提升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
一是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的對比;二是第二小節和第五小節,第三小節和第六小節,第四小節和第七小節的對比朗讀;三是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朗讀。
3、感悟情感
(1) 在對詩句的理解中,在對詩的反復誦讀中體會詩句所蘊含的濃厚情感,并帶著這種濃厚的情感投入到更加深情的詩句誦讀中去。
(2)小結: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
五、寫法與拓展
1、這首詩在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嗎?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由于前面在理解詩意與有感情地誦讀中已經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
2、課后找找魯迅的散文詩《野草》讀一讀,加深對魯迅先生的認識。
《有的人》教學實錄 篇13
今天,兄弟學校的來搞聯誼活動,我應邀上了一節六年級略讀課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本組教材以“初識魯迅”為專題編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魯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就是不同的人寫魯迅的,這樣就使得魯迅這一人物形象顯得更加真實、豐滿、生動。《有的人》是詩人藏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詩人參觀了北京的魯迅故居。看了魯迅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地方,聯想到魯迅一生不懈的奮斗,詩人感慨地說:“人民的愛憎是分明的,對于為革命作出杰出貢獻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有的人》這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詩是最精妙的語言藝術,用最少的字詞,最簡練的結構,最優美的音韻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有無言之美,無盡之意。因此被譽為是“藝術中的藝術,文學中的文學”。詩中營造的意象與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教授這堂課,我的做法是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從這首詩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幾個方面去體味、理解。課前,我的確做了非常豐富的預設,但是在課堂上,學生依然不能突破難點——也就是用自己的話,說說兩類人的區別。
實際上,在教學中,我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我的朗讀指導來攻破難點。這也是我教學中的一個瓶頸。課后,我和學生交流,學生能夠理解,但是在課堂上的時候,他們不敢表達火無法表達。我怎樣去引導呢?這將是我工作的一個努力方向。
《有的人》教學實錄 篇14
教學設想:這首詩歌是臧克家為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僅僅是單純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有的人的對比闡揚了一種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重點難點:
1、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 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 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課時計劃: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2004年2月5日晚8時35分,著名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卻因病離開了人間。
(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 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 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 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和重音。(播放視頻文件)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燈片7)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學們還能說出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二、 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 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 思考問題:這一節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活”指肉體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活著;第一個“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個“死”軀體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規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淖勻蛔刺閹沒饈緞翁i賴慕縵薇渥齙賴碌摹⑸竺賴吶卸稀s謔牽械娜松此潰械娜慫蘭瓷u庠誑蒲鮮遣豢傷家櫚模諞帳跎先肥欽媸悼尚諾模徽飫鍇楦械囊蛩仄鹱啪齠ǖ淖饔謾?br> 2、 比較學習詩歌第二、三部分
(1)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思考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互相照應,2、3、4節分別照應5、6、7節。
(2) 這首詩使用了一種很典型的表現手法,那位同學看出是什么?這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2、3、4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5、6、7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
(3) 這幾節詩中有幾個句子出自魯迅先生的作品請同學們找出來并說說出自魯迅的哪一首詩?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野草 題詞》
作者借魯迅的詩來表現魯迅的高尚品質
(出示幻燈片9、8,齊讀)
(4) 這兩種人最后的結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b:(1)“永遠記住他”。(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3)“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三、 再次品讀詩歌
要求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四、 課內延伸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討論)
學生討論后明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的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紀念魯迅,那么把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者“紀念魯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擴大了詩歌的內涵,使得詩歌更具有普遍意義。
六、課內練習
閱讀泰戈爾的《某人》,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七、課后練習
上圖書館借閱或上網閱讀臧克家作品《老馬》、《罪惡的黑手》。
教后反思:
《有的人》教學實錄 篇15
這是個忙碌的一天,工作的繁雜加上身體的不適,今天的課堂呈現,有些沉悶,可我卻有些力不從心,該反思!
1.課堂沒有靈氣,沒有調控好,產生"怨氣",實屬不該!學生并不能理解老師的心境,下午第一節又正是犯困的時候,聽著無精打采,有力無力的讀書聲,老師該做什么?埋怨學生,顯然錯誤,然而,我的態度明顯不好,這種互為傳染的情緒在蔓延,只會是更加沉悶!本想帶著對資料袋的再識,激情導入學詩,環節還是在走,情感流動的缺乏,導致課堂靈氣的缺失,反思!
2.課堂缺乏信任,沒有調控好,產生"不知所措",這樣不好!環節的相扣,情感的相連,一旦老師的批評會引發中斷,一讀短詩,初步了解內容,二讀,提出詞句疑問,三讀,體會作者寫法,總結,理解本詩表達的情感,本可以進行得很流暢的,本可以留余時間練習的,雖也一步步走,但有些磕拌,只是被要求地聽與記,需要反思!
3.課堂缺少等待,沒有調控好,產生"急躁之氣",應該改正!周末作業不清楚的只是個別,當然是不好,但不能以點責面,課堂上不專注的要有技巧提醒,自己注意了這個,但對于拋出的問題,顯得急躁,總會不由連帶"牽連",學生發言不夠積極,要調整的是師生的狀態,越是急越是悶,欲速則不達啊!雖然一節課該講的講了,雖然課堂慢慢活躍起來,但課堂無端地催趕,莫名的躁氣應該改正!只有自己精彩才能有學生的精彩,只有課堂的精彩才是老師的精彩!是為記,在周一!
《有的人》教學實錄 篇16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采取多中對比朗讀的形式,讓學生熟讀成誦。
課前準備
課件:毛澤東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通過對本組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課件出示,老師朗讀或者指名讓學生朗誦):“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人們真的會忘記他嗎?事隔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詩,注意讀流暢。
2、指導學生讀出節奏。
3、指名讀,師生評議。
4、齊讀,注意讀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達
1、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讀。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交流,結合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對魯迅的了解以及課外收集的資料,談談理解和體會。(可以談難理解的詩句,可以說說詩句的深刻含義,也可以點評詩人的斟詞酌句藝術,還可以品評詩歌的表現手法)
3、集體交流學習心得,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4、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article/,朗讀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聯系實際,總結反思
1、談談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收獲和感受。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像魯迅先生一樣為人民服務的人,他們給了你怎樣的教育和啟迪?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
2、模仿本詩的格式寫作兩節小詩,寫作的對象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類人。
3、根據本單元小課題研究情況,辦一期手抄報:“走近魯迅”。
教學后記:在教學中,我將死的意義拓展為如何看待生死,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學習時,讓學生感受到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當這些孩子們平時熟知的語言和事例和課文聯系起來的時候,他們的思維也活躍起來,這樣一篇離孩子們很遠的文章一下子走進了孩子們的生活。
語文即生活,尤其是這樣一篇經典的文章,如果不把它的根深植在生活的土地里,它就會枯萎在學生的心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