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綜合能力訓練(精選13篇)
《有的人》綜合能力訓練 篇1
1.閱讀下列文字,判斷對“死書讀活人”解釋的對與錯,在對的括號里打“√”
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
①固定的書本內容可以讓人讀了變得靈活。
( )
②有思維有頭腦的人卻死板地、機械地去讀書。
( )
③無生命的書本讓有生命的人讀,會使人更有知識。
( )
2.聯系歷史和現實,寫一篇關于這首詩的讀后感。題目自擬(在課外練筆本上作)。
閱讀下面短詩,完成3-6題。
綠與丹
春天,綠的世界; 楓葉如丹,
秋天,丹的天地。 掛滿一樹,
綠,是①的顏色, 鋪滿一地。
綠,是②的顏色, 丹,是④的顏色,
又是③的顏色。 丹,是⑤的顏色,
到了夏季, 又是⑥的顏色。
綠變得更濃、更深。 綠與丹,
生命在蟬鳴蛙噪翕動, 打扮著天地,
生命在熾熱陰雨中爭斗。 為人間,
于是,涼風起天末, 演化出五色斑斕。
秋天到了。
3.給詩中①—⑥空缺處填上合理的詞語(只寫序號)。
a.收獲 b.播種 c.成功
d.希望 e.孕育著新生命 f.走向成熟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4.詩中加線的兩個句子富于形象化。“翕動”、“爭斗”說的是生命的________;“蟬鳴蛙噪”、“熾熱陰雨”說的是人生________。這加線句表達的主要含義是________。
5.如果給這首詩劃分兩部分,怎么分?請在文中用“||”線表示,并歸納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這首詩主要歌頌的是________(答案限3個字以內)。
參考答案
綜合能力訓練
1.① 2.(略) 3.①b②d③f④a⑤c⑥e 4.成長 經歷種種考驗 5.的顏色‖綠與丹。前一部分寫綠與丹,后一部分是總結。 6.生命
《有的人》綜合能力訓練 篇2
1.閱讀下列文字,判斷對“死書讀活人”解釋的對與錯,在對的括號里打“√”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①固定的書本內容可以讓人讀了變得靈活。( )②有思維有頭腦的人卻死板地、機械地去讀書。( )③無生命的書本讓有生命的人讀,會使人更有知識。( )2.聯系歷史和現實,寫一篇關于這首詩的讀后感。題目自擬(在課外練筆本上作)。閱讀下面短詩,完成3-6題。
綠與丹 春天,綠的世界;楓葉如丹,秋天,丹的天地。掛滿一樹,綠,是①的顏色,鋪滿一地。綠,是②的顏色,丹,是④的顏色,又是③的顏色。丹,是⑤的顏色,到了夏季,又是⑥的顏色。綠變得更濃、更深。綠與丹,生命在蟬鳴蛙噪翕動,打扮著天地,生命在熾熱陰雨中爭斗。為人間,于是,涼風起天末,演化出五色斑斕。秋天到了。
3.給詩中①—⑥空缺處填上合理的詞語(只寫序號)。a.收獲 b.播種 c.成功d.希望 e.孕育著新生命 f.走向成熟①( ) ②( ) ③( )④( ) ⑤( ) ⑥( )4.詩中加線的兩個句子富于形象化。“翕動”、“爭斗”說的是生命的________;“蟬鳴蛙噪”、“熾熱陰雨”說的是人生________。這加線句表達的主要含義是________。5.如果給這首詩劃分兩部分,怎么分?請在文中用“||”線表示,并歸納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這首詩主要歌頌的是________(答案限3個字以內)。 參考答案 綜合能力訓練1.① 2.(略) 3.①b②d③f④a⑤c⑥e 4.成長 經歷種種考驗 5.的顏色‖綠與丹。前一部分寫綠與丹,后一部分是總結。 6.生命
《有的人》綜合能力訓練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有的人》,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說課。
一、教材
本單元編選的5篇詩文均是勵志類,它們雖然時代不同,體裁不同,但它們的價值取向是相同的,我想,其目的是激勵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有的人》是詩人藏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詩人參觀了北京的魯迅故居。看了魯迅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地方,聯想到魯迅一生不懈的奮斗,詩人感慨地說:“人民的愛憎是分明的,對于為革命作出杰出貢獻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有的人》這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
二、教法
教授這堂課,我的做法是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從這首詩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幾個方面去體味、理解。
詩,是最精妙的語言藝術,用最少的字詞,最簡練的結構,最優美的音韻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有無言之美,無盡之意。因此被譽為是“藝術中的藝術,文學中的文學”。詩中營造的意象與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為了表明教師對詩的認識與理解,我拿當下網絡流行的“梨花”詩,與本詩對比,借以加強學生印象,并辯明是非。
三、學法
通過誦讀理解這首詩。“三分詩七分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教師點撥理解這首詩歌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并領會這首詩的主題。
四、教學程序
首先我們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然后提問同學有關魯迅的知識,重點介紹《自嘲》,從而引出這首詩《有的人》。教師配樂朗誦這首詩。同學們自讀,配樂誦讀。然后從詩歌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幾方面進行學習,并總結這首詩對比寫法。
我的說課內容結束,謝謝大家。
《有的人》綜合能力訓練 篇4
《有的人》教學反思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開頭一節,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并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教學之前我有些疑慮,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最后我決定通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這些人怎么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于是,我緊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我在朗讀指導中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系。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讀到“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閱讀鏈接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么?(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一元錢給他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牽著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教學過程中對小環節與細節的時間缺乏基本的預設,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由于時間設計的失誤,寫的訓練也就沒有時間給予落實。另外,教師主導下師生單向互動的時間過多,沒有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互動。這也影響了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一些學生陪著學習的狀態因此而產生。
《有的人》教學反思
《有的人》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所以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 “有的人”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全詩共七節。全詩熱情歌頌了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無情的鞭撻了反動統治者。詩歌在表達上的突出之點,是運用對比和反復的手法。
我安排一個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我的目標是希望能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作者對兩種人的不同感情,最后還能學習這首詩歌的對比手法,再寫一節(2句)。課前布置了預習和搜集相關資料。
上完課,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了反思。首先,老師們所肯定的優點原本是我所追求達到的效果,但還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孩子們比較緊張,在自主發現的環節,其實自主性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孩子們為什么緊張,其實可能是我自己不夠放松導致的,也有可能是讀的還不夠,不夠熟,所以還沒有達到水到渠成的地步,有點操之過急。
第二,設計的是非常流暢的過程,沒有給可能突發的事情預設時間,所以時間緊,知道按原計劃完不成的情況下,就做了一些舍棄,造成某些銜接的不夠自然。一是開頭導入對課題讀法的兩次糾正,二是對毛澤東評價魯迅的話的重復讀和指導,三是指名串讀課文時的指導超出了預計。這反應我備學生一塊做得還不夠。但同時我也想,真實的課堂才應該是我所追求的,所以沒有能銜接自然,就反應出我的應變能力還需要鍛煉,對課的設計應該有多個方案。
經過思考,我對教案進行再次修改。不貪多、貪全,求實,砍掉寫的一塊,將讀進行到底。讀出層次,讀出個性,讀出味道。
《有的人》教學反思
這首詩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雖然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地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有的人”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它指的是什么人?這些人怎么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系。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讀到“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閱讀鏈接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么?(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一元錢給他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讀指導中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最后,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輻射魯迅精神,讓學生學習魯迅,像他一樣關愛他人,熱愛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并呼吁學生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樂意為社會作貢獻。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牽著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我應該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運用學習講讀課文的方法獨立閱讀,理解文章,我再適當引導,讓學生體會、感悟課文,從而提升認識,升華情感,喚醒學生主體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讀書的主人。
《有的人》綜合能力訓練 篇5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本組的學習,你對魯迅有怎樣的印象呢?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他嗎?
(學生評價。)
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于鴻毛。”1036年 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 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讓我們共同分享。
二、初讀體會
1、自讀課文,讀熟讀通順:
你想給這首詩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嗎?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不要忽視一個字。
(檢查,評價。)
2、再讀:
僅僅準確就夠了嗎?還必須流暢:把每一句都讀流利,再讀兩遍。
3、你讀懂了什么?嘗試理解這樣幾個問題:
⑴ 詩歌前四節中每節有兩個“有的人”,前后兩個“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⑵ 首節兩個“活”與“死”有什么不一樣的含義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著,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著。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⑶ 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有怎樣的聯系?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有怎樣的聯系?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有怎樣的聯系?
三、聽錄音,朗讀
1、請同學們聽錄音。
2、請同學們評價一下,這個人讀得怎么樣?
(感情處理得比較好語速把握恰當、語氣語調抑揚頓挫、重音恰倒好處讀出了詩歌的層次等等 ,讀出了對前者的恨,對后者的愛……)
詩歌重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僅僅靠聽朗讀錄音是遠遠不夠的。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根據你對詩歌的理解,設計朗讀。
自由朗讀。
3、我們齊讀這首詩:
要想更好地誦讀,還必須深刻領悟詩歌內容。
下面,以各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研讀各小節,而后在班級交流心得。同學們如果能夠引述課外在網上或其他傳媒上獲取的紀念魯迅的文章、資料進行評點的話,就更好了。
四、討論、合作、交流
1、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這兩種人有什么不同的命運呢?
⑴ 理解課文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
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
幻燈補充《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國民黨的天下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工作。
⑵ 理解課文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
幻燈補充《野草·題辭》: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2、比人生觀,比價值觀:
學習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
師:妄想流芳百世的人,靈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卻極強,正像白居易所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對這兩種人的回報也一定是愛憎分明的。
3、小結:
魯迅先生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復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寫下了《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其中有這樣一句:“死的是肉體 /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五、有感情背誦
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魯迅先生: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讓我們懷著對魯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六、拓展
詩歌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卻不用“魯迅贊”或“紀念魯迅”為題,而是以“有的人”進行反復詠嘆。這首詩的前四節一連用了八個“有的人”,語言極為凝練。同學們能不能試著動筆寫一寫,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們具體化,將“有的人”替換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
七、互相交流
讓我們看看集體的智慧能產生怎樣的結晶。先請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說一句,不可以重復。
(同學或老師評點。)
【評點】
以讀代講,結合大量課程資源,結合本組所學課文,邊讀邊悟,體會詩歌內容的同時更加了解了魯迅為人。
《有的人》綜合能力訓練 篇6
要說好課,就必須寫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 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師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下面是一篇關于小學語文《有的人》說課稿范文,大家在寫說課稿的范文的時候,不妨多加參考。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有的人》,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說課。
一、教材
本單元編選的5篇詩文均是勵志類,它們雖然時代不同,體裁不同,但它們的價值取向是相同的,我想,其目的是激勵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有的人》是詩人藏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詩人參觀了北京的魯迅故居。看了魯迅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地方,聯想到魯迅一生不懈的奮斗,詩人感慨地說:“人民的愛憎是分明的,對于為革命作出杰出貢獻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有的人》這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
二、教法
教授這堂課,我的做法是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從這首詩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幾個方面去體味、理解。
詩,是最精妙的語言藝術,用最少的字詞,最簡練的結構,最優美的音韻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有無言之美,無盡之意。因此被譽為是“藝術中的藝術,文學中的文學”。詩中營造的意象與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為了表明教師對詩的認識與理解,我拿當下網絡流行的“梨花”詩,與本詩對比,借以加強學生印象,并辯明是非。
三、學法
通過誦讀理解這首詩。“三分詩七分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教師點撥理解這首詩歌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并領會這首詩的主題。
四、教學程序
首先我們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然后提問同學有關魯迅的知識,重點介紹《自嘲》,從而引出這首詩《有的人》。教師配樂朗誦這首詩。同學們自讀,配樂誦讀。然后從詩歌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幾方面進行學習,并總結這首詩對比寫法。
我的說課內容結束,謝謝大家。
教學反思:
這是一片略讀課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憎愛分明的感情,并懂得為人民服務的人將得到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
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時,先讓學生讀準,特別是對容易讀錯的“呵”字,進行正音。其次,本課的有感情朗讀詩歌是重點,學生對愛憎的感情朗讀的還不夠鮮明,知道要表達的感情,但讀不出來,這時教師應及時的做到范讀。
《有的人》綜合能力訓練 篇7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了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本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
2·通過讀,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3·把較難懂的內容(第三、第六、第七節)講清楚,講透徹。
教學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2·體會用詩講道理。
教學難點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3·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為什么說“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課后題。
第3、4課時:理解對比的寫法,和本詩蘊含哲理。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節) (第2、3、4節) (第5、6、7節)
人生意義
(對比) (對比) (對比)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作家簡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國\"五四\"運動以來最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1949年全國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三、解題
“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贊美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系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贊美為主旋律的。這苜詩主要采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為歌頌與贊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四、導入
人都有生和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活著的人,有的活得崇高、偉大;有的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間題上,毛主席曾經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輕于鴻毛。”(舉例說明)
《有的人》這首詩以形象、凝練、通俗的語言寫了對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的態度和表現,抒發了作者由此而發的感受,以此來紀念魯迅以及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五、通讀課文
1·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理解課后題一: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說說這兩句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 “死”字的不同含義。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第一個 “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 “死”宇卻表達了作者的惋惜的懷念之情,第二個 \"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 \"活\"宇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3·體會:“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啊,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申干、自我吹噓的丑態,對反動派迸行有力的諷刺;對于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么充分,把魯迅的形象寫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
4·體會: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把 \"名字刻入石頭\"的\"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認為\"刻入石頭\"是萬全之法,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活力、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5·體會:“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騎”、“摔”、“ 垮”字分別說明什么?
(“騎”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而人民要推翻他們,打倒他們,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6·理解課后題二:
為什么說 “把名字刻人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又應當怎樣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遺臭萬年。\"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末,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刻入”和“爛”是譏諷、嘲笑,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鞭撻、討伐;“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六、 課文分析
1·這首詩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三部分: 第1節是第一部分;第2、3、4節是第二部分;第5、6、7節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
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2·小結: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3·教師提間:這首詩所以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在人民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在于它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想一想,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將被人民所唾棄;而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則會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
4·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的,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題?
(因為詩人是\"借著紀念魯迅這樣一個機會,用詩作為出口,抒發心中的 積憤\"(臧克家語)。詩中不僅歌頌了偉大的戰士魯迅,而且熱情地贊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向著惡勢力沖鋒陷陣的革命戰士的崇高精神。同時,也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斗爭,從而深切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
5·這首詩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①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l小節中,前一個\"活著\"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著\"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著\",不過是行尸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 \"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②對待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2一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b·\"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c·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眾對兩種人態度的對比。
第5一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c·\"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a·\"永遠記住他\";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6·課后題五:
毛澤東同志稱贊魯迅“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力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重的小草”,而這首詩卻說魯迅“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應該怎樣理解?
(毛澤東同志所說的\"小草\"與這首詩里所說的\"野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沒有堅定立場的騎墻派,后者指愿與舊社會同歸于盡,一起被革命烈火燒掉,為革命斗爭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魯迅說,\"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這黑暗的社會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先生以徹底革命的英雄氣概,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七、教學小結
八、布置作業
課后題六
《有的人》綜合能力訓練 篇8
重點難點:
1、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 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 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課時計劃: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20xx年2月5日晚8時35分,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卻因病離開了人間。
(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 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 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 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和重音。(播放視頻文件)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燈片7)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不朽杰作。
同學們還能說出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血腥*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二、 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 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 思考問題:這一節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有的人》綜合能力訓練 篇9
上課,師生問好。
一、導入: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結識一位山東籍的詩人,他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的作者——"世紀詩翁"、"詩壇泰斗"--臧克家。(大屏幕展示詩人照片)
師:令人憾惋的是這樣一位清癯、剛毅、慈祥、和善的老人卻在03年舉國上下歡慶元宵佳節的時候,在華燈初上月掛中天的時候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師:同學們在課下了解了作者哪些情況?
二、反饋:生:交流。
三、板書課題。
師:也許許多人不知道這位著名的詩人曾獲首屆"中國詩人獎--終生成就獎。
更不知道他曾獲國際詩人筆會頒發的"中國當代詩魂金獎"。但是,很少有人不知道這位詩人曾寫過一首紀念魯迅的詩《有的人》,可以說《有的人》已經和臧克家先生的名字永遠的聯系在一起了,今天我們學習這首詩,來緬懷魯迅、緬懷臧克家,緬懷千千萬萬像他們這樣的人。 (板書課題:有的人)
四、指導朗讀;
師:學習這首詩,首先要有感情的朗讀;其次要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表達的哲理。
師:請同學們大聲朗讀這首詩,感受一下這首詩抒發的情感。
師:剛才,大家朗讀了這首詩,朗讀詩歌不同于朗讀小說和散文。想一想,怎樣才能把詩讀好?
生交流(感情、重音、停頓、語速)
師:我們來看第一小節,你來讀讀這一小節。(大屏幕展示第一小節。)
生1讀
師:你認為他讀的怎么樣?結合剛才同學們提到的幾個方面點評一下
生2:我認為他讀的太快了,語速應該再慢點,讀的沒有感情,再就是重音沒讀出來。
師:你認為哪些字需要做重音處理?
生2:我認為兩個"活"、兩個"死"應該重讀。
師:你認為重讀的理由是什么?說說你對這幾個字的理解?
生2:第一個"活"指肉體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永存;第一個"死"指靈魂腐朽,第二個"死"指失去生命。用相同的兩個字突出了兩種人不同的生與死,所以我認為這幾個字要做重音處理。
師:我們用著重號在下面作重音標記。你來試著讀一下。
(大屏幕展示有重音標記的詩句。)
生2讀。
師:還有一點你點評時沒有提到,但剛才的朗讀已經讀出來了。
生2:應該是停頓吧。
師:對,朗讀詩歌,只有讀出停頓,讀出節奏,才能體現詩歌優美、富于音樂性的特點,我們用"/"來表示詩歌的節奏。(大屏幕展示有節奏標記的詩句。)
你剛才讀的很有感情,跟大家說說,你讀前兩句時,心里是什么感覺?
生2:對這種人的鄙視。
師:讀后兩句的時候呢?
生2:對這種人非常敬仰。
師:我們可以在詩句旁邊作批注,用( )表示。(大屏幕展示帶批注的詩句。)
根據大屏幕上的朗讀標注,大家大聲的自由朗讀。
生讀。
師:讀詩還有一個技巧--句斷意連。詩節中的句子雖然一句句分開了,但語氣上是連貫的。比如第五小節,(大屏幕展示)我們用弧線來表示,就像樂譜中的連音符。聽老師讀這一小節。(教師范讀)同學們自己讀讀試試。
生自由朗讀。
師:讀詩要把握技巧,讀出感情。下面聽老師朗讀這首詩,朗讀不到位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來。(大屏幕展示全詩,教師示范朗讀。)
師:老師的朗讀有沒有不到位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來幫老師改正,不好意思說,那你讀的時候,把你認為欠缺的地方注意改正。請同學們模仿第一小節,邊讀邊根據自己的理解在課文中做一下朗讀標注。
生自由朗讀,做標注。
師:(大屏幕展示帶有朗讀標注的全詩。)請同學們根據大屏幕上的朗讀提示,對照你自己做的標注再讀讀。
生自由朗讀。
師:下面請同學們推薦咱們班里讀的最好的男同學和女同學來讀。(學生推薦)老師把這首詩打在了屏幕上,并做了簡單的分工,老師再教你們一招--如果你們覺得感情通過朗讀不足以表現,你想淋漓盡致的抒發自己的情感,還可以在朗讀時加上動作。可以開始了嗎?
男女生朗讀。
四、男女生領讀。
師:讀的真好,老師建議由他們兩個來領讀,臺下的男同學和女同學也展開朗讀比賽好嗎?注意大屏幕上的朗讀分工。(大屏幕展示全詩。)
學生領讀。
五、學習詩歌內容。
師:(學習什么)大家朗讀的很有感情,通過剛才的朗讀,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新的發現?可以是用的好的字、詞,可以是寫法、結構上的特點,可以是你對詩人的了解,可以是你對詩句的理解;還可以談一談你的困惑,把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跟大家一起交流。相鄰的同學可以小聲的切磋、交流一下。
學生自由交流。
師:準備好的同學可以發言了。
生1:我知道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師:你對魯迅的生平了解的很詳細。
生2:我發現這首詩是總分關系。第一節是"總",其余的六個小節是"分"。
師:這是結構上的特點。
生3:從剛才的領讀,我發現這首詩有前后照應的關系,女同學領起第二節,所有女同學接上第五小節;男同學領起第三節,所有男同學接上第六節。
師:通過剛才的朗讀分工,發現這首詩前后照應,你真是個有心人。
生4:我發現第2小節中的"騎"和"俯"這兩個詞用的好,"騎"寫出了反動統治者的作威作福,橫行霸道;"俯"寫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的形象。
師:這個同學從用詞的角度進行品味,理解的很到位。
生5:我發現"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是由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兩句詩演化而來的。
師:你怎么知道是由這兩句演化的?
生5:課下注釋上有。
師:讀書的時候,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問題,要善于借助文中的提示,課下的注釋,還可以借助工具書來查閱,這是一種立體讀書法。
生6:我發現第3節"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是由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演化而來。
師:你知道這句詩的意思嗎?
生6:比喻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
師:是的,魯迅在《野草》的《題辭》里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及喬木 "在別人時時刻刻想"不朽"時,魯迅卻為了革命的勝利,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這是多么高的思想境界呀!這首詩涉及到了魯迅先生的《自嘲》詩和《野草》詩集,你還知道魯迅先生有哪些著作?
生6:魯迅的作品還有《吶喊》、《彷徨》、《阿q正傳》、還有《狂人日記》。
師:魯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都是在反醒自己,解剖自己,為民族吶喊,為正義而呼,讀先生的文章,能促使我們反思自己,在警醒中洗滌我們的靈魂,老師建議大家課外多讀魯迅先生的文章。
生7:我發現這首詩采用了對比的手法
師:具體說說,哪些內容用到了對比?
生7:7個小節都用到了對比,把兩種人進行對比。
師:這兩種人在每個小節都有具體的對比,你能不能把兩種人具體對比的內容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在下面寫。
生寫。
師:跟大家說說你的板書思路。
生7:左側代表一種人,右側代表一種人,每小節都有鮮明的對比。
師:這個同學的板書思路非常清晰,同時也是一個很簡要的背誦提綱,幫助大家快速背誦。這首詩的主要特點是對比,在對比中表達哲理,如果我們分別用兩個詞語來概括這兩種人,哪兩個詞語最恰當?
生8:用"遺臭萬年"和"流芳千古"可以嗎?
師:這兩個詞語很恰當,對比非常鮮明。(教師板書。)
生9:我有一個問題,既然副題是紀念魯迅有感,為什么不直接歌頌魯迅,而寫"有的人"?并且還用另一種人來對比?
師:這個問題提的很有價值,哪位同學愿意解答
(教師提示:我們把"有的人"換成"魯迅",不用另一種人來對比,老師讀一下,同學們聽聽,有什么不同?師讀"魯迅死了/他還活著/魯迅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生10:改動后,詩的味道淡薄了,不含蓄了,歌頌的面也窄了。
師:是的,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寫,但又不單單歌魯迅,而是歌頌了象魯迅那樣千千萬萬的人,并且用另一種人與之對比,使歌頌的形象更加豐滿。
生11:我不明白,為什么"把名字刻在石頭上的,名字比尸首爛的更早。"?
師:哪位同學愿意解答這個問題?
生12:我認為這些人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無視人民的利益,遭到人民的唾罵,名字早就腐爛了。
師:舉個例子,誰是這樣的人?
生13:大奸臣秦檜,殘害忠良岳飛。
師:在杭州西湖對面有座岳王廟--
生13:我去過,秦檜和他的老婆就跪在岳王墓前面,人們用唾沫吐他們,當然這是不文明的行為。
師:里面還有一幅對聯,你知道嗎?
生13:是不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師:對,禍害忠臣的人,必將遭到人民的唾棄。誰能再舉個例子?
生14:胡長清、成克杰,他們身居高位,以權謀私,作威作福。
師:在金錢面前,他們出賣了自己的靈魂,成為國家的蛀蟲,人民的公敵。
生15:安徽省副省長王懷忠貪污巨款561萬以權謀私,利欲熏心,無惡不作,已被處死刑。
師:這些人生前用人民的錢為自己樹碑立篆,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橫行霸道,禍害百姓,他們只能遭到人民的唾棄,遺臭萬年,在他們沒死之前,名字早已經腐爛;相反,心里裝著人民的人,他們一心為民,不想讓人們記住他,可是人民卻把他們記在心里,他們的名字就是一座豐碑!誰是這樣的人呢?
生16:魯迅先生是這樣的人。
師:是的,魯迅先生盡管沒有在戰場上拼殺,但他用筆作刀槍,與反動派進行堅決的斗爭,他死后,人們把一面白色的旗幟蓋在他的遺體上,這面旗幟上寫著"民族魂"三個大字,人民群眾把先生看作我們民族的靈魂,毛澤東主席評價魯迅是"中國骨頭最硬的一個人",魯迅先生離開我們快70年了,但他的文章,他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生17:東北抗聯將領楊靖宇將軍也是這樣的人。楊靖宇將軍領導的抗日聯軍在東北戰場上與日軍進行殊死搏斗,日軍嚴密封鎖了幾個月,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他們又堅守了7天。抗聯將士們陣亡后,日軍用刺刀挑開楊將軍的腹部時,他們驚呆了,我們的將軍,吃的是襖中的棉絮,還有樹皮和野草。
師:現在,還有官員用7天的時間扯皮推委,揮霍浪費,而楊靖宇將軍卻靠著吃樹上的皮,地上的草,襖中的棉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與敵人進行殊死搏斗。這就是我們的將軍,連日本人都為之敬佩的將軍!
生18:周總理也是這樣的人。周總理身為國家總理,他沒有遺產,沒有子女,一心為民,一心為國,他逝世后,聯合國為他降半旗,十里長街站滿了為總理揮淚送行的人。
師:是的,古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為了接待來訪者,吃一頓飯三次把飯吐出來,而我們的總理在病榻上還心憂國事,"一次輸液六拔針"啊!總理逝世后,為他送行的人們,淚水把地毯都打濕了一米多。
還有臧克家先生,他用如椽之筆為正義而呼,為人民請命。即使在生活中,他活著也是為了別人活的更好。有一次,為了救助一位身患尿毒癥的女詩人,他捐款三千元,就在此前,臧克家老人為了給女兒治病剛賣掉一部心愛的藏書。他做這些事,不是為了讓人記住他。但是,在他的追悼會上,卻有許許多多從四面八方趕來自發為臧克家先生送行的人,甚至有許多是從未見過面的。一位從西安站了一個晚上趕來送別的中年人哭著說:"臧老在我的心中是一座豐碑,他的人品、詩品是那么高尚!"是呀,臧老的離去,天地都為之痛惜,但我們堅信,臧老還活著,活在我們的詩歌里,活在人們的思念中,活在人民的心里!年年元宵節,燈火闌珊處,明月清輝里,我們都會諦聽到他的聲音!讓我們懷著這樣的感情,為魯迅,為周總理,為臧克家,為千千萬萬個像他們這樣大寫的"人"獻上一曲頌歌--(板書"人")
( 在齊聲誦讀中下課。)
某人
泰戈爾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們心中卻把你牢記。
你總是愛把自己隱匿,
我們的愛戴使你放射光輝。
你把發自心靈的光芒,
帶給那黑暗的東西。
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拜,
可是愛之神發現了你
《有的人》綜合能力訓練 篇10
設計理念:
1 對教材的理解
《有的人》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所以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
“有的人”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
全詩共七節。全詩熱情歌頌了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無情的鞭撻了反動統治者。詩歌在表達上的突出之點,是運用對比和反復的手法。
2 學生學齡特點、心理特征分析
學生在學習經歷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觀,價值觀,有了自己的見解,善于圍繞一個問題深入探究,更喜歡充滿競爭,充滿挑戰的學習環境。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學習動機。
3 理念應用
(1)激發讀書動機
在教學中,以“比賽讀書”貫穿教學全過程,學生在準備活動中,“無為而為”地深究了教材;在活動中,理清思維,感悟教材。
(2)有效實現對話,發展語文素養
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深究文字的內涵;與同學的對話,完善自己的理解;與老師的對話,深化對情感的感知;與作者的對話,感悟表達意圖。
(3)多元評價,營造競爭合作的學習氛圍
生生互評,自我評價,師生評價,在多元的評價中,學生準確了解自己思維,知識,技能的水平。
(4)以讀代講,引導發表個人見解
有層次的組織讀書,由淺入深地感知教材,最終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詩歌內容,研讀語言文字內涵,感悟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培養傾聽他人見解的習慣,鍛煉發表個人見解的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讀。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及人民對待他們的不同態度,培養學生明確的是非觀和高尚的價值觀。
教學流程:
課前交流: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談話導入:六年的小學生活,讓我們從書本上認識了許多人格上偉大的人。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一個人嗎?(學生評價)這些偉大的人,都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于鴻毛。”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請大家看課題,本文課題與其他課題有什么不同。(介紹副標題)我很喜歡這首詩,讓我們共同分享。
初讀:你想給這首詩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嗎?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不要忽視一個字。 (檢查,評價,正音)
再讀:僅僅準確就夠了嗎?還必須流暢:把每一句都讀流利,再讀兩遍。
挑戰朗讀,啟發個性化理解,適時點撥:誰敢跟我比賽朗讀?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讀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現在就比對你們不公平。給你時間,試著理解,不動筆墨不讀書,把你的見解寫在書邊的空白處。(學生自讀自悟)交流自己的感悟,適時點撥:
1 《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工作。
2“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3討論:這首詩寫了拿幾種人?魯迅屬于哪種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提煉板書: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4再做準備,比賽朗讀。
評價賞析,引導創作:你認為作者哪兒寫得好,值得你學習。試創作一句或一小節。 (交流展示)。
《有的人》綜合能力訓練 篇11
賈存君
課前交流: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談話導入 :六年的小學生活,讓我們從書本上認識了許多人格上偉大的人。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一個人嗎?(學生評價)這些偉大的人,都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于鴻毛。”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我很喜歡這首詩,讓我們共同分享。
初讀:你想給這首詩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嗎?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不要忽視一個字。 (檢查,評價)
再讀:僅僅準確就夠了嗎?還必須流暢:把每一句都讀流利,再讀兩遍。
挑戰朗讀,啟發個性化理解,適時點撥:誰敢跟我比賽朗讀?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讀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現在就比對你們不公平。給你時間,試著理解,不動筆墨不讀書,把你的見解寫在書邊的空白處。(學生自讀自悟)交流自己的感悟,適時點撥:1 《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工作。2“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3討論:這首詩寫了拿幾種人?魯迅屬于哪種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提煉板書: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再做準備,比賽朗讀。
評價賞析,引導創作:你認為作者哪兒寫得好,值得你學習。試創作一句或一小節。 (交流展示)。
贈送詩歌:
某人
泰戈爾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們心中卻把你牢記。
你總是愛把自己隱匿,
我們的愛戴使你放射光輝。
你把發自心靈的光芒,
帶給那黑暗的東西。
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拜,
可是愛之神發現了你
《有的人》綜合能力訓練 篇12
【教學目的】
1.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2.學習對比寫法。
3.了解詩中的議論,認識詩歌哲理性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難點】對比寫法,詩中議論的作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指導:
1.摘錄臧克家《關于短詩〈右肘人〉》:
在舊社會里,我們看慣了這樣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鄉紳,殘害壓迫人民,壞事做 絕,罪孽深重,卻妄想“流芳百世”,到處豎起“澤被鄉梓”“德高望重”一類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為萬古不朽的“偉人”。
《有的人》寫于……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
2.看“學習重點”“預習提示”,明確學習本課的重點及內容。
3.讀課文(定條件的由男女生結合,兩人一組,每節詩由男讀1—2行,女讀3—4行,用 磁帶錄上音待評)
(二)課堂教學(以讀帶講)
l.導入 新課(可借鑒吳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為《革命烈士詩抄》題詞“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書課題,配樂,范讀全文(放錄音磁帶或教師朗讀。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抽讀課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師對朗讀速度、節奏、語調的諷刺與贊頌,情感的愛與憎予以指導)
4.預習檢測
(l)放兩組錄音作業 ,第一盤放1—4節,第二盤放—一7節,同學評。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后,為____,懷著的情感而寫的。 (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對魯迅先生崇敬)
b.題目不直接寫作“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課題更含蓄,便于對比突出主題,將魯迅精神加以提煉、引伸,讓讀者獲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詩句填空。“有的人”在詩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歡一種人。魯迅 屬于____一種人。 (最佳選擇是第二節中的2、4行。)
d.“紀念魯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詩中表達感慨用的表達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議論)
e.通篇采用手法,褒貶鮮明,但重在____。作者從魯迅生前____,故后____這兩點來表現 他的偉大。 (對比,贊頌,為人民奮斗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人民熱烈紀念他)
5.閱讀研討
(1)限時默讀。找出:哪些詩句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讀每節詩的后兩行)
(2)同桌互相聽讀。(針對以上問題互議,互談)
(3)表情朗讀。一人領全班合,齊讀上面板書的有關內容。(注意激發頌揚情感) 問: ①為什么說有的人死了還活著? ②誰以“野草”自比?有何含義?“地火”又指什么?“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 什么精神? ③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經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
(4)個別讀。(帶著下列問題)讀每一節詩的前兩行。 問;①詩中給我們刻畫了另一類鮮明的形象,與前一種人有強烈的反差,這叫什么寫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這首詩從哪幾方面把兩種人進行了對比?詩的2—4節同5—7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呼應 的? (學生搶答,教師歸納)
(5)讓男生(或女生)帶著譏諷、詛咒的語調朗讀以上 有關詩行。
(6)精讀2—4節,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問。 1.你怎樣理解活著的人已經死了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現實生活中的哪些 人? 2.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3.(展開聯想)請聯系中國近(現)代史,舉一例說明“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場如何? 再舉一例說明“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著的人”得到人民怎樣的擁戴和回報?
(7)背誦全詩。參看板書。
6.揣摩運用 (l)處理課堂練習第五題。 (2)第八題與第四題比較練習。 (3)第七題在課前或課后閱讀體會。不作講解。
《有的人》綜合能力訓練 篇13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3、初步感受本文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
學習重點:有感情朗讀。
學習難點:理解“野草”“牛馬”等詞語和含義深刻的句子。
學習過程:
課前【板題】
一、談話導入,入情入境[2分鐘]
師:大家知道魯迅嗎?你能用簡短的語言談一談你對魯迅先生的印象嗎?(1學生評價)
對,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都在為人民奔走吶喊。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XX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這首詩。今天,讓我們共同分享。二、初讀體會,整體感知[10分鐘] 1、自讀課文,讀熟讀通順。師:請大家打開課本,翻到92頁,輕聲自由讀課文。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不要忽視一個字。師巡視,相機指導,點撥:詩歌共有7小節2、你讀懂了什么?先談一談。嘗試理解這樣幾個問題【cai課件問題】: a、詩歌前四節中每節有兩個“有的人”,前后兩個“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第一節中兩個“活”與“死”有什么不一樣的含義呢?
師:前面的“活”是指人活著,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著。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有怎樣的聯系?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有怎樣的聯系?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有怎樣的聯系?
三、朗讀理解,理解朗讀[25分鐘]
1、師:同學們真會讀書,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朗讀,待會兒我請聽得最認真的同學來給老師點評。師范讀。
2、請同學們評價一下,我讀得怎么樣?【師引導總結板書 】
(感情處理得比較好語速把握恰當 語氣語調抑揚頓挫 重音恰倒好處讀出了詩歌的層次等等 讀出了對前者的恨,對后者的愛……)
師:詩歌重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僅僅靠聽老師朗讀是遠遠不夠的。
請同學們再自由練習朗讀這首詩,根據你對詩歌的理解,設計朗讀。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抽生展示讀,指導1人。
3、過渡:要想更好地誦讀,還必須深刻領悟詩歌內容。下面,我們一起來研讀各小節,請大家看屏幕——
(1)【cai課件出示第2小節】請女生讀課文第二小節,抽生談理解。師課件演示。
什么叫“當牛馬”?
【cai課件出示《自嘲》】師口述:這是魯迅先生的一首詩,題目叫作“自嘲”。請xx同學來為大家讀一讀——“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魯迅先生生活在解放前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的舊中國,反動派們成天使用暗殺、綁架、詆毀、封鎖等一系列卑劣的手段迫害革命先烈。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中,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斗爭,為人民勤懇工作。對敵人他橫眉冷對,但為了人民的利益,他卻愿意象老黃牛一樣,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正如他在自嘲這首詩中所寫的:“橫眉——,俯首——”師引讀。所以“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是贊美魯迅先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
生對讀第2小節。
(2)【cai課件出示第3小節】請男生讀課文第三小節,抽生談理解。師課件演示。“野草”是指什么?
【cai課件《野草—題辭》】師:這是魯迅先生為自己的散文集“野草”寫的序言,請xx同學來為大家讀一讀。生讀——“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師:在題詞中,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為了人民能夠活得更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生對讀第3小節。
(3)自由讀第4節,談自己的理解。(略)
(4)師:詩人在詩中以鮮明的對比手法,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我們感受到了嗎?能不能讀出來?請大家看課本,誰愿意為大家讀一讀?抽2人對讀2-4節,小組對讀2-4節。這兩種人有什么不同的命運呢?請大家看課本,齊讀5-7節。生讀。師:同學們讀的很有感情,你讀懂了什么?抽生交流。
師結:對,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對這兩種人的回報也一定是愛憎分明的。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人,作威作福,橫行霸道,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最終被正義的力量推翻。魯迅先生雖然已經逝世多年,但是他的精神永存。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為人民服務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請大家再讀一遍。要讀出對敵人的恨,對魯迅的愛。
齊讀:5——7節。
4、結合課件,升華情感,練習朗讀【cai課件】。
師: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魯迅先生: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讓我們懷著對魯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全體起立.
a、師生賽讀(師前,生后;師讀2-4節,生對5-7節);b生配樂齊聲誦讀。
四、拓展升華,品悟人生[5分鐘]
課件:在歲月的長河中,不同的人演繹著不同的人生,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孩子們學得很認真,為了獎勵大家,請同學們欣賞一個短片——【cai課件】大家看得很認真,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感受?請寫下來。寫,交流。
結:同學們寫得很精彩.現在老師把我最喜歡的一句名言送給你們,希望對你們的人生有所啟發——【cai課件】引讀——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致于因為虛度年華而痛悔,也不致于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奧斯特洛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