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第七框 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團結”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強調在追求共同理想目標的基礎上,公民通過弘揚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精神,形成各個行業、各個部門、各個單位、各個人群的凝聚力,最終匯集為全民族、全社會的凝聚力。
“友善”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友好、友誼、友情、善良、善意、與人為善等等。
“勤儉”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勤勞、勤奮、勤快、儉樸、節儉等等。
“自強”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自尊、自勉、自立,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敬業”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忠于職守、精益求精、德藝雙馨、遵守職業道德。
“奉獻”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克己為公、服務社會、助人為樂、造福于人。
“愛國”主要是規范公民與國家的關系;
“守法”是“愛國”規范的延伸,規范的也主要是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即把“守法”作為公民對國家的道德責任的“底線”;
“明禮”主要是規范公共場所的公共道德行為,文明禮貌是公民在公共場所應當遵守的最基礎的道德準則;
“誠信”主要也是規范公共關系中的道德行為,是對“明禮”規范的進一步深化和升華,即古人所說的“禮于外,誠于內”;
“團結”主要是規范公民與公民之間的道德關系,強調公民之間的親和力;
“友善”與“團結”是同一層次的道德規范,功能也是相類似的,但更加注重公民個人之間的親善關系;
“勤儉”主要是對公民個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勤儉的道德素質更多地在公民個人的行為中表現出來;
“自強”主要也是對公民個人的道德素質提出要求,與“勤儉”是同一層次的道德準則;
“敬業”主要是規范公民與職業的道德關系;
“奉獻”主要是規范公民與社會的道德關系,并引申出公民對待他人的道德責任。
2)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板書)
鞏固總結
我國公眾科學素養基本現狀
XX年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1.4%(每千人中有14人具備基本公眾科學素養),比1996年的0.2%提高了1.2個百分點。在過去的5年間,平均每年增長0.24個百分點。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眾在性別、職業、學歷、年齡、城鄉、經濟發展區域的分布上存在較大的差異。
不同性別公眾基本科學素養水平存在明顯差異。男性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1.7%,女性為0.98%。
不同職業群體基本科學素養水平參差不齊。學生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最高,達11.42%;其次是專業技術人員,達6.29%;排列第三的是商業工作人員(5.81%)、辦事人員(4.70%)、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4.55%);排列第四的是服務性工作人員(1.03%)離退休人員(0.87%)、個體勞動者(0.55%)、工交企業工人(0.52%)和城鎮待業人員(0.10%);排在最后的是農林牧漁勞動者(0.04%)、家務勞動者和喪失勞動能力者。
不同學歷公眾科學素養水平差異顯著。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越大。
不同年齡段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年齡越大,具備基本科學素養水平的比例越低。
城鄉差異非常突出。城市居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3.1%,農村居民為0.4%。
我國公眾科學素養水平在不同經濟發展地區差異也非常明顯。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由東向西逐步下降:東部地區為2.30%,中部地區為0.85%,西部地區為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