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教案(精選14篇)
科學課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1、空氣無處不在,它既看不見,有摸不著。空氣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呢?這種物質有什么性質呢?它和我們生活有什么關系?本單元就是通過觀察、實驗、收集資料等多種學習方式,讓學生了解和認識空氣的性質與用途,了解生命之源,初步形成愛護空氣環境的意識。
2、本節課我從證明空氣存在的活動入手,讓學生利用各種感覺器官了解“空氣在哪里?”通過“捕捉空氣”和“轉空氣”的過程,在體會科學探究過程的同時,認識空氣具有占據空間和可以流動的性質。
學情分析
1.空氣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從與學生的談話當中了解到學生已經對空氣的概念比較熟悉,它的一些性質也略知一二。同時他們又喜歡動手操作,喜歡實驗,這樣我設計實驗將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吸引力,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2.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對空氣有一定的認識,但實驗的操作性不高,對問題的探究深度不夠,所以該課時的教學應以引導為主,實驗為重
3.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一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去探究空氣的質量。
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方法證明空氣的.存在。
2、通過觀察、實驗等探究活動,了解空氣的性質及應用。
3、從已有的經驗入手,并運用對比的方法,進一步認識空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觀察、體會空氣的存在,了解空氣的性質和應用。
教學難點: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空氣的存在,并用簡單的方法來證明,探究空氣的性質。
科學課教案 篇2
一、創設情境
師:小時候我們的食物是母乳,是媽媽的乳汁哺育我們的身體成長。現在,我們的身體越長越高,活動量也越來越大,母乳已經不能滿足我們對營養的需求,我們開始吃各種各樣的食物。
師: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天的食物。(板書:一天的食物)
師:同學們,要探究一天的食物,首先需要我們做的是什么?
生:記錄一天的食物。
師:怎樣記錄呢?
生:按一日三餐來記錄。
師:老師給大家提出了具體的記錄要求,請看大屏幕。(出示CAI:記錄一天的食物)
師:請大家一起閱讀要求的。
生:1.思考記錄的方法。
2.按思考的方法進行記錄。
3.交流,記錄:
★一天中你吃了多少種食物?
★吃得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每餐都吃的有哪些?
師:在第三點上,老師作個說明(每個同學獨立的統計出一天所吃的食物的數量,從記錄中發動吃得最多的食物和每餐都吃的食物。當你記錄完整后,把你的結果向小組長匯報)。
師:同學們,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二、記錄一天的食物
師:好,以上周星期天為例,請同學們按要求進行記錄活動。給大家8—10分鐘時間。
(評:根據我校寄宿制的特點,我選擇了以星期天為例讓同學們進行記錄,這樣學生在記錄中肯定會出現很多疑問,比如零食算不算,飲料算不算等,但這正是我期待的結果。)
提示:在記錄過程中,如果有個別同學不清楚的,請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并按要求逐一完成記錄活動。
教師巡視。
師:下面開始匯報。(出示實物投影---全班的食物統計表)
生:(第一小組)我們小組共吃了119種,最多的吃了21種,最少的吃了19種,平均吃了17種。每餐吃的食物有米飯,吃得最多的食物有肉,米飯。報告完畢。
生:(第二小組)我們小組共吃了85種,最多的15種,最少的8種,平均吃了12種。每餐吃的有米飯,吃得最多的也是米飯。報告完畢。
生:(第三小組)我們小組共吃了82種,最多的吃了14種,最少的6種,平均吃了12種。每餐吃的是米飯,吃得最多的是肉。
生:(第四小組)我們小組共吃了130種,最多4種,最少5種,平均每人每天吃16種食物。每餐都吃的是米飯,吃得最多的是米飯和肉。
(針對第四小組的匯報,不少同學在下面議論,還有同學直接提出了疑問。)
師:請再把你們小組吃得最多的數量和最少的數量匯報一遍。
(第四小組的同學還未回過神,第五小組就開始匯報了。)
(評:同學們發出了疑問,不但說明學生在認真傾聽,而且還在動腦思考。)
生:(第五小組)我們組共吃了77種,最多的種,最少的種,平均種。最多的是米飯和肉,每餐都吃的是米飯。
生:(第六小組)我們組共吃了127種,最多的吃了21種,最少的是13種,平均吃16種,吃得最多的是米飯,每餐都吃的是米飯和肉。
師:請看統計表,根據我們每個組每天吃食物的平均數量,估算出我們班平均每天吃多少種食物?
生:12種~14種。
師:請再看統計表,每天吃得最多的吃了多少種食物?
生:是第一組和第六組,都吃了21種。
師好,請這兩組的吃得最多數量的同學匯報。
生:略。
師:請同學們看第四組的數據統計,你們有什么疑問嗎?
生:有啊!
生:他們組的最多的是4種,最少的是5種。
師:這說明了什么?
生:他們小組的合作學習不認真!
師:第四組的同學找找原因。
師:請同學們再通過比較,吃得最少的是哪個組的?多少種?
生:匯報(略)。
(評:我只選取了最多和最少的數量的同學進行了匯報,來處理記錄中同學們出現的疑問。對于第四組的數據,其實在剛匯報過程中我就進行了及時的追問,但匯報的同學沒及時發現他們在記錄過程中出現的疏忽,所以我就放在這里了。)
三、給食物分類
師:這么多的食物,我們能給食物分類嗎?分類在原來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經驗,比如在第一單元《電》的學習中,我們就給絕緣體和導體分類,
師:今天我們給事物進行分類,怎樣分類呢?
生:可以從食物的顏色來進行分類。
生:可以從味道來進行分類。
生:可以按營養來分類。
師:好,無論從顏色,味道等來分,這些都是我們給食物分類的方法。我們按一定的標準來給食物分類。請看大屏幕,出示具體的要求。
師:請同學們閱讀要求。(給食物分類)
生:1.確定按什么標準給食物分類。
2.按確定的標準標準進行分類。
師:以每個小組記錄的星期天的食物,按你們小組確定的方法進行分類,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分類活動開始。
師:匯報。(先匯報出分類標準,再舉例)師板書/
生:(第一小組)我們是按葷食,素食來分的。
生:(第二小組)我們也是按葷食和素食來分的。
生:(第三小組)我們是按味道來分的。
生:(第四小組)我們也是按葷食和素食來分的。
生:(第五小組)同第四小組。
生:(第六小組)我們也是按葷食和素食來分的,
師:老師在巡視的時候,看你們小組還還按另外的一種標準進行了分類的嗎?
生:是,我們還按喜歡和不喜歡進行了分類。
師:我們來看看這些分類方法是否恰當,是否完善?
師:我們就先聽聽第六組同學的意見,好嗎?
生:我認為不完善。比如我舉一種食物,肥腸粉,有的同學喜歡吃,有的同學不喜歡吃,這就很容易造成矛盾。
師:因為個人的口味不同,不能明確的把某種食物歸為喜歡吃的或不喜歡吃的,是根據各人的喜好,對嗎!
生:對,所以我覺得這種分法不完善。
師:好,我們再看其他四個組都是按葷食和素食來分的,我們看看第三組按味道來分,這種分法又是否完善呢?
生:我們分了甜味,咸味和辣味。
師:好,請同學們思考,他們的這種分法是否完善?你們有什么疑問提出?
生:我認為熱狗不該分在辣的這一類。
師:這是以為在熱狗上加了辣椒。這樣就會改變他的味道了。
師:夏天到了,我們每天都得攝入大量的水。水是什么味道的呢?
生:甜
生:酸
生:我們觀察過水,應該是沒顏色,沒味道。
師:我們通常攝入的純凈水是沒味道的.。
師:這種分法完善嗎?
生:還是不太合理!
師:我們再看其他四個組都是按葷食和素食來分的,請舉例。
生:火腿腸,蝦,牛肉等都是葷食;菠菜,黃瓜,土豆,豆芽是素食物。
師:火腿,蝦,牛肉都來源于哪里?
生:動物。
師:黃瓜,土豆呢?來源于哪里?
生:植物。
師:我們說,按葷食和素食給食物分類,是從食物的來源分類的。
師:老師再給大家介紹另一種分類方法,是按人們的生活習慣來分。比如:有的同學匯報的蔬菜,水果,面食,糧食,還有我們每天可口的菜肴,有各種各樣的調味品等。
師:這兩種分類方法是最常見的分法,也是相對較完善的分類方法。
四、分類方法的應用
拓展:我們看餐廳第六周的食譜(出示)
師:第一,二,三組按食物的來源進行分類;第四,五,六組的同學按人們的生活習慣進行分類。
學生活動,匯報。
生:我們這組來源于植物的食物有米飯,白菜,豆腐。還有豆芽;來自動物的有蒸排骨,甜椒肉絲,燒牛肉…。
師:像土豆燒牛肉,甜椒肉絲等,還能不能再細分?
生:能,土豆,甜椒是素食物,牛肉和肉絲是葷食。
師:我們再一起看看其他組的分類情況。
生:米飯,粥,饅頭是屬于糧食;牛奶,雞蛋屬于營養品;
師:不錯!從今天的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出,食物中蘊涵的學問豐富嗎?
生:豐富。
師:是的,比如我們分的植物類食物還可以分為哪些?動物類食物又可以分為哪些?這也是教材第39頁提出的討論題目,留給大家課后完成。
五、延伸
師:請同學們去留心我們學校餐廳的每周食譜,都是精心配制的營養餐。為什么說是科學,合理的營養餐呢?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是一日三餐,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卻吃出了疾病?這些都是和食物有關的話題。同學們可以去咨詢生活老師,也可以去查閱相關資料,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繼續進行有關食物的探究活動。
六、結束
師:今天的課就到這兒,下課!
科學課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知道聲音有輕有響,并能加以簡單區分。識字:“輕”、“響”。
2.在看看、聽聽、玩玩的過程中,探索不同事物在易拉罐里搖晃的不同聲音。
3.樂意參加常識探索活動,并學會在生活中主動探索。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二.活動準備
1.易拉罐若干,半數裝有釘子或者豆類,半數裝有紙或者小木棍。
2.“響”“輕”立式字卡各兩份。
3.錄有伴奏音樂的磁帶,錄音機。
三.活動過程
1.引題。教師直接出示四只易拉罐。并對其進行一定的解釋。
2.通過聽聽、看看來進行觀察。
、 教師搖一搖裝釘子的易拉罐,請幼兒說說聽到了什么聲音?(響)請幼兒對聲音進行模仿。
、 教師搖一搖裝紙的易拉罐,提問這是什么樣的聲音?(輕)
③ 教師展示“響”,“輕”字卡,并將兩只易拉罐分別放在相對應的位置。
④ 教師將另外兩只易拉罐分別搖一搖,結合幼兒的意見對其進行區分擺放。
、 開易拉罐。教師引導:“這些易拉罐里面到底裝的是什么呢?我們來看一看吧!”教師分別打開四個易拉罐,并把里面裝的東西倒出來,分別在幼兒面前進行進距離的觀察。
、 小結:這些東西都是不一樣的,他們放在易拉罐里面搖一搖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
3.通過親身操作進一步感知輕和響。
① 教師引導:老師這里有這么多的易拉罐,我一個人玩不了那么多,我請小朋友跟我一起來玩,好嗎?
② 教師提要求:在拿到易拉罐的時候不要隨便的搖,要先把易拉罐抱住,等到老師請小朋友們操作的時候才可以搖。小朋友搖一搖以后,聽聽這個聲音是輕的還是響的,是響的,就站在響字寶寶旁邊,是輕的,就站在輕字寶寶一邊。
③ 幼兒操作,找到相應的字寶寶并站在旁邊。
④ 教師檢查,糾正。
4.用易拉罐來給音樂配伴奏。
、 聽音樂一遍,區分響的一段和輕的一段。
、 幼兒和教師一起根據音樂輕響來給音樂伴奏。響的一段由拿響罐的小朋友搖,輕的一段由拿輕罐子的小朋友搖。
課后反思:
我班孩子剛入園不久、年齡偏小,對各項活動中的規則理解模模糊糊,有時還混淆不清。常常會出現該輕時不輕,該響時不響的情況。所以,僅從科學的領域體驗聲音的輕和響,對我班孩子來說沒有意義。我嘗試從社會領域切入,2幼兒的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為幼兒提供一個在最近發展區內的支架,幫助幼兒體驗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聲音,從而更加清晰地理解班內的各項活動規則。對于小班初期的孩子而言,如何才能有效地幫助其體驗聲音的輕和響呢?我的策略是:
1、巧用故事,體驗什么什么時候響。輕的情境是很難為人營造的,我想到了孩子都喜歡聽故事,所以創設了講故事的情境,巧妙地抓住了孩子想聽清故事內容的心理,聲音越說越輕,幫助孩子體驗輕的聲音有時會讓大家聽不清楚,從而理解一個人發言時聲音應該響亮。
2、聽真實的噪音,體驗什么時候該輕。傾聽一段真實情境中的雜吵聲,引導幼兒談感受:“你們能聽清楚他們在說什么嗎?為什么聽不清楚?”從而體驗在什么時候應該用輕輕的聲音。
3、在真實的的情境中發出輕響不同的聲音。教師創設不同的情境。使幼兒在實踐中體驗輕響不同的聲音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
科學課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各種復制的現象,感受復制方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2、嘗試簡單的復制方法,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活動準備:
1、橡皮泥、模具、泥工板。
2、恐龍平面圖、拷貝紙、鉛畫紙、復寫紙、印章、白紙。
3、彩紙、剪刀、小筐。
4、復印機、電腦、視頻轉換儀。
活動過程:
一、認識復制的現象。
1、出示小魚圖。
提問:“這是什么?老師還需要一張一樣的小魚圖,有什么辦法?”
2、示范使用復印機操作過程。
師:我就請復印機來幫忙?,一張一樣的小魚圖出來了。
3、:剛才老師操作的過程就叫復制。復制就是做一模一樣的東西!睆椭频姆椒ㄓ泻芏喾N,剛才老師用的是復印機來復制。
二、嘗試簡單的復制。
1、我還帶來了一些東西:恐龍圖、拷貝紙、復印紙用這些材料能不能來復制小恐龍呢?還有印章、模具,它們能用來復制嗎?請你們動手來試一試。
2、幼兒自由選擇,操作。
鼓勵先完成幼兒嘗試多種方法復制。
3、介紹復制情況。
。1)請個別幼兒來介紹是用什么材料,怎樣進行復制的?
師:請你介紹一下,是用什么材料,怎樣復制出這兩個東西的?
。2)請使用相同材料,不同方法幼兒來介紹。
師:有誰也用了這些材料,但不是用這種方法來復制的?
(3)請使用不同材料的幼兒來介紹復制方法。
師:你是用什么材料來復制的?請你也來介紹一下。
。4):原來這些東西都是可以用來復制的。
(請你們把東西都放回筐里。)
。ó斢變褐v到用復印紙等要講解一下操作的過程和要點。)
三、感知、探索快速復制的方法。
1、師:“5月12日,四川發生了大地震,現在那里的小朋友需要許多純凈的水,我們一起他們,好嗎?”
“你們每一個的筐里有一瓶水,我們要想辦法用最快的速度復制出更多的水。還有5分鐘,運送水的車子就要開了。小朋友要加油哦!
2、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快速復制。
提醒:廢紙放桶里。
3、介紹復制方法。
。1)師:“時間到,請小朋友數數復制了多少瓶水!
(2)請復制的最多幼兒來介紹一下是用什么方法進行復制的。
。3)請用不同方法進行復制的幼兒來介紹,比比哪一種方法好。如果同一種方法,想想為什么有多有少。(剪速度快慢)
4、:你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復制出這么多瓶水,四川的小朋友一定很感激你們。
四、了解復制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1、提問:“在我們平時的生活里,哪些地方也要用到復制的辦法?”
2、“復制的方法對人們有什么好處?”(方便、速度快)
延伸:了解電腦復制,結束活動
1、出示小兔圖!斑@是誰,小兔一個人覺得怎么樣?”“怎樣幫助她?”(復制的方法)“老師也小兔找它的好朋友吧!
2、.教師電腦復制小兔。
“原來電腦也是可以用來復制東西的,家里有電腦的小朋友回家也可以試一試,如果你們平時發現了不同的復制方法,再來告訴小朋友和老師,好嗎?”
科學課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幼兒能主動進行操作,感知、發現物體的膨脹現象。
2、學會比較觀察法,萌發對身邊科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活動準備
透明容器若干,水泡過的和沒泡過的黃豆,蘑菇、茶葉、木耳,溫水。
活動過程
幼兒觀察并了解物體膨脹現象。
出示用水泡過的黃豆和沒用水泡的黃豆,引導幼兒用比較的方法進行觀察。
教師:泡過和沒泡過的黃豆有什么區別?
幼兒自由選擇,動手操作,感知物體膨脹現象。
教師提供茶葉、干木耳、蘑菇及溫水。幼兒自由選擇進行實驗,觀察物體的膨脹現象并記錄。
引導幼兒說說它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用物體膨脹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鼓勵幼兒討論怎樣才能使癟的乒乓球鼓起來?怎樣讓苞米變成苞米花?
物體膨脹現象和我們生活的關系。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發現生活中哪些物體有膨脹的現象?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活動延伸
1、閱讀幼兒用書中的相關內容,指導幼兒按照書的提示做物體膨脹的試驗,并將實驗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2、日常活動滲透指導幼兒把黃豆(或其他豆)放人水中,進行連續觀察實驗,并指導幼兒做好觀察記錄。
區域活動
1、在自然角中投放透明容器若干,黃豆、麥桿、蝦片、玉米、蘑菇、茶葉、木耳適量。指導幼兒把黃豆放人有水的玻璃杯里,進行觀察并把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
家園共育
1、引導孩子發現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如熱脹冷縮等,并鼓勵孩子利用科學常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指導孩子了解并學習使用家中簡單的測量工具,如尺、溫度計等。
3、在“醫院”“商店’’等角色活動區放置溫度計、秤等,請幼兒在活動中操作應用。
4、指導幼兒借助各種物品進行測量,如用手測量桌子的長度等。
科學課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對探究水的興趣。
2、初步了解瓶內石子量的多少與小瓶在水中的沉浮之間的關系。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水、抹布、小玻璃瓶16個、清洗干凈的大桶8個(用以盛水)、小石子若干。
2、經驗準備:幼兒有多次玩水的經驗,已經感知并探索過水有浮力、會流動等基本特征。
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探索通過增減小瓶里的石子來改變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難點:讓幼兒理解小瓶里裝的石子多,就可以沉下去,反之則浮起來,進而讓幼兒理解如何讓浮著的小瓶沉下去,沉下去的小瓶浮起來。
活動過程: 1、通過提問引出話題,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教師:請幼兒猜一猜,把這個小空瓶放在水中會怎樣?是浮在水面上呢,還是沉到水底?(出示小玻璃瓶和裝水的大桶,幼兒進行猜測。)
教師:現在再請幼兒猜一猜:在小瓶里裝上石子放在水中小瓶會怎樣呢?
2、幼兒親自動手操作,通過不斷改變小瓶里石子的數量探索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1)教師交代實驗規則和注意事項。
①小玻璃瓶容易破碎,所以一定要輕拿輕放。
②每次打開瓶子裝完小石子后要將瓶蓋擰緊再放在水中。
、坌∈拥袅艘皶r撿起來。
、軆蓚幼兒共用一個大桶,水灑了要用抹布擦干凈。
(2)幼兒親自動手操作。
①幼兒將小空瓶放入水中,發現小空瓶是浮在水面上的,從而驗證了自己事先的猜想。
、谝龑в變禾剿魅绾螌⒏≡谒嫔系男】掌砍恋剿。
教師:我們在小瓶里裝些石子會怎樣呢?
幼兒:可能還在水面上。
幼兒:不一定,有可能會沉下去。
教師:你們的意見不一樣又怎么知道哪種方法正確呢?
幼兒:那我們試一試吧,看看怎么才能讓浮在水面上的小瓶沉下去?
幼兒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神情都非常專注,有的幼兒在小空瓶里裝滿了石子,放入水中,小瓶一下子沉入水底。有的幼兒只在小空瓶里裝了幾個石子,小瓶仍然浮在水面上。教師引導幼兒說說為什么在小瓶里裝了石子還漂在水面上。經過反復實驗、嘗試,最終每名幼兒獲得了成功體驗,都能在小瓶里裝入足夠的石子使小瓶沉入水底。
、圻M一步引導幼兒探索如何將沉入水底的小瓶再浮起來。
教師:現在小瓶里裝上石子都沉在水底了,我們還能讓它們再浮上水面來嗎?
幼兒再次操作、探索,大部分幼兒都意識到要讓小瓶浮在水面上就要把小瓶里面的石子拿出來一些。有的幼兒一下子拿出許多石子,瓶子里只剩一點,放入水中便獲得了成功。教師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引導獲得成功的幼兒再往小瓶里放進一些石子看能否還浮在水面上。有的幼兒只取出幾塊石子,將小瓶放進水中,還是沉在水底,但這些幼兒并不氣餒,繼續探索,一次次減少瓶子里的石子,反復實驗嘗試,最終讓小瓶浮在水面上。
、芤龑в變禾剿魅绾卧鰷p小瓶里石子讓小瓶處在水中間,既不沉到水底,也不浮在水面上。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知道了,在小瓶里裝上石子它能沉到水底,拿出一些石子它又能浮在水面上,那我們怎樣能讓小瓶懸浮在水中間呢?
幼兒的意見不一,有的幼兒說把小瓶里石子拿出一些,有的說應該再增加一些石子,于是幼兒又開始反復嘗試、操作。幼兒做實驗時非常認真,通過不斷增減瓶里的石子,甚至將大的石子換成小的或將小的換成大石子,探索如何使小瓶懸浮在水中。由于小瓶處在水中是一種懸浮狀態,這就要求物體的密度和水的密度是一樣的,所以這一實驗結果很難成功。
3、教師引導幼兒進行經驗分享。 (1)請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在實驗中是怎樣讓小瓶沉在水底、或浮在水面上的。
(2)引導幼兒討論:小瓶由浮變為沉或由沉變為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教師引導幼兒進行經驗總結:同樣大小的物體,越重就越容易下沉,越輕就越容易浮起來。
教師將幾個幼兒的實驗小瓶擺在前面的桌子上,并請幼兒將裝有小石子的小瓶按照由多到少進行排序。教師從多的開始拿逐一讓幼兒猜一猜放到水里會沉還是浮,開始幾名幼兒都異口同聲地回答:“沉下去!”幼兒答得都很正確。當取到中間的小瓶時,幼兒的猜測出現了分歧,有的說是“浮”,有的說是“沉”。當第一個出現浮起來的小瓶時,有的幼兒馬上說出了以后幾個小瓶都是浮上來的。
教師:“為什么你們認為以后幾個小瓶都會浮在水面上呢?”
幼兒:“因為小瓶越往后就越輕,小瓶中裝小石子多了就重,小瓶就沉下去;石子少就輕,就會浮在水上。”
4、活動延伸。 請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沉浮實驗,探索在小瓶中裝上其他東西怎樣讓它浮在水面上、沉入水底或懸浮于水中。
科學課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
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
制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制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 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物質 糖 鹽 味精
記憶中
放大鏡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借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于晶體
交流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于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制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么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著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制作鹽的晶體。
2、制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燈慢慢烘干。待水分蒸發后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里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嗎?參考第9頁的方法,課外嘗試制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
固體
科學課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了解車軸的名稱和用途。
2、喜愛實驗操作,愿意發表自己的見解。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組合玩具車若干輛,汽車模型若干;
2.圓形硬紙卡人手兩張,木棍或牙簽、橡皮泥若干。
【活動過程】
一、玩一玩,找一找,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師:你們自己選一件玩具,玩一玩,看一看,找一找,在玩具上找一件神奇的東西,它可以連接車輪使汽車平穩地向前開動,它是什么呢?
(幼1:是輪胎)
(幼2:是車子里的方向盤)
(幼3:是里面的發動機)
(幼4:是輪胎里面的棍子)
師:到底是什么神奇的東西呢?老師先不告訴你們,先看老師手上的車子。
(評析:活動的導入部分通過老師富有懸念的提問,將幼兒引入自發的探究環節中。本環節中,孩子始終帶著問題在玩樂。通過自己不斷的動手操作,答案在慢慢揭曉中。)
二、觀察老師的組合玩具車,初步了解車軸的作用。
(一)師:老師這里有一個汽車,它缺了什么呢?(車輪)
把車輪放上去就能開動嗎?(老師把四個車輪“放”到車身上去,松開手滾動,車輪四散滾開)
為什么有了車輪它還不能平穩地向前開動?
(幼1:因為它沒裝好)
(幼2:車輪沒有連起來)
(幼3:中間少了一根連起來的棍子)
(二)師:車輪怎樣才可以連起來,讓它平穩地向前滾呢?
(請一個幼兒上前和老師一起將車輪用車軸相連并拼裝到車身上去,拼接好后開一開,滾一滾)
現在玩具車可以開給你開給我,老師用什么東西把兩個輪子連起來,讓它不散開,能平穩地向前滾動的呢?它叫什么名字呢?它究竟有什么奇妙的作用?
(三)學習“車軸”的名稱,了解車軸連接車輪,促進車子平穩前行的作用。
(評析:本環節的三個部分是不斷遞進的。在本環節中,通過老師不斷地拋出“問題包袱”,使幼兒關注到連接車輪的車軸,以及它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操作實驗和討論交流。
(一)實驗
師:車軸到底有沒有那么大的作用,讓車子平穩地前進,我們用圓紙板做車輪,牙簽做車軸做個實驗好嗎?
實驗1:滾動一塊圓紙板,觀察滾動的情形。
實驗2:用牙簽將兩圓心相連后滾動,觀察滾動的情形。
(二)討論和交流:
師:一塊圓紙板滾動是怎樣呢?兩塊圓紙板用牙簽連起來又是怎樣滾動的呢?
(幼1:我滾一個小車輪的時候,滾不起來,兩個連起來就好滾了)
(幼2:一個車輪滾一會兒就倒了,兩個車輪連起來可以一直滾)
(幼3:一個紙板滾得不平衡,兩個串起來就平衡了)
師:哪種方法可以使車輪平穩地向前滾動呢?為什么呢?
(幼兒自由發表見解)
總結:圓紙板有了牙簽相連所以能平穩地向前滾動,所以車輪是因為有車軸相連才可以平穩地前進。
(評析:本環節是活動的高潮部分。幼兒通過圓紙板和牙簽的兩個小實驗,了解了圓紙板平穩向前滾動的原因,從而遷移了相關的經驗。)
四、擴展和想像
師:你還知道哪些地方是有車軸的呢?(依維柯、三機、大客車、皮卡、小轎車……)
假如車子在馬路上行駛,突然車軸沒有了,想一想會發生什么情況呢?
(幼1:車子開著開著,“嘭”一聲,就爆炸了)
(幼2:如果沒有車軸了,輪子就到處散開了)
(幼3:車子會撞到一塊兒去,會起火,會爆炸)
(評析:本環節充分擴展了孩子的想象力,雖然孩子們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是作用是顯見的,就是進一步加深了對車軸作用的認識。)
五、游戲:找車軸
再一次挑選自己喜愛的的玩具車,找一找它的車軸在哪里,向老師和同伴談談它的作用。
(評析:從尋找到了解,然后再尋找,孩子們已經做到了心中有數。通過孩子們自己動手動腦,孩子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活動延伸:
1、觀察在家庭中所玩的車輛是不是都有車軸。
2、與爸媽討論車軸的用途
3、在手工區提供廢舊紙盒,牙簽細木棍或細鉛絲,若干圓卡紙板,制作可以滾動的紙盒小汽車。
教學反思:
1、本次活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從幼兒感興趣的車軸問題入手,利用幼兒動手動腦動口的實驗活動,來探索、驗證了車軸的作用,使師生共在玩樂中,共享了經驗,交流了情感,激發了智慧。
2、本次活動內容來自幼兒日常的生活,從一個幼兒的提問,從兩個孩子為車輪車軸的爭執,及手工區內材料的提供中,我們找到了本次課題的教育契機。針對車軸這一具體事物的作用進行探索和驗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
科學課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猜猜,看看,摸模,講講,認識螃蟹的主要特征知道螃蟹是崇明的特產。
2、培養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活動重點:認識螃蟹的主要特征。
活動難點:引導幼兒觀察仔細深入。
教案準備:螃蟹(生的和熟的)、稻草、水、大盆。
教案過程:
一、談話猜謎(半圓形隊形)
師:今天,有一位朋友到我們班來做客,是誰呢?我給大家猜個,猜出來我們就知道這位客人是誰了。
附:兩只大鉗會夾人,小小嘴兒吐白泡,身穿青灰衣,燒熟變紅衣,猜猜這是什么?
一、說說
你能說說你見到過的螃蟹,你所認識的螃蟹是怎么樣的?(幼兒分別說,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的朋友,(觀察前提問看看它長得怎么樣?身體是怎么形狀的?顏色呢?它有幾腿?還能發現其他的嗎?
三、觀察
1、看看螃蟹的身體、顏色、腿、眼睛、大鰲,雌、雄等等。
2、用耳朵聽聽,它會發出什么聲音?
3、用稻草去碰碰螃蟹會怎么樣?
4、(往大盆里倒點水)螃蟹在水中是怎么樣的?(幼兒分散在大盆兩旁,觀察螃蟹,先看再每人一根稻草和螃蟹玩玩,最后放入水觀察)
四、集中談話(邊提問邊認識螃蟹的特征及生活習性)
1、螃蟹是什么顏色的?(青灰色)身體的反面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橢圓形)
2、眼睛長在那里?嘴巴呢?
3、有幾條腿?(八條腿)它是怎么爬的?(橫爬)
4、用一根稻草去碰兩只大鉗,提問:這是什么?哎呀,我的手指被螃蟹的什么鉗住了?(大鉗)大鉗像什么?(剪刀)這大鉗有什么用呢?(保護自己拿東西吃)
5、你們知道它生活在什么地方?(水塘)
6、你們吃過螃蟹嗎?熟了的螃蟹是怎么樣的?味道如何?
附:雌-底部是半圓形的雄-底部是三角形的
小結:螃蟹生活在水塘里,身體是橢圓形的,生的顏色是青色的,熟的是紅顏色的,反面是白顏色的。有嘴巴、眼睛、兩只大
鉗,大鉗可以拿東西吃,也可以保護自己,有幾條腿,是橫爬的,一節一節的,靠近身體的一節粗,中間的一節比較細,最前面一節是尖尖的,上面還有毛,渾身上下都有硬殼,熟的螃蟹味道真鮮美。外國客人來到我們崇明島,我們都會用什么招待他們(螃蟹)螃蟹是我們崇明的特產,他們嘗后翹起大拇指直夸:Verygood
科學課教案 篇10
活動背景:
幼兒對水有著濃厚的興趣,孩子們喜歡玩它。選擇幼兒熟悉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作為切入點,讓孩子自己探究水與油之間的相互傾倒、攪拌、靜止時的三種不同現象。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培養孩子反復實踐、不斷嘗試、不怕失敗的科學品質。
活動目標:
1.發現油和水互不相溶的現象。
2.用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
3.嘗試用繪畫記錄的方式。
活動準備:
1.水、油每人各一小杯,備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記錄單、記錄筆、黃色油畫棒等。
活動過程:
一、游戲引入:《你問我答》
1.小朋友提有關實驗物品的問題,教師回答。
2.杯子里有什么?
像水一樣會流動的,黃顏色的,爸爸媽媽炒菜是要用的“油”。這里還有一杯,這是什么?(水)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會怎樣?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會怎樣?
二、猜想記錄
1.把幼兒猜測結果圖出示在黑板上。
油會在水的哪兒?
2.統計幼兒每種預測結果人數并記錄在黑板上。
3.簡單介紹記錄表。
4.幼兒記錄并講述自己的猜想。
三、進行實驗
1.要求:認真觀察,把你看到的記錄下來。
為每位小朋友也準備了一杯油和一杯水,每個小朋友在小托盤中取一杯油和一杯水,注意輕一點不要弄撒了哦。
2.幼兒實驗,記錄。
把油倒進水里看一看會出現什么有意思的現象呢?(幼兒:油在水的上面)
3.幼兒驗證預測結果教師記錄。
油在水的上面,把黑板上剛才我們猜對的畫一個勾。
4.攪拌后油在水的位置,教師出示第二組圖片。
看一看這張圖是什么意思?
幼兒:用筷子攪一攪。
猜一猜我們用筷子攪一攪油會在水的哪里?
5.幼兒實驗并記錄。
這里給小朋友每人準備了一張小卡片,還有油畫棒,把你攪拌后發現的有意思的現象記錄在小卡片上,我們黃色的油畫棒表示油,藍色的表示水,小朋友要記清哦。
四、交流、討論
1.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樣的變化?
。1)做完實驗的小朋友來把你的卡片貼在黑板上。(2)誰來講一講,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樣的變化?
2.教師小結:油和水這兩個好朋友很奇怪,油總是在水的上面。請小朋友回去觀察一下中午咱們喝的湯,爸爸媽媽炒的菜是不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
五、提出新問題
有什么東西可以讓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活動反思:
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會出現什么現象,這是在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現象,我抓住這一現象,意在通過觀察記錄和實驗操作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整節活動連接緊密,穩扎穩打。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猜想并堅持幼兒自己動手探索、發現的原則,培養幼兒主動探索的能力,讓幼兒在實踐中感悟出真知,在細心的觀察中發現“油和水”的奧秘。也培養了幼兒敢于質疑、樂于猜想的科學態度;顒舆_到教育目標。
《中班科學“油和水”教案與反思》摘要:的哪兒? 2.統計幼兒每種預測結果人數并記錄在黑板上。 3.簡單介紹記錄表。 4.幼兒記錄并講述自己的猜想。 三、進行實驗 1.要求:認真觀察,把你看到的記錄下來。
科學課教案 篇11
教學要點:
觀察土壤里的動物,設計不同土壤對生物生長影響的探究性實驗。
教學目標:
1、認識土壤對生物生長、生活習性等多方面的影響。
2、引導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意識到人類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3、培養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愛提問、愿意合作與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學態度
教學準備:
漏斗、肥沃的土壤、臺燈,干濕不同的沙質土、黏質土、壤土和蚯蚓、蠶豆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觀察土壤里的動物
一、引入。
我們已經參觀了蚯蚓的家園,蚯蚓還有許多鄰居呢,讓我們一起去認識認識吧
二、觀察土壤里的動物。
同學們現在讓我們做一個小小的探究試驗。
取一些肥沃的土壤,放入漏斗中,在漏斗上面約20厘米處用燈光照射。
你們發現了什么?把你們的發現和大家分享一下!
學生匯報交流。
同學們你們真是太棒了,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了這么多小動物,它們都是蚯蚓的鄰居。那么,現在我們該把這些小動物怎么辦呢?
學生討論。
我們應該把它們送回原來的地方。
第二課時探究土壤對動物、植物的影響
一、探究土壤對動物、植物的影響。
在前邊幾節課的研究中我們了解了很多有關蚯蚓的知識。那么,你認為蚯蚓喜歡什么樣的土壤呢?
學生猜測。
我們應該怎樣設計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測呢?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我們的實驗方案
學生設計試驗方案,教師巡視指導。
匯報交流,完善實驗方案。
學生動手實驗。
通過剛才的實驗你們發現了什么?
孩子們你們真是太棒了,不愧為小小科學家。你們認為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會有什么影響?我們該怎么辦呢?
生:設計實驗。
師:怎樣設計實驗?
學生討論。
師:這個實驗實在是太好了,可是我們用這40分鐘時間是不能看到實驗結果的。這就需要同學們具有科學家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課下堅持不懈地進行研究,你們能像科學家那樣做研究嗎?
……
師:不要忘了做記錄哦!
二、調查。
土壤是我們賴以生存最寶貴的資源,如果土壤都被迫害了,我們會怎么樣呢?
可是我們的有些行為已經破壞了土壤,人類有哪些行為破壞了土壤?
課下的時候請各位同學向身邊的人進行調查或進行查資料,了解人類破壞土壤的行為以及危害,記錄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
科學課教案 篇12
【設計意圖】
在生活中幼兒對沖劑類藥物放入水中后會發生溶解現象產生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根據大班幼兒的興趣所在以及他們在認知活動方面,無論是觀察、注意、記憶過程或是思維和想象過程,都有了自己的觀點和方法這一年齡特點!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為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為了使孩子對日常生活中的水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我設計的這一科學活動,意在通過活動,增強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知道水具有溶解性,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提高溫度、改變形狀、攪拌)加快物體在水中的溶解。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活動目標】
1、幼兒在觀察比較、探究的過程中,能了解物質的溶解現象;掌握幾種常用的加快物體溶解的方法,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2、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動腦探索,初步學習多人合作3、能大膽描述自己在實驗中看到的現象,培養其他幼兒傾聽的能力。
3、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生活中觀察過物體的溶解,對物體的溶解感興趣。
物質準備:幼兒一組一份記錄表、透明杯子若干、綠豆、冰糖、醋、鹽適量,杯子若干。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出示實驗材料,激起幼兒活動興趣。
提問:請你們走到你們小組的實驗桌前看一看、聞一聞、償一償、摸一摸,看看什么樣的實驗材料。(幼兒活動,教師指導)它們分別是:綠豆、醋、冰糖和鹽。
(自評:教師引導幼兒運用自己的多種感官來感知實驗材料,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直接出示實驗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兒的好奇心,繼而引發了大班幼兒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兒濃厚的活動興趣。)基本部分:幼兒進行猜想并學會記錄,初次實驗并觀察實驗現象。
1.引導幼兒圍繞“把這些實驗材料放到水中會怎么樣?誰能取出來?誰不能取出來?”這個問題進行猜想和記錄。
師:老師準備這四樣實驗材料,是想讓小朋友們用它們來做個實驗。我們要把這四樣實驗材料分別放在這四個杯子中,看一看,誰還能取出來,誰不能取出來。請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記錄下來。(教師發放表格)
2.對幼兒的猜想提出疑問,引導幼兒初次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提問:我發現每個小組猜想的都不一樣,我怎么才能知道誰猜對了?誰猜錯了?
幼:試一試。
師:好,那我們就要來進行這個有趣的實驗了。把這些材料分別放進杯子中,先觀察觀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現象發生,然后,在你們的記錄表后面,把這種有趣的現象畫出來。(觀察完后,請幼兒講自己看到的現象。)
(自評:本環節通過發放表格,請幼兒評選出一位小小記錄員來進行記錄,幼兒在實驗的過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從而提高了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通過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兒用實驗來驗證的想法,從而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精神;幼兒觀察完現象之后,鼓勵幼兒大膽描述自己在試驗中看到的現象,既培養了幼兒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其他幼兒傾聽能力。)
3.針對幼兒提出的異議,請個別幼兒再次實驗,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
師:做完的小朋友誰來講一講?你想講四個中的哪一個實驗結果?你猜想的結果和實驗的結果是不是一樣?(有異議的小朋友單獨做試驗,使幼兒意見達成統一)教師小結:今天通過做試驗,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質放進水中會有不同的現象發生。綠豆放進水中,沉下去了;醋放進水中,使水改變了顏色;冰糖放進水中,經過充分攪拌后最后看不見了。醋、冰糖、鹽利用各種小工具能不能取出來?
幼:不能。
師:對,而且它們還改變了水的顏色和味道。這種現象有個詞表示,叫做“溶解”。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能在水中溶解呢?
師:剛才小朋友還說了很多物質,那這些物質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師先不告訴你們。小朋友知道,猜想的結果和實驗的結果會有不同,那我們現在再猜一猜,回家后做做實驗,明天告訴大家好不好?
(自評:這一環節,通過讓有異議的幼兒再次做試驗,使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幼兒猜想生活中可能會溶解的物質,最終將課堂帶進了幼兒的實際生活,知識探索與實際相聯系,具有生活性。)
4.怎樣加快溶解?
(1)師:剛才我們了解了水的溶解,物質在水中溶解的速度是不一樣的,現在我們就以冰糖在水中的溶解為例,猜想怎樣可以加快冰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幼:幼兒猜想,并交流猜想結果
(2)師:請小朋友自己尋找解決辦法,看看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加快溶解?并運用你們自己的方式記錄好實驗結果(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自評:在本環節中,將知識的難度提高一點,幼兒積極主動地實驗,認真地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熱情地表達自己的發現和觀點;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也順應了幼兒的天性,充分體現了“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幼兒在實驗的過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從而提高了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
【活動反思】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課的開始,運用課件創設富有激情的情境:一個小朋友,早上要喝一杯加冰糖的牛奶去上學,可是冰糖溶解慢,眼看快遲到了,你們聽“滴答滴答”,時間在流逝,小朋友已經很著急了,讓我們一起來幫幫他吧。創設這樣的情境的意圖是為了培養學生之間的互助,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自己想辦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激勵學生自行探究知識。
二、討論研究計劃,進行探究指導
首先我運用課件向學生介紹提供的實驗電器材,然后讓學生根據材料,分組討論怎樣使冰糖加快溶解。最后交流匯報,教師適時的進行指導。使學生能夠分組進行對比實驗。
以上,我針對學生現有的科學探究能力水平,以討論的形式落實研究計劃,提高活動的可操作性。
三、開始探究活動,注重思維參與
各組選擇自己的方法進行加快冰糖溶解的實驗,并填寫實驗報告單。
通過加快冰糖溶解方法的探究,使學生有足夠多的經驗認識加快溶解的方法。這是一個學生匯報收獲、問題和感受的過程,也是學生交流心得、互相評價的過程。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包括尊重別人的發言,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提出自己的意見。更重要的是在解決問題和交流過程中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
四、整合三種方法,并運用于實驗
小組按規則進行肥皂溶解的快的比賽。只要有一組完成實驗,就結束實驗,各組上交器材。然后讓學生匯報實驗方法,總結溶解更快的方法。這是一個科學知識整合的過程,讓學生通過比賽,把課堂上學到的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并能聯系生活,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五、拓展探究內容,引導學用結合
我首先根據學生好勝的心理特點,讓孩子們課后進行食鹽溶的快的實驗比賽。并讓孩子們課后去思考:溶解加快了,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有利的方面,哪些不利的方面?如果有不利的方面,我們應該怎樣減慢溶解?
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同學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并解決問題同樣重要。讓課堂的結束,成為學生研究新問題的起點。并能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小百科:溶解,廣義上說,超過兩種以上物質混合而成為一個分子狀態的均勻相的過程稱為溶解。
科學課教案 篇13
教學要求: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質
2、使學生知道沉淀、過濾、消毒是水凈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來水的凈化處理過程。
3、指導學生初步學會做沉淀和過濾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4、向學生進行飲水衛生教育,培養學生認真細致、與人合作、不怕困難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習慣。
課前準備:
1、有關《水污染》和課本36頁插圖的課件。
2、沉淀實驗:燒杯、明礬、玻璃棒。
3、過濾實驗:濾紙、剪刀、燒杯、玻璃棒、漏斗、鐵架臺、滴管。
教學重點
1、使學生知道沉淀、過濾、消毒是水凈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學生進行飲水衛生教育,從小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教學難點
沉淀和過濾實驗的操作規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水污染》和課本36頁插圖的課件。提問:同學們,你們發現水里面有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樣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樣危害人類健康的?
學生結合課件進行討論并匯報
2、教師:水里有什么呢?(板書)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種原因,混入了各種雜質,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雜質,如泥沙、石塊……,有溶解于水中的雜質,如食鹽、各種礦物質……,還有細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須經過處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雜質,才能飲用。把不干凈的水變成干凈的水,叫做水的凈化。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學習用沉淀的方法凈化水。
(1)觀察:每組實驗桌上有兩杯混濁的水,觀察水里有哪些雜質?
。2)學生匯報。
(3)講解:怎樣除去水中的這些雜質?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雜質,有一個簡單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靜置一會兒,一部分雜質就會沉到水底,這種方法叫沉淀。為了加快沉淀,還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礬,明礬經過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較小的顆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們附近農村,由于農民都使用了自來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礬沉淀。
。4)演示沉淀實驗,邊示范邊講解:加入適量明礬、用玻璃棒攪拌、靜置,過一會兒觀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變化?
(5)學生實驗。
(6)學生觀察、討論:沉淀后的水發生了什么變化?
(7)小結: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樣的雜質?家里的燒水壺、熱水瓶等的時間用長了,壁上會有水垢,這就是水中雜質長期積淀的結果。
2、指導學生學習用過濾的方法凈化水。
。1)講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雜質,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雜質。沉淀后的水還會有重量很輕的物體在水中,過濾又是一種常用的凈化水的方法。
。2)講解過濾操作的方法。
。3)學生分組實驗。
。4)觀察、比較并討論:過濾后濾紙有什么變化?過濾能除去水中什么樣的雜質?
。5)小結:用沉淀、過濾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雜質。
3、指導學生學習用消毒的方法凈化水。
(1)講述:用沉淀、過濾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雜質,但不能除去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熱的`方法把水燒開,這種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們把煮沸各加消毒藥品的方法統稱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簡單又可x的消毒方法。
(2)總結水的凈化方法。
學生匯報
三、自由活動
1、了解自來水廠水的生產過程,并進行飲水衛生教育。
。1)提問:你家飲用的水是歸哪里的水?自來水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2)討論:自來水要經過幾道凈化處理過程?
。3)提問:自來水經過多道凈化處理,能不能直接飲用?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設計一個自來水加工廠
。1)教師:如果讓你設計一個自來水加工廠,你有怎樣的設想,把你的意圖用文字或畫圖的方式表示出來。
(2)學生設計。
。3)學生展示自己的設計。
四、拓展活動
教師: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現了淡水資源的缺乏現象,更嚴重的是大量的工業廢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給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請同學們課下對附近的工廠、河流進行調查。談談你的感想和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辦法。
科學課教案 篇14
活動目標:
1、積極探索兩種顏色混合而發生的變化,體驗操作探索的樂趣。
2、樂于交流并表述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裝有清水的礦泉水瓶子若干(瓶蓋內事先分別擠有紅、黃、藍顏料少許)
2、分別擠有紅、黃、藍顏料的瓶蓋若干,抹布,貼有橙、綠、紫三色的籃子三只
3、紅、黃、藍三色標簽和箭頭若干
活動過程:
一、清水變出顏色來
1、教師演示用力搖晃一瓶清水,引導幼兒觀察變化。
2、幼兒操作將清水變成有顏色的水,并貼上相應的顏色標簽。
3、引導幼兒討論:變出水的原因并驗證。
二、兩種顏色牽牽手
1、引導幼兒找不同的顏色,旋緊瓶蓋用力搖晃并觀察變化。
2、集中交流:你是怎么變魔術的?你有什么發現?(根據幼兒交流教師演示)
3、引導幼兒和老師一起小結:紅、黃、藍三色顏料水兩種兩種的混合在一起所發生的變化。
4、引導幼兒將材料送回家。
三、顏色朋友在那里
1、請幼兒自選顏色標簽,找不同的.顏色寶寶做朋友
2、引導幼兒看看、想想、說說自己和好朋友會變出什么顏色。
活動延伸:
在區域活動中為幼兒提供更多的顏色讓幼兒進行操作,并給顏色寶寶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