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語文因素 教科學課所不教——蘇教版第十冊《克隆之謎》第一課時教后反思
【課堂再現】(生讀通課文后)
師: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方面的內容,是哪三方面呢?請大家默讀全文,邊
讀邊思考這一問題。
(約6分鐘后交流)
生1:我找到了一個點,就是課文介紹了克隆是什么。
師:對!你概括得很準確。(板書:什么是克隆)還講了什么呢?
生2:我認為課文還講了克隆的作用。
(一片附和聲)
師:用書上的話說,就是克隆——
生:(七嘴八舌)造福人類。
師:用書上的話概括是個好方法。(板書:克隆造福人類)還有呢?
(生沉默,有幾只小手似舉非舉,顯然不敢確定)
師:那這樣吧,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想一想哪幾節是寫“什么是克隆”,哪幾節是寫“克隆造福人類”。
(約3分鐘后交流)
生3:課文1、2節是寫“什么是克隆”。
生4:(立即舉手反駁)我覺得1—4節都是講“什么是克隆”。
師:好,現在出現兩種意見,你們同意哪種呢?
生4:(迫不及待)老師,我這樣分的理由是第三節最后說“凡此種種,都是植物的克隆。”這說明這一節也在講“什么是克隆”。第四節最后也說“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這也是講“什么是克隆”。
師:大家贊同想法嗎?(停頓,學生若有所思,片刻不少學生點頭)我也贊同觀點,可能有的同學還不是很理解,別急,相信學完這課你就能明白。
師:哪幾節講的是“克隆造福人類”呢?
生5:6—9節是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對此學生沒有分歧,達成了共識)
師:那現在還有哪節沒有說到呢?這節講的又是什么呢?
生6:第五節,這一節講的是世界第一只克隆羊誕生了。
生7:就是克隆實驗。
師:對啊!這不就是課文的第三方面嗎?(板書:克隆的實驗)
師:好!現在我們理清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了。(手指板書)同學們,你們看,作者的思路多清楚啊!從介紹什么是克隆,講到克隆的實驗,再講克隆造福人類,讓我們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克隆。
師:課文1—4節介紹了什么是克隆?請同學們再讀讀這4節,看作者是如何介紹的呢?
(生埋頭讀書,感覺有些茫然,我便做了提示:是從同一個角度寫的嗎?不少生豁然開朗。)
生8:我發現第一節寫的是《西游記》中的克隆。
師:哦!也就是神話中的克隆。(板書:神話中的克隆)還有呢?
生9:第三節植物的克隆,第四節是說低等生物的克隆。(板書: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
師:那第三節呢?
(剛才那三個句式一樣,學生依葫蘆畫瓢,很容易說出。對于第三節生不知該如何表達了。)
(我的預設是“科學解釋的克隆”,運用了說明文常用的下定義的方法,但感覺就這樣生硬地告訴學生不太容易接受。忽然想到,數學中不是有很多定義嗎?于是——)
師:誰來解釋解釋什么叫倍數。
(學生一愣,馬上就有個學生心領神會。)
生10:第三節解釋了克隆,告訴我們克隆的定義。
師:你反應非常快。這節我們可不可以說是科學解釋中的克隆?(師板書:科學解釋中的克隆)這是用了下定義的方法,是這樣的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師:(手指板書)現在大家看看這板書,作者為了讓我們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克隆,從四個不同的角度作了解釋。所以,我們把這四節歸納成一部分,現在大家理解意思了嗎?(停頓)那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
(學生講了很多,什么“引起我們的興趣”啦,“很簡單,容易懂”啦,等等。由于快要下課了,我作了個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