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語文因素 教科學課所不教——蘇教版第十冊《克隆之謎》第一課時教后反思
師:同學們很會揣摩作者的心思,講得不錯。老師也有一點想法:作者從四個不同的角度來寫什么是克隆,能讓我們在頭腦中對克隆建立起立體印象。(學生不理解什么叫“立體印象”。于是,我隨手畫了個正方形和正方體。)如果只從一個角度講,就像這個正方形,而從幾個不同的角度講,就像這個正方體,讓我們對所要講的事物產生立體印象,了解得更加清楚。(學生會心一笑)。今天,我們又學了一招:為了講清別人比較陌生的事物,要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去介紹,這樣別人的印象才會深刻。
…………
【我的感想】
蘇教版第十冊第二單元以“科技之光”為主題編排了三篇課文——《夢圓飛天》、《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克隆之謎》。說實話,這是讓不少語文老師感到困惑的主題單元,原因很多,我感覺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這樣的課文“語文味”不足,放入科學課似乎更好。對此困惑,我也曾茫然,但想到既然編者將它們編進語文課本,必然有他們的道理,也一定想通過課文的學習提高語文素養。由此,我想到:挖掘教材語文因素,教科學課所不教。
那么,這篇課文有哪些語文因素呢?哪些又是科學課所不教的呢?我首先想
到的就是語言的內容和形式,即,表達了什么和是如何表達的。因此,我在學生疏通文字后,著力做了兩件事:一、弄清課文講了哪三方面的內容,其中,在講“什么是克隆”這部分時,又講了幾方面。二、體會作者的寫作思路,感受課文的結構嚴謹,步步深入,以及多角度闡述某一事物的寫作方法。
應該說,這節課我在盡力凸現“語文味”,但由于是課前思考不夠深入,導致課堂不夠流暢,坎坎坷坷比較多,費了不少周折;對寫作思路的感悟,側重于老師的“說教”,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感悟時間,估計內化就更加困難。此外,對于“立體印象”的總結,不知是否恰當,有沒有拔高之嫌,從現場的情況看,這一環節學生聽的興致最濃,大概是將語文和學生“整合”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