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學呼—變大了教案(精選2篇)
小班科學呼—變大了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觀察充氣過程,感受物體充氣前后的大小變化。
2、能用動作表現玩具充氣前后的大小變化。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氣球,塑料袋,棉線。
2、《變大變小》音樂CD。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奇妙的朋友,先聽我說一個謎語,猜猜他是誰。(有一個東西很奇怪,胖也胖的快,瘦也瘦的快,胖了飛上天,瘦了落下來)。
幼:氣球。
二、觀察氣球變大變小。
師:現在這個氣球是胖的還是瘦的?是大的還是小的?
幼:瘦的,小的。
師:我怎么能讓這個氣球變大呢?
幼:吹氣……
師:氣球變大了,如果我一直吹一直吹氣球會怎么樣?
幼:破,爆炸
師:小朋友在吹氣球的時候也不能一直吹一直吹,氣球爆炸的話會傷到臉和眼睛,非常危險,F在氣球變的大了,我怎么讓氣球再變小呢?
幼:放氣,撒氣。
師:氣球小姐還帶來了她的好朋友,氣球先生,可是呢,氣球先生生病了,你來看看他發生什么事情了?
幼:漏氣……
師:氣球漏氣的時候是慢慢漏氣的,還是一下子漏氣的?
幼:慢慢漏氣的……
三、嘗試給充氣物品充氣。
師:你還知道哪些東西是充氣的嗎?
幼:皮球、熱氣球、游泳圈……
師:我還知道有一個東西也是可以充氣的,(塑料袋),你來試試怎么能讓塑料袋充氣呢?
幼:每人一個嘗試。
四、游戲:“變成一只大氣球”
(1)請幼兒想象自己是一只大氣球,教師給氣球充氣,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氣球漸漸變大的樣子。
(2)幼兒手拉圓圈,合作表現氣球逐漸變大與破掉的情形。
(3)幼兒牽手拉個圓圈,合作表現氣球逐漸變大、漏氣、越來越小的情形。
活動反思:
氣球本身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玩具,通過讓幼兒親自嘗試給氣球充氣,直觀形象的讓幼兒感受到氣球充氣過程中的變化。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幼兒大膽的用肢體動作來表現充氣前后的大小變化。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對此活動非常感興趣,教師帶動起幼兒,使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很濃厚,每個環節也初步達到預設的目標。
小班科學呼—變大了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觀察充氣過程,感受物體充氣前后的大小變化。
2.能用動作表現物體充氣前后的大小變化。
活動重難點:
重點:觀察充氣過程,感受物體充氣前后的大小變化。
難點:能用動作表現物體充氣前后的大小變化。
活動準備:
1.氣球、塑料袋、游泳圈、籃球、花皮球、車載充氣枕頭等充氣物品及打氣工具。
2.音樂《變大變小》、課件。
3.經驗準備:尋找身邊充氣能變大的物體,有吹氣球的經驗。
活動過程:
1.出示充氣和未充氣的兩個氣球,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教師出示充氣和未充氣的兩個氣球,引導幼兒觀察這兩個氣球的不同。
小結:這兩個氣球一個大大的、胖胖的;一個小小的、瘦瘦的。
2.幼兒嘗試給氣球充氣,初步感受氣球充氣前后的大小變化。
。1)設疑:如何把小氣球變成大氣球?請幼兒上前嘗試,引導幼兒觀察氣球充氣過程的變化。
小結:如果向氣球吹氣,“呼——”,氣球就會變大,但是吹的氣太多,氣球就會爆炸,會有受傷的危險。
。2)給氣球漏氣,引導幼兒觀察氣球漏氣過程的變化。
小結:如果給氣球漏氣,發出“哧”的聲音,氣球就會變小。
3.幼兒嘗試給充氣物品充氣,進一步感知充氣物體在充氣前后的變化。
(1)提問:除了氣球,還有什么物體充氣會變大?
(2)出示漏氣的充氣物體并提問:充氣物體怎么了?這樣小朋友還能不能玩了?如果要玩應該怎么辦?引導幼兒想辦法并大膽表述自己的方法。
。3)介紹充氣工具,播放音樂,幼兒嘗試合作充氣。
幼兒操作前,教師提要求: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充氣物體在充氣前后的變化,一會兒結束后說一說你是用什么辦法給它充氣的,充氣物體有什么變化。
小結:我們給這些充氣物體充氣,它們都會變大大的、變鼓鼓的。4.游戲“變成一只大氣球”,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現氣球充氣前后的大小變化。
(1)創設教師變魔法將幼兒變成小小的氣球,教師變成充氣筒給氣球充氣,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氣球漸漸變大的樣子。
(2)幼兒手牽手拉個圓圈,合作表現氣球逐漸變大、漏氣、越來越小及破掉的情形。
(3)引導幼兒隨著音樂變一變。隨著越來越強的音樂表現氣球逐漸膨脹,隨著音樂減弱表現氣球越來越小的情形。
延伸活動:
1.欣賞生活中的充氣物體,感受充氣物體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快樂和方便。
2.提供相關學習資源,鼓勵幼兒嘗試用身體其它部位(如嘴巴、手)來表現變大變小的形象,增加活動樂趣。
課后反思: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在操作探索中和游戲中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因此,活動中以觀察、操作和游戲為主,貫穿整體,利用了多媒體課件和操作材料,探索操作充氣物體變大變小,并在游戲中用動作表現氣球變大變小,活動過程既富有情趣,又環環相扣、層次緊密相連,讓幼兒在一個寬松自然的探索氛圍中積極地學習,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和科學學習態度,形成了良好的師幼互動、幼幼互動的學習氛圍。
作為教師更多的是一位支持者、適時的引領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幼兒的學習品質。在活動中注重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創設寬松的探究環境,并以幼兒最喜歡游戲形式和操作緩解貫穿,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對于教師的提問、分配的任務,幼兒都能積極主動的完成。在活動中我也注重幼兒傾聽習慣、操作習慣、敢于表現分享探索結果和專注力的培養。
2.重視幼兒操作,避免說教。整個活動中,我采用觀察、操作、表演等教學策略,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材料,如出示幼兒感興趣的氣球引導幼兒觀察對比之間的不同;讓幼兒直觀地動手操作氣球、游泳圈、花皮球、籃球、塑料袋及其它充氣玩具變大變。辉谟螒颉白兂梢恢淮髿馇颉敝,引導幼兒用動作、合作圍圓表現氣球的變化,各環節層層相扣,讓每個孩子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對物體充氣大小變化的探索。幼兒通過看看、說說、試試、玩玩,在寬松的探索氛圍中直接感知物體
充氣前后的大小變化等。親身的體驗,讓孩子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學習,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3.注重有效的師幼互動,設計開放的問題。整個過程,注重以啟發、開放性的問題引領,讓幼兒自主思考、在觀察操作發現分享中成為學習的主人,避免了教師干澀的說教,教師敢于追問,一問一答,有效互動。如在展示癟的、漏氣的充氣物體后提問:這些充氣玩具怎么了?小朋友還能玩嗎?如果你想玩應該怎么辦?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給它們充氣?教師通過問題層層引導幼兒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加深幼兒對充氣物體特性的了解,知道玩具充氣后才能玩,而且在幼兒充氣過程中更好地觀察到物體的變化,進一步積累感性經驗。
4.關注個別差異,眼中有幼兒。面向全體幼兒的同時,能及時關注個別能力弱的幼兒,引導鼓勵能力弱的幼兒大膽嘗試操作,鼓勵其積極有信心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當幼兒敢于嘗試時及時給予表揚和贊賞的眼神,讓能力弱的幼兒和內向的孩子獲得認同感。
5.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提升的地方:一是細節處理不夠,問題提問有時存在瑣碎現象,語言需干凈凝練;二是游戲手拉手圍圈變氣球變大變小環節中,應多引導幼兒仔細聽音樂節奏并跟隨節奏變化而變化氣球形態。今后的活動中將會多多注重教師自我素養的修煉,提高教師專業性和教師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