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第一、二單元教學反思與探究
7、授之以漁,教給學生科學的探求問題解決的方法
8、開展課堂討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如,在講奴隸社會問題時,教師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好,還是奴隸社會的私有制好?奴隸社會對歷史有什么作用?”時就有學生提出“如果原始社會不進入奴隸社會,好不好”的問題,雖然不盡科學合理,教師卻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甚至辯論,最終達到“釋疑解惑”的作用,學生學習的興趣陡然上升。
國家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為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為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掃清了道路。如何讓新歷史課程成為教師和學生實實在在體驗到的“體驗課程”,這就需要在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在教學改革中是生力軍的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從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出發,運用多種方式著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能夠成為認識歷史的真正主人。
總之,課改后的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性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知識的課堂教學,新教材對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它能夠幫助教師很好的整合知識,引導與點撥學生,駕馭開放性課堂,達到課改的要求。
課例探討與反思: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設計1]山東的向陽中學魏效冰教師在講“原始農耕文化”時首先設問:半坡人種植粟這種農作物與當地的氣候環境有關系嗎?為什么?河姆渡人種植水稻這種農作物與當地的氣候環境有關系嗎?為什么?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欄式房屋建筑各有什么優點?如果把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欄式房屋建筑交換一下行嗎?為什么?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與他們的生活區域的氣候和環境有關系嗎?為什么?人類向大自然的索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你的看法是什么?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怎樣的?學習了元謀人、北京人和我國的原始農耕文化,你覺得人類發展的方向是什么?
一下子就會使學生進入急切想知道這些問題的心理狀態,教師如把握時機講授,就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設計2]提問:半坡出土的紡輪有陶制和石制兩類。這表明半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哪些技術?石制紡輪必須經過打磨、鉆孔兩道工序。這表明“半坡人”已熟練地掌握了鉆孔和磨制技術。陶制紡輪說明“半坡人”不僅掌握了制陶技術,而且會自如地制作各種用途的陶器。紡輪的出土還說明“半坡人”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原始的紡織業已經出現。
提問:原始紡織業的出現說明人類生活有什么新變化?
在“山頂洞人”時期,人類用獸皮縫制衣服。因為棉花傳入中國較晚,所以半坡原始居民采用的是野生麻的纖維,用紡輪捻成線織成庥布。這說明人類制作衣服的原料逐漸豐富起來。這也是人類生活水平和生活能力顯著提高的表現。
[教學設計3]提問:請同學們從藝術角度對陶豬進行評價。(引導學生認真觀察)
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豬和陶羊,線條準確而簡潔,風格古樸粗獷,形態栩栩如生,是出色的原始陶塑藝術品。
提問:從塑造得如此形象逼真的陶豬和陶羊可以看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社會生活方面的什么情況?在日常生活中,河姆渡原始居民一定經常接觸這些動物。不過,人們在狩獵時過于緊張,難以觀察得如此仔細。所以,河姆渡原始居民只有把平時捕捉到的野豬、野羊進行馴養,才會有條件對動物進行長期仔細的觀察,并將它們用造型藝術描繪出來。這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會飼養豬、羊等動物。原始畜牧業已經出現。
[教學設計4]提問:請同學們根據骨耜的形狀分析其用途。骨耜和現代的鏟子類似,是一種用于鏟挖的勞動工具。
提問:骨耜的出現,反映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產勞動方面取得了哪些進步?人類最初的生產活動主要是狩獵和采集,基本上是被動地擷取天然果實。骨耜的出現,說明人們已會在土質疏松的地方用骨耜平整土地、挖洞點種,說明出現了原始的農業。這樣,人類的依物來源更趨穩定和豐富,生活也更有保障。這是人類社會的又一大進步。
人類在原始社會早期就已會制造和使用木器和骨器。這類工具是人類用木棒和獸骨稍加刮削、琢磨制成的,都是利用材料的天然特性。然而,裝有木柄的骨耜是把木器和骨器加工成為一種復合工具。這是人類從利用自然到改造自然的一次飛躍,是人類在工具制造上的一大創舉。骨耜的使用,提高了勞動效率,是生產力水平進一步發展的生動表現。
[教學設計5]提問:比較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請同學們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說明兩者有差異的原因。(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回答)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社會生活情況大致相同。他們都會建造房屋,都過著定居的生活。但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地下的,圍墻也較厚實嚴密,房頂還用繩索進行了加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完整的土上建筑,房頂輕巧,圍墻也較薄,是單純的木結構建筑。
這些差異是由于我國南北方氣候不同造成的。半坡位于黃河中游,四季分明,降水較少,溫差大。特別是冬季寒冷多風。半地下建筑冬暖夏涼,很適合當地的氣候條件。河姆渡位于長江下游,氣候溫暖濕潤。因此,當地的原始居民建造了易于通風、結構輕便的地上木結構房屋。總之,構建房屋,定居生活,這是原始居民在長期生活中不斷摸索的結果,是人類生存能力提高的又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