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第一、二單元教學反思與探究
{教法反思與建議}:
1.本課考古材料較多,學生可以充分通過文物的圖片和實物來體驗歷史。
2.本課以青銅文明為重點,以奴隸制度的殘酷為難點。在突破難點上,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向學生講解清楚,讓學生想像和感悟。
3.講課時要注意把出土文物資料與文物鑒賞與保護的知識加以傳授。
4.充分運用直觀教具,利用掛圖或圖片、幻燈片增強學生的認識能力。
5.本課教學結束,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我國奴隸社會的歷史作簡單的總結,并讓學生有所感悟。
大變革的時代
【教學過程】
師:誰告訴我,學過第七課“春秋五霸”和第八課“戰國七雄”后,你是怎樣看待春秋戰國這個歷史時期的?或者說,你認為春秋戰國的時代特征是什么?也可以說,春秋戰國時代給你的突出的印象是什么?
生1:諸侯國并立,混戰不休。
生2:兼并戰爭加快了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
生3:戰國時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比春秋時代更頻繁、更激烈、規模更大,因此,當時人們才稱七個參加連年戰爭的強國為戰國。
生4: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生5: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師: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十分復雜而紛亂動蕩的一段時期,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它的特點概括得很好。總的來說,是不是可以用大變革時期來加以概括。今天這節課,讓我們離開春秋戰國時期風云變幻的政治舞臺,轉向生機勃勃的生產領域。請打開教科書58頁第九課——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教師板書課標題)。我認為戰國時的生產狀況是生機勃勃的,盡管有分裂帶來的障礙和戰爭造成的破壞,其實在第八課的內容里已有關于生產得以發展的重要原因的說明,請同學們說說看。
生:奴隸通過反抗斗爭,有了一點自由,成為農民,肯定生產積極性就提高了。
師:從奴隸制的桎梏下解放出來,一家一戶的個體生產。
生:各國越競爭得厲害,越要把生產搞上去。
師:同學們指出了戰國經濟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幾個原因,而我換一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同時也向同學們介紹一下戰國經濟的發展情況。我想從一個傳說說起,你們聽完后請回答出這個故事反映了什么時候的事情,又說明了什么?
地處長江下游的吳國吳王闔閭命令一個叫干將的工匠為他制造寶劍,干將采了“五山之鐵精”,也就是說選擇了好多地方的鐵礦石進行冶煉,失敗了好多次,幾個月都煉不成。后來呢,有三百個童男童女幫著他鼓動一種叫“橐”的牛皮做的像大口袋似的東西,一鼓一癟地把空氣通過管子送到煉鐵爐里,于是炭火旺得多了,當然,爐溫也就高多了,這樣,鐵礦石才熔化成鐵水,真是不容易。對此,還曾有人添枝加葉地說,干將的妻子莫邪也盡力幫助他的丈夫,甚至剪斷了頭發,指甲投入爐中。終于用這鐵水鑄成兩把寶劍。干將、莫邪從此被人們當作冶鑄的先驅而被傳頌著。好,誰來回答我的問題?
[反思:引導學生由生動的歷史材料得出結論,寓培養分析能力于“趣味教學”之中。]
生:這個故事反映的事發生在春秋后期。
師:你怎么得出的這個結論?
生:因為闔閭是春秋末年人。
生:這個故事說明春秋時候會煉鐵,有鐵器了。
師:干將煉鐵過程中突破的難關是什么?
生:提高爐溫。
師:好,說到這里,請你們根據自己的課外知識想一想,世界上最早冶鐵和制造鐵器的是我們中國人嗎?不是的,我們比其他文明古國要晚。人家的鐵叫“塊煉鐵”,把鐵礦石加熱到800℃至1000℃,出爐時是海綿狀的固體塊,鍛造成器物,也就是翻天覆地地錘打成型,我們春秋戰國人也會這種技術,但更多地是像干將那樣把鐵礦石熔化成液態的鐵水,澆在模子里鑄成器物,這就是生鐵。生鐵比塊煉鐵堅硬,容易成型,省工省時,優越性大得多。但是,正如同學們分析,需要的溫度要比塊煉鐵高得多,要1300℃左右。那么,你看生鐵冶煉技術的關鍵是什么?
生:鼓風。
師:對,歐洲到公元14世紀以后才掌握這種技術,也才使用生鐵。說句不是笑話的笑話,14世紀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三宮中的生鐵鑄的鐵器是和珍寶放在一起的。請你算算歐洲在這項技術上比我們晚了多少年?
生:按春秋末公元前476年算,比歐洲早1800年左右。
師:方法正確,通常說是1900年,生鐵以及隨后產生的一系列冶鐵煉鋼技術,完全可以和我國的四大發明一起載入史冊,一樣的偉大!
由于鐵器的出現,才使金屬工具逐步替代了木石工具,為什么?(學生議)因為銅、青銅少而貴。當然,由于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到了戰國時期,鐵器得以逐步普及,從而把我國生產工具發展的歷史由青銅時代推向鐵器時代。(板書:二、鐵器時代)從考古發掘來看,出土的戰國鐵器分布在今天的22個省份,請看58頁的鐵器種類的表格和圖片,這還是春秋時的。而鐵工具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上的使用,標志著什么呢?請你注意課文中的一句話——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請你以自己的理解來說明、解釋一下。
[反思: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進步的標志,讓學生理解這一觀點,既便于學習歷史,又有助于認識現實。]
生:就是說人的生產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師:對。社會生產力也叫生產力,就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物質標志。而決定著生產力、也可以具體說決定著生產工具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