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第一、二單元教學反思與探究
生:是人。人能發明、改進工具。
師:而工具的發明和改進又往往是從何處突破呢?
生:是科學技術,比如,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決定著鐵工具的產生和推廣。
師:同學們的想法都很好,今后的學習會進一步加深大家的認識。戰國時代,生產工具的飛躍發展,也就是鐵工具的廣泛使用——以它鋒利、堅硬等等優越性,遠遠勝過木、石、銅的工具——必然帶來農業、手工業、商業的進步。
先來看農業,我們著重了解表明農業發展水平的工具和戰國時為發展農業而進行的水利建設及著名的水利工程。(教師板書:三、農業:1.鐵農具、牛耕2.水利:李冰——都江堰)戰國中期鐵農具排斥了木、石農具占了主導地位,成為生產者不可缺少的東西了,像齊國人認為一個婦女沒有鐵針、鐵刀,一個男人沒有鐵犁、鐵鋤,那怎么能干活呢?中原的人見到遠方,像楚國來的人,會問:“以鐵耕乎?”請你回想一下,以往怎么耕地?
生:用耒()耜()。
師:是的,18頁有注解和圖。再看59頁右上圖V字形的鐵的犁頭,說明犁耕代替了耒耜這才能大面積地翻地、深耕,也才能使用畜力。人為了省力,就找牲口、找老牛來幫忙,牽引耕地,你看,“犁”字的下半部就是“牛”,課文中通過幾個角度,得出春秋時已有牛耕的判斷,請同學課后閱讀。畜力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不又是一個飛躍嗎!此外,戰國時農民還會積肥、施肥、識別土壤、選種。我國獨有的24個節氣也大致齊備并能根據節氣來安排農事了,這個內容在后面課文里。總之,我國農業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此時開始形成。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重視治水,到戰國時候可以說進入了高潮,原因呢——當然是發展農業的需要,還不應忽視一個重要原因,也可以說是條件,我是指物質方面的……
生:鐵工具的使用。
師:沒有鐵工具,大規模水利工程的興建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略
{教學反思}:本課內容中涉及理論方面和思考難度較深的問題較多,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封建生產關系下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的問題等等,由教師步步引導,深入淺出地使學生涉足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領域,了解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思想方法是很有好處的。本課內容的圖文資料比較豐富,內容也不很深奧,可以放開讓學生自己講。在課前要幫助學生查找資料,撰寫講稿,繪制掛圖等等,這些活動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主動參與的精神,收到很好的效果。
可以通過都江堰工程,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向學生展示《都江堰平面圖》提問:“造成成都平原一帶水患頻繁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看清這一帶的地勢地理特征,岷江由陡峭流向平緩后,泥沙沉積,河床升高,導致經常發生水患。提問:“我國古代人最早的治水經驗是怎樣的?”啟發學生回顧禹治水重“疏導”的經驗,在疏導的過程中,還要充分利用它為農業生產服務。提問:“都江魚嘴所在的堤堰起什么作用?”因為岷江之水的主要功能是航運和灌溉,這個堤堰的作用是分水,把岷江水分為內江與外江兩部分,外江航運,內江灌溉,提問“怎樣才能大面積灌溉成都平原?”需要把內江水向東引,為使其流暢,炸掉玉壘山,形成寶瓶口,江水流過此口再流入大大小小縱橫交錯的水渠,形成完整的水利自流灌溉系統。外江是是岷江正道,起航行作用。提問:“如果內江水過大,有淹沒田地的危險怎么辦?”讓多余的水流到外江下瀉。干是修筑了飛沙堰。它的作用是調控內江的水量,水少時,它能阻擋下瀉的江水,保障江水入寶瓶口,進河渠灌溉。水量大時,水測溢過飛沙堰瀉入外江而流走,所以,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而漫過堤壩的江水由于落差和回流的作用,能把沉積的沉沙卷走,部分達到清於的目的。通過對都江堰工程各主要部分的功能作用及人們對灌溉和航運的意向要求,分析都江堰工程的設計思想。
。。。。。。略
{教學反思}:讓學生更生動更全面具體地了解都江堰的過去和今天,都江堰的修筑過程及各部位的功能,并結合灌溉與通航兩大功能,弄清都江堰造福人類的科學設計,從而體會我國古代人民的勤勞智慧對都江堰的認識理解應是感性的豐富的。再讀書、看資料,把這些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從感性認識的角度,讓學生從具體問題的分析入手,理解生產積極性從何而來的問題,從而促進了生產本身的發展。提問:“農業生產發展的表現是什么?”(學生答略)進一步提問:“這樣的發展又需要什么條件?”除了工具水平需不斷發展創新提高外,還必須談到人的因素,即人的生產積極性。很顯然封建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高于奴隸制下的奴隸,這就是生產關系對人的反作用。再深一步問學生:“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何而來?”學生自己分析封建生產關系形成的過程,從而能較深刻地理解生產積極性與農業生產發展的關系。
關于“指導學生分析商鞅變法為什么能獲得成功,從而培養理解、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解決方法一】(第一次設計:講述法)
關于商鞅變法為什么能獲得成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商鞅具有銳意進取的改革意識,其倡導的變法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