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式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啟發式教學原則是各種教學方法的靈魂,應滲透在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并貫徹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師在典型示范與一般要求相結合、講授與引導相結合、肯定與補充相給合的原則指導下,可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進 行啟發。下面就啟發式的形式談點膚淺的認識。
一、正問啟發 這是教師最常用的一種啟發形式,即依據教學的重點、難點,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它 往往在教材的關鍵處、轉折處和引申處等提出“為什么?”提問要問到“點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難易適度,有利于師生間的共鳴。同時,也要指給學生正確的思考方法,從正確的立場分析問題。例如,講《匈 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時,提出: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不是暴力革命?在暴力基礎上的和平奪權是否違背馬列主義原理?為什么?當時匈牙利具備哪些歷史條件使革命有和平發展的可能?這些可能性中最 主要的問題是什么?最終使學生認識到:主要問題是國家機器問題。由于國際、國內形勢的劇烈變化,造成國家政權不穩定,舊的國家機器軟弱、癱瘓。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沒有外力壓制人民,這就給和平發展提 供了可能。這樣一環扣一環地提問,使學生對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是無產階級在暴力基礎上的和平奪權有個深刻、完整的認識。
二、反問啟發 這是教師從問題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 本質的認識和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講《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時,教材上講:“中國禁煙的消息傳來,英國決定發動侵略戰爭”可反問:如果林則徐不禁煙,英國就不會發動侵略戰 爭了,這種觀點對否?為什么?學生躍躍欲試,有的講禁煙是借口,沒有這個借口就找別的借口,或者直接發動侵略戰爭。有的講是由當時國際、國內情況決定的。教師在肯定學生的答案后,進一步提出:戰爭發生的必 然性是什么?(是英國要打開中國的大門,變中國為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戰爭爆發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國禁煙。)這樣使學生從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來分析問題。
三、觀察啟發 這是利用圖片、實物、幻燈和錄相等增強學生直觀形象的渲染力,形成歷史表象和形象思 維,然后在教師點撥和啟發講解下向邏輯思維轉化,使學生找出規律或加強歷史知識本質的認識。例如,講《黃海大戰》時,讓學生觀看《鄧世昌和直沖敵艦的致遠艦》這幅插圖,啟發學生思考:致遠艦上面為什么有那 么多煙團?為什么這些煙團向右傾斜上升?從而說明它多次中彈,而又是堅持戰斗,寧可葬身魚腹,也要開足馬力向“吉野”艦沖去的果敢行動。接著再問:為什么致遠艦撞不到“吉野”艦而反中魚雷呢?經教師講解致 遠艦制造技術不如“吉野”艦先進后,啟發學生認識“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四、情境啟發 這是教師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橫生的藝術語言,或用電教的手段來渲染氣氛,烘托主 題,使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種意境,來增強情緒記憶,并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例如,講林祥謙、李大釗、方志敏和劉胡蘭等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而獻身的英雄人物時,將他們在敵人面前英勇斗爭,視 死如歸的神態,用鏗鏘有力的語言進行情境啟發,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誘發學生熱愛祖國、追求真理和為人類的進步事業而獻身的雄心壯志。同時提問:他們為什么敢于斗爭、大義凜然、慷慨犧牲呢?經過啟發 ,使學生認識到:他們堅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一切反動派必然滅亡。他們具有這樣的“大志”,才會有這樣浩氣長存的“大勇”。
五、推理啟發 是依據歷史發展中的因果關系和內在聯系,啟發學生進行邏輯推理,得出正確的結論。例 如,講《稀疏的資本主義萌芽》一課時,依據休養生息政策→農業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的邏輯推理進行啟發。可提問:①明太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農業、手工 業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結果如何?③商品經濟空前活躍表現在哪些方面?結果如何?④資本主義最初萌芽的時間、地點、標志、特點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樣,也可以依據④③②①的順序進行逆向推理啟發。不管是哪種 推理,都會使學生對明朝經濟發展的來籠去脈有個系統、全面的認識,明確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會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六、判斷啟發 是依據史實,經過點拔,把認識提高到能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高度上,來判斷歷史結論的 是與非。例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科學論斷,就是對民主革命時期各種政治力量進行一一判斷總結出來的。這個問題涉及大量史實,可讓學生簡要回答下列問題:①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性質與失敗 原因;②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目的與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與失敗原因;④北洋軍閥和蔣介石集團要把中國引向何處?⑤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及其政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是怎樣領導中國人民斗爭的?以上中國近代 的重大歷史事件中的各種政治力量(農民、資產階級、新老軍閥)除中國共產黨外,都不能擔負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