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課改“三得”
其次,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自主經歷學習的全過程。例如,在學習《社會生活的變化》新課時。我讓學生先帶著問題:“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閱讀課文,思考,歸納,回答。在此基礎上,請三個小組的學生代表分別上臺向全班同學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學生走上講臺,扮演老師的角色,這一做法很容易激發學生以更大的熱情參與課堂實踐,學生展示的成果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掌握。當學生講完后,我會給予及時的、鼓勵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會使每位參與課前準備活動的學生如沐春風,產生極大的成就感。然后再引導學生思考: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廣泛的變化?這些變化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此時的探討,相信不會再有“混水摸魚”的學生了。
最后,老師積極參與學生的課外活動,展示才華,以求最佳發揮移情效應。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校園、社區、名勝古跡、園林山川都可成為課堂。對于在這樣的大課堂中開展的學生活動,歷史教師要積極參加。活動是展示教師才華,拉近與學生距離的有利時機。活動中教師的適時講解、點撥,都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可親可近,從而對老師產生信任,甚至產生崇拜。師生間感情的融洽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展開。同時,學生把在大課堂學到的一些知識如從社會實踐、社會調查中發現的社會熱點、疑點等現實問題,帶回到課堂上,也可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