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國的天氣和氣候
“風云一號”氣象衛星
“風云一號”氣象衛星本體是1.4米×1.4米×1.2米的六面體, 星體外側對稱安裝6塊太陽能帆板,總長度為8.6米。衛星姿態為三軸穩定,對地指向精度小于1°。衛星軌道是太陽同步軌道,高度900千米,傾角99°,偏心率小于0.0005,周期102.86分。24小時內衛星繞地球運行14圈。衛星上裝有兩臺互為備份的甚高分辨率輻射儀(avhrr),瞬間視場角為1.2毫弧度,星下點分辨率為1.1千米。該儀器有三個光譜通道,其波段和主要用途如下。
通道 波長(微米) 主要用途
1 0.58~0.68 白天云圖,地表圖像
2 0.725~1.1 白天云圖,水/冰,雪和植被
3 0.48~0.53 海洋水色圖像
4 0.53~0.58 海洋水色圖像
5 10.5~12.5 晝夜云圖,地表和海面溫度
衛星發送資料的方式為甚高分辨率圖像傳輸(hrpt)、高分辨率圖像(apt)和延時圖像傳輸(dpt)。hrpt和apt的信息格式與noaa衛星基本相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通過gts電路播發“風云一號”衛星的軌道預報和某些產品。
“風云二號”氣象衛星
“風云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定位于東經105°赤道上空距地面35 800千米的地球同步軌道上。衛星是一個直徑為2.1米、高1.6米的圓柱體。衛星姿態是自旋穩定,自旋速率為100±1轉/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掃描輻射儀每半小時可獲取一幅全景原始云圖信息。包括可見光(0.55~1.05微米)、紅外(10.5~12.5微米)和水汽(6.2~7.6微米)三個通道。可見光星下點分辨率約1.25千米,紅外和水汽通道星下點分辨率約5千米。利用可見光通道可得到白天的云和地表的反射輻射信息,紅外通道可得到晝夜云和地表的紅外輻射信息,水汽通道可得到對流層中上部的水汽含量信息。利用這些原始云圖信息,可加工處理出各種圖像和氣象參數。提供的服務包括收集和發送氣象、海洋、水文等部門的數據收集平臺的觀測資料;對國內外廣播展寬數字云圖、低分辨率云圖和天氣圖等資料以及中心處理的產品;進行空間環境監測。
新一輪沙塵可能長達百年
氣象專家認為,新一輪沙塵頻發期可能正在來臨,這一頻發期可能長達百年。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李黃昨天表示,連續三年沙塵頻發可能是新一輪沙塵高發期來臨的先兆。李黃拿出歷史統計資料介紹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沙塵出現日數明顯少于五六十年代。但從1999年以來,這一趨勢發生了逆轉。近兩年的沙塵天氣日數雖只有50年代的80%,但其強度卻大得多。專家查閱了從公元3xx年以來的資料,發現我國北方曾有5個大的沙塵頻發期,每次持續約90至1xx年。前兩次分別為公元1610至17xx年和1820至1891年,兩個周期相隔也是近百年,而現在距上周期又剛好百年,近年沙塵頻率上升是否是一種預兆?專家正在密切關注。李黃副局長指出,中國氣象學家正在與國外同行保持著密切合作。因為我國北方沙塵天氣的風源主要來自西伯利亞,沙源多半來自蒙古國,中國作為重要的沙塵暴受害國,正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當今世界上,美國、澳大利亞和北非國家都是沙塵暴多發國家,這些國家也發現沙塵天氣與大的氣候周期有關,例如美國20世紀30年代沙塵暴曾吞噬過萬頃良田,摧毀許多村莊,但之后的氣象條件就很少發生大的沙塵天氣了。目前,中國專家也正在吸取國外同行的研究成果,為中國沙塵氣候變化探索出新的規律。李黃同時指出,雖然沙塵天氣與氣象條件關系緊密,但人類仍可改造自然。加強人工氣象預報可減少沙塵暴帶來的災害,同樣加強荒漠化治理和生態建設,則可減輕風沙影響。綠化上去了,也會出現有風無沙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