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分布(第二課時)
附:教學反思
本節課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進行重新處理,通過問題引出結論,使整節課銜接嚴謹。
一、教學程序設計如下
1.導入新課。通過復習氣溫年變化曲線的讀圖方法、比較不同曲線的氣溫差異及與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的對號入座導入新課,使新舊知識銜接嚴謹。
2.進行新課。從感性的顏色差異入手,設計問題逐步引導學生讀圖歸納氣溫分布規律,形成理性的知識。主要的活動有找赤道、兩極、廣州、北回歸線、等溫線、極圈,計算相對高度和溫差,比較等溫線和等高線。
3.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結合“雁南飛”現象、“夏季避暑勝地選擇”、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等鞏固所學知識。
4.綱要式板書小結,突出重點,便于復習。
5.動手實踐,反饋練習。繪畫南極地區的氣溫年變化曲線簡圖(學生須判斷出南極地區位于南半球高緯度地區)。
二、以下是覺得這節課做得較好的方面
1.通過板畫a(熱帶)、b(北溫帶)、c(北寒帶)三種不同的氣溫年變化曲線,一方面復習上一節的氣溫變化曲線讀法,另一方面以貼圖活動形式將a、b、c三地對應貼到世界氣溫分布圖上,使學生的眼光轉移到世界氣溫分布圖上,自然過渡到新課學習。
2.兩次沿赤道觀察地圖,第一次找普遍現象(沿線大多數地方的氣溫范圍)分析氣溫分布一般規律,第二次找特殊現象(沿線氣溫較低的局部地區)過渡到分析地形對氣溫的影響。
3.在地圖中找廣州和北回歸線,判斷廣州所處緯度范圍,既能結合本地實際吸引學生注意,又可為后面描述20℃以上地區的緯度范圍練習作鋪墊。
4.板畫等溫線圖(課本圖3.15),在圖中另外標注a、b、c三地,要求寫出三地的氣溫范圍,再比較三地海拔高低。
5.突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結合“雁南飛”現象、“夏季避暑勝地選擇”、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等鞏固所學知識。
三、以下是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及改進意向
1.繪畫氣溫年變化曲線簡圖時,將最高溫繪到8月的位置,對學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以后的板圖要注意盡量畫準確。
2.學生貼圖不準確時,通過語言難以有效引導,應給學生一點時間進行討論解決問題。
3.過渡到分析地形的影響時,應結合地形圖分析赤道沿線局部低溫地區的地形,可使學生學會查找資料進行比較聯系。
4.對等溫線圖的分析,應增加練習:利用兩地溫差,計算兩地相對高度。而且對等溫線疏密未能進行比較,也要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