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地區(通用16篇)
極地地區 篇1
一、課標要求
說出兩級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本課目標
1、能夠在南北極地區圖上辨別極地地區的范圍、位置及經緯線特點和地球自轉方向。
2、了解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點及差異。
3、了解兩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意義。
三、課前準備
如果你是一位將要隨科學家到兩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人員,那么你需要了解哪些有關問題?
四、知識建構
知識點1:冰雪覆蓋的地區
播放極地地區的dvd,歸納神秘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位置和自然環境特征。
探究一:
1、 請同學們從極地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
答:北極地區:位于北緯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
南極地區:位于南緯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2、 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
答: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于太陽斜射,兩極地區氣溫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由地球公轉引起的。
3、 分析課本102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不同的氣溫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么差異?
答:南極氣候:酷寒、干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
北極氣候:氣溫高于南極,降水多于南極,風速小于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總結:緯度高,氣溫低,冰天雪地,南極酷寒、干旱、大風。
探究二:
盡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圖10.3和圖10.4,說說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么?
答: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探究三:
怎樣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答:站在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知識點2:科學考察的寶地
探究四:
1、閱讀自學104-106頁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南極地區有哪些自然資源?
答:(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
(2)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
(3)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
(4)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實驗室。
2、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樣形成的?
答: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極大陸原來并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于溫帶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
3、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并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
答:長城站崛起在喬治王島上,在西經60度,南緯60度附近。中山站聳立在南極大陸上,在東經70度,南緯70度附近。
4、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么都選擇在2月?
答:2月是南極地區氣溫最高的季節。
小結: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用經緯線來確定,南極的氣候與北極相反。
5、自學105頁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體會南極考察隊員勇于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6、南極考察如火如荼,閱讀課本106頁內容,說說北極科考為什么越來越頻繁?
答: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之后,又在北極地區發現和開采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總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必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知識點3: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的鯨魚資源已陷于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的資源呢?
答:
小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后這片凈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于1959年12月簽訂,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
五、課堂小結
南極地區:南極圈以內的地區
冰雪覆蓋的地區 北極地區:北極圈以內的地區
南極素有"冰雪高原"之稱,還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極"
極地地區 代表性動物: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科學考察寶地:我國在南極地區建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
真正建在南極地區的(即在南極圈以內)為中山站。
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南極條約》,保護地球上最后一片凈土。
六、反饋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南極洲的礦產資源最豐富的是( )。
a. 鐵、煤 b. 石油、天然氣 c. 鐵、石油 d. 金、銅
2.有關南極洲的正確敘述是( )。
a. 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洲,也是跨經度最廣的洲
b.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洲,也是緯度最高的洲
c. 南極洲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200毫米,冬長夏短
d. 南極洲雖然氣候嚴寒,但仍有少量居民定居在這里
3.南極洲的氣候成因有( )。
a. 緯度低,陽光斜射,接受的太陽光熱少 b. 低氣壓控制,降水稀少,風力強勁
c. 海拔高,冰雪大陸,反射率高,更加寒冷 d. 終年處于極夜,無陽光照射
4. 世界上水資源最豐富的大洲是( )。
a. 亞洲 b.南極洲 c.南美洲 d. 非洲
5.去南極洲進行科學考察的最佳時間是( )。
a. 3 --5月 b. 6--8月 c. 9--11月 d. 11月--3月
6.距離南極大陸最近的大洲是( )。
a. 大洋洲 b. 非洲 c. 南美洲 d. 歐洲
7.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7、8月是南極地區的暖季
b. 南極洲周圍海域漂浮著大大小小的冰山
c. 南極洲全部位于南極圈內,是孤立于地球最南端的大洲
d. 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多的大洲
8.關于北極地區,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北極地區中心大洋是北冰洋 b. 北極地區周圍環繞的是大洋
c. 企鵝是北極地區的象征 d. 北極地區中心大洋是太平洋
9.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都是終年寒冷的地區
b.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都是地球上的"風庫"
c. 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寒冷,但降水量比北極地區大
d. 南極地區由于降水量大,才形成了巨厚的冰層
10.難于在北極地區看見的動物是( )。
a. 企鵝 b. 海豹 c. 白熊 d. 馴鹿
11.被稱為"白色沙漠"的地區的是( )。
a. 北極地區 b. 南極地區 c. 撒哈拉大沙漠 d. 塔克拉瑪干沙漠
12.從本初子午線向東環繞北冰洋的大洲依次是( )。
a. 歐洲、亞洲、南極洲 b. 亞洲、歐洲、北美洲
c. 亞洲、北美洲、 歐洲 d. 歐洲、亞洲、北美洲
13.中國在南極地區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的名稱是( )。
a. 長江站 b. 長城站 c. 中山站 d. 黃河站
14. xx年1月18日3時16分,一支科考隊登上了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南緯80度22分00秒,東經77度21分11秒,冰穹a海拔4093米。派出這支科考隊的國家是( )
a. 美國 b. 俄羅斯 c. 日本 d. 中國
15.1959年12月,為了保護南極的生態環境,和平利用南極,澳大利亞、阿根廷等12國簽訂了《南極條約》。中國加入該條約的時間是( )
a.1963年 b. 1973年 c. 1983年 d. 1993年
16.地球上四大洋面積排序正確的是( )。
a.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b.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c. 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 d. 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17.領土沒有進入北極地區的國家和地區是( )。
a. 英國 b.格陵蘭(丹) c. 加拿大 d. 俄羅斯
18.站在南極點上看方向,四面八方都是( )。
a. 正東 b. 正西 c. 正南 d. 正北
19.南極洲大部分地方覆蓋著冰層,冰層平均厚度為( )。
a. 500米 b. 1000米 c. xx米 d. 3000米
20.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目前,南極洲還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 b. 南極洲不屬于任何國家和地區
c. 南極洲沒有常住居民 d. 各國科考隊員是南極洲的常住居民
21.位于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的海峽是
a.麥哲倫海峽 b.德雷克海峽 c.白令海峽 d.莫桑比克海峽
22、七大洲中跨經度最多的大洲是
a.亞洲 b。南極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23、南極洲沒有位于哪個半球的陸地
a.東半球 b。西半球 c。北半球 d。南半球
二、綜合題
1、讀"南極地區圖",回答問題
⑴寫出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稱
a 洋;b 洋;c 洋;
d 洲;e 洲。
⑵我國建立的科學考察站:
f ,g 。
⑶在圖上畫出地球的自轉方向
2、讀北極地區地圖并完成以下各項
1.將代表以下海洋的數字填入圖中:
① 大西洋 ② 太平洋 ③ 北冰洋
2. 將代表以下國家和地區的數字填入圖中:
④ 加拿大 ⑤ 美國
⑥ 俄羅斯 ⑦ 格陵蘭(丹)
3. 將代表以下大洲的數字填入圖中:
⑧ 亞洲 ⑨ 北美洲
4. 以下字母所代標的地理事物是:
a 海峽;
b 海峽;
c 島;
d 半島。
極地地區 篇2
第十章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氣候條件、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2、會用地圖、景觀圖片和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出兩極地區的環境特點。
3、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4、培養從圖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標
1、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某一地區位置特點的方法。
2、掌握使用兩極地形圖和景觀圖片,總結歸納兩極地區氣候特點的方法。
3、使用兩極地區氣溫圖表區分兩極氣候的特點。
4、掌握利用經緯網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判斷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兩極地區的位置、氣候、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二)教學難點
1、判斷兩極地區的方向,辨別周圍環境。
2、讀圖理解、區分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
3、讀圖分析能力與技巧的培養。
三、教學突破
1、分別用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地圖,說明兩極地區的位置。
2、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用經緯網辨別方向和周圍的環境
3、利用兩極地區氣溫圖,區分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
4.利用圖片等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四、教學準備
北極地區圖、南極地區圖、兩極地區氣溫比較圖、有關閱讀資料、圖片、課件等。
師 生 活 動 教學提示與建議
(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是哪兒的景象?(播放極地區的景象錄像)
總結:這就是神秘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今天我們進入到這兩個特殊地區,去解開它們神秘的面紗。
板書:兩極地區。
2、兩極地區都是被冰雪覆蓋的地區,為什么呢?我們來揭示這一問題。
板書:冰雪覆蓋的地區。
展示北極地區圖和南極地區圖。
請同學們從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北極地區:位于北緯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南極地區:位于南緯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3、引導: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于太陽斜射,兩極地區氣溫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由地球公轉引起的。
4、南北極氣溫比較圖。
讀圖對比一下兩極的氣溫值,結合課本102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不同的氣溫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么差異?(南極氣候:酷寒、干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北極氣候:氣溫高于南極,降水多于南極,風速小于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書:緯度高,氣溫低,冰天雪地,南極酷寒、干旱、大風。
5、引導:盡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圖10.3和圖10.4,說說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么?(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6、怎樣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站在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過渡: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件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學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帶著這一問題,我們探究下一個問題。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承接過渡語,板書:科學考察的寶地。
1、閱讀自學104—106頁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南極地區有哪些自然資源?((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2)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3)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4)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豐富的自然資源。
總結:科考環境也是一種寶貴資源。為什么把南極地區稱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天然實驗室。
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樣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極大陸原來并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于溫帶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
2、展示我國科學家在南極地區考察的照片,看到這些圖片,我們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地區建立了140多個科學考察實驗站。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長城站在西經60º,南緯60º附近。中山站在東經70º,南緯70º附近。)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么都選擇在2月?(2月是南極地區氣溫最高的季節。)
小結: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用經緯線來確定,南極的氣候與北極相反。
3、自學105頁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體會南極考察隊員勇于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4、閱讀課本秦大河的描述,體會極地的科考價值。
南極考察如火如荼,自讀課本106頁內容,說說北極科考為什么越來越頻繁?(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之后,又在北極地區發現和開采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5、總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必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的鯨魚資源已陷于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的資源呢?我們以展示的資料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國際社會方,兩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達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國際方各分成幾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辯論材料。各組派代表發言、辯論,氣氛熱烈,精彩之處鼓掌歡迎。日本方的辯論中心:捕鯨是為了搞科研,鯨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國際社會方的辯論中心:進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規模捕鯨,況且,現代科學技術并不需要殺死鯨魚來搞科研。)
板書: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濫捕、濫殺。
2、總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后這片凈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于1959年12月簽訂,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書:南極條約。
(四)本課小結
通過本節學習,我們認識了兩極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了解極地地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護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極地地區 篇3
七年級地理(下冊)
第十章 極地地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及范圍,并能說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環境特征。
2.初步學會綜合分析氣候、水、生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形成的區域自然環境特殊性,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3.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能夠根據兩極的氣溫比較圖比較兩地自然環境的差異,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以極地地區兩幅圖的內容為中心,將教材文字內容逐一落實到圖上,將兩幅圖的各個自然要素聯系起來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合作態度及對地理知識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1.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2.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教學難點
1.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2.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3.兩極地區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教師出示地球儀。
提出問題:同學們,喜歡外出旅游考察嗎?如果我們一直往南或往北走最終會分別到達什么地方?
學生探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討論辨別:地球最南端、地球最北端;南極、北極;南極洲、北冰洋;南極地區、北極地區。
小結板書:第十章 極地地區
[講授新課]
假設提問:同學們,假如我們要隨科學家到兩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那么,我們需要了解哪些有關問題呢?
探討小結: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討論列舉(教師注意啟發或提示)交流后,教師評價概括大家的意見:
首先,需要知道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
其次,需要了解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
第三,需要確定去兩極地區考察的時間。
第四,需要了解科學家考察的原因所在。
第五,需要了解在科考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100圖10.1“北極地區”和p101圖10.2“南極地區”(教師畫板圖)。
讀圖分析:把學生分成a、b兩組,請a組同學觀察“南極地區”圖,b組同學觀察“北極地區”圖,思考下列問題:
(1)圖的中心點是什么地方?(圖10.1——北極點;圖10.2——南極點)
(2)圖中呈放射狀的一系列直線表示什么線?(經線)
(3)圖中的每一條緯線是如何分布的?(以極點為中心的一個個同心圓圈表示的是緯線,且越向中心,其緯度越高)
(4)圖中的方向是如何確定的?(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即圖10.1——內北外南,順西逆東;圖10.2——內南外北,順東逆西)
(5)地球的自轉方向在圖中應如何標注?(圖10.1呈逆時針方向;圖10.2呈順時針方向)
(6)東西經度是如何確定的?(圖10.1——面向南,0°經線的右側為東經度,左側為西經度;圖10.2正好相反)
(7)在北(南)極點,每一個方向都指向哪里?(在北極點每個方向都指向南;在南極點每個方向都指向北)
(8)找出北(南)極圈,說明北(南)極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北極地區:位于地球最北端、北極圈(66.5°n)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北美洲的陸地和島嶼的廣大地區;南極地區: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極圈(66.5°s)以南,包括南極大陸,以及周圍的海洋的廣大區域〕
(9)指出北(南)極地區跨越了多大的經度范圍?位于東半球還是西半球?(均跨越了360個經度,位于東西兩半球)
(10)說出北極地區中心大洋的名稱,環繞南極大陸各大洋的名稱。(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討論交流:先組織、指導a、b兩組各以學習小組分別就上述問題展開討論,并作好記錄。然后a、b兩組各推薦一個代表同時上講臺就上述同一個問題分別逐個邊指圖、邊匯報,其他同學分別邊補充,教師邊點撥,進行全班交流研討。
小結板書:教師在肯定、評價學生的討論、交流活動表現后,重點強調兩極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并板書:
1.位置與范圍
(1)南極地區——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極圈以南——中心南極大陸。
(2)北極地區——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極圈以北——中心北冰洋。
承轉過渡:從以上對兩極地區位置和范圍的分析中可知,兩極地區分別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其緯度最高,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特點,必然對兩極地區的氣候、生物等自然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
觀看錄像:組織學生看錄像,感性認識兩極地區的自然景觀(或者展示幾幅有關兩極地區冰雪世界的景觀圖片)。
提出問題:同學們看了錄像,兩極地區的自然景觀以什么顏色為永恒的基色?(白色)與其他地區在景觀上最顯著的區別是什么?(冰雪覆蓋)
點撥板書:大家說得很對,白色是兩極地區永恒的基色,這里形成了與其他地區不同的獨特的景觀;雪的世界,冰的海洋,終年銀裝素裹,并板書:
1、冰雪覆蓋的地區
實例感知:讓學生說說學校所在地冬季的最低氣溫大約為多少度?先有一個“冷”的意識。
建構想象:在我們的印象中,兩極地區冰天雪地,氣溫很低,而且風大,究竟冷到何種程度,風有多大,讓學生進入遐想,在頭腦中構造出從未經歷過的,但現實又存在的嚴寒景象。
指導閱讀: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中以后,先讓全班有聲有色地朗讀p102閱讀材料“南極的大風”,然后指導b組學生閱讀課文第2、3自然段,a組學生閱讀課文第4自然段。
組織討論:由感性——想象——理性,引導各組學生分別討論交流,得出兩極地區氣候的特點:寒冷、少雨、多風。
比較小結: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本p104活動2中圖10.5“南、北極地區氣溫比較”的數據,并與人體體溫以及水的冰點來對比,突出極地地區環境的惡劣程度。然后再讓學生列舉出南、北極地區的年降水量和平均風速等數據進行比較,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特征(尤其是氣候狀況)的異同,以及南極地區的環境更加惡劣。最后教師邊小結、邊板書:
2.自然環境
氣溫低
(1)南極地區 降水少 地球上最冷的地區
風力強
(2)北極地區:終年冰封,但不如南極冷
提出問題:兩極地區都是冰雪覆蓋的寒冷世界,在這樣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下有生命存在嗎?你能否說說兩極地區的代表性動物分別是什么?
分組討論:先指導學生分組觀察課本p103圖10.3“南極的暖季”和圖10.4“北極景觀”景觀上的差異。再讓各組1名同學模擬企鵝和北極熊作自我介紹。然后就兩極地區各自的生物資源狀況、極地地區寒冷的氣候對當地生物造成的影響等問題展開討論。最后各組選派1名代表在全班進行匯報交流。
點撥板書:教師對學生討論和交流的情況進行評價,適當點撥。使學生知道南極的企鵝和北極的北極熊也構成了極地地區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理解環境對生物的進化和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板書:
企鵝——南極的主人
(北極)北極熊的故鄉
擴展延伸: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下列問題:
(1)南極地區降水很少,為什么會有巨厚的冰層?
(2)有人稱南極地區為“白色沙漠”這是為什么?
(3比較兩極地區的自然條件,簡要說明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更寒冷的原因?
匯總點撥:在各組代表在全班發言交流后,匯總點撥討論結果。
(1)南極地區年降水量很少,但由于氣候寒冷,以降雪為主,蒸發極慢,所降的雪基本都積存起來,經過漫長的年代而形成了巨厚的冰層,平均厚度達多米,因而南極地區素有“冰雪高原”之稱。
(2)南極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55毫米以下,和撒哈拉沙漠不相上下,在內陸極點附近,降水量只有3~5毫米,比最干燥的沙漠還要少,形成了大范圍的干旱,地表又被冰雪覆蓋,因而南極地區不是沙漠,勝過沙漠,被稱為“白色沙漠”。
(3)北極以海洋為主,南極以陸地為主;南極表層覆蓋厚厚的冰雪折射反光,得到熱量更少。
[反思完善]
對照板書設計,引導學生共同比較、歸納本節課知識要點;總結方法,提出新問題。
[達標測評]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達標測評題
一、單項選擇題
1.位于極地中央的大洲是( )
a.大洋洲 b.拉丁美洲 c.南美洲 d.南極洲
2.位于極地中央的大洋是( )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北冰洋 d.印度洋
3.在北極點,前后左右的方向有( )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4.在南極地區建房屋,為了采光好,房屋應( )
a.坐東朝西 b.坐南朝北 c.坐西朝東 d.坐北朝南
5.北極地區是指( )
a.北極點 b.北冰洋 c.60°n以北的地區d.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
6.被稱為“冰雪高原”的地區是( )
a.北極地區 b.青藏地區 c.南極地區 d.高原地區
7.跨經度最廣、緯度最高的大洋是( )
a.北冰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太平洋
8.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 )
a.亞洲 b.南極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9.地球上最冷的地區是( )
a.西伯利亞地區 b.北極地區 c.青藏高原地區d.南極地區
10.南極地區的代表性動物是( )
a.巨鯨 b.白熊 c.企鵝 d.磷蝦
11.北極地區象征性的動物是( )
a.企鵝 b.北極熊 c.海豹 d.巨鯨
12.有“白色沙漠”和“風庫”之稱的地區是( )
a.沙漠地區 b.高山地區 c.北極地區 d.南極地區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南極地區示意圖”,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南極地區示意圖
(1)在圖中適當位置填注南極洲、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2)南極地區位于地球的最__________,是指__________度以南的廣大地區,包括__________大陸,以及周圍的__________,是一個__________的寒冷世界。
(3)南極地區素有“__________”之稱。大部分地方覆蓋著很厚的冰層,冰層的平均厚度達__________多米。
(4)南極地區除嚴寒之外,降水少,風力強,還被稱為地球上的“_______”和“__________”。
(5)a、b、c三點中位于東半球的是__________;a點位于s的__________方向,c點位于北極點的__________方向;當a、b、c三地處于晝短夜長的時期,我國東部地區是一年中降水比較__________(多、少)的季節。
測評題參考答案:
一、單選題:1.d 2.c 3.a 4.b 5.d 6.c 7.a 8.b 9.d 10.c 11.b 12.d
二、非選擇題:13 .(1) 略 (2) 南端 南緯66.5 南極 海洋 冰雪覆蓋 (3) 冰雪高原 (4) 白色沙漠 風庫 (5) bc 正北 正南 多
極地地區 篇4
第十章 極地地區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了解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2、了解兩極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
3、理解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標:
1、 學會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2、能根據兩極的氣溫比較圖比較兩地自然環境的差異
(三)情感目標:
感受科學家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增強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認識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兩極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在以極點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思路 根據教材內容,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基礎知識:兩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和包括的范圍,以及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第二部分介紹兩極地區主要的自然資源;第三部分由于人類的到來必然對兩極地區造成破壞,因此要保護極地地區。
教學過程
展示“南極考察圖片”,提問:“誰能告訴老師這是什么地方?你們想不想去?”
情境創設 假如你是一位將要赴兩極地區進行考察的科學家,你需要了解有關極地地區的哪些問題呢?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將全班每四個人分成一組,討論派代表回答,回答最好的一組給予鼓勵。
教師講述 首先需要對兩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自然環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展示圖片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去掉極點)
學生活動 學生試著自己判斷哪一幅是南(北)極地區;并且討論歸納其不同特點:北極地區主要是海洋,周圍被大陸所包圍;南極地區主要是大陸,周圍被海洋所包圍。
學生活動 在老師帶領下,在北極地區圖上找出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和北極地區所包括的范圍(注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地圖跟平時所看到的不一樣,這幅地圖是從極點上空來看的,它有弧線和射線,弧線代表緯線,射線代表經線)
板書 1、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范圍
教師小結 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極地區,是指北緯66.5度以北的廣大區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的陸地和島嶼。
教師提問 在圖上,北極地區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北極點,它的時間如何?在這一點上每個方向都指向哪里?
學生分組討論這兩個問題
板書 2、北極點
教師提示 在同一經線上地方時相等,那么在經線相交的地方,時間該如何來計算呢?
學生思考 略
情感教育 在這種情況下,在極地工作的各國考察隊員保留各自國家的地方時間,遇到外國人時一般不問:“現在幾點了?”一位美國考察隊員曾這樣描述他們在極點舉行壘球比賽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壘球一會兒從今天飛到了昨天,一會兒又從昨天飛回今天。
繼續提問 那么在北極點,每個方向都指向哪里呢?
活動 教師給每桌同學發一個地球儀,兩人合作,假設一人在北極點,一人在北極點附近的任一地方,教師提示:經線連接南北兩極,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由學生討論回答,并說出理由(在北極點,每個方向都指向南方)
引申 任取兩點,建方向坐標來辨別方向
承接 研究了北極地區,那么南極地區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板書 3、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范圍
學生活動 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所包括的范圍
教師小結 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極地區,是指南緯66.5度以南的廣大區域,包括南極大陸以及周圍的海洋。
引申 思考:如果建一座房屋它的四面都朝南,應建在何地?(南極點)
提問 對于南極,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
板書 4、南極的別稱“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
教師講述 在七大洲當中,南極洲的平均海拔是最高的,約2410米,在地圖上大家可以看出,在南極大陸上,它的顏色是白色的,是由冰雪所覆蓋的,冰層的厚度就有xx米左右,因此南極地區有“冰雪高原”之稱,南極地區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區。
教師提問 在這么寒冷的地區,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最顯著呢?
學生看書回答 略(冰山,錄象—冰山的形成或材料中南極冰山的形成)
小型討論 冰山的作用
教師講述 除了嚴寒之外,南極地區還被稱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風庫”。
提問 為什么南極地區會被稱為“白色沙漠”呢?它與我們平時所提到的沙漠如撒哈拉沙漠有什么相同之處嗎?
學生思考 略
教師小結 主要原因是南極地區降水非常少,大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為55mm,最少的地方不足5mm,與撒哈拉沙漠地區差不多。
但由于南極地區非常寒冷,降水以固態形式為主,氣溫低不易融化,所以結成厚厚的冰層。
承接 大家知道嗎?如果把一條繡跡斑斑的鐵鏈放在南極的風口,不到一小時,它就锃亮如新,這說明什么呢?(因此南極又是一個巨大的風庫)
繼續提問 南極地區的“風庫”又是如何得來的呢?
錄象或材料 南極的大風
教師講述 南極地區風速為17—18m/s,最大風速可達100m/s,而我們平時所說的12級臺風,風速也只達32.6m/s。
過渡 北極地區的寒冷和風速都不及南極地區。
關于北極地區的寒冷和風速 由學生自己看書,概括回答
過渡 在冰天雪地的兩極地區,我們不能忽視生命的存在,學生分組討論,分別表演南(北)極去,可能遇到的“主人”。
過渡 兩極地區氣候非常惡劣,那么人們為什么要去極地地區呢?最初的目的是什么?現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板書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學生思考回答 略(自然探險—科學考察)
教師講述 南極地區主要是陸地,各個考察國家都在極地建了考察站,中國也不另外,在南極地區建了兩個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由同學在圖上找出來,并要求學生進一步判別中山站在長城站的什么方向)
學生在圖上找出這兩個站(這兩個站的緯度位置不一樣,中山站在極圈以內,會出現極晝極夜現象,而長城站則不然)
板書 1、南極建站的時間
學生思考 為什么我國兩個建站時間都是2月份。
板書 2、兩極的自然資源
教師講述 我們把南極地區稱為科學考察的寶地,是因為南極是一個自然資源的“大倉庫”,那么南極地區到底有哪些自然資源呢?
學生思考回答 略]
教師小結 南極地區的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礦產(點擊圖片:南極地區,由學生找出有哪些礦產資源,并思考南極為何有煤存在),它的地上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它的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這些古老的自然環境埋藏在厚厚的冰層以下,那么如何知曉呢?
展示圖片10.6南極科學考察示意(這幅圖可由學生試著描述)
教師講述 北極地區因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在科學研究和考察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北極地區的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的進一步發現和開采,人類對北極地區的科學研究和考察也越來越頻繁。
過渡 極地地區由于科學家和開發者的到來必然會打破這里的寂靜,極地地區應該如何開發、利用,科學家在考察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人們應該怎樣對待這片潔凈的土地?
板書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展示圖片 南極鯨sos
提問 這則報道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思考回答 略
板書 1、南極生態遭到破壞
教師小結 這說明極地地區面臨生態危機,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一些國家假借科學研究的名義而發展本國的經濟。
教師講述 大家知道目前關于南極地區,國際上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南極臭氧層空洞
教師補充 最近在南極冰層里出現了空氣污染的顆粒
提問 如何保護最后一片凈土?
板書 2、采取措施
學生討論回答 一是簽定條約,進行國際間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護生態環境;二是加強個人的環保行為。
板書設計
一、 冰雪覆蓋的地區
1、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范圍
2、北極點
3、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范圍
4、南極的別稱“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1、 南極建站的時間
2、 兩極的自然資源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 南極生態遭到破壞
2、 采取措施
極地地區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氣候條件、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2、會用地圖、景觀圖片和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出兩極地區的環境特點。
3、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4、培養從圖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標
1、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某一地區位置特點的方法。
2、掌握使用兩極地形圖和景觀圖片,總結歸納兩極地區氣候特點的方法。
3、使用兩極地區氣溫圖表區分兩極氣候的特點。
4、掌握利用經緯網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判斷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兩極地區的位置、氣候、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二)教學難點
1、判斷兩極地區的方向,辨別周圍環境。
2、讀圖理解、區分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
3、讀圖分析能力與技巧的培養。
三、教學突破
1、分別用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地圖,說明兩極地區的位置。
2、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用經緯網辨別方向和周圍的環境
3、利用兩極地區氣溫圖,區分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
4.利用圖片等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四、教學準備
北極地區圖、南極地區圖、兩極地區氣溫比較圖、有關閱讀資料、圖片、課件等。
五、教學步驟
(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1、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是哪兒的景象?(播放極地區的景象錄像)
總結:這就是神秘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今天我們進入到這兩個特殊地區,去解開它們神秘的面紗。
板書:兩極地區。
2、兩極地區都是被冰雪覆蓋的地區,為什么呢?我們來揭示這一問題。
板書:冰雪覆蓋的地區。
展示北極地區圖和南極地區圖。
請同學們從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北極地區:位于北緯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南極地區:位于南緯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3、引導: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于太陽斜射,兩極地區氣溫
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由
地球公轉引起的。
4、南北極氣溫比較圖。
讀圖對比一下兩極的氣溫值,結合課本102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不同的氣溫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么差異?(南極氣候:酷寒、干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北極氣候:氣溫高于南極,降水多于南極,風速小于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書:緯度高,氣溫低,冰天雪地,南極酷寒、干旱、大風。
5、引導:盡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圖10.3和圖10.4,說說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么?(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6、怎樣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站在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過渡: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件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學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帶著這一問題,我們探究下一個問題。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承接過渡語,板書:科學考察的寶地。
1、閱讀自學104—106頁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南極地區有哪些自然資源?((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2)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3)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4)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豐富的自然資源。
總結:科考環境也是一種寶貴資源。為什么把南極地區稱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天然實驗室。
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樣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極大陸原來并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于溫帶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
2、展示我國科學家在南極地區考察的照片,看到這些圖片,我們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地區建立了140多個科學考察實驗站。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長城站在西經60º,南緯60º附近。中山站在東經70º,南緯70º附近。)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么都選擇在2月?(2月是南極地區氣溫最高的季節。)
小結: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用經緯線來確定,南極的氣候與北極相反。
3、自學105頁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體會南極考察隊員勇于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4、閱讀課本秦大河的描述,體會極地的科考價值。
南極考察如火如荼,自讀課本106頁內容,說說北極科考為什么越來越頻繁?(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之后,又在北極地區發現和開采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5、總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必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的鯨魚資源已陷于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的資源呢?我們以展示的資料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國際社會方,兩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達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國際方各分成幾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辯論材料。各組派代表發言、辯論,氣氛熱烈,精彩之處鼓掌歡迎。日本方的辯論中心:捕鯨是為了搞科研,鯨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國際社會方的辯論中心:進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規模捕鯨,況且,現代科學技術并不需要殺死鯨魚來搞科研。)
板書: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濫捕、濫殺。
2、總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后這片凈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于1959年12月簽訂,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書:南極條約。
(四)本課小結
通過本節學習,我們認識了兩極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了解極地地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護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極地地區 篇6
第十章 極地地區 --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氣候條件、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2、會用地圖、景觀圖片和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出兩極地區的環境特點。
3、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4、培養從圖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標
1、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某一地區位置特點的方法。
2、掌握使用兩極地形圖和景觀圖片,總結歸納兩極地區氣候特點的方法。
3、使用兩極地區氣溫圖表區分兩極氣候的特點。
4、掌握利用經緯網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判斷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兩極地區的位置、氣候、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二)教學難點
1、判斷兩極地區的方向,辨別周圍環境。
2、讀圖理解、區分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
3、讀圖分析能力與技巧的培養。
三、教學突破
1、分別用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地圖,說明兩極地區的位置。
2、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用經緯網辨別方向和周圍的環境
3、利用兩極地區氣溫圖,區分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
4.利用圖片等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四、教學準備
北極地區圖、南極地區圖、兩極地區氣溫比較圖、有關閱讀資料、圖片、課件等。
五、教學步驟
(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是哪兒的景象?(播放極地區的景象錄像)
總結:這就是神秘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今天我們進入到這兩個特殊地區,去解開它們神秘的面紗。
板書:兩極地區。
2、兩極地區都是被冰雪覆蓋的地區,為什么呢?我們來揭示這一問題。
板書:冰雪覆蓋的地區。
展示北極地區圖和南極地區圖。
請同學們從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北極地區:位于北緯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南極地區:位于南緯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3、引導: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于太陽斜射,兩極地區氣溫
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由
地球公轉引起的。
4、南北極氣溫比較圖。
讀圖對比一下兩極的氣溫值,結合課本102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不同的氣溫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么差異?(南極氣候:酷寒、干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北極氣候:氣溫高于南極,降水多于南極,風速小于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書:緯度高,氣溫低,冰天雪地,南極酷寒、干旱、大風。
5、引導:盡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圖10.3和圖10.4,說說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么?(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6、怎樣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站在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過渡: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件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學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帶著這一問題,我們探究下一個問題。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承接過渡語,板書:科學考察的寶地。
1、閱讀自學104—106頁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南極地區有哪些自然資源?((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2)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3)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4)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豐富的自然資源。
總結:科考環境也是一種寶貴資源。為什么把南極地區稱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天然實驗室。
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樣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極大陸原來并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于溫帶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
2、展示我國科學家在南極地區考察的照片,看到這些圖片,我們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地區建立了140多個科學考察實驗站。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長城站在西經60º,南緯60º附近。中山站在東經70º,南緯70º附近。)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么都選擇在2月?(2月是南極地區氣溫最高的季節。)
小結: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用經緯線來確定,南極的氣候與北極相反。
3、自學105頁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體會南極考察隊員勇于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4、閱讀課本秦大河的描述,體會極地的科考價值。
南極考察如火如荼,自讀課本106頁內容,說說北極科考為什么越來越頻繁?(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之后,又在北極地區發現和開采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5、總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必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的鯨魚資源已陷于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的資源呢?我們以展示的資料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國際社會方,兩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達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國際方各分成幾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辯論材料。各組派代表發言、辯論,氣氛熱烈,精彩之處鼓掌歡迎。日本方的辯論中心:捕鯨是為了搞科研,鯨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國際社會方的辯論中心:進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規模捕鯨,況且,現代科學技術并不需要殺死鯨魚來搞科研。)
板書: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濫捕、濫殺。
2、總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后這片凈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于1959年12月簽訂,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書:南極條約。
(四)本課小結
通過本節學習,我們認識了兩極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了解極地地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護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極地地區 篇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氣候條件、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2、會用地圖、景觀圖片和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出兩極地區的環境特點。
3、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4、培養從圖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標
1、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某一地區位置特點的方法。
2、掌握使用兩極地形圖和景觀圖片,總結歸納兩極地區氣候特點的方法。
3、使用兩極地區氣溫圖表區分兩極氣候的特點。
4、掌握利用經緯網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判斷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兩極地區的位置、氣候、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二)教學難點
1、判斷兩極地區的方向,辨別周圍環境。
2、讀圖理解、區分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
3、讀圖分析能力與技巧的培養。
三、教學突破
1、分別用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地圖,說明兩極地區的位置。
2、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用經緯網辨別方向和周圍的環境
3、利用兩極地區氣溫圖,區分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
4.利用圖片等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四、教學準備
北極地區圖、南極地區圖、兩極地區氣溫比較圖、有關閱讀資料、圖片、課件等。
五、教學步驟
(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1、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是哪兒的景象?(播放極地區的景象錄像)
總結:這就是神秘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今天我們進入到這兩個特殊地區,去解開它們神秘的面紗。
板書:兩極地區。
2、兩極地區都是被冰雪覆蓋的地區,為什么呢?我們來揭示這一問題。
板書:冰雪覆蓋的地區。
展示北極地區圖和南極地區圖。
請同學們從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北極地區:位于北緯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南極地區:位于南緯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3、引導: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于太陽斜射,兩極地區氣溫
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由
地球公轉引起的。
4、南北極氣溫比較圖。
讀圖對比一下兩極的氣溫值,結合課本102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不同的氣溫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么差異?(南極氣候:酷寒、干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北極氣候:氣溫高于南極,降水多于南極,風速小于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書:緯度高,氣溫低,冰天雪地,南極酷寒、干旱、大風。
5、引導:盡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圖10.3和圖10.4,說說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么?(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6、怎樣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站在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過渡: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件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學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帶著這一問題,我們探究下一個問題。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承接過渡語,板書:科學考察的寶地。
1、閱讀自學104—106頁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南極地區有哪些自然資源?((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2)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3)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4)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豐富的自然資源。
總結:科考環境也是一種寶貴資源。為什么把南極地區稱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天然實驗室。
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樣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極大陸原來并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于溫帶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
2、展示我國科學家在南極地區考察的照片,看到這些圖片,我們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地區建立了140多個科學考察實驗站。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長城站在西經60º,南緯60º附近。中山站在東經70º,南緯70º附近。)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么都選擇在2月?(2月是南極地區氣溫最高的季節。)
小結: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用經緯線來確定,南極的氣候與北極相反。
3、自學105頁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體會南極考察隊員勇于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4、閱讀課本秦大河的描述,體會極地的科考價值。
南極考察如火如荼,自讀課本106頁內容,說說北極科考為什么越來越頻繁?(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之后,又在北極地區發現和開采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5、總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必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的鯨魚資源已陷于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的資源呢?我們以展示的資料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國際社會方,兩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達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國際方各分成幾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辯論材料。各組派代表發言、辯論,氣氛熱烈,精彩之處鼓掌歡迎。日本方的辯論中心:捕鯨是為了搞科研,鯨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國際社會方的辯論中心:進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規模捕鯨,況且,現代科學技術并不需要殺死鯨魚來搞科研。)
板書: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濫捕、濫殺。
2、總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后這片凈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于1959年12月簽訂,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書:南極條約。
(四)本課小結
通過本節學習,我們認識了兩極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了解極地地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護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極地地區 篇8
極地地區教學目標1.了解兩極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2.理解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活動和環境保護的原因,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教學要求1.了解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及范圍,并且能夠說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環境特征;理解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2.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能夠根據兩極的氣溫比較圖比較兩地自然環境的差異。3.感受科學家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增強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認識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結構分析本章內容共一節,分為“冰雪覆蓋的地區”、“科學考察的寶地”和“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三個標題。三個標題會使學生對極地地區的了解逐漸深入。首先了解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集中體現在寒冷。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造成了當地有特色的資源,如冰川、動物。同時也使得那里人跡罕至,留下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環境,這個天然的實驗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但科學家和開發者的到來必然會打破這里的寂靜,“極地地區應該如何開發、利用?科學家在考察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人們應該怎樣對待這片潔凈的土地?”這是人們正在面臨的嚴峻問題。三個問題一步步地深入,會使學生從知識到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對極地地區有全面的了解。內容點析1.關于極地地區特殊的位置。教材將讀圖的過程和對極地地區位置的理解滲透到了活動當中,首先通過這兩幅圖可以了解兩地區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圍,這是理解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基礎;第二,讓學生明確環繞南極大陸的各大洋和北極地區中心的大洋,南極能夠同時被三個大洋環繞,這是由其特殊位置決定的,同時海洋與陸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較大差異的主要原因。極地地區尤其是極點,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會出現較為特殊的現象,問題3的安排即是讓學生對此有一定的體會。由于是經線的交匯處,在極地地區還會出現時間等一系列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極地地區的特殊位置,而這些恰恰是前面學習“地球和地圖”時容易被學生忽略的問題。另外,還需要使學生明確北極和南極是兩個點,而極區的范圍則大致在極圈以內,這與平時的說法有出入。2.對圖10.1和圖10.2的判讀。兩幅圖均為極投影圖,這種地圖在其他的章節中幾乎沒有出現過,因此要讓學生通過對兩圖的判讀,提高對這種圖的識別、分析能力,尤其是在這種地圖上辨別方向的能力。活動中的問題3起到了一定的啟發學生的作用。教師還應該進行更加深入的訓練(詳見教學建議)。教材將兩圖放在一起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便于學生對比兩個地區的情況,如海陸分布的狀況。而這些也為后面的活動和教學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北極地區的平均氣溫和最低氣溫均比南極高,人們對南極的考察多于北極,都有這方面的原因。3.關于南極的自然環境。南極的環境特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氣溫低、降水少、風力強。教材通過兩個閱讀材料使學生對此有感性的認識,同時用“冰雪高原”、“白色沙漠”和“風庫”高度地概括了南極氣候環境的主要特征。在這里需要給老師們明確幾個問題。①“冰雪高原”的“高”是如何造成的?南極本身陸地的海拔高度并不是特別大,但冰川的厚度非常大,所以形成了“冰雪高原”。這是長時間氣溫過低,降雪日積月累的結果。②南極之所以成為世界的“冷極”,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南極洲幾乎全部位于南極圈以內,緯度高,地面接受太陽光熱少;南極洲平均海拔較高(平均海拔2 350米);南極大部分地區被冰雪覆蓋著,冰雪對陽光有強反射。③“白色沙漠”說明南極降水相當少,造成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有:第一,南極位于極地高氣壓帶,空氣以下沉運動為主;第二,南極上陸地面積廣闊,而海洋面積小;第三,常年受極地大陸氣團的控制。④為什么南極和北極相比風力更大?這與南極的低溫有較大關系。南極由于氣溫比北極低,因而產生非常強烈的低氣壓中心,會造成比北極更大的氣壓梯度力,所以南極會有“風庫”之稱。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更多的例子,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一條銹跡斑斑的鐵鏈,可以被南極的大風吹得光亮如新。”4.將生物資源直接放到自然環境的后面,而沒有與其他資源一起介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首先是為了突出極地地區寒冷的氣候對當地的生物造成的影響;第二,南極的企鵝和北極的北極熊也是極地地區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它們本身就是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5.圖10.3和圖10.4使學生能夠了解兩極地區在景觀上的差異及各自的代表性動物,并通過文字體會這些動物對極地地區特殊環境是如何適應的,進一步理解環境對生物的進化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6.教材通過兩則新聞報道使學生了解我國在南極建設的兩個考察站。同時,在活動中又提出兩次建站都是在2月,時間問題的提出,便于學生結合實際體會“極晝”、“極夜”現象給極地地區帶來的具體問題。7.教材將極地地區的自然資源放到標題“科學考察的寶地”下,更突出了這些資源的科學價值。在礦產資源、淡水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未被人類破壞的自然環境當中,有的是由于其他地區日益缺乏而顯得更加珍貴,但對人類意義更大的應該說是原始的自然環境,它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極地地區之所以成為“科學考察的寶地”,根本原因還是由于它們的特殊位置。特殊的位置形成了寒冷的氣候,寒冷的氣候使得那里人跡罕至,沒有人的破壞才能夠使歷史的遺跡得以完整保留。正是因為極地地區具有這么大的科學研究價值,所以人們應該合理地利用,并且保護好“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凈土”。因此,從邏輯關系上看,這一標題既是上一標題的結果,也是下一個標題的原因。8.煤本應該形成于溫帶地區,目前卻出現在寒冷的南極,說明南極洲在煤炭形成的地質年代應該是溫暖濕潤的氣候,能生長高大植物,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經地質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隨大陸漂移至現在的位置。9.圖10.6以其簡單明了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科學考察的基本過程,同時也便于學生理解活動的第2題中秦大河的那段話,體會極地科考的價值所在。10.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通過對人類的一次穿越南極活動的描述,使學生加深了對南極地區惡劣環境的印象,最重要的是體會科學家們追求科學真理,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11.對日本捕鯨的報道引出了對極地地區的和平利用和環境保護問題。主要措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際間的合作,如《南極條約》的簽定,教材107頁的那段課文,使學生了解到國際間對此做出的工作,以及我國對此問題的態度,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另一方面是個人的行為,教材通過108頁的閱讀材料介紹南極考察隊員的環保行為,這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有較為重要的意義。教學建議【課時安排】教師可將本章的教學分為2課時。【新課引入】對于本節的內容,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創設的方法來進行導入和組織教學。假設學生就是一位將要隨科學家到兩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人員,那么他需要了解哪些有關問題呢?首先需要對兩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自然環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尤其是氣候狀況,以便做好著裝上的準備,其次需要確定考察時間,這是由它們特殊的緯度位置決定的;第三,要考慮科學家考察的原因所在,這樣就促使學生了解兩極地區的各種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以及科學研究的資源),同時可以討論一下人類考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類更好地進行可持續發展;最后還需要組織學生討論:“在科考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這主要涉及到對極地地區的和平利用和保護問題。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會很自然地將一系列教學內容組織起來。為了讓學生體會南極地區與北極地區的差異,教師還可將學生分為兩個組,讓他們分別進行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和思考,最后各自來匯報,這樣個別活動與集體討論相結合,學生能夠充分地思考,在比較的過程中也會理解得更深刻。【冰雪覆蓋的地區】1.教師在引入教學內容時,除了按照上述的思路之外,還可提出一些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在地球上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只有一個經度和一個緯度?有沒有幾條經線同時經過的地方?”“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跨越了多大的經度范圍?位于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這樣做可以起到以下幾方面的作用:①考察學生對經緯網的理解;②鍛煉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③深入理解極地地區在地理位置方面的特殊性,為后面的學習作一個鋪墊。2.教師可以結合后面的活動1讓學生讀圖,了解兩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和范圍,為理解其自然環境打下基礎。同時指導學生注意觀察:①兩地的海陸狀況如何?②長城站在中山站的哪個方向?問題一是為活動2打下基礎,問題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極地投影圖的能力。極地投影圖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可采取一步步深入問題的辦法引導學生思考:①圖的中心點是什么地方?②圖中以南極點(或北極點)為中心向外呈放射狀的一系列直線表示什么線?③圖中以南極點(或北極點)為中心的一個個圓圈表示什么線?④圖中的方向如何確定?⑤地球自轉方向在這張圖中如何標注?3.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這一部分,可先讓學生來談對南極和北極的印象,然后再讀關于冰山和南極大風的兩段閱讀材料,另外還可以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幾幅照片,最后總結概括。在此過程中,盡可能地讓學生對比一下兩極地區的情況,并探求原因,這樣便于學生理解。學生對“白色沙漠”可能不會有體會,這時可讓學生查找撒哈拉地區及其他沙漠地區的降水狀況,比較的結果可以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4.指導學生看圖10.3和10.4,結合文字體會動物對極地地區嚴寒氣候的適應性。同時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兩地區從景觀上有怎樣的差別。5.活動2主要是讓學生對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作一下對比,活動要結合前面對兩幅極地投影圖的觀察來進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將南北極的溫度和人體體溫以及水的冰點來對比,突出一下極地地區環境的惡劣程度。第二步再對比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明確南極地區的環境更加惡劣。【科學考察的寶地】1.這部分可以通過幾個問題來讓學生來考慮:①人們最初去南極是出于什么目的?現在的目的是什么?②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學家去南極考察?最吸引他們的是什么?③科學家是怎么進行科學研究的?④考察的過程中,科學家將會遇到什么困難?⑤北極有哪些研究和考察價值?⑥對兩極地區的考察已經分別到了怎樣的程度?2.這一部分也可以這樣來引入:先讓學生閱讀兩則新聞,了解我國現有的兩個南極科考站,另外還可讓學生看一下前面極地投影圖,了解世界各國在南極的科學考察情況。同時結合前面的活動2提問:“南極的自然環境這么惡劣,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的科學家去那里研究?是什么吸引了他們?”這樣引發學生去了解其中的原因。3.在講授南極的大量固體淡水資源時,可以將冰川在淡水中所占的比例介紹給學生,突出南極地區的淡水資源對人類的意義。而南極的科學價值,則需要讓學生結合“圖示科考”和后面活動中秦大河的那段話來討論。同時在明確其重要的科學價值之后,再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南極會有這么重要的科學研究意義?”最終又落實到了南極的自然環境上面。4.教師在介紹極地地區的礦產資源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煤應該在什么條件下才能夠形成?”(溫帶地區,有大片的森林)“那么為什么在極地地區會出現煤礦或油田、氣田?”當學生回答有困難,可提示學生從大陸的漂移來考慮,這是對前面知識是否靈活掌握的檢驗。5.閱讀完“穿越南極”這段材料之后,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從科考的路線來看,隊員們的前進方向是如何改變的?”這是對前面讀圖能力的鞏固。6.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環境特征及資源狀況可以對比來看,教師可以在這一節的學習結束之后,安排學生列表對比。南極北極海陸狀況中間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所包圍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亞、歐、北美三洲的陸地和島嶼氣候狀況氣溫低、降水少、風力大終年冰封,但不如南極冷資源狀況礦產,冰川,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環境主要為礦產資源代表動物企鵝北極熊【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1.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關于日本捕鯨的報道,并搜集更多的相關資料,使學生了解兩極地區面臨的生態環境危機,同時學生會認識到一些國家虛偽的面目,假借科學研究的名義而發展本國的經濟。結合活動1討論:“面對著最后一塊凈土,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措施?”。討論的結果最終要落在兩點:一是簽定條約,進行國際間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護生態環境;二是加強個人的環保行為。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2.教師可以利用活動2的形式,讓學生在課下做北極地區環保與利用的宣傳活動,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既了解了相關的事件與知識,又在教育別人的同時教育了自己。
極地地區 篇9
第十章 極地地區 --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氣候條件、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2、會用地圖、景觀圖片和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出兩極地區的環境特點。
3、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4、培養從圖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標
1、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某一地區位置特點的方法。
2、掌握使用兩極地形圖和景觀圖片,總結歸納兩極地區氣候特點的方法。
3、使用兩極地區氣溫圖表區分兩極氣候的特點。
4、掌握利用經緯網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判斷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兩極地區的位置、氣候、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二)教學難點
1、判斷兩極地區的方向,辨別周圍環境。
2、讀圖理解、區分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
3、讀圖分析能力與技巧的培養。
三、教學突破
1、分別用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地圖,說明兩極地區的位置。
2、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用經緯網辨別方向和周圍的環境
3、利用兩極地區氣溫圖,區分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
4.利用圖片等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四、教學準備
北極地區圖、南極地區圖、兩極地區氣溫比較圖、有關閱讀資料、圖片、課件等。
五、教學步驟
(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是哪兒的景象?(播放極地區的景象錄像)
總結:這就是神秘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今天我們進入到這兩個特殊地區,去解開它們神秘的面紗。
板書:兩極地區。
2、兩極地區都是被冰雪覆蓋的地區,為什么呢?我們來揭示這一問題。
板書:冰雪覆蓋的地區。
展示北極地區圖和南極地區圖。
請同學們從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北極地區:位于北緯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南極地區:位于南緯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3、引導: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于太陽斜射,兩極地區氣溫
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由
地球公轉引起的。
4、南北極氣溫比較圖。
讀圖對比一下兩極的氣溫值,結合課本102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不同的氣溫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么差異?(南極氣候:酷寒、干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北極氣候:氣溫高于南極,降水多于南極,風速小于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書:緯度高,氣溫低,冰天雪地,南極酷寒、干旱、大風。
5、引導:盡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圖10.3和圖10.4,說說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么?(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6、怎樣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站在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過渡: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件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學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帶著這一問題,我們探究下一個問題。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承接過渡語,板書:科學考察的寶地。
1、閱讀自學104—106頁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南極地區有哪些自然資源?((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2)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3)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4)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豐富的自然資源。
總結:科考環境也是一種寶貴資源。為什么把南極地區稱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天然實驗室。
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樣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極大陸原來并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于溫帶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
2、展示我國科學家在南極地區考察的照片,看到這些圖片,我們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地區建立了140多個科學考察實驗站。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長城站在西經60º,南緯60º附近。中山站在東經70º,南緯70º附近。)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么都選擇在2月?(2月是南極地區氣溫最高的季節。)
小結: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用經緯線來確定,南極的氣候與北極相反。
3、自學105頁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體會南極考察隊員勇于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4、閱讀課本秦大河的描述,體會極地的科考價值。
南極考察如火如荼,自讀課本106頁內容,說說北極科考為什么越來越頻繁?(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之后,又在北極地區發現和開采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5、總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必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的鯨魚資源已陷于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的資源呢?我們以展示的資料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國際社會方,兩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達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國際方各分成幾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辯論材料。各組派代表發言、辯論,氣氛熱烈,精彩之處鼓掌歡迎。日本方的辯論中心:捕鯨是為了搞科研,鯨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國際社會方的辯論中心:進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規模捕鯨,況且,現代科學技術并不需要殺死鯨魚來搞科研。)
板書: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濫捕、濫殺。
2、總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后這片凈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于1959年12月簽訂,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書:南極條約。
(四)本課小結
通過本節學習,我們認識了兩極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了解極地地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護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極地地區 篇10
第十章《極地地區》教材分析 廣州市第九十八中學 李福勇一、教材內容說明 不規定必學區域,是《地理課程標準》的總原則和突出特點。但所學的“地區”中有個例外,即規定極地地區為必學內容。這是由于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相對世界其他地區來說具有明顯的特殊性,極地地區的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也有重要的全球意義。因此,在進行《極地地區》的教學中也應該從這方面入手,突出極地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強調極地地區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二、明確教學目標 根據《地理課程標準》中“認識地區”的內容標準,本單元需達到以下的教學目標: 1.了解兩極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 2.理解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活動和環境保護的原因,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三、教材結構、教法分析本章內容分為“冰雪覆蓋的地區”、“科學考察的寶地”和“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三個標題,文中貫穿始末的主線是寒冷。寒冷是由于兩極所處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正是由于極度嚴寒,使得兩極都成了冰雪覆蓋的地區,也因而造成了當地獨具特色的資源,如冰川、動物等。同時也使得那里人跡罕至,留下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環境。而這些又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對兩極地區開展考察活動,而開展考察活動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護兩極的生態環境。 引導學生列表對比兩極的環境特征及資源狀況。列表如下: 南極 北極 相同點 不同點 地理位置 海陸狀況 氣候狀況 資源狀況 代表動物 --第十章 極地地區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讓學生說出兩極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環境特征。 能力目標: 1 學會根據要求對資料進行篩選、歸納、匯總。 2 使學生學會判讀極地投影圖,并能根據兩極地區的氣溫特征比較兩極自然環境的差異。 3 通過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兩極自然環境的了解,增強保護意識。 2、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合作態度及對地理知識的探究精神。 重點和難點 極地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環境 教學過程: 引入:(略) 新課一、讀圖確定地理位置教師引導:極地地圖比較特殊,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讀圖。 通過學生的找圖、描圖(描出北極圈和南極圈)、讀圖、回答問題等來確定北極和南極的經度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1)圖的中心點是什么? 2)以北極(或南極)點為中心呈放射狀的一系列直線是什么線? 3)以北極(或南極)點為中心的一個個圓圈是什么線? 讀北極圖: 1)北極地區是指哪個范圍? ( 用紅筆描出北極圈 ) 2)北極點所在的是洋還是陸?什么洋? 3)北冰洋四周有哪幾個洲環繞? 讀南極圖: 1)南極地區是指哪個范圍? ( 用紅筆描出南極圈 ) 2)南極點所在的是洋還是陸?什么洲? 3)南極洲四周有哪幾個洋環繞? 二、冰雪覆蓋的地區閱讀課文,播放南極影片,讓學生從感性方面整體地認識南極洲。1. 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思考問題: ① 南極大陸與其他大陸在景觀上最顯著的區別是什么?( 大部分地方被冰雪覆蓋,冰層平均厚度多米 ) ② 南極厚厚的冰雪覆蓋層能給我們人類帶來什么資源呢?(固體淡水資源) 討 論:①如果南極冰川全部融化,世界將會怎樣? 我們的生活是否會受到影響? (全世界的海平面將上升50~70米 北京也將被海水淹沒 )②世界上淡水資源中冰川儲存水量最多,而南極約占世界冰川總量的90%和世界淡水總儲量的2/3。我們應如何利用? (依靠一定的技術條件開發利用)2、豐富的固體淡水資源 讀 圖: “南極洲年平均氣溫圖” “南極洲年平均降水量圖” 氣溫:各月氣溫均在 -20°以下。暖季[每年11月——第二年3月] 降水:年降水量 大多不足55毫米 風速:最大100米/秒 (比 12級風 大得多)每年8級以上大風日有300多天。 3、酷寒、干燥、烈風(極地冰原氣候) 提 問: 南極洲的氣候為什么如此寒冷? [1]南極洲幾乎全部位于南極圈以內,緯度高,地面接受太陽光熱少; [2]南極洲平均海拔較高; [3]南極大部分地區被冰雪覆蓋著,冰雪對陽光有強反射。 南極洲的自然環境十分嚴酷,為什么對人類還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呢? (南極洲自然資源非常豐富)4、南極洲礦產豐富 讀 圖:“南極地區圖”找出主要礦產的分布 鐵礦——印度洋沿岸地區 煤礦——靠近印度洋沿岸 [維多利亞大煤田] 講解: 煤本應形成于溫帶地區,目前卻出現在寒冷的南極,說明南極洲在煤炭形成的地質年代應該是溫暖濕潤的氣候,能生長高大植物,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經地質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隨大陸漂移至現在的位置。 思 考:酷寒的氣候對南極的動植物會產生哪些影響? 5、極地生物地面上植物極少。 動物資源種類少,但數量大。 展示圖片: 南極海豹、企鵝、鯨、磷蝦。總結:引導學生列表對比兩極的環境特征及資源狀況,然后歸納出南極的自然環境特征 南極 北極 相同點 不同點 地理位置 海陸狀況 氣候狀況 資源狀況 代表動物 板書:第十章 極地地區 (一) 一 地理位置 二 特殊的自然環境-------冰雪覆蓋的地方 冰雪高原 風庫 白色沙漠 礦產豐富 極地生物
極地地區 篇11
第十章 極地地區(學案)
一、知識目標:
1.能在地圖上指出兩極地區的范圍,環繞北冰洋的大洲和環繞南極地區周圍的大洋。
2.知道兩極自然景觀和環境的差異及代表動物。
3.能在圖上找出我國的兩個考察站,并能說明在兩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意義。
二、知識結構:
(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1.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極地區,是指__________以北的廣大區域,包括_________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______ ______ ______三洲的陸地和島嶼;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極地區是指_________以南的廣大區域,包括_________以及周圍的海洋.
2._______是南極的象征,________是北極的象征.
3.________地區還被稱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風庫”.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目前,已有____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______多年科學考察實驗站.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為了保護南極的生態環境,和平利用南極1959年12月,澳大利亞、阿根廷等12個國家簽訂___________,我國于_______年正式加入.
三、反饋練習:
一、選擇題
1.環繞南極洲的大洋,按地球自轉方向自西向東排列正確的是( )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c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2.對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最好日期是( )
a.3月21日左右 b.6月22日左右 c.9月23日左右 d12月22日左右
3.有冰雪高原之稱的是( )
a.北極 b.南極 c.青藏高原 d.帕米爾高原
4.北極地區周圍的大洲按地球自轉方向自西向東依次是( )
a 歐洲 亞洲 北美洲
b亞洲 北美洲 大洋州
c. 歐洲 北美洲 亞洲
d.北美洲 亞洲 歐洲
二、綜合題
1.讀北極地區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圖中a是_________島,b是_______洲,d是________海峽,e是________洲,f是__________洲,g是______洋.
(2)c處石油資源豐富,該地屬_________國家,f地是北極地區氣候最溫暖的地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對北極地區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氣候比南極溫暖
b.風力比南極大
c.降水比南極多
d礦產資源還未得到開發
2.讀南極地區圖回答:
(1)圖中大洲名稱
a是__________,c是_________
e是__________,
大洋名稱b是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_,f是__________
(2)g.h是我國在南極地區建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其名稱分別是g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
我國兩個考察站的建站時間都選擇在2月份,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從圖中礦產資源分布的信息看,南極洲的_______ ________等礦產豐富.已發現的礦產大多分布在大陸邊緣,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極地區被成為白色沙漠的原因是 。
(5)南極地區的氣候特征是 。
極地地區 篇12
第十章 極地地區 學案設計
一、課標要求
說出兩級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本課目標
1、能夠在南北極地區圖上辨別極地地區的范圍、位置及經緯線特點和地球自轉方向。
2、了解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點及差異。
3、了解兩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意義。
三、課前準備
如果你是一位將要隨科學家到兩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人員,那么你需要了解哪些有關問題?
四、知識建構
知識點1:冰雪覆蓋的地區
播放極地地區的dvd,歸納神秘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位置和自然環境特征。
探究一:
1、 請同學們從極地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
答:北極地區:位于北緯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
南極地區:位于南緯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2、 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
答: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于太陽斜射,兩極地區氣溫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由地球公轉引起的。
3、 分析課本102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不同的氣溫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么差異?
答:南極氣候:酷寒、干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
北極氣候:氣溫高于南極,降水多于南極,風速小于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總結:緯度高,氣溫低,冰天雪地,南極酷寒、干旱、大風。
探究二:
盡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圖10.3和圖10.4,說說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么?
答: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探究三:
怎樣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答:站在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知識點2:科學考察的寶地
探究四:
1、閱讀自學104—106頁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南極地區有哪些自然資源?
答:(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
(2)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
(3)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
(4)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實驗室。
2、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樣形成的?
答: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極大陸原來并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于溫帶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
3、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并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
答:長城站崛起在喬治王島上,在西經60度,南緯60度附近。中山站聳立在南極大陸上,在東經70度,南緯70度附近。
4、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么都選擇在2月?
答:2月是南極地區氣溫最高的季節。
小結: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用經緯線來確定,南極的氣候與北極相反。
5、自學105頁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體會南極考察隊員勇于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6、南極考察如火如荼,閱讀課本106頁內容,說說北極科考為什么越來越頻繁?
答: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之后,又在北極地區發現和開采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總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必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知識點3: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的鯨魚資源已陷于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的資源呢?
答:
小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后這片凈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于1959年12月簽訂,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
五、課堂小結
南極地區:南極圈以內的地區
冰雪覆蓋的地區 北極地區:北極圈以內的地區
南極素有”冰雪高原”之稱,還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極”
極地地區 代表性動物: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科學考察寶地:我國在南極地區建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
真正建在南極地區的(即在南極圈以內)為中山站。
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南極條約》,保護地球上最后一片凈土。
六、反饋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南極洲的礦產資源最豐富的是( )。
a. 鐵、煤 b. 石油、天然氣 c. 鐵、石油 d. 金、銅
2.有關南極洲的正確敘述是( )。
a. 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洲,也是跨經度最廣的洲
b.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洲,也是緯度最高的洲
c. 南極洲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200毫米,冬長夏短
d. 南極洲雖然氣候嚴寒,但仍有少量居民定居在這里
3.南極洲的氣候成因有( )。
a. 緯度低,陽光斜射,接受的太陽光熱少 b. 低氣壓控制,降水稀少,風力強勁
c. 海拔高,冰雪大陸,反射率高,更加寒冷 d. 終年處于極夜,無陽光照射
4. 世界上水資源最豐富的大洲是( )。
a. 亞洲 b.南極洲 c.南美洲 d. 非洲
5.去南極洲進行科學考察的最佳時間是( )。
a. 3 ——5月 b. 6——8月 c. 9——11月 d. 11月——3月
6.距離南極大陸最近的大洲是( )。
a. 大洋洲 b. 非洲 c. 南美洲 d. 歐洲
7.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7、8月是南極地區的暖季
b. 南極洲周圍海域漂浮著大大小小的冰山
c. 南極洲全部位于南極圈內,是孤立于地球最南端的大洲
d. 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多的大洲
8.關于北極地區,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北極地區中心大洋是北冰洋 b. 北極地區周圍環繞的是大洋
c. 企鵝是北極地區的象征 d. 北極地區中心大洋是太平洋
9.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都是終年寒冷的地區
b.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都是地球上的“風庫”
c. 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寒冷,但降水量比北極地區大
d. 南極地區由于降水量大,才形成了巨厚的冰層
10.難于在北極地區看見的動物是( )。
a. 企鵝 b. 海豹 c. 白熊 d. 馴鹿
11.被稱為“白色沙漠”的地區的是( )。
a. 北極地區 b. 南極地區 c. 撒哈拉大沙漠 d. 塔克拉瑪干沙漠
12.從本初子午線向東環繞北冰洋的大洲依次是( )。
a. 歐洲、亞洲、南極洲 b. 亞洲、歐洲、北美洲
c. 亞洲、北美洲、 歐洲 d. 歐洲、亞洲、北美洲
13.中國在南極地區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的名稱是( )。
a. 長江站 b. 長城站 c. 中山站 d. 黃河站
14. xx年1月18日3時16分,一支科考隊登上了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南緯80度22分00秒,東經77度21分11秒,冰穹a海拔4093米。派出這支科考隊的國家是( )
a. 美國 b. 俄羅斯 c. 日本 d. 中國
15.1959年12月,為了保護南極的生態環境,和平利用南極,澳大利亞、阿根廷等12國簽訂了《南極條約》。中國加入該條約的時間是( )
a.1963年 b. 1973年 c. 1983年 d. 1993年
16.地球上四大洋面積排序正確的是( )。
a.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b.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c. 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 d. 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17.領土沒有進入北極地區的國家和地區是( )。
a. 英國 b.格陵蘭(丹) c. 加拿大 d. 俄羅斯
18.站在南極點上看方向,四面八方都是( )。
a. 正東 b. 正西 c. 正南 d. 正北
19.南極洲大部分地方覆蓋著冰層,冰層平均厚度為( )。
a. 500米 b. 1000米 c. xx米 d. 3000米
20.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目前,南極洲還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 b. 南極洲不屬于任何國家和地區
c. 南極洲沒有常住居民 d. 各國科考隊員是南極洲的常住居民
21.位于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的海峽是
a.麥哲倫海峽 b.德雷克海峽 c.白令海峽 d.莫桑比克海峽
22、七大洲中跨經度最多的大洲是
a.亞洲 b。南極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23、南極洲沒有位于哪個半球的陸地
a.東半球 b。西半球 c。北半球 d。南半球
二、綜合題
1、讀“南極地區圖”,回答問題
⑴寫出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稱
a 洋;b 洋;c 洋;
d 洲;e 洲。
⑵我國建立的科學考察站:
f ,g 。
⑶在圖上畫出地球的自轉方向
2、讀北極地區地圖并完成以下各項
1.將代表以下海洋的數字填入圖中:
① 大西洋 ② 太平洋 ③ 北冰洋
2. 將代表以下國家和地區的數字填入圖中:
④ 加拿大 ⑤ 美國
⑥ 俄羅斯 ⑦ 格陵蘭(丹)
3. 將代表以下大洲的數字填入圖中:
⑧ 亞洲 ⑨ 北美洲
4. 以下字母所代標的地理事物是:
a 海峽;
b 海峽;
c 島;
d 半島。
極地地區 篇13
第十章 極地地區 --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氣候條件、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2、會用地圖、景觀圖片和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出兩極地區的環境特點。
3、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4、培養從圖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標
1、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某一地區位置特點的方法。
2、掌握使用兩極地形圖和景觀圖片,總結歸納兩極地區氣候特點的方法。
3、使用兩極地區氣溫圖表區分兩極氣候的特點。
4、掌握利用經緯網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判斷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兩極地區的位置、氣候、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二)教學難點
1、判斷兩極地區的方向,辨別周圍環境。
2、讀圖理解、區分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
3、讀圖分析能力與技巧的培養。
三、教學突破
1、分別用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地圖,說明兩極地區的位置。
2、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用經緯網辨別方向和周圍的環境
3、利用兩極地區氣溫圖,區分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
4.利用圖片等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四、教學準備
北極地區圖、南極地區圖、兩極地區氣溫比較圖、有關閱讀資料、圖片、課件等。
五、教學步驟
(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是哪兒的景象?(播放極地區的景象錄像)
總結:這就是神秘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今天我們進入到這兩個特殊地區,去解開它們神秘的面紗。
板書:兩極地區。
2、兩極地區都是被冰雪覆蓋的地區,為什么呢?我們來揭示這一問題。
板書:冰雪覆蓋的地區。
展示北極地區圖和南極地區圖。
請同學們從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北極地區:位于北緯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南極地區:位于南緯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3、引導: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于太陽斜射,兩極地區氣溫
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由
地球公轉引起的。
4、南北極氣溫比較圖。
讀圖對比一下兩極的氣溫值,結合課本102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不同的氣溫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么差異?(南極氣候:酷寒、干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北極氣候:氣溫高于南極,降水多于南極,風速小于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書:緯度高,氣溫低,冰天雪地,南極酷寒、干旱、大風。
5、引導:盡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圖10.3和圖10.4,說說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么?(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6、怎樣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站在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過渡: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件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學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帶著這一問題,我們探究下一個問題。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承接過渡語,板書:科學考察的寶地。
1、閱讀自學104—106頁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南極地區有哪些自然資源?((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2)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3)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4)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豐富的自然資源。
總結:科考環境也是一種寶貴資源。為什么把南極地區稱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天然實驗室。
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樣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極大陸原來并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于溫帶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
2、展示我國科學家在南極地區考察的照片,看到這些圖片,我們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地區建立了140多個科學考察實驗站。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長城站在西經60º,南緯60º附近。中山站在東經70º,南緯70º附近。)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么都選擇在2月?(2月是南極地區氣溫最高的季節。)
小結: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用經緯線來確定,南極的氣候與北極相反。
3、自學105頁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體會南極考察隊員勇于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4、閱讀課本秦大河的描述,體會極地的科考價值。
南極考察如火如荼,自讀課本106頁內容,說說北極科考為什么越來越頻繁?(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之后,又在北極地區發現和開采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5、總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必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的鯨魚資源已陷于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的資源呢?我們以展示的資料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國際社會方,兩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達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國際方各分成幾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辯論材料。各組派代表發言、辯論,氣氛熱烈,精彩之處鼓掌歡迎。日本方的辯論中心:捕鯨是為了搞科研,鯨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國際社會方的辯論中心:進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規模捕鯨,況且,現代科學技術并不需要殺死鯨魚來搞科研。)
板書: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濫捕、濫殺。
2、總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后這片凈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于1959年12月簽訂,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書:南極條約。
(四)本課小結
通過本節學習,我們認識了兩極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了解極地地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護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極地地區 篇14
一、素質教育目標
1、 了解兩極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
2、 理解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活動和環境保護的原因,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具學具準備
地球儀、南北兩極掛圖、南北兩極景觀圖片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 引導學生了解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及范圍,共同討論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環境特征;理解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2、 指導學生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能夠根據兩極的氣溫比較兩地自然環境的差異。
3、 感受科學家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增強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認識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 南北兩極地理位置
(2) 南北兩極環境特點
2、 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對地球儀的觀察和思考能力,從而思考形成極地氣候的原因。
(2) 從海陸狀況、氣候狀況、資源狀況、代表動物入手分析南北兩極的差異。
(3) 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推理能力、總結歸納知識的能力。
4、 德育目標
(1) 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將知識深入化。
(2) 理解事發有因,看問題要懂得透過現象抓住本質。
(二)教學過程
[引入]今天我們學習新的章節極地地區,在地球南北兩端,有兩個十分特殊的地區: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板書] 第十章 極地地區
[提問]我們已經學過了五帶的劃分,其中涉及到北極圈,請一位同學回答北極圈是指北緯多少度?
[回答] 北緯66.5度
[展示說明]將地球儀拿出來說明北緯66.5度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的陸地和島嶼我們稱之為北極地區。
[板書] 一、 北極地區
中間是北冰洋
[引導提問] 北極圈在這里,北緯66.5度,南極圈具有對稱的特點,請一位同學說說南極圈的緯度是多少?
[回答] 南緯66.5度
[展示說明]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極地區是指南緯66.5度以南的廣大區域,包括南極大陸,以及周圍的海洋。
[板書] 二、 南極地區
中間是南極大陸
[引導過渡說明]由于海洋與陸地分布不同造成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較大差異。
關于南極的自然環境:
(1)“冰雪高原”的“高”是如何造成的?
南極本身陸地海拔高度并不是特別大,但冰川的厚度非常大,所以形成了“冰雪高原”。
[點明]這是長時間氣溫過低,降雪日積月累的結果。
(2)南極成為世界“冷極”的原因:南極洲幾乎全部位于南極圈以內,緯度高,地面接受太陽光熱少;南極洲平均海拔較高;南極大部分地區被冰雪覆蓋著,冰雪對陽光有強反射作用,熱量難以吸收。
(3)被世人喻為“白色沙漠”的原因:南極位于極地高氣壓帶,空氣以下沉運動為主;南極上陸地面積廣闊,而海洋面積小;常年受極地大陸氣團的控制。
(4)為什么南極和北極相比風力更大?
這與南極的低溫有較大關系。
南極由于氣溫比北極低,因而產生非常強烈的低氣壓中心,會造成比北極更大的氣壓梯度力,所以南極會有“風庫”之稱。
[板書] (1)“冰雪高原”
(2)“冷極”
(3)“白色沙漠”
(4)“風庫”
[總結]南極氣溫低、降水少、風力大,北極終年冰封,但不如南極冷。
[介紹] 南北兩極資源,包括分布礦產、冰川和原始自然環境等
[板書]三、南北兩極資源狀況
(1)南極:
(2)北極:
[展示] 南北兩極景觀圖片
[提問]從北極景觀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什么動物?
[回答]北極熊
[提問]從南極景觀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什么動物?
[回答]企鵝
[板書]四、南北兩極的代表動物
(1) 北極:北極熊
(2) 南極:企鵝
[填表題總結以上所學內容]
南極 北極
海陸狀況 中間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所包圍 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亞、歐、北美三洲的陸地和島嶼
氣候狀況 氣溫低、降水少、風力大 終年冰封,但不如南極冷
資源狀況 礦產、冰川、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環境 主要為礦產資源
代表動物 企鵝 北極熊
拓展: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 讓學生讀關于日本捕鯨的報道,并讓他們搜集更多的相關資料,使學生了解極地地區面臨的生態環境危機,同時學生會認識到一些國家虛偽的面目,假借科學研究的名義而發展本國的經濟。結合本節的活動1討論:“面對著最后一塊凈土,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措施?”。討論的結果最終要落在兩點:一是簽定條約,進行國際間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護生態環境;二是加強個人的環保行為。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 利用本節活動2的形式,讓學生在課下做北極地區環保與利用的宣傳活動,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既了解了相關的事件與知識,又在教育別人的同時教育了自己。
極地地區 篇15
七年級地理(下冊)
第十章 極地地區(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理解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活動和環境保護的意義。2、過程與方法:通過認真閱讀課本的資料、圖片及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信息,認識兩極地區地理環境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感受科學家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2)增強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3)認識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教學重點理解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活動和環境保護的意義教學難點理解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活動和環境保護的意義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預計用時
導入新課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對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等做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誰來給大家談一談那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
積極發言
2分鐘
自主探究二、科學考察的寶地提出問題1.南極地區、北極地區各有哪些自然資源?2南極地區目前已有多少個國家建立了科學考察實驗站2.你能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1、為什么要對極地地區加以保護?2應該怎樣對極地地區進行保護?自主學習教材p104-p108相關內容,思考并展示問題答案:1、南極地區自然資源有:(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 (2)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 (3)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4)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實驗室。北極地區自然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2、18個國家3、長城站、中山站1、人類濫捕濫殺2、《南極條約》
10分鐘
合作探究
展示提高二、科學考察的寶地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合作探究,明確答案1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樣形成的?2.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么都選擇在2月?3.教材p107活動題24.你能說出長城站在中山站的相對位置嗎?5、從各國極地科考隊員身上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教師及時點撥、評價、鼓勵練習:同步p102即時鞏固承轉:人類在對極地地區的考察利用中,還應注意那些問題呢?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1我國每次向極地考察站派來的補給船,去時裝的滿滿的,回來時也不輕松,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2討論教材p108活動1點撥、評價、鼓勵小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后這片凈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于1959年12月簽訂,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練習:同步p103即時鞏固承轉:要想保護極地地區,我們就應該多了解有關極地地區的相關知識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并選出代表發言,展示提高:結合大陸漂移學說思考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極大陸原來并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于溫帶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2、2月是南極地區的暖季,氣溫高3、學生各抒己見4、結合圖10.2回顧在以南極點為中心的地圖上判斷方向。西北方向5結合閱讀材料“穿越南極”各抒己見:不畏艱難、勇于為科學獻身等獨立完成1、結合閱讀材料“愛護地球上最后一片凈土”討論垃圾2、結合p107新華社xx年4月11日電展開討論譴責日本,打著科學的幌子謀利,應堅決制止獨立完成
20分鐘
拓展延伸1.除長城站和中山站外,你還知道我國在極地地區建的科學考察站嗎?出示新華網北京1月28日電 我國第一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站昆侖站于27日在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地區勝利建成。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致電我國南極考察隊,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各族人民,對中國南極昆侖站的建成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在南極惡劣環境中迎難而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為建設中國南極昆侖站作出突出貢獻的全體考察隊員表示誠摯的問候,并遙祝考察隊員們節日愉快、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在賀電中指出,中國南極昆侖站的建成,必將拓展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研究的領域和深度。這是我國為人類探索南極奧秘作出的又一個重大貢獻。2.獻計獻策若請你為兩極地區的開發和環境保護出主意,你會獻上什么錦囊妙計?查閱資料討論南極地區還有昆侖站北極地區建有黃河站閱讀討論各抒己見
5分鐘
反思完善教學過程中應多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熱點和已有知識進行自主探究:通過讀圖、析圖,獲取地理信息,通過問題探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 回顧本節所學知識,小組內交流,形成知識體系,并注重查缺補漏
3分鐘
達標測評
見下面達標測評題學生獨立做題,鞏固所學知識組內互評、互糾。
5分鐘
達標測評題一、單項選擇題1. 世界上淡水資源最豐富的大洲是( )。a. 亞洲 b.南極洲 c.南美洲 d. 非洲 2.去南極洲進行科學考察的最佳時間是( )。 a. 3 ——5月 b. 6——8月 c. 9——11月 d. 11月——3月3.中國在南極地區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的名稱是( )。 a. 長江站 b. 長城站 c. 中山站 d. 黃河站
4. xx年1月18日3時16分,一支科考隊登上了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南緯80度22分00秒,東經77度21分11秒,冰穹a海拔4093米。派出這支科考隊的國家是( )a. 美國 b. 俄羅斯 c. 日本 d. 中國5.1959年12月,為了保護南極的生態環境,和平利用南極,澳大利亞、阿根廷等12國簽訂了《南極條約》。中國加入該條約的時間是( ) a.1963年 b. 1973年 c. 1983年 d. 1993年 二.非選擇題…………見《同步》p103開放性作業
測評題參考答案一、單選題:1.b 2.d 3.b 4.d 5.d二、非選擇題:(1)a南美洲 b大洋洲 (2)略 順時針(3)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4)b (5)東南,北
極地地區 篇16
第十章《極地地區》教材分析 廣州市第九十八中學 李福勇一、教材內容說明 不規定必學區域,是《地理課程標準》的總原則和突出特點。但所學的“地區”中有個例外,即規定極地地區為必學內容。這是由于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相對世界其他地區來說具有明顯的特殊性,極地地區的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也有重要的全球意義。因此,在進行《極地地區》的教學中也應該從這方面入手,突出極地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強調極地地區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二、明確教學目標 根據《地理課程標準》中“認識地區”的內容標準,本單元需達到以下的教學目標 : 1.了解兩極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 2.理解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活動和環境保護的原因,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三、教材結構、教法分析本章內容分為“冰雪覆蓋的地區”、“科學考察的寶地”和“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三個標題,文中貫穿始末的主線是寒冷。寒冷是由于兩極所處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正是由于極度嚴寒,使得兩極都成了冰雪覆蓋的地區,也因而造成了當地獨具特色的資源,如冰川、動物等。同時也使得那里人跡罕至,留下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環境。而這些又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對兩極地區開展考察活動,而開展考察活動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護兩極的生態環境。 引導學生列表對比兩極的環境特征及資源狀況。列表如下: 南極 北極 相同點 不同點 地理位置 海陸狀況 氣候狀況 資源狀況 代表動物 教學設計第十章 極地地區 (一)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讓學生說出兩極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環境特征。 能力目標: 1 學會根據要求對資料進行篩選、歸納、匯總。 2 使學生學會判讀極地投影圖,并能根據兩極地區的氣溫特征比較兩極自然環境的差異。 3 通過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兩極自然環境的了解,增強保護意識。 2、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合作態度及對地理知識的探究精神。 重點和難點 極地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環境 教學過程 : 引入:(略) 新課一、讀圖確定地理位置教師引導:極地地圖比較特殊,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讀圖。 通過學生的找圖、描圖(描出北極圈和南極圈)、讀圖、回答問題等來確定北極和南極的經度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1)圖的中心點是什么? 2)以北極(或南極)點為中心呈放射狀的一系列直線是什么線? 3)以北極(或南極)點為中心的一個個圓圈是什么線? 讀北極圖: 1)北極地區是指哪個范圍? ( 用紅筆描出北極圈 ) 2)北極點所在的是洋還是陸?什么洋? 3)北冰洋四周有哪幾個洲環繞? 讀南極圖: 1)南極地區是指哪個范圍? ( 用紅筆描出南極圈 ) 2)南極點所在的是洋還是陸?什么洲? 3)南極洲四周有哪幾個洋環繞? 二、冰雪覆蓋的地區閱讀課文,播放南極影片,讓學生從感性方面整體地認識南極洲。1. 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思考問題: ① 南極大陸與其他大陸在景觀上最顯著的區別是什么?( 大部分地方被冰雪覆蓋,冰層平均厚度2000多米 ) ② 南極厚厚的冰雪覆蓋層能給我們人類帶來什么資源呢?(固體淡水資源) 討 論:①如果南極冰川全部融化,世界將會怎樣? 我們的生活是否會受到影響? (全世界的海平面將上升50~70米 北京也將被海水淹沒 )②世界上淡水資源中冰川儲存水量最多,而南極約占世界冰川總量的90%和世界淡水總儲量的2/3。我們應如何利用? (依靠一定的技術條件開發利用)2、豐富的固體淡水資源 讀 圖: “南極洲年平均氣溫圖” “南極洲年平均降水量圖” 氣溫:各月氣溫均在 -20°以下。暖季[每年11月——第二年3月] 降水:年降水量 大多不足55毫米 風速:最大100米/秒 (比 12級風 大得多)每年8級以上大風日有300多天。 3、酷寒、干燥、烈風(極地冰原氣候) 提 問: 南極洲的氣候為什么如此寒冷? [1]南極洲幾乎全部位于南極圈以內,緯度高,地面接受太陽光熱少; [2]南極洲平均海拔較高; [3]南極大部分地區被冰雪覆蓋著,冰雪對陽光有強反射。 南極洲的自然環境十分嚴酷,為什么對人類還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呢? (南極洲自然資源非常豐富)4、南極洲礦產豐富 讀 圖:“南極地區圖”找出主要礦產的分布 鐵礦——印度洋沿岸地區 煤礦——靠近印度洋沿岸 [維多利亞大煤田] 講解: 煤本應形成于溫帶地區,目前卻出現在寒冷的南極,說明南極洲在煤炭形成的地質年代應該是溫暖濕潤的氣候,能生長高大植物,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經地質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隨大陸漂移至現在的位置。 思 考:酷寒的氣候對南極的動植物會產生哪些影響? 5、極地生物地面上植物極少。 動物資源種類少,但數量大。 展示圖片: 南極海豹、企鵝、鯨、磷蝦。總結:引導學生列表對比兩極的環境特征及資源狀況,然后歸納出南極的自然環境特征 南極 北極 相同點 不同點 地理位置 海陸狀況 氣候狀況 資源狀況 代表動物 板書:第十章 極地地區 (一) 一 地理位置 二 特殊的自然環境-------冰雪覆蓋的地方 冰雪高原 風庫 白色沙漠 礦產豐富 極地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