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教案 > 七年級地理教案 > 中東,(通用16篇)

中東,

發布時間:2022-12-24

中東,(通用16篇)

中東, 篇1

  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的地位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安排了洲——地區——國家三個不同尺度的區域地理內容。目的是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研究不同尺度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中東》作為“地區”這一尺度第一個出現,研究它可以為其他“地區”的學習提供可供借鑒的方法。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中東是一個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地區;知道中東地區的范圍以及主要國家;掌握中東是一個兩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交通要道。

  能力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對地理信息的歸納推理、對比以及綜合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進一步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熱點地區及熱點問題,創設特殊情境,激發他們對中東動蕩不安局勢的感受、思考及表達,并最終積淀為他們精神世界中的東西——呼吁世界和平。

  3、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東是一世界的熱點地區,以及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難點:分析中東的咽喉要地:蘇伊士運河的航運價值及土耳其海峽的戰略意義。

  二、 學生起點行為分析

  1、這一屆初一學生在去年美伊戰爭時還是六年級的小學生,所以部分不大關注時事的同學對此印象并不深,但仍有一小部分了解得稍多些,針對這些情況,本應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但由于競賽的限制,我把點子打在精心選取并制作有代表性、學生易于接受的視頻資料上。

  2、 對于那些對美伊戰爭有所了解的學生也只是知道打仗,但對這一地區為什么戰爭并不了解,但貴在孩子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尤其有一部分孩子有強烈想知道美國為什么想攻打伊拉克的愿望。這種學情給了我設計好本節課以極大的自信心和使命感:滿足他們求知欲是我應做的事,也是我能做好的事。

  三、教學思路

  通過以上對教材及學情的分析, 我決定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學習法,即通過教師精心設疑,學生自主參與活動來延續和充分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地理知識的興趣,在探究過程中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學習方法。

  開課時我首先用幾句開場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自己以學生學習伙伴的角色出現在學生心目中,體現隨和平易的人格魅力。在通過豐富的視頻資料給學生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就有關中東的戰爭及戰爭中的中東人民的境遇與學生研討、交流。(師—生交流)自然而然地激發起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欲望:“中東為什么總打仗?”(生—師交流)然后拋出依據學生認知規律而精心設計的探究題第一組、第二組,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在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去討論、探究。與小組成員間合作、交流。(生—生交流)最后對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全班交流,對共性的有難度的問題,由教師在適時、適當的地方給予點撥。(生—師交流)初探結果出來后,此時峰回路轉,我又進一步提出為什么中東處在一個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就會戰爭不斷呢?引導學生進一步發展其好奇心理,進入問題探究第三組,(師—生交流)當最終學生發現自己的探究結果時,既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還伴隨那么一點點成就感。隨即開展的“我是軍事觀察員”活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和價值,有利于他們主動學習態度的形成。“自我分析”及“我的推薦”兩個小欄目的設置,完成了學生的自評與互評。

  通過以上“師—生”“生—生”“生—師”之間的多向交流,在課堂教學中構建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并且尤其突出了學生的“動”——學生學習的主動、學生多向互動、學生積極參與活動。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談話法、比較法、角色扮演法

  學法:學生通過讀圖分析、歸納、對比、綜合分析等方式自主探究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五、教學準備

  教師:廣泛占有時事資料,制作繪聲繪影視頻,制作flash課件,設計探究題及評價單。

  學生:每四人一個小組,分成若干個小組,選出小組長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在世界上有這樣一個地方,它因為總是不斷地發生一些重大事件而吸引全世界人的目光,,從而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接下來,我們就共同關注一下發生在這片熱土上的一些大事。

  課件展示:播放兩則新聞

  談話交流:這兩則新聞分別報道了什么事件?這些事件分別發生在哪些國家或地區?根據剛才的兩則新聞結合你平日對中東的了解。說說印象中的中東。

  教師承轉:今日中東如此,翻開現代史,中東又戰況如何呢?

  學生活動:分角色朗讀。

  教師引導:迄今為止,我們是不是應該把這段資料完善一下添加點什么?

  學生活動:完善教材資料。

  談話交流:從歷史到今天,中東一直征戰連綿,動蕩不安,所以我們把它稱為長期的熱點地區。這樣會給當地人民帶來些什么呢?

  學生思考、回答

  展示課件:圖片一

  學生活動:如果你就是這位伊拉克老人,面對炮火和硝煙,你想說些什么呢?(體驗伊拉克老人的感受)

  展示課件:圖片二

  學生活動:你知道他,這個美軍士兵的內心世界嗎?(體驗美軍士兵的內心世界)

  教師承轉:看來,你、我、他,我們全世界的普通百姓都在期盼和平。因為如果我們人類不設法結束戰爭,戰爭終有一天會結束我們人類。

  精心設疑:好,現在,你能告訴我此刻正縈繞在你腦海深處的最深的疑問嗎?今天我們就從理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為什么就中東總是戰爭不斷呢?在正式開始分析之前,老師有一個疑問,中東它為什么叫中東,中東這一名字的由來是什么呢?

  教師講授:中東的由來

  學生活動:讀52頁8.4圖及第3頁6.4圖比較中東和西亞范圍上的區別

  展示課件:中東、西亞政區圖

  師生歸納:中東包括了除土耳其之外的西亞各國,中東比西亞多了一個位于非洲埃及以及土耳其在歐洲的一小部分。

  教師指導:請學生拿出探究題第一組和第二組,先獨立思考,把你自己不能解決問題的做個標記,再組內研討這些問題,對于本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或不能達成共識的問題,小組長負責做好標記。

  學生活動:讀圖、分析、探究、合作、交流

  教師指導:說說你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或不能達成共識的問題

  學生活動:提出問題

  學生活動:別的小組同學幫助解答問題

  教師指導:對于共性的問題、疑難問題,教師展示課件,予以點撥。

  學生活動:展示一、二組題后的初探結果。

  教師設疑:為什么中東處于這樣的地理位置上,就戰爭不斷?

  學生活動:進行問題探究第三組。

  教師指導:提出你們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

  學生活動:提出問題,學生之間互相解答,共性問題教師展示課件,點撥疑難,填寫探究結果。

  教師引導:現在你明白中東地區為什么戰爭不斷了嗎?凡交通要道,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某些大國更是極其熱衷于插手中東事務,想把中東控制自己的手中。因此這一地區斗爭十分激烈。這里就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了。

  學生活動:“我是軍事觀察員”。結合老師給出的當前國際局勢資料以軍事觀察員的身份從地理的角度分析美國攻打伊拉克更深層次的戰略意圖。

  教師引導:大家要善于運用地理知識,從地理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師生小結:中東是長期的熱點地區,以及其中的一個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鞏固練習:小游戲:“挑戰男生”、“挑戰女生”。

中東, 篇2

  一、教學內容分析:

  (一)、對課程標準理解:

  新的課程標準對認識地區地理有九點目標要求(課標):

  (1)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2)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地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說出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3)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4)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地區主要河流概況,以及對河流城市分布的影響。

  (5)運用地圖和資料,指出某一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或幾種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

  (6)舉例說出某一地區發展旅游業的優勢。

  (7)說出某一地區最有影響的區域性國際組織。

  (8)運用資料描述某一地區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

  (9)說出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教材希望通過學習,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樹立正確的資源觀、人地觀、和平觀。

  (二)、教學對象分析:

  我所任教的初一學生通過第六、七章的學習、訓練,不但收集資料的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對資料信息進行選擇、分析、對比、歸納的能力也初步形成。同學們不但學會通過身邊的事例分析歸納地理知識,還學會了分析自然環境各要素與人文環境各方面的聯系與相互影響。

  (三)、教學目標確定: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閱讀中東的圖片、資料,學會描述中東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2)說出中東是資源特點,理解資源與地區發展的關系。

  (3)理解中東宗教民族差異對本地區穩定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利用各種途徑收集信息,特別是利用網絡進行材料搜集和取舍的技能。

  (2)在眾多紛繁的資料中,要學會鑒別有用資料,要做到取其精華,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

  (3)對所用資料進行探索、對比和分析,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

  (4)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按自己的興趣自行組組進行分析、研究,并與其它小組進行交流。

  (5)學會用分析法和歸納法學習區域地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中東資源的分析,懂得看待問題要一分為二的辨證思想。

  (2)初步樹立正確的資源觀、人地觀、和平觀。

  (3)在活動中學會與人合作、交流,學會與人分享成果,并用合適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看法。

  (四)、教學重、難點和難點突破:

  教學重點:中東的地理位置、資源特點。

  教學難點:分析中東的宗教民族差異帶來的沖突。

  二、教學策略:

  本次教學活動還是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課堂內容為“動蕩的中東”的研究課題,讓學生自選一方面,在閱讀大量的有關地理資料,并對資料信息進行分類、選擇、取舍、整理、分析、概括的基礎上歸納中東成為世界長期的熱點問題的因素。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課前)以及必要的信息技術工具和地理教材上相關的內容資料進行自主探究,最后通過小組討論,班上匯報方式展示出來。

  三、教學媒體: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小組討論的匯報材料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詳案: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情境設 置

  發現回答

  解答問題

  播放阿拉法特、沙龍、薩達姆等中東名人的資料圖片,

  引導:受這些名人影響最大的地區是哪里?

  這個地區在這些名人的影響下局勢是否國泰民安?

  播放伊拉克戰爭、以色列被自殺式炸彈襲擊的短片,引出課堂主題:

  ——動蕩的中東

  過渡:下面就讓同學帶大家看看是什么原因導致中東戰火不斷?

  問題:為什么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成為大家搶占的目標?

  (學生回答)

  “運河之爭”小組匯報:小組代表描述中東的位置特點,并分析兩洋三洲五海之地的戰略重要性

  小組問題:中東地跨哪三洲五海?

  (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學生完成形成性練習之學習主題一、二

  “石油之爭”小組匯報:小組代表介紹中東的資源特點,并分析豐富的石油資源帶來的正負面的影響。

  小組問題:中東石油資源最豐富的是哪個海灣?

  (學生回答)

  利用直觀的圖片,引起學生興趣,充分調動課堂氣氛。

  引出課題《動蕩的中東》,使同學們對中東有一個初步印象。

  充分培養學生合作能力、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引導學生看圖把知識點落實到圖上。

  啟發引導學生分析地理位置對地區發展、地區穩定的影響,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突出重點,落實知識點。

  充分培養學生合作能力、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引導學生看圖把知識點落實到圖上。

  (時間關系,這部分留待下一課時展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發現回答

  解答問題

  展示“亞洲氣候圖”,明確中東氣候特點,引導降水稀少加劇了水資源的緊張。

  教師引導歸納同學小結中東成為世界長期熱點地區的因素

  問題:中東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完成形成性練習之學習主題三,

  (學生回答)

  “水土之爭”小組匯報:小組代表描述中東水資源分布特點,并分析資源分布不均加劇土地爭端。

  小組問題:中東水資源最豐富的是哪個國家?

  (學生回答)

  學生完成形成性練習之學習主題四

  “宗教之爭”小組匯報:小組代表描述中東民族、宗教的特點,并分析民族、宗教差異給地區帶來的影響。

  小組問題: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三大教的圣城是哪個城市?

  學生完成形成性練習之學習主題五,

  突出重點,落實知識點。

  充分培養學生合作能力、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啟發引導學生分析資源特點對地區經濟發展、地區穩定的多面影響,培養學生辯證分析能力。

  突出重點,落實知識點。

  充分培養學生合作能力、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引導學生看圖把知識點落實到圖上。

  突出重點,落實知識點。

  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中東, 篇3

  中東

  第一節 中東 

  教學思想設計

  根據此次教改的精神,在課堂上教師要真正地關注學生,促使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學習;提高小組學習的有效性;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在課堂形式的設計上則突出一個“動”:

  1.課前“動”

  收集資料:安排學生在課前收集關于中東(如:巴以沖突、中東名字的由來)以及蘇伊士河運和土耳其海峽的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培養和鍛煉他們預習、自學的能力。

  2.課上“動”

  a.在課堂上老師給學生提供舞臺,把課前收集到的資料通過小組討論,大家相互交流后達到和增強學生的膽量和表達能力;

  b.讓學生以中東地區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來體會和感受對和平的渴望,這樣活躍了課堂氣氛,并能很好的達到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c.恰當地安排學生運用多媒體(如:投影儀、電腦),從而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另外教具上還體現一個“新”:突出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主要內容融入電腦屏幕,令學生有新鮮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中東是一個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地區。

  2.知道中東地區的范圍以及主要國家。

  3.掌握中東是一個兩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

  4.能簡單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并側重于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5.進一步培養學生讀圖和對地理信息的歸納、推理、對比以及分析判斷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關注世界時事的意識,并呼吁世界和平。

  教學重點

  1.中東地區是世界的熱點地區,以及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

  2.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教師

  1.教具:課件。

  2.提前2~3個星期安排學生收看關于巴以沖突的新聞報道,并收集相關文字、圖片資料。

  3.將學生分為8個小組,每個小組7人左右。

  4.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張白紙和一支彩筆。

  學生

  1.收集關于巴以沖突的新聞圖片或文字資料。

  2.了解中東名字的由來以及蘇伊士運河和土耳其海峽的資料。

  板書設計

  中東──世界熱點地區(原因之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東西方交通要道

  教學設計

  師生活動

  提示和建議

  新課導入

  我想同學們都喜歡看電視吧,今天老師就在這請你們看電視,不過我有一個要求:要仔細的看,看完后我有問題問大家。

  課件展示:播放兩則關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戰爭沖突的時事新聞。

  教師提問:問題一:這兩則新聞主要報道的是什么事件?

  問題二:這兩則新聞主要報道的是哪兩個國家間的沖突?

  學生回答:(略)

  學生活動:請大家把收集到的相關資料在小組內展示、交流。隨后請四至五位同學代表小組把資料向全班展示。內容要求有代表性,語言精煉,每位時間不得超過40秒。

  教師提問:中東如此的狀況令它從過去到現在都很受媒體的關注,所以,我們經常能從多種媒體看到或聽到關于中東的報道。在這些報道當中有許多詞語我們能時常聽到,你能回想起這些詞嗎?

  學生回答:(略)

  教師提問:現在大家能否通過收集到的資料和自己所想到的詞來談談對中東的印象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承轉:中東地區國家眾多,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戰火紛飛,在歷史上曾爆發過多次著名的戰爭。

  學生活動:看教材p50圖8.1,請兩個同學以新聞播音員的形式向大家播報一下中東歷史上的幾次著名的戰爭。

  教師講述:從二戰以來,半個多世紀,中東就因為戰爭不斷而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地區,這給當地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請大家看一組圖片:

  課件展示:(板書)一、世界的熱點地區

  圖片1:一名巴勒斯坦男子站在已淪為一片廢墟的家園前。

  圖片2:耶路撒冷的一條重要街市,現在因戰爭沖突,已是狼藉一片,凄涼不堪。

  圖片3:巴勒斯坦現在有的地方失業率已高達70%。傷心的小販面對自己無法出售的貨物,流露出憤怒與無奈。

  圖片4:一名在自殺性爆炸事件中無辜被傷害的以色列兒童正被送往醫院搶救。

  圖片5:躲在鐵絲網后的巴勒斯坦兒童驚恐的看著走過的以色列士兵。

  學生活動:假設,現在我們就是中東的一名中學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給大家向所在國的領導人或世界人民說幾句話的機會,此時你最想說些什么?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把最精辟、最有代表性的一兩句話寫在老師發給的白紙上,隨后請每組委派1~2名同學,把大家想說的話用最深情的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承轉:讓我們共同祈禱中東能早日安寧,使其能成為當地人民真正的樂土。但是想要幫助那里的人們,光聽聽說說還不行,我們還必須對這片土地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和學習。現在我們就從了解它的名字開始吧。誰知道“中東”這個名字的由來?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16~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國家分為近東、中東、遠東。

  教師提問:中東到底包括哪些國家呢?請看教材p51圖8.2、圖8.3以及p52圖6.4,大家觀察中東與西亞有什么區別?

  課件展示:“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圖”和“亞洲地理分區圖”。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除阿富汗之外的西亞各國,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亞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而中東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也就是說中東地跨了亞、非、歐三洲。

  教師承轉:現在大家都知道了中東是一個熱點地區,但你們想過為什么嗎?

  學生活動:看教材p51的文字以及圖8.2幫助尋找答案,中東處在聯系亞洲、歐洲、非洲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地位。

  教師講述:這里就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一直到現在,它也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軍事方面,它自然都會備受關注,這也就是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

  學生活動:上講臺在課件上點擊出三洲、兩洋。

  課件展示:(板書)二、東西方交通要道──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教師提問:這五海包括哪五個海?

  課件展示:“中東地形圖”。

  學生活動:看圖8.3,找到五海,并完成p52“活動1”。請學生上講臺點擊課件進行訂正。(提醒學生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

  教師講述:對于這兩洋、三洲以及五海的溝通,本地區有兩個十分特殊的交通要道──蘇伊士運河和土耳其海峽。

  教師提問:問題1:蘇伊士運河是哪兩個洲的分界線,它溝通了哪兩個海?

  問題2:土耳其海峽又是哪兩個洲的分界線,它溝通了哪兩個海?

  課件展示:“蘇伊士運河圖”“土耳其海峽圖”。

  學生活動:先在教材的圖上填出以蘇伊士運河和土耳其海峽為分界的大洲以及溝通的海的名稱,并請學生上講臺點擊課件進行訂正。

  教師提問:大家能否根據你們課內外所學的知識分析一下土耳其海峽和蘇伊士運河在溝通東西方聯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學生活動: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小組討論后回答。

  教師小結:蘇伊士運河全長173千米,寬365米。它的建成,大大的縮短了從亞洲各港口到歐洲的航程。如:從波斯灣運輸石油到英國倫敦走蘇伊士運河可比繞道好望角縮短7 300千米。土耳其海峽是黑海出地中海的惟一通道,也是溝通亞洲和歐洲的重要通道。

  師生小結:中東是世界的熱點地區。形成的原因之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東西方的交通要道。

  以學生最感興趣的事作為新課導入,能很好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資料要安排學生提前幾個星期通過上網,看電視,看書、報等方式,鍛煉他們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討論形式交流,可讓學生資源共享,拓展知識面。并能增強合作、交流的能力。

  課件中的圖片可靈活收集,也可直接把圖片在學生中傳閱。

  此活動對于培養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能取到很好的作用。但老師要注意把握好時間。

  資料可安排學生課前查閱,教師就根據回答情況進行表揚或補充。

  課件中東和西亞可做成閃爍狀態,令學生一目了然,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而且以下部分課件中的每幅圖的重要地名(如:印度洋、大西洋;亞洲、歐洲、非洲;紅海、黑海、地中海、里海、阿拉伯海;蘇伊士運河、土耳其海峽)均做成點擊后閃爍的狀態,便于教師指圖講解。同時可以讓學生來點擊課件進行活動的訂正,從而提高學生完成活動的積極性。

  提示土耳其海峽由伊斯坦布爾海峽、馬爾馬拉海以及恰納卡萊海峽組成。

  可以安排學生課前收集一些蘇伊士運河和土耳其海峽的資料。

  結束語

  一個原因不能使中東長期戰爭、沖突不斷,他們還因石油而戰,因水而戰,因宗教文化差異而戰,具體情況是怎么一回事呢?請大家做好預習,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懸念式的結尾,可激發學生再學習的欲望。

中東, 篇4

  動蕩的中東地區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了解中東的概念,知道中東地區在經濟、交通等方面的重要價值,掌握二戰以后到70年代間中東地區四次戰爭的概況以及目前中東地區的形勢,認識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以及對解決中東地區問題做出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聯合國“分治”后阿拉伯和猶太人的人口和國土面積的數據分析,對四次中東戰爭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等歷史信息的分析,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通過課前收集四次中東戰爭的資料,課上以戰地記者身份作報道,培養收集、處理歷史資料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綜合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要素對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進行分析,培養分析、綜合能力和透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本質的能力。通過“解決中東問題之我見”的探究活動培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大膽發表見解的學習習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中東問題由來及其復雜化的學習,理解認識中東問題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最根本的是殖民主義的罪惡,最終受害的是廣大巴以人民。通過對中東戰爭和當今中東動蕩形勢的了解,認識戰爭、武力不是解決矛盾的最好辦法,樹立和平觀念。通過拉賓為中東和平而獻身從而獲得世界人民的尊敬的事例,引導同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戰火頻仍的中東;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教學難點: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中東地區戰后頻仍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

  1.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稱是什么?它們各誕生于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列表比較)

  名稱 佛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時間 公元前7世紀 公元1世紀 公元7世紀

  地點 古代印度(尼泊爾) 巴勒斯坦 阿拉伯半島

  2.教師順勢導入:其中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誕生地點都屬于“中東”地區。這里為什么叫做“中東”?它們在地里上和歷史上有什么特點?現在情況怎樣?請仔細閱讀課文、插圖和相關地圖。

  講授新課:

  一、戰火頻仍的中東

  1、中東的地理位置

  提問:中東的范圍

  “中東”一般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主要是亞洲西部一帶。該名稱來源于過去人們以歐洲為中心,按距離遠近把東方各地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

  現在一般說的“中東”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包括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約旦、科威特、伊朗和土耳其等國家。總面積為七百萬平方千米,人口一億多。

  2、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

  (教師直接指出:動蕩的中東地區的核心問題是巴勒斯坦問題)

  學生閱讀課文后,回答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

  教師總結:

  a.歷史上猶太人(希伯萊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區居住過。公元1世紀時,猶太人國家滅亡,猶太人背井離鄉流散到世界各地。19世紀末興起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使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發生多次流血沖突。

  b.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

  c..猶太人在二戰中受盡迫害的經歷頗得世人同情,戰后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

  d.1948年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巴勒斯坦國至今也沒有誕生)

  此后,該地區戰火不斷,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之間的冤仇越積越深,巴以爭端成為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最為復雜的爭端。由于以色列統治集團堅持其擴張政策,由于美、英、蘇等大國出于不同利益在此進行的干涉,使得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終于釀成了四次中東戰爭的發生。

  3、四次中東戰爭

  教師提問:“四次中東戰爭的目的、過程和結果是什么?”

  學生閱讀教材、觀看視頻:中東戰爭。總結回答:

  巴以間爭端從較小規模爭斗演變成了流血沖突。

  第一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一些阿拉伯國家抵制以色列國的建立,對它發動攻擊。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而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天戰爭):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發動突然襲擊。

  第四次中東戰爭(十月戰爭):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喪失的土地而進攻以色列,美蘇兩國向雙方提供武器。

  列表總結:

  項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時間 1948年 1956年 1967年 1973年

  戰爭進程特點 阿拉伯國家抵制以色列 埃及抗擊英、法、以 以色列突襲阿拉伯國家 埃及、敘利亞進攻以色列

  結果 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5 埃及實現蘇伊士運河國有化 以色列占領整個巴勒斯坦、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埃及一些地區 埃及和敘利亞收復土地面積不大

  歷次中東戰爭發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戰爭帶來的最嚴重的后果是什么?(據書歸納)

  a.直接原因:爭奪土地或運河主權,爭奪水源等。

  b.最嚴重的后果:巴以雙方長期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學生閱讀教材、史料及圖片,體會戰爭給中東地區帶來的哪些災難?

  連年戰爭的后果:

  中東戰爭據不完全統計,約三萬以色列人在戰爭中傷亡,十多萬阿拉伯人傷亡,數百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戰爭使阿拉伯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軍費負擔,債臺高筑,民生凋敝,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以色列全民皆兵,其國防支出在政府預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更為嚴重的是威脅了中東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學生思考: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由哪些因素構成的。

  二、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導致中東地區長期成為東西方經濟、政治及軍事利益沖突焦點的原因。

  1、戰略位置重要,并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

  “中東”地處歐、亞、非三洲交通樞紐,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近代,中東地區受到歐洲殖民者的重視,成為他們加強對東方殖民地控制最便捷的紐帶,建立殖民帝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基地。二戰后,大國在這里的爭霸更是變本加厲。

  分析中東為石油而戰的原因是什么?

  石油資源是現代工業的血液,而中東地區擁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蘊藏量約占整個西方世界的60%以上。誰掌握了中東的石油,就是掌握了世界的經濟。(中東的石油在世界經濟中具有重要影響。)

  2、幾十年來陸續形成領土爭端、水資源問題及巴勒斯坦難民是阿以沖突的歷史原因

  1948年,以色列在此建國,不斷擴張領土,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園。對水資源的爭奪也加劇了沖突。以及造成了數百萬巴勒斯坦難民。

  3、巴以沖突之宗教紛爭,文化差異

  猶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猶太教。中東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

  4、耶路撒冷──沖突的焦點,和平的關鍵

  中東地區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提醒學生世界三大宗教的差異)是伊斯蘭教文化核心地帶以及阿拉伯人聚居區,而信仰猶太教的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土地之爭、宗教之爭由來已久,愈演愈烈,成為中東問題的關鍵。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中部,面積176平方公里,由東部舊城和西部新城組成。它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三教圣地。耶路撒冷在阿拉伯語和猶太語中,意思都為“和平之城”。

  三.中東和平路在何方

  長期以來,巴以雙方和國際社會為中東問題的解決,進行了長期努力,20世紀90年代中東和平出現轉機。

  1、20世紀90年代中東和平出現轉機

  教師提問:對巴以和平進程做出過貢獻的重要人物有哪些?他們哪些業績和精神值得紀念?

  a.重要人物: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以色列的拉賓和佩雷斯、埃及的薩達特、美國的克林頓等人物都做出了貢獻。

  b.業績和精神:以色列的拉賓總理對巴勒斯坦作了一些讓步,給中東地區帶來了和平的曙光,卻遭到以色列極右勢力成員的刺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聯合國爭取民族權利與國家獨立,但也爭取和平,無怨無悔地走過了帶有傳奇色彩的艱難一生。埃及的薩達特和美國的克林頓努力為巴以雙方領導人的會晤牽線搭橋,對中東和平產生了一些正面的影響。

  巴以和談                              中國人民紀念阿拉發特

  2、以牙還牙,沖突加劇

  巴以沖突

  由于種種原因,巴以沖突仍時有加劇,成為國際社會擔憂和關注的焦點。

  討論:現在讓你去解決中東問題,你認為應以什么樣的態度和方式解決?

  巴勒斯坦地區各國間的矛盾不能用武力解決,只有恢復安全與和平談判才能得以解決。對話而不是對抗,以民族的寬容真正地挽回和平。解決的方法:(教師可以給學生思路)比如:合理分配水資源、尋求文化上的認同、解決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美國的中東政策等。

  最終,我們相信巴以問題為核心的中東問題一定會解決。

中東, 篇5

  動蕩的中東地區

  教學目標: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本課的教學活動,要求學生掌握以下知識點:中東地區的地理范圍,中東地區在交通、經濟等方面的重要價值,中東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對解決該地區問題作出過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

  要使學生認識:通過對本課的引文、圖片等資料的閱讀,引導學生概括出戰火頻仍和動蕩不安是二戰后中東地區歷史發展的特點。通過對中東地區動蕩局面形成原因和該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產生原因的分析。

  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組織學生交流“活動與探究”的收獲與成果,培養學生運用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戰火頻仍的中東。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難點:巴勒斯坦問題由來。中東地區戰火頻仍的原因。

  講授新課:一、戰火頻仍的中東

  介紹導言中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切入本課主題──動蕩的中東地區。展示中東地圖,并介紹中東的地理、歷史概念及中東地區的特點。

  第一,“中東”一般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主要是亞洲西部一帶。該名稱來源于過去人們以歐洲為中心,按距離遠近把東方各地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

  第二,現在一般所說的“中東”包括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約旦、黎巴嫩、也門、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等國家。總面積為七百多萬平方千米,人口一億多。

  第三,中東地區大多數是以阿拉伯民族為主的、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國家。以色列也包括在“中東”范圍之內。

  第四,中東地處歐、亞、非三洲的交通樞紐,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中東擁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石油蘊藏量約占整個西方世界的60%以上。

  回答問題:(1)簡述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2)中東戰火頻仍有何具體表現?(3)歷次中東戰爭發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戰爭帶來的最嚴重的后果是什么?

  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第一,猶太人的祖先是希伯萊人。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遷入巴勒斯坦地區,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以約旦河為界將該地分為兩部分:東部為外約旦(今約旦王國),西部為巴勒斯坦(包括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第三,19世紀末興起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使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發生多次流血沖突。1922年7月24日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訓令”,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猶太人在二戰中受盡迫害的經歷頗得世人同情,為他們在早已成為巴勒斯坦人家園的、猶太人古老的祖居地上建立自己的國家減少了障礙。第四,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的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約旦河以西的2.7萬平方千米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第五,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國因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方面反對181號決議未能誕生。此后,該地區戰火不斷。

  五次中東戰爭的情況。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凌晨,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出兵進攻以色列,打響了第一次中東戰爭,又稱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稱“獨立戰爭”。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而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發動了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英、法、以的侵埃戰爭,以色列稱“西奈戰役”。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發動突然襲擊,挑起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五戰爭”、“六月戰爭”、“六天戰爭”。1973年,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失地而進攻以色列,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此外,還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領黎巴嫩的領土,襲擊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及其武裝力量,并與黎境內的敘利亞軍隊交戰,這是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9月),又稱“黎巴嫩戰爭”。五次中東戰爭和迄今不果的中東和平進程,充分反映出二戰后該地區的“戰火頻仍”和局勢動蕩的特點,反映出該地區和平進程的艱難。(3)引導學生歸納歷次中東戰爭的爭奪目標和嚴重后果。第一,中東戰爭的主要爭奪目標是土地或運河主權,其次是爭奪水源。第二,中東戰爭的嚴重后果。據不完全統計,約三萬以色列人在戰爭中傷亡,十余萬阿拉伯人傷亡,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戰爭使阿拉伯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軍費開支負擔,債臺高筑,民生凋敝,基礎設施受到嚴重破壞,經濟損失嚴重。為防范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著龐大的軍費開支,其國防支出在政府預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更加嚴重的后果是巴以雙方長期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二、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提問:(1)“中東地區戰火頻仍,和平歷程艱難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有效推進中東和平進程,盡快實現中東和平?

  進一步對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進行分析:(1)大國爭奪是中東地區沖突不斷的重要根源。英國一戰后的“分而治之”,聯合國二戰后進一步的“分而治之”,都說明列強在利用當地民族、宗教矛盾插手該地區事務。(2)幾十年中陸續形成的領土爭端是阿以之間爭奪的實質問題。(3)水資源問題在中東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圍繞著水資源問題,阿以進行著殊死的斗爭。(4)耶路撒冷的主權和歸屬問題,是巴以關系中最為棘手的問題。耶路撒冷被視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三教圣地,以色列占領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7月宣布耶路撒冷為其永久的首都;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宣告以耶路撒冷為首都。對耶路撒冷的爭奪使巴以斗爭罩上民族宗教的外衣,它增加了該地區和平進程的難度。

  如何有效推進中東地區和平進程,盡快實現中東和平問題,先由學生簡要回答,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擬訂出切口較小、內容具體的討論題目。如:(1)中東地區的地理特點是中東戰爭頻仍的根本原因嗎?(2)對巴以和平進程作出過貢獻的人物有哪些?試作簡要介紹。(3)拉賓對解決中東地區和平問題做出過哪些努力?(4)中東地區內部對實現該地區和平存在哪些障礙?(5)就國際方面而言,實現中東地區和平的障礙是什么?

中東, 篇6

  在教授中東一節的居民與經濟時,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1.用多媒體或實物投影儀展示一組阿拉伯人的生活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后依次回答下列問題: 

  (1)你知道圖片中人物的人種、民族、宗教信仰、語言嗎? 

  (2)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什么地區?其服飾與所在地區的環境有何關系? 

  (3)試將下列短語連結成一段話,比一比誰說的流暢合理:西亞和北非、白種人、阿拉伯人、阿拉伯語、伊斯蘭教、阿拉伯國家、阿拉伯世界。 

  2. 用錄音機放一段有關近期中東地區局勢的新聞報道,提出問題,指導學生聯系所學知識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你知道西亞、北非地區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點、備受世人關注的原因嗎? 

  (2)西亞、北非的石油主要分布地區在哪里?主要石油產國有哪些? 

  (3)你知道西亞、北非的石油主要輸往哪些地區嗎? 

  此教學設計很好地體現了課標中規定的地理課程理念。首先是地理學習方式的轉變。此設計最大的特點是重重設問,一問剛平,一問又起。學生就在這重重問題中進入探究式學習。這種教學設計一改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變學生消極的聽講為主動的探索。其次是把地理問題與國際熱點問題相結合。中東問題是國際熱點問題,將其引入課堂,并引導學生從地理上尋其根源,這既是一道難題,又一道能引發學生興趣的開放式題目。引導學生從各個可能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有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習能力的提高。再次是此設計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將多媒體、收音機引入課堂,使教學內容更形象直觀,在此基礎上開展的教學,更易于打動學生,和學生產生共鳴。

中東, 篇7

  ,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展示這樣,即鍛煉了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有增強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為了讓學生確實感受中東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和災害。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 當有關中東地區的圖片慢慢展開的時候,同學們隨著一聲“啊”同學們開始在小聲討論起來。畫面上的小男孩應該是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一雙充滿恐懼的眼睛。曾經是巴勒斯坦人民美麗的家園,然而現在卻是狼籍一片,凄涼不堪,這些圖片給學生強烈的震撼,激發學生對和平的珍惜之情,此時 。當我介紹到這的時候,整個班級一片寂靜,把他們都帶進了情境當中,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我這里了。看著他們的表情,我激動地說:“同學們,假如你是一名中東的中學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給大家所在國的領導人或世界人民說幾句話的機會,此時你最想說什么?”“我們需要和平”,“百姓是無辜的”,“我想要一個家”“為什么要戰爭呢?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之中。讓學生以中東地區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來體會和感受對和平的渴望,這樣活躍了課堂氣氛,并能很好的達到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學生們紛紛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是那樣地虔誠,那樣地真實。我似乎真的看到中東的中學生在向世界人民呼吁和平。整個教學活動中形成了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學生與學生群體之間的多重的網狀交互關系.從而完成了第一個教學重點------中東---世界的熱點地區。

  4. 而第二個教學重點我是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特征。我通過讀圖和對地理信息的歸納、對比以及分析來完成的,進一步培養學生判斷、總結、歸納的能力。

中東, 篇8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巴以沖突是整個中東和平進程的中心,民族爭端靠武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寬容才能真正挽回和平。

  知識與技能

  了解中東地區的地理范圍,在交通、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重要價值。

  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國際社會在中東地區和平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討中東和平路在何方。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大量圖片、史料,引導學生概括出“戰火頻仍和動蕩不安”是中東地區的特點。

  第一組同學介紹巴勒斯坦的地形、宗教、資源、民族等情況。

  第二組同學介紹巴勒斯坦的形成,教師補充資料。

  引導學生思考“中東局面為何錯綜復雜”。

  組織學生探究“解決中東危機的渠道是什么”。

  重點與難點

  重點:戰火頻仍的中東;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難點: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中東地區戰后頻仍的原因。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準備中東地區地形圖、巴勒斯坦難民營圖片、巴以沖突場面、相關人物的圖片(如阿拉法特、拉賓等)。

  學生準備:閱讀教材。

  搜集有關巴勒斯坦、以色列、中東戰爭問題的相關文字、圖片等資料。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通過閱讀地圖知識,了解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

  巴勒斯坦問題的形成是歷史遺留問題。教師講述時應讓學生理清脈絡,以便認清巴以爭端長達百年的根源是什么。

  關于巴勒斯坦分治問題,點明“分治”是受大國操縱造成的,有其存在的問題和領土、資源的不合理性,這是引發中東地區戰火頻仍的直接原因。

  本目主要介紹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國之間發生的四次中東戰爭,發生時交戰的雙方、爭奪目標以及發生的后果。

  講述每一次戰爭發生時,運用中東形勢圖,將戰爭進程標注在圖上,以加深印象。通過講述,讓學生了解中東戰火頻仍和局勢動蕩的情況,從而體會到中東地區和平進程的艱難性。

  四次中東戰爭帶來了嚴重的后果,教師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組圖片,如“巴勒斯坦難民營”,“苦難中生活的孤兒”,“失去孩子的母親的痛苦表情”……

  二戰結束后,中東地區始終動蕩不定。動蕩的原因是各個歷史時期列強從各自利益出發,長期角逐、介入,使這里的矛盾更加復雜。

  講述時強調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既有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結下的惡果,也有兩個民族之間的宗教、文化差異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矛盾。這是本課的又一個重點問題。

  錄像中介紹了中東地區的民族、宗教及阿拉伯國家的風俗習慣。與前一個關于中東問題的核心──巴勒斯坦問題前后呼應,使學生對中東地區在文化上存在的差異有進一步的認識。

  向同學們介紹幾位長期以來為中東問題和平解決做出貢獻的人物。

  教師應補充介紹,激起學生對這些獻身于世界和平的勇士的敬仰。

  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關注時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說明靠武力解決不了民族爭端。

  同學們根據自己查找到的資料,介紹一下中東所處的地理位置(包括國家以及城市、海峽及運河)。

  理清以下線索: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形成。一戰后,巴勒斯坦由英國“委任統治”。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

  了解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國建立的抵制。

  看《聯合國大會關于阿以分治的決議劃定的巴勒斯坦版圖》。了解分治后阿拉伯國家的領土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的地區,所以阿拉伯人不能接受。猶太人的領土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處于沿海地帶,土地肥沃,猶太人欣然接受。讓學生明白巴以爭端之初,摩擦僅僅是圍繞土地、草場等生活習俗上的非政治性的問題。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

  閱讀教材,通過教師的講解,了解中東戰爭的目的、過程和結果。

  主要爭奪的目標是土地、運河的主權、水源等。

  看地圖。

  學生通過閱讀史料,觀看圖片,體會戰爭給巴以雙方人民帶來的危害。

  看錄像《中東》。

  要求學生看過后思考: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由哪些因素構成,并理清以下線索:

  1.地理位置(三洲五海之地)

  2.戰略地位

  3.石油資源之爭

  4.水資源之爭

  5.宗教之爭

  回答:中東地區有哪些民族?有哪些宗教信仰?阿拉伯的風俗習慣是什么?

  分析中東為石油而戰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自制軟件:

  1.阿拉法特(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高呼:

  “用土地換和平。”

  “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失落。”

  2.沙龍

  (以色列領導人)

  “用和平換和平。”

  3.拉賓(以色列國總理)

  “我夢想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和平地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4.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達成和解(阿拉法特和拉賓手握在一起,巴以和平出現曙光)。

  5.拉賓被刺殺情景。

  6.巴以沖突的場面。

  討論:你認為世界各國之間出現的矛盾,應以什么樣的態度和方式解決?

  一、戰火頻仍的中東

  1.地理位置

  “中東”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包括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約旦、科威特、伊朗等國家。

  2.巴勒斯坦問題的形成

  巴勒斯坦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這一地區曾是古代猶太人的棲息之地。公元1世紀,在外族侵入和迫害下,猶太國家滅亡,猶太人背井離鄉,流散到世界各地。7世紀,阿拉伯帝國占領巴勒斯坦,逐漸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一戰后,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區。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大規模興起,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返回巴勒斯坦地區定居,從此形成了阿猶兩族長達百年的土地爭奪大戰。

  二戰后,在英、美、蘇等國的操縱下,聯合國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結束了英國在巴勒斯坦的統治,并撤出軍隊,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了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猶太國。

  巴勒斯坦問題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成為當今世界上矛盾焦點之一。

  巴以間爭端從較小規模爭斗演變成了流血沖突。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之間的冤仇越積越深,巴以爭端成為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最為復雜的爭端。由于以色列統治集團堅持其擴張政策,由于美、英、蘇等大國出于不同利益在此進行的干涉,使得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終于釀成了四次中東戰爭的發生。

  第一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一些阿拉伯國家抵制以色列國的建立,對它發動攻擊。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而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天戰爭):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發動突然襲擊。

  第四次中東戰爭(十月戰爭):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喪失的土地而進攻以色列,美蘇兩國向雙方提供武器。

  中東戰爭使阿拉伯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軍費負擔,債臺高筑,民生凋敝,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更為嚴重的是威脅了中東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二、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導致中東地區長期成為東西方經濟、政治及軍事利益沖突焦點的原因。

  1.地理位置

  “中東”地處歐、亞、非三洲交通樞紐,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擁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蘊藏量約占整個西方世界的60%以上。

  近代,中東地區受到歐洲殖民者的重視,成為他們加強對東方殖民地控制最便捷的紐帶,建立殖民帝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基地。二戰后,大國在這里的爭霸更是變本加厲。

  2.宗教、歷史、種族

  中東地區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是伊斯蘭教文化核心地帶以及阿拉伯人聚居區,而信仰猶太教的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土地之爭、宗教之爭由來已久,愈演愈烈,成為中東問題的關鍵。

  3.水資源之爭

  1948年,以色列在此建國,不斷擴張領土,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園。對水資源的爭奪也加劇了沖突。

  4.石油資源之爭

  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使中東在世界經濟中具有重要影響。

  三、中東和平路在何方

  長期以來,巴以雙方和國際社會為中東問題的解決,進行了長期努力,20世紀90年代中東和平出現轉機。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巴以沖突仍時有加劇,成為國際社會擔憂和關注的焦點。

  巴勒斯坦地區各國間的矛盾不能用武力解決,只有恢復安全與和平談判才能得以解決。對話而不是對抗,以民族的寬容真正地挽回和平。

  背景資料

  中東問題的歷史回顧

  關于中東問題的歷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個祖先,兩個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戰爭。

  一個祖先,兩個民族。約公元前19xx年,閃族的另一支在族長亞伯拉罕率領下,由兩河流域的烏爾遷徙到迦南。據《圣經》記載,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們便是猶太人的祖先。后猶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眾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戰后建立以色列國,都是源于這一支系。亞伯拉罕與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馬儀,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趕至半島,繁衍生息,他們便是半島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

  三次流散。公元前1025年,第一個希伯來人國家──希伯來王國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國一分為二,北方稱以色列王國,南方稱猶太王國。公元前722年,亞述國滅以色列王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滅猶太王國,兩國數萬臣民連同君主都被擄往戰勝國,史稱“失蹤的10個以色列部落”和“巴比倫之囚”。這是猶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再滅受到波斯帝國支持的猶太國家,猶太人流散到南歐、地中海諸島、北非及中亞地區,這是第二次大流散。從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猶太人多次發動反對羅馬統治者的大起義,均遭失敗。公元135年,羅馬皇帝下令將耶路撒冷犁耕為田,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或被逐出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無幾。

  四次戰爭。1948年5月14日,英國宣布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猶太人根據分治決議當日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國。次日,即5月15日,阿拉伯國家對以宣戰,約旦、伊拉克、埃及、敘利亞、黎巴嫩、沙特均派軍隊參戰,戰爭持續到1949年7月,阿方失敗,以色列占領了按“分治決議”劃給阿方的5 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約70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這是第一次中東戰爭。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英、法資本收歸國有。10月29日,英、法、以聯合進攻埃及,在埃及人民的奮勇抵抗下,在包括蘇、美在內的國際社會強烈反對下,入侵者于11月7日停火。此為第二次中東戰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埃及、約旦、敘利亞發動突然襲擊,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6萬平方千米、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5 800平方千米和耶路撒冷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1 150平方千米,所占領土面積數倍于以色列本土面積。戰爭于6月11日結束,故又稱“六天戰爭”。這次戰爭后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著名的第242號決議,要求以方撤出其在這次戰爭中占領的土地。此為第三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為了收復失地并重振阿拉伯軍隊的士氣,埃、敘軍隊同時向以色列突然發起進攻,埃及收回了縱深約10~15千米的西奈半島土地,敘則收復了大部分戈蘭高地。以軍于10日展開反擊后,不但收回了失去的戈蘭高地,又占領了敘方770平方千米的土地;并越過蘇伊士運河,包圍了埃及的蘇伊士城,切斷了埃軍前后方聯系。后雙方達成了停火協議。這是中東的第四次戰爭,史稱“十月戰爭”,因發生于伊斯蘭教的齋月和猶太教的贖罪日,故又稱“齋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

中東, 篇9

  中東地區是世界上缺水最為嚴重的地區,幾乎所有的中東國家都在鬧水荒,正如以色列前總理佩雷斯說的那樣:“中東地區水比石油更重要。”在中東和平進程的歷次重大談判中,水資源總是有關各方激烈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

  以色列:1948年以色列建國后很快意識到水及其源頭對于其生死存亡的作用,并數度為此而發動戰爭。在1967年的阿以戰爭中,以色列軍隊占領了約旦河水資源的大部分,并在1978年和1982年對黎巴嫩開戰,企圖掌握利塔尼河的控制權。目前,以色列近40%的水來自約旦河西岸。

  阿拉伯國家:經過幾次中東戰爭后,阿拉伯國家失去的不僅是土地,還有與生命息息相關的水資源。圍繞著水資源問題,阿以進行著殊死的斗爭。巴勒斯坦在西岸被占領土開采水的行動遭到禁止,這使巴勒斯坦人更加感覺到收復失地對于自己的重要性。而戈蘭高地之所以長期成為敘以談判的焦點,與其豐富的水資源不無關系。曾負責為巴拉克起草有關水源談判提綱的以巴情報研究中心主任杰遜•巴斯金指出:“缺水的壓力將影響談判雙方。歸還戈蘭高地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那里提供了以色列的飲用水。而讓敘利亞放棄對戈蘭高地水源的權利也是不可能的。”

  背景解析:水資源問題在中東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在被占領土上,以巴雙方的用水極不平衡。據報道,在希伯倫的5000名猶太定居者,一天可以得到1.7萬立方米的供水,而生活在這個城市的40萬巴勒斯坦人,每天總共只能得到7000立方米的水。在約旦,自今年以來全國三分之二的農民因為缺水而無法播種,首都安曼的水龍頭每周只能流上24個小時。自去年秋天以來,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每周有3-4個晚上停水。

  缺水及水資源分配不公,已經成為中東和平進程步履維艱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更為嚴重的是,隨著這一地區人口不斷增長和氣候持續干旱,日益加重的水荒有可能引發新的戰爭。以色列前總理拉賓說:“如果我們在解決中東所有問題時不能使水的問題得到圓滿解決,那么這一地區就將爆發危機。”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則警告說:“我們這一地區的潛在沖突導火索不是土地,而是水。”

  1993年以來,巴勒斯坦、約旦等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開始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合作,這其中包含著利用高科技手段淡化海水來擴大中東地區水資源的努力。然而,由于阿以之間的矛盾錯綜復雜,注定了這種合作的艱難曲折、時斷時續。而這反過來又影響到中東和談的順利進展。

中東, 篇10

  教案設計思路: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力求創設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情境,使學生做到──問我所思,說我所想。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地理學習,學生已積累和擁有一定的自主學習地理的經驗,同時中東又是當今世界一大熱點地區,相關資料較容易找到,有利于學生搜集資料。因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三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引導學生由生活走進地理。利用社會熱點問題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培養學生關心世界大事,關注世界和平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第二部分:從地理的角度探究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深化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促使地理新知識點和能力的形成。

  第三部分:創設情境,師生角色互換,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梳理知識、處理并運用信息的能力。在課堂教學評價上,本節課重視學習過程的自我評價,設計課堂活動及自我評價表,嘗試發揮自我評價的診斷和激勵功能。

  教學目的:

  1.讀圖查找中東的范圍、位置和五大石油生產國,說明地理位置三洲五海的的重要性。

  2.學會運用統計數字說明中東石油儲量、產量占世界的地位分析中東石油資源對本地區經濟及世界經濟的影響。

  3.培養學生對地理信息的整理、對比和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促進認識客觀世界能力與水平螺旋式上升。

  4.引導學生關注世界熱點、國家大事,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

  重  點:

  1.中東重要的地理位置。

  2.中東石油資源的分布、生產、出口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及對本區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

  難  點:

  1.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

  2.學生對地理信息的處理能力培養。

  教學準備:

  利用媒體的時事報道,引導學生關注伊拉克戰事發展及戰爭對中東地區和世界造成的影響。利用身邊的信息載體如書報、網絡等查找中東熱點問題成因及相關信息,并組織學生進行資料互換。

  3.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老師:同學們,走過了我們臨近的國家,今天我們又踏入了東半球其它的國家,第一站,我們來到中東……

  課件展示:第八章 東半球其它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中東

  一、探熱解中東

  教師:請留意大屏幕。

  課件展示:①伊拉克戰爭新聞片片段②新聞材料片段,既二戰后中東戰爭資料③災難深重的伊拉克兒童圖片

  (伴隨cai課件展示)

  教師:請同學們談談你對中東的印象──

  學生回答:──

  教師:戰爭對中東有何影響,尤其是對中東兒童的成長有何影響?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長期戰亂不斷,局勢動蕩不安,這引起世界廣泛關

  注,使中東成為世界長期的熱點地區。

  二、二洋三洲五海之地

  課件展示:中東的范圍動畫展示,相關資料鏈接

  教師:提出問題,戰爭并沒有解決中東的問題,而是加重了中東人民的災難,并影響到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能不能以非戰爭的方式來解決中東的熱點問題呢?究竟還有什么原因使中東成為世界長期的熱點地區呢?今天我們從地理的角度開始探“熱”解讀中東。首先從“中東”名稱的由來說起,請問有哪位同學知道?

  學生回答:(伴隨學生回答,cai課件展示資料鏈接內容)

  教師:中東包括了哪些國家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課件展示:資料鏈接:中東范圍

  教師:這里有你早已熟悉的國家名稱嗎?你能否在地圖上找到中東主要國家的位置?

  教案設計反思:

  實踐新課標的教學觀。

  重視創設情境,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

  三部分設計是為了突出:

  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大幅度減少記憶知識點的數量;強調從生活走向科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構建學生多層的知識結構。

  建立“四學”目標:

  能學:建立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

  想學:建立與學生具有自主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

  會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想學。

  堅持學:建立在意識努力基礎上堅持學。

  新課程的突破口──改變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

  轉變觀念,在課堂教學中,做好角色互換的心理準備,實現師生互動以及生生互動的探究學習方式。

  通過時事走入地理,用與伊拉克兒童對比的方式,激起同學們熱愛和平,關注和平的價值趨向。

  二洋、三洲、五海之地是本節重點,教學中采取的是多元化教學和對問題認識的逐步升級的探究方法。

  第一,了解認識中東的范圍。采用填圖、添色或畫陰影等多種形式查找識記最基本的地理知識,通過師生互動檢測認的水平。

  學生讀圖:……

  活動:師生互動,學生填涂,老師指導

  自我評價啟動:

  表一:我找到了

  項目

  內容

  自我評價

  (找到a,沒找到b)

  填涂

  五海

  三洲

  兩洋

  一灣

  教師:(學生填寫完畢自我評價表)根據表一的反饋,及時調控。

  情境設置:cai課件展示資料鏈接,鼠標所指之處,五海的名稱逐一閃爍。

  教師:注意觀察,比較西亞政區圖和中東政區圖,找出中東與西亞范圍的差異,學生回答:……(配合學生的回答,進行“三洲兩洋空間位置分布”的課件演示)

  教師:拓展問題空間,同學們,中東不僅位于“三洲兩洋之地”而且還有更特別之處──請看大屏幕展示,師生共同總結出中東與西亞范圍的差異。范圍的差異說明了什么?在此基礎上,教師因勢利導提出“中東在哪兒?”引導學生學會描述中東的地理位置。

  討論:中東位于兩洋之間,同時地跨三大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點題升級:五海在中東有何作用?

  情景設置:cai課件展示資料鏈接,通過課件演示,找出使黑海、地中海、紅海相連通的重要水道土耳其海峽和蘇伊士運河。

  拓展討論:師生互動討論──

  問題歸納:中東特殊位置的唯一性,周邊環境的互補性。

  如何評價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結論:三洲兩海之地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和商家必爭之地。使中東備受關注,成為熱點地區。

  教師:歷史上,埃及為了從英、法手中收回蘇伊士運河,進行了長達1xx年的戰爭。道理是懂了,知識學到手了嗎?

  課堂活動:自我評價啟動──

  表二:中東與西亞范圍差異比較

  范圍差異

  中東比西亞

  中東比西亞

  中東比西亞

  自我評價

  教師轉承:獨木難成林,是否還有別的原因使中東成為熱點地區下面我們繼續探“熱”解讀中東。

  活動設置──小鬼當家,請看大屏幕

  課件展示:cai課件展示資料鏈接,美國總統布什講話……

  教師:你們認同布什對美國出兵伊拉克所持的理由嗎?布什認為:是為了解放伊拉克人民,為了世界遠離危險等。

  活動:以四人小組的形式,出示各自收集的材料,自主討論

  教師參與:引導學生利用數據、事實為自己的觀點服務上活動:信息、材料分析,辯論與挑戰

  歸納:在討論的基礎總結出──

  1.中東石油的儲存、生產、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

  2.中東石油的分布及主要產油國。

  3.石油輸出。

  堂上練習:自我評價啟動──填石油運輸線路表,并比較a、b、c三線的特點。

  自我評價

  等級

  航線編號

  經過的主要海洋

  海峽和運河

  到達的國家和地區

  a:找3條

  航線a

  b:找2條

  航線b

  b:找1條

  航線c

  結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中東的石油。石油既給中東帶來財富,也使某些耗油大國垂涎三尺,此中東戰事更加頻繁,成為世界長期的熱點地區。

  問題升級: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明天沒有石油的中東出路何在?

  討論:──

  教師:探“熱”解讀中東的活動還沒結束,課后我們再繼續。

  反思:利用課件演示進行。

  通過表一的填寫,迅速掌握學生的水平。及時進行課堂調控反饋。

  第二,了解中東的戰略地位。

  采用比較的方法并逐步升級的策略通過多次變換問題背景,不斷討論、提問題,歸納再拓展討論等形式探究問題,回答問題,再提新問題等。

  重視課堂的過程學習,及時檢測評價,完成自我評價表二。

  小鬼當家是我們重要的活動形式之一,在這里我們實現角色的互換,由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做活動的參與者,活動的協調者,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載體的探究學習方式。在這里,學生可以利用收集來的大量的數據材料,文字材料或圖片資料提出問題,回答問題,辯駁問題,進行多元化學習。教師為學生的問題準備背景材料,制定活動的游戲規則。如,布什的講話錄音,解析布什的觀點,在學生活動完畢時,點評知識的正確與否,點評學生的參與狀態等。

  及時增加訓練以鞏固知識為活動的升級鋪墊知識準備,再提出新的問題。探“熱”解讀中東的活動還沒結束,中東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中東的石油資源十分豐富,中東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中東大部分都是發展中的國家,必定中東成為世界的長期“熱點”。給學生自主學習和關注時事延續了空間。

  本節學習反思:

  課堂活動與自我評價

  我對這節課的自我滿意感

  自評:滿意a比較滿意b

  我的參與

  我的表現

  自評:

  ab

  自評:

  ab

  寫一寫你對中東的印象

  (用一個詞或一句話)

  我還想了解

  注:在自評后面的括號內,用√擇。

  課堂練習:

  一、選擇題

  1.據中東位置請你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東地處亞、非、歐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樞紐地位。

  b.東地處亞、歐、美三大洲,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樞紐地位。

  c.東地處南、北美、非三大洲,溝通北冰洋和大西洋樞紐地位。

  d.東地處亞、歐、大洋洲三大洲,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樞紐地位。

  2.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三教的圣城是( )

  a.格達  b.路撒冷  c.麥加  d.巴勒斯坦

  3.世界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最多的地區是( )

  a.北美洲  b.中東  c.歐洲  d.日本

  4.中東綠洲農業的代表植物有( )

  a.小麥  b.棗椰  c.油橄欖  d.柑橘

  5.中東許多國家中畜牧業占重要地位,其氣候原因是

  a.終年暖濕  b.終年干旱少雨

  c.終年冷濕  d.終年濕潤多雨

  6.波斯灣沿岸主要產油國有( )

  a.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b.伊朗、也門、阿曼、伊拉克、科威特

  c.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約旦、敘利亞

  d.土耳其、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埃及、也門

  二、讀圖回答:

  7.讀圖完成下列要求:(5分)

  圖中農業帶:b     d    

  圖中國家:a    海洋:c    

  圖中反映出農業生產類型是                         

  圖中最具世界意義的自然資源是                        

  發展此類型農業的優越區位條件是

  _______________

  美國為什么插手該地區事務?如何插手?

中東, 篇11

  【課程導入】

  在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有一塊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巴勒斯坦地區。幾千年來,這塊狹長的土地,在創造人類燦爛文明的同時,也承受了巨大的災難。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至今的半個多世紀里,這里屢屢燃起戰火,眾多國家卷入了戰火與紛爭。是宗教領地之爭?是生存資源之爭?還是大國霸權利益的角逐?矛盾錯綜復雜,一時間讓人難以辨清。巴以之間的斗爭,給國際社會帶來了極大的震動,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無不期盼中東能夠早日走向和平。

  學完這一課,你也許會對動蕩的中東地區有新的認識。

  巴以和解

  【知識網絡】

  【學習探索】

  1.請查閱相關資料,分別從歷史、民族、宗教、資源、大國干涉等方面分析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猶太人曾深受德國法西斯迫害。二戰結束后,猶太人終于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巴以問題也隨之產生。你知道巴以問題是怎樣由來的嗎?為什么說巴以沖突是中東問題的關鍵?

  【自我測評】

  一、選擇題

  1.英國取得對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權”是在。

  a.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完成之后 b.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

  2.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到1973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國共發生幾次戰爭?

  a.一次 b.兩次 c.三次 d.四次

  3.被譽為三教“圣城”的是。

  a.耶路撒冷 b.麥加 c.巴格達 d.開羅

  二、填空題

  1.一戰后,           獲得了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權”。在它的支持下,           運動發展,流散在世界各地的           陸續遷往巴勒斯坦。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大會通過了巴勒斯坦地區“分治”決議,建立一個           和一個           。

  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           地區始終動蕩不安。關鍵問題是           。

  三、材料解析題

  “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里,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失落。”

  ──20世紀70年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在聯合國講演的結束語

  請回答:

  (1)材料中的“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分別代表什么?

  (2)為什么巴解領導人阿拉法特要說“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失落”?他的真實思想是什么?

  【資料:】

  美國為什么要支持以色列?

  美國支持以色列,除了中東地區在美國全球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以及美國在中東地區有重要經濟利益以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猶太社團活動的直接結果。

  自1654年猶太人開始定居美國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猶太人總數已超過600萬人,由一個移民小群體成長為美國社會中的一支中堅力量。猶太人對美國中東政策有重大的影響。表現在:①提供政治捐款,影響政黨集團。猶太富翁是美國兩黨及各種利益集團獲取政治資助的來源,通過提供政治捐款,他們直接影響美國的中東政策。②發揮輿論喉舌作用,進行親以宣傳。美國猶太人在報刊、廣播、出版、電影等方面擁有巨大影響,輿論界的“猶太幫”都會協調一致地支持親猶、親以力量,往往能發揮極佳的宣傳效果。

  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

  為了解決巴以沖突,xx年6月,美國總統布什提出了一個中東和平計劃。隨后,聯合國、歐盟、俄羅斯和美國中東問題四方會議代表在此基礎上幾經磋商,最終形成了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并在xx年12月華盛頓會議上通過。

  xx年4月30日,中東問題四方會議代表分別向巴以雙方遞交了“路線圖”計劃文本,并公布了“路線圖”計劃內容。6月4日,巴、以、美三方在約旦紅海港口城市亞喀巴舉行峰會,宣布“路線圖”計劃正式啟動。

  “路線圖”計劃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公布之日至xx年5月),巴以雙方實現停火;巴方將打擊恐怖活動,進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體制,并在安全問題上與以合作;以方則應撤離xx年9月28日以后占領的巴方領土,凍結定居點的建設,拆除xx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點,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復正常。第二階段(xx年6月至12月)為過渡期,重點是在xx年底,建立一個有臨時邊界和主權象征的巴勒斯坦國。此后的兩年為第三階段,即在xx年完成巴以最終地位談判并達成協議,建立巴勒斯坦國。

  為落實“路線圖”計劃,巴以首腦曾多次舉行會晤,巴激進組織也一度宣布停火。由于以色列堅持其強硬政策,導致巴激進派別中止停火,巴以沖突再起,和平努力再次受挫。xx年9月,巴以和談中斷,“路線圖”計劃擱淺。

  【思維拓展】

  由于領土爭端,自1948年以色列成立到1973年,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國之間先后進行了四次中東戰爭,結果給雙方帶來巨大災難和損失。歷史和現實都證明,阿以之間的問題是不可能通過戰爭解決的,中東和平進程勢在必行。

  對錯綜復雜的中東問題,你有沒有合理的解決方案?請具體談一談。

中東, 篇12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巴以沖突是整個中東和平進程的中心,民族爭端靠武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寬容才能真正挽回和平。

  知識與技能

  了解中東地區的地理范圍,在交通、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重要價值。

  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國際社會在中東地區和平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討中東和平路在何方。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大量圖片、史料,引導學生概括出“戰火頻仍和動蕩不安”是中東地區的特點。

  第一組同學介紹巴勒斯坦的地形、宗教、資源、民族等情況。

  第二組同學介紹巴勒斯坦的形成,教師補充資料。

  引導學生思考“中東局面為何錯綜復雜”。

  組織學生探究“解決中東危機的渠道是什么”。

  重點與難點

  重點:戰火頻仍的中東;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難點: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中東地區戰后頻仍的原因。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準備中東地區地形圖、巴勒斯坦難民營圖片、巴以沖突場面、相關人物的圖片(如阿拉法特、拉賓等)。

  學生準備:閱讀教材。

  搜集有關巴勒斯坦、以色列、中東戰爭問題的相關文字、圖片等資料。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通過閱讀地圖知識,了解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

  巴勒斯坦問題的形成是歷史遺留問題。教師講述時應讓學生理清脈絡,以便認清巴以爭端長達百年的根源是什么。

  關于巴勒斯坦分治問題,點明“分治”是受大國操縱造成的,有其存在的問題和領土、資源的不合理性,這是引發中東地區戰火頻仍的直接原因。

  本目主要介紹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國之間發生的四次中東戰爭,發生時交戰的雙方、爭奪目標以及發生的后果。

  講述每一次戰爭發生時,運用中東形勢圖,將戰爭進程標注在圖上,以加深印象。通過講述,讓學生了解中東戰火頻仍和局勢動蕩的情況,從而體會到中東地區和平進程的艱難性。

  四次中東戰爭帶來了嚴重的后果,教師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組圖片,如“巴勒斯坦難民營”,“苦難中生活的孤兒”,“失去孩子的母親的痛苦表情”……

  二戰結束后,中東地區始終動蕩不定。動蕩的原因是各個歷史時期列強從各自利益出發,長期角逐、介入,使這里的矛盾更加復雜。

  講述時強調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既有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結下的惡果,也有兩個民族之間的宗教、文化差異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矛盾。這是本課的又一個重點問題。

  錄像中介紹了中東地區的民族、宗教及阿拉伯國家的風俗習慣。與前一個關于中東問題的核心──巴勒斯坦問題前后呼應,使學生對中東地區在文化上存在的差異有進一步的認識。

  向同學們介紹幾位長期以來為中東問題和平解決做出貢獻的人物。

  教師應補充介紹,激起學生對這些獻身于世界和平的勇士的敬仰。

  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關注時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說明靠武力解決不了民族爭端。

  同學們根據自己查找到的資料,介紹一下中東所處的地理位置(包括國家以及城市、海峽及運河)。

  理清以下線索: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形成。一戰后,巴勒斯坦由英國“委任統治”。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

  了解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國建立的抵制。

  看《聯合國大會關于阿以分治的決議劃定的巴勒斯坦版圖》。了解分治后阿拉伯國家的領土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的地區,所以阿拉伯人不能接受。猶太人的領土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處于沿海地帶,土地肥沃,猶太人欣然接受。讓學生明白巴以爭端之初,摩擦僅僅是圍繞土地、草場等生活習俗上的非政治性的問題。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

  閱讀教材,通過教師的講解,了解中東戰爭的目的、過程和結果。

  主要爭奪的目標是土地、運河的主權、水源等。

  看地圖。

  學生通過閱讀史料,觀看圖片,體會戰爭給巴以雙方人民帶來的危害。

  看錄像《中東》。

  要求學生看過后思考: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由哪些因素構成,并理清以下線索:

  1.地理位置(三洲五海之地)

  2.戰略地位

  3.石油資源之爭

  4.水資源之爭

  5.宗教之爭

  回答:中東地區有哪些民族?有哪些宗教信仰?阿拉伯的風俗習慣是什么?

  分析中東為石油而戰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自制軟件:

  1.阿拉法特(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高呼:

  “用土地換和平。”

  “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失落。”

  2.沙龍

  (以色列領導人)

  “用和平換和平。”

  3.拉賓(以色列國總理)

  “我夢想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和平地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4.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達成和解(阿拉法特和拉賓手握在一起,巴以和平出現曙光)。

  5.拉賓被刺殺情景。

  6.巴以沖突的場面。

  討論:你認為世界各國之間出現的矛盾,應以什么樣的態度和方式解決?

  一、戰火頻仍的中東

  1.地理位置

  “中東”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包括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約旦、科威特、伊朗等國家。

  2.巴勒斯坦問題的形成

  巴勒斯坦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這一地區曾是古代猶太人的棲息之地。公元1世紀,在外族侵入和迫害下,猶太國家滅亡,猶太人背井離鄉,流散到世界各地。7世紀,阿拉伯帝國占領巴勒斯坦,逐漸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一戰后,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區。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大規模興起,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返回巴勒斯坦地區定居,從此形成了阿猶兩族長達百年的土地爭奪大戰。

  二戰后,在英、美、蘇等國的操縱下,聯合國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結束了英國在巴勒斯坦的統治,并撤出軍隊,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了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猶太國。

  巴勒斯坦問題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成為當今世界上矛盾焦點之一。

  巴以間爭端從較小規模爭斗演變成了流血沖突。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之間的冤仇越積越深,巴以爭端成為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最為復雜的爭端。由于以色列統治集團堅持其擴張政策,由于美、英、蘇等大國出于不同利益在此進行的干涉,使得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終于釀成了四次中東戰爭的發生。

  第一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一些阿拉伯國家抵制以色列國的建立,對它發動攻擊。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而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天戰爭):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發動突然襲擊。

  第四次中東戰爭(十月戰爭):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喪失的土地而進攻以色列,美蘇兩國向雙方提供武器。

  中東戰爭使阿拉伯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軍費負擔,債臺高筑,民生凋敝,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更為嚴重的是威脅了中東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二、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導致中東地區長期成為東西方經濟、政治及軍事利益沖突焦點的原因。

  1.地理位置

  “中東”地處歐、亞、非三洲交通樞紐,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擁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蘊藏量約占整個西方世界的60%以上。

  近代,中東地區受到歐洲殖民者的重視,成為他們加強對東方殖民地控制最便捷的紐帶,建立殖民帝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基地。二戰后,大國在這里的爭霸更是變本加厲。

  2.宗教、歷史、種族

  中東地區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是伊斯蘭教文化核心地帶以及阿拉伯人聚居區,而信仰猶太教的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土地之爭、宗教之爭由來已久,愈演愈烈,成為中東問題的關鍵。

  3.水資源之爭

  1948年,以色列在此建國,不斷擴張領土,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園。對水資源的爭奪也加劇了沖突。

  4.石油資源之爭

  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使中東在世界經濟中具有重要影響。

  三、中東和平路在何方

  長期以來,巴以雙方和國際社會為中東問題的解決,進行了長期努力,20世紀90年代中東和平出現轉機。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巴以沖突仍時有加劇,成為國際社會擔憂和關注的焦點。

  巴勒斯坦地區各國間的矛盾不能用武力解決,只有恢復安全與和平談判才能得以解決。對話而不是對抗,以民族的寬容真正地挽回和平。

  背景資料

  中東問題的歷史回顧

  關于中東問題的歷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個祖先,兩個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戰爭。

  一個祖先,兩個民族。約公元前19xx年,閃族的另一支在族長亞伯拉罕率領下,由兩河流域的烏爾遷徙到迦南。據《圣經》記載,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們便是猶太人的祖先。后猶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眾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戰后建立以色列國,都是源于這一支系。亞伯拉罕與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馬儀,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趕至半島,繁衍生息,他們便是半島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

  三次流散。公元前1025年,第一個希伯來人國家──希伯來王國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國一分為二,北方稱以色列王國,南方稱猶太王國。公元前722年,亞述國滅以色列王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滅猶太王國,兩國數萬臣民連同君主都被擄往戰勝國,史稱“失蹤的10個以色列部落”和“巴比倫之囚”。這是猶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再滅受到波斯帝國支持的猶太國家,猶太人流散到南歐、地中海諸島、北非及中亞地區,這是第二次大流散。從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猶太人多次發動反對羅馬統治者的大起義,均遭失敗。公元135年,羅馬皇帝下令將耶路撒冷犁耕為田,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或被逐出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無幾。

  四次戰爭。1948年5月14日,英國宣布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猶太人根據分治決議當日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國。次日,即5月15日,阿拉伯國家對以宣戰,約旦、伊拉克、埃及、敘利亞、黎巴嫩、沙特均派軍隊參戰,戰爭持續到1949年7月,阿方失敗,以色列占領了按“分治決議”劃給阿方的5 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約70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這是第一次中東戰爭。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英、法資本收歸國有。10月29日,英、法、以聯合進攻埃及,在埃及人民的奮勇抵抗下,在包括蘇、美在內的國際社會強烈反對下,入侵者于11月7日停火。此為第二次中東戰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埃及、約旦、敘利亞發動突然襲擊,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6萬平方千米、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5 800平方千米和耶路撒冷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1 150平方千米,所占領土面積數倍于以色列本土面積。戰爭于6月11日結束,故又稱“六天戰爭”。這次戰爭后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著名的第242號決議,要求以方撤出其在這次戰爭中占領的土地。此為第三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為了收復失地并重振阿拉伯軍隊的士氣,埃、敘軍隊同時向以色列突然發起進攻,埃及收回了縱深約10~15千米的西奈半島土地,敘則收復了大部分戈蘭高地。以軍于10日展開反擊后,不但收回了失去的戈蘭高地,又占領了敘方770平方千米的土地;并越過蘇伊士運河,包圍了埃及的蘇伊士城,切斷了埃軍前后方聯系。后雙方達成了停火協議。這是中東的第四次戰爭,史稱“十月戰爭”,因發生于伊斯蘭教的齋月和猶太教的贖罪日,故又稱“齋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

中東, 篇13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⑴了解中東是一個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地區

  ⑵能看圖比較中東與西亞范圍的不同之處及主要國家

  ⑶記住中東重要的“兩洋”“三洲”“五海”的地理位置

  ⑷能看圖說出中東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分布

  2 能力目標

  ⑴通過讀圖能簡單分析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⑵能在圖上介紹中東重要的三條石油外運路線

  ⑶培養學生對地理信息分析、歸納的能力

  3 情感目標

  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關注時事的意識,正確看待和使用資源,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豐富的石油資源

  教學難點   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中東石油對地區經濟和國際政治的影響

  教學互動設計

  一 新課引入——長期的熱點地區

  自主

  探究 閱讀資料“戰爭不斷的中東”,再聯系到電視新聞中,差不多每天都有關于中東的報道,如伊拉克又發生汽車炸彈襲擊事件,伊朗濃縮鈾問題,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又爆發沖突等等。

  看看這些資料說明了什么問題?(聯系教材中的第一個小標題思考)

  二.探究學習

  a.三洲五海之地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中東地區為什么會沖突、戰爭不斷,經常招來某些西方大國的干預呢?有人說,因為中東地理位置很重要、很特殊。我們就來看看它的地理位置。

  學生對照圖8.2和圖8.3,完成以下內容

  表一:我找到了

  項目 具體指 自我評價

  (全找到填a,沒全找到填b)

  五海  

  三洲  

  兩洋  

  對照圖8.4,完成

  表二:我會填

  海上通道 所屬國家 大洲界線 溝通海洋

  蘇伊士運河   

  土耳其海峽   

  學生能對照黑板上的中東地圖指出“五海”“三洲”“兩洋”;也能對照中東地圖說出蘇伊士運河、土耳其海峽及其溝通的海洋。

  (師生對剛才的學生做出點評)

  有人說,中東就是西亞,西亞就是中東,沒什么區別。果真如此嗎?

  學生對照圖6.4和圖8.3,說說中東和西亞范圍到底有什么差別?

  思考:里海是海嗎?

  通過剛才的合作探究,我們發現:中東處在一個聯系                      

  的樞紐地位,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b.豐富的石油資源

  自主探究 

  中東沖突不斷、戰爭頻繁,除了地理位置重要原因外,還有別的重要原因嗎?為什么幾乎每一次戰爭都會引起世界油價的漲落,吸引一些西方大國插手呢?

  因為這里有“一多”,什么多?

  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

  1.中東的石油地位

  學生讀圖8.5,問題:

  從中你能得出中東石油在世界石油中占據什么樣的地位?

  2.中東石油的分布

  學生讀圖8.4,完成以下內容

  我會填:

  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         灣及其沿岸地區,主要產油國有       、         、         、伊拉克、伊朗等。

  合作探究 

  3.外運航線——我要當船長

  中東所產石油大部分用來出口,而且是由波斯灣沿岸港口用油輪運出,主要是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現在,請你來當船長,把波斯灣的石油運往這些國家和地區。

  要求:①各小組申請一條航線

  ②船長要在地圖上指出你的油輪所經過的海洋、海峽、運河和所到達的國家或地區。

  (各小組申請航線后,先群組討論,再由船長發言,船長只講解一條航線即可,其他同學做評委,并填寫書中表格。)

  課后思考: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采一點就少一點,如果有一天,石油采完了,這些靠石油生存的國家經濟的出路何在?

  三.教師總結

  四.反饋練習

  1.下列國家中,屬于西亞國家但不屬于中東國家的是:

  a.埃及       b.伊拉克      c.阿富汗       d.土耳其

  2.從波斯灣運石油前往西歐或美國的油輪最不可能經過下列哪個通道:

  a.霍爾木茲海峽   b。蘇伊士運河   c。直布羅陀海峽   d。馬六甲海峽

  3.美國插手中東地區事務,很可能是想從該地區獲得以下哪種資源:

  a.石油     b。淡水     c。煤鐵     d。天然氣

  4.如果我國的臺灣也要從中東地區進口石油的話,請你為油輪設計一條通往中國臺灣的航線。

中東, 篇14

  第一節  《中東》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能說出一則關于中東的新聞或一個與中東相關的詞語。

  (2)能看圖比較中東與西亞范圍的不同之處。

  (3)能在“中東”地圖上找出“兩洋、三洲、五海”。

  (4)能看圖說出中東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分布。

  2.能力目標

  通過讀圖,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中東石油的分布以及對世界的影響,培養對地理信息分析、歸納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關注時事的意識、熱愛和平的態度,正確看待和使用資源,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中東的戰略性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

  (2)難點: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中東石油對地區經濟和國際政治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法、問題討論法、啟發式談話法、讀圖分析法、講授法。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走過了我們臨近的國家。今天我們又踏入東半球其它國家。第一站,我們來到中東……(展示課題)                    

  師: [問題]這個地區在哪里?為什么把這個地區叫做中東呢?

  [課件展示]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名稱來歷文字簡介。

  師:中東和我們學過的西亞一樣嗎?請大家把中東和西亞比較一下,有什么區別?

  [課件展示]中東地區圖與西亞圖作比較。

  [結論]中東比西亞多了個非洲埃及,少了一個阿富汗。中東包括除阿富汗的西亞國家,北非的埃及和土耳其的歐洲部分。

  師:請注意看圖上哪些國家是跨洲的?分別跨了哪兩個大洲?(土耳其跨亞洲和歐洲,埃及跨亞洲和非洲)

  師:請同學看這樣一組關于中東地區的新聞報道(請男、女播音員播報)

  [課件展示]新聞報道內容

  師:再看攝影師在中東大地上拍下的幾幅照片。

  [課件展示]戰爭畫面圖

  師:這些報道和圖片說明了什么問題?

  (說明這里戰爭頻繁,所以成為世界的焦點,并且受到美國等大國的關注。)

  [說話練習]如果你是中東的一名中學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給你向所在國的領導人或世界人民說幾句話的機會,此時你最想說什么?

  師:報道中都提到哪些戰爭?(兩伊戰爭、中東戰爭、海灣戰爭、巴以沖突)

  [課件展示]中東——世界熱點地區

  師:我們來看看其中的中東戰爭是怎么回事?

  [課件]關于兩次中東戰爭的介紹

  師提問:為什么中東的戰爭會有英國和法國插手?他們在爭奪什么?(蘇伊士運河)

  師追問:為什么要爭奪蘇伊士運河?(因為這里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課件展示]焦點一:位于世界重要的戰略位置

  [課件展示]中東地區圖(一灣、兩洋、三洲、五海)指導學生讀圖。

  師提問:你怎樣來描述中東地區的海陸位置?

  位于亞洲西部,歐洲的東南,非洲的東北(地跨三大洲)。

  師提問:這一地區有哪些主要水域?(五海,一灣)

  師追問:這些水域當中,哪些是相通的?通過哪些水道相通?(里海和地中海通過土耳其海峽相連,地中海和紅海通過蘇伊士運河相連,阿拉伯海和波斯灣通過霍爾木茲海峽相連)

  師追問:除了內部相通外,哪些水域還和外面的大洋相連?(地中海與大西洋,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相連)

  [活動]完成第52頁第1題第(1)小題。

  [課件展示] 表格圖答案

  師:剛才我們還提到了海灣戰爭,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場戰爭是怎么回事?

  [課件展示]海灣戰爭資料。

  師:美國插手中東問題的關鍵性原因是什么?(石油問題 )       [課件展示]焦點二:為石油而戰---豐富的石油資源。

  講小笑話[課件展示]

  [課件展示] 世界最大的石油寶庫。

  [討論]中東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儲量:最大;產量:最多;出口量:最多)

  [課件展示] 中東石油的分布。

  [討論]  中東石油的分布狀況;(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

  [課件展示]世界主要產油國石油儲量(中東五大產油國占中東63%)

  [課件展示]波斯灣圖文介紹。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日本、美國、英國石油公司的總裁,要從中東進口石油,最短航線需要經過哪些海峽、海洋、運河?

  [課件展示]航線a、b、c圖。

  [課件展示]a b c三線到達的國家。

  師小結:由此可見,這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需要中東的石油資源,以美國為首的這些國家在中東有著很大的利益可圖,因此,他們要干涉中東事務。

  [討論]發達國家為什么要瘋狂的爭奪石油?(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據估計,按目前的開采速度,其它地區的石油儲量只夠開采xx年,中東的石油儲量可開采80年,中東地區必將面對石油枯竭的問題。)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設想一下,如果中東石油用完,其經濟將如何發展,人民的生活將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呢?(可以發展旅游業、信息產業、交通運輸業等)

  總結

  本節課我們分析了中東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的兩個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這兩點都是這個地區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但這些優勢條件在給它帶來利益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麻煩,少數發達國家由于這些優勢而不斷在這個地區挑起一些爭端,引發了許多戰爭。下節課我們繼續來討論引發戰爭的另外兩個原因:匱乏的水資源、文化差異。

  作業:1.完成課本中活動題空格填充。

  2.完成填充圖冊相關內容。

  七、板書設計

中東, 篇15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中東》,這一課題選自廣東人民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下冊中的第八章第一節《中東》,適用于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第一課時

  一、說教材

  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中東”這一節的教材并沒有著重某一個國家,而是對整個區域進行了總體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幾點:①長期的熱點地區;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豐富的石油資源;④匱乏的水資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異。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并通過閱讀和思考培養分析原因、總結規律等地理思維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課知識目標有如下四點:

  1.能指圖說出中東地區的范圍和位置,以及重要的臨海、海峽、運河;

  2.能運用地圖、統計數字說明中東石油的分布、生產和輸出情況,并能領會中東石油對本地區經濟及世界經濟的重要影響;

  3.運用中東河流圖及世界氣候圖,分析本區水資源狀況;

  4.了解中東的文化差異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標為:

  通過本節的學習,加強培養讀圖能力,以及對地圖的歸納、推理、分析判斷能力,同時培養的自主學習能力。

  思想目標:

  結合時事地理內容,培養關心社會和關心世界的情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概念與人地協調觀念,明確世界各國各民族應團結協作,而非勢力抗衡,呼吁世界和平。

  綜上所述,根據新課標對學生認識水平的要求確定:中東處于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為教學重點。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難點,就其重點而言,它是中東問題難以順利解決的癥結所在,又是中東地區戰火頻仍的重要原因。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進行全面分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又一難點是:巴以沖突。這既是一個歷史淵源很深的問題,又是一個現實矛盾很突出的問題。尤其是巴以疆界線的劃定,學生很難讀懂。

  對教材我是這樣處理的,本節課共用三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利用多媒體展現沖突、戰爭頻繁的中東,激發學生呼吁世界和平的情感;接著利用自制課件輔助講授中東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石油資源,并通過課堂練習對重點加以鞏固。第二課時,從中東的氣候入手,分析中東匱乏的水資源,以圖片敘述文化的差異,并通過動畫演示巴以的領土紛爭,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做到既全面兼顧,又突出重點。第三課主要從分析伊拉克入手,通過分析伊拉克的歷史,了解伊拉克燦爛的古文明──古巴比倫。通過學生集體討論伊拉克戰爭,即鍛練了用地理思維分析問題的方法,又提高了歷史思維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并通過閱讀和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原因、總結規律等的地理思維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學生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二、說教法學法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讀圖分析+分組討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同時通過多媒體動畫突破重點難點。

  學生通過閱讀討論,以及對美伊戰爭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原因、總結規律等地理思維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學生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三、教學過程

  (在美伊戰爭的視頻播放中拉開序幕)

  大家不要以為這是什么電影或是什么戰爭片,這是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紀錄片,美伊戰爭的硝煙至今仍未散盡。

  近半個世紀以來,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地區像中東一樣,一直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地區。頻繁的沖突、戰爭,給這里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請同學讀教材上中東戰爭年表(教師板書:中東 戰火頻仍 局勢動蕩)

  在電視的國際新聞中,差不多每天都有關于中東的報道,那么為什么這里戰爭與沖突不斷呢?這就是我們本節主要討論的中東問題。(課件)

  首先一起看一下中東在世界上的位置,16~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將部分國家分為近東、中東、遠東。

  中東聯系亞歐非三個大洲──被五個海所環繞,它們是:阿、紅、地中、黑、里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鹽水湖──誰能說一說為什么里海雖名為海而實際上為湖?──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是土耳其海峽──亞非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還有就是著名的海灣,波斯灣。

  誰知道波斯灣為什么那么著名?

  對,因為那里有大量的石油,一起看世界石油分布圖,我們可以看到,中東石油的分布最密集。

  這是世界主要產油國的石油儲量,我們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東的國家,它們依次是沙特、伊拉克、科威特、伊朗、阿聯酋。我們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東的國家。

  我們從餅狀圖上可以看出,中東石油的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65.4%。

  一起看,這是中東的國家,中東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這里是中東的五個主要產油國,它們分別是(指出),一起看沙特阿拉伯,它不僅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一,而且在中東,它的國土面積最大。

  一起看,這是沙特的油田,這是巨大的輸油管線,這是伊拉克的石油加工,這是科威特的石油生產。

  一起看中東的石油是如何向外輸出的。這里有三條石油外運航線:

  航線一經由蘇伊士運河運往西歐各國和美國;

  航線二繞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運往西歐各國和美國;

  航線三穿越馬六甲海峽運往日本和美國。

  航線一和航線二同樣是運往西歐和美國,這兩條航線有何差異?

  請同學們結合世界地圖找出三條石油外運航線所經過的海洋、海峽、運河和所到達的國家和地區,填入課本53頁的表中。

  在世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柱狀圖上,可以看到以色列和沙特的國民生產總值遠遠高于我國,但是,石油是一種非可再生資源,終究會有用完的一天,中東地區沒有了石油,它的經濟應該如何發展?

  在學生討論完成后,小結,針對教學重點難安排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后布置作業:完成P52頁活動題預并預習。

  第二課時

  提前測評之后,出示世界氣溫、降水和氣候分布圖,請同學們結合教材與生活體驗,談談中東的氣候與河流的分布特點?

  展示中東河流分布圖,指出中東的河湖。

  請學生結合教材,找出都是哪些國家在利用這些稀少的河湖?

  于是有關河流湖泊的水資源分配和爭奪又成為中東地區的又一個焦點。(板書)

  有人說:20世紀中東曾為石油而戰,21世紀中東將為水而戰!怎樣解決中東地區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呢?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嗎?

  下面用一組圖片來展示,中東各國是如何利用高科技發展節水農業的。

  (轉承)

  這是世界人種分布圖,一起看中東以什么人種為主?

  中東地區主要說什么語言?

  這是猶太人,這是猶太人在舉行集會活動。

  這是阿拉伯人,男人的傳統服裝以白色為主。

  一些嚴格執行教規的阿拉伯國家,規定婦女外出時,必須面戴黑紗。

  這是圣城麥加規模宏大的萬人朝圣。

  這是回教堂,這是清真寺。

  這是圣城──耶路撒冷。

  請同學們自讀“文化差異”,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

  課堂小結:《中東》這一節課,主要從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宗教紛爭與文化差異等主要幾方面,對中東戰火頻仍、局勢動蕩的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課件)

  中東問題的關鍵是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阿以沖突的焦點在巴勒斯坦地區。長期以來,在巴勒斯坦地區,流血沖突不斷,這里的人民一直在期盼和平,可是,和平之路坎坷而漫長。

  這是憤怒的巴勒斯坦青年在紀念“抗爭三周年”。

  聯合國醫療人員在搶救巴方武裝分子。

  在耶路撒冷市中心猶太人定居點,發生了一起自殺性爆炸事件。

  巴以沖突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下面就跟老師一起來分析一下其中的緣由,這個問題有點難懂,注意啦!

  資料:猶太人長期以來沒有自己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支持猶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區移民。1947年,聯合國通過關于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如圖1947年聯合分治決議制定的疆界線),把耶路撒冷市國際化,由聯合國管理。猶太人同意分治決議,以色列國宣告成立,阿拉伯人反對分治決議,始終未建立阿拉伯國家。

  以色列國成立的第二天,阿拉伯聯盟成員國埃及、約旦、敘利亞、伊拉克和黎巴嫩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同以色列軍隊展開激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后,1949年,以色列先后同相關阿拉伯國家簽訂停戰協定,劃定臨時停戰線。以色列通過戰爭奪得的土地,比聯合國分治決議中規定的還要多4850平方公里。(如圖1949年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停戰界線)戰爭結束后,卻遺留下許多問題,這樣,逐步引發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東戰爭。1980年,以色列把耶路撒冷定為“永久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直至1988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中東問題才告一段落。由于歷史遺留下的諸多矛盾,民族仇恨依然存在,所以我們現在幾乎每天都可以在國際新聞當中看到關于巴以沖突的報道。

  中東的戰火頻仍給了我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在中東,還有一個國家我們不得不提,就是伊拉克,在2003年爆發的美伊戰爭的陰霾(mai)至今未散,從1980到2003這短短幾十年內發生了五次大規模的戰爭,這里面有伊拉克發動的侵略戰爭,也有針對美英聯軍的反侵略戰爭,這里面的問題錯綜復雜。

  1.請同學們通過互聯網搜集并整理有關伊拉克的資料,下節課我們進行專題討論。

  伊拉克的種族與宗教;

  伊拉克的氣候與自然環境;

  伊拉克由石油富國到衰敗的歷史過程;

  中東戰爭;

  兩伊戰爭;

  海灣戰爭;

  美伊戰爭。

  2.請同學們每天關注新聞聯播,看看當天在中東又發生了什么,伊拉克戰爭結束后的走向和重建,以及巴以沖突問題。

  由于時間原因,關于第三課時對伊拉克的專題討論在這里就不詳述了,謝謝大家!

中東, 篇16

  課題探究課  聚焦中東------地區沖突的地理背景第  1 課時   共 1  課時

  課型

  新授課執教教師:

  教學目

  標1、   不斷提升地理信息提取和應用能力。2、   嘗試在探究學習中,學會與他人交流,合作、反思,以及表述自我見解、解決問題的設想。3、   學會用最恰當的方法和搜店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體驗與成果。4、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以及探索區域熱點問題的好奇心。

  教學重點討論分析中東戰爭的原因

  教學難點討論分析中東戰爭的原因

  教法學法討論

  教學媒體

  教   學   過   程

  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閱讀教材p35-p37

  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中東又打起來了的新聞。是怎么回事?我們來探討一下好嗎?引入課題。板書課題。聚焦中東------地區沖突的地理背景

  重難點教學過程討論:一、我印象中的中東是怎么樣的?在中東的歷史上,宗教往往又與政治緊密聯系。這樣一來,當神權與王權兩相結合,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統一分裂也就與宗教休戚相關。加之中東地區民族眾多,各民族之間也有不少是宿怨頗深。較為突出的是阿拉伯人與猶太人、波斯人、庫爾德人之間的沖突,阿拉伯人之間也存在著很深的矛盾。所以,我們常常能看到中東地區因領土問題、因民族問題而起的戰爭頻頻發生。像兩伊之間的領土矛盾,其實就是阿拉伯人與波斯人的戰爭。另外,巴以間的沖突其實就是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戰爭,也是猶太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戰爭。而黎巴嫩內戰則是基督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戰爭,也可以說是阿拉伯人的內戰。庫爾德問題是庫爾德人與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三個民族的沖突。這種種紛爭,使得中東常年深陷武裝沖突和局部戰爭不斷的境地。據統計,在二戰后的短短五十多年時間里,中東地區爆發了70多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和武裝沖突,其中大規模的戰爭就達數十次之多。中東戰爭、約旦危機、石油危機、阿以沖突、巴以沖突、黎以沖突、阿富汗戰爭、美軍空襲利比亞、兩伊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反恐戰爭、伊拉克戰爭、加沙空襲每每大戰發生之際,也總有像美國、蘇聯這樣的大國牽涉其中,甚至還屢屢險釀大國交戰的對抗局面,更有甚者,他們自己親自出兵開打。中東局勢之所以能牽動大國的神經,就不得不提中東紛爭迭起的另一命門——該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石油,"黑色的金子",沒人不覺得它不是財富。當然,它還是血色苦難的源頭,這點,中東的百姓是深有感觸的。中東因石油聚來了財富,中東也因為石油招來了禍端。你可以說中東是讓全世界都羨慕的地方,因為它擁有"黑色金子",但更多的,大家會覺得它是全世界最讓人揪心的地方,因為那里的戰火總是無休無止。二、為什么中東會爆發戰爭?從地理位置上分析。中東沖突不斷的地理因素既然是戰略要地,自然也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中東用"必爭"一詞,就知其具備"必爭"的要素。該地區被世人稱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海陸空三線地理便利的優勢突出。其戰略地位緣于其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三洲,占據包括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在內的五海,處于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通樞紐位置。控制了蘇伊士運河,等于是控制了中東地區的石油。可以說中東是讓全世界都羨慕的地方,因為它擁有"黑色金子",但更多的,大家會覺得它是全世界最讓人揪心的地方,因為那里的戰火總是無休無止。三、中東這些國家究竟是為了什么而戰?實際上都是為了石油的控制權,大國都明白控制了石油就是控制了世界經濟。中東局勢之所以能牽動大國的神經,就是該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石油,"黑色的金子",沒人不覺得它不是財富。當然,它還是血色苦難的源頭,這點,中東的百姓是深有感觸的。中東因石油聚來了財富,中東也因為石油招來了禍端。四、中東文化大家都知道,中東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多教派就會有多信仰,而每一個教中又還有派,派中還會有派,能和平共處還好,否則矛盾就會由此而來。中東地區的宗教矛盾就囊括了宗教與宗教間,教派與教派間的針尖麥芒,矛盾尖銳且難以調和。在中東的歷史上,宗教往往又與政治緊密聯系。這樣一來,當神權與王權兩相結合,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統一分裂也就與宗教休戚相關。加之中東地區民族眾多,各民族之間也有不少是宿怨頗深。較為突出的是阿拉伯人與猶太人、波斯人、庫爾德人之間的沖突,阿拉伯人之間也存在著很深的矛盾。如兩伊戰爭,第二次中東戰爭都是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引起的。

  總結應用今天你學到了什么?

  板書設計      聚焦中東------地區沖突的地理背景1、地理位置重要2、石油3、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文化之爭)

  典型錯例分析

中東,(通用16篇) 相關內容:
  • 8.1中東 教學設計

    8 mc system mc system 2 94 -03-08t01:29:00z -03-08t01:29:00z 1 438 2499 mc system 20 5 2932 11.5606 clean clean 7.8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8.1 12345123123 412312()20?321!4 2()1.?()?2345?? 1....

  • 中東教案

    中東第一節 中東 教學思想設計根據此次教改的精神,在課堂上教師要真正地關注學生,促使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學習;提高小組學習的有效性;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 第3課 中 東教案

    課題第3課 中 東第 1 課時 共 1 課時課型新授課執教教師:教學目標1、 能在地圖上找出中東地區的位置和范圍,讀圖說出其地理位置的特點。2、 能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中東地區石油資源的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

  • 《中東的居民與經濟》教學反思

    在教授中東一節的居民與經濟時,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1.用多媒體或實物投影儀展示一組阿拉伯人的生活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后依次回答下列問題: (1)你知道圖片中人物的人種、民族、宗教信仰、語言嗎? (2)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什么...

  • 《中東》教學反思

    ,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展示這樣,即鍛煉了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有增強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為了讓學生確實感受中東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和災害。...

  • 《中東》說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中東》,這一課題選自廣東人民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下冊中的第八章第一節《中東》,適用于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 8.1中東 教學設計

    8.1 12345123123 412312()20?321!4 2()1.?()?2345?? 1.? 2.3?3.4?()5() 6(51)752()12003?2538534(5386)?5ab?65520?7???()...

  • 8.1中東 教學設計

    8.1 12345123123 412312()20?321!4 2()1.?()?2345?? 1.? 2.3?3.4?()5() 6(51)752()12003?2538534(5386)?5ab?65520?7???()...

  • 第一節 《中東》教學設計(通用4篇)

    第一節 《中東》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能說出一則關于中東的新聞或一個與中東相關的詞語。(2)能看圖比較中東與西亞范圍的不同之處。 (3)能在“中東”地圖上找出“兩洋、三洲、五海”。...

  • 動蕩的中東地區(精選6篇)

    動蕩的中東地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了解中東的概念,知道中東地區在經濟、交通等方面的重要價值,掌握二戰以后到70年代間中東地區四次戰爭的概況以及目前中東地區的形勢,認識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以及對解決中東地區問題做出突出貢獻的歷史...

  • 七年級地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91夜夜蜜桃臀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日韩在线 | 潘金莲一级淫片aaa 99久久国产免费 |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址 | 亚洲第五色综合网 | 色花堂永久地址 |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拍无码视频 | 大地资源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官网 | 亚洲中出 |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 国产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日皮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色婷婷日日躁夜夜躁 | 18禁成年免费无码国产 | av在线日|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香91 |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久久 | 国精产品99永久一区一区 |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 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乱子伦无套一区二区三区 | 31xx视频在线影院 | 人人妻久久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 免费成人黄色片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s房调教打屁股 | 免费看黄色毛片网站播放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 | 成人日韩在线 | 99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老湿机 | 五月婷久久综合狠狠爱97 | av网在线看| 久久中文字幕视频 | 伊人网网站 | 清纯国语对白videoshdcom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 激情aⅴ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最近中文国语字幕在线播放视频 | FREEEⅩXX性欧美HD浪妇 | 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