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
一、教材分析1、本節課的地位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安排了洲——地區——國家三個不同尺度的區域地理內容。目的是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研究不同尺度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中東》作為“地區”這一尺度第一個出現,研究它可以為其他“地區”的學習提供可供借鑒的方法。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中東是一個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地區;知道中東地區的范圍以及主要國家;掌握中東是一個兩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交通要道。
能力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對地理信息的歸納推理、對比以及綜合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進一步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熱點地區及熱點問題,創設特殊情境,激發他們對中東動蕩不安局勢的感受、思考及表達,并最終積淀為他們精神世界中的東西——呼吁世界和平。
3、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東是一世界的熱點地區,以及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難點:分析中東的咽喉要地:蘇伊士運河的航運價值及土耳其海峽的戰略意義。
二、 學生起點行為分析
1、這一屆初一學生在去年美伊戰爭時還是六年級的小學生,所以部分不大關注時事的同學對此印象并不深,但仍有一小部分了解得稍多些,針對這些情況,本應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但由于競賽的限制,我把點子打在精心選取并制作有代表性、學生易于接受的視頻資料上。
2、 對于那些對美伊戰爭有所了解的學生也只是知道打仗,但對這一地區為什么戰爭并不了解,但貴在孩子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尤其有一部分孩子有強烈想知道美國為什么想攻打伊拉克的愿望。這種學情給了我設計好本節課以極大的自信心和使命感:滿足他們求知欲是我應做的事,也是我能做好的事。
三、教學思路
通過以上對教材及學情的分析, 我決定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學習法,即通過教師精心設疑,學生自主參與活動來延續和充分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地理知識的興趣,在探究過程中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學習方法。
開課時我首先用幾句開場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自己以學生學習伙伴的角色出現在學生心目中,體現隨和平易的人格魅力。在通過豐富的視頻資料給學生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就有關中東的戰爭及戰爭中的中東人民的境遇與學生研討、交流。(師—生交流)自然而然地激發起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欲望:“中東為什么總打仗?”(生—師交流)然后拋出依據學生認知規律而精心設計的探究題第一組、第二組,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在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去討論、探究。與小組成員間合作、交流。(生—生交流)最后對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全班交流,對共性的有難度的問題,由教師在適時、適當的地方給予點撥。(生—師交流)初探結果出來后,此時峰回路轉,我又進一步提出為什么中東處在一個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就會戰爭不斷呢?引導學生進一步發展其好奇心理,進入問題探究第三組,(師—生交流)當最終學生發現自己的探究結果時,既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還伴隨那么一點點成就感。隨即開展的“我是軍事觀察員”活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和價值,有利于他們主動學習態度的形成。“自我分析”及“我的推薦”兩個小欄目的設置,完成了學生的自評與互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