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初中歷史教案 > 九年級歷史教案 > 動蕩的中東地區(精選6篇)

動蕩的中東地區

發布時間:2022-11-07

動蕩的中東地區(精選6篇)

動蕩的中東地區 篇1

  動蕩的中東地區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了解中東的概念,知道中東地區在經濟、交通等方面的重要價值,掌握二戰以后到70年代間中東地區四次戰爭的概況以及目前中東地區的形勢,認識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以及對解決中東地區問題做出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聯合國“分治”后阿拉伯和猶太人的人口和國土面積的數據分析,對四次中東戰爭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等歷史信息的分析,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通過課前收集四次中東戰爭的資料,課上以戰地記者身份作報道,培養收集、處理歷史資料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綜合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要素對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進行分析,培養分析、綜合能力和透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本質的能力。通過“解決中東問題之我見”的探究活動培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大膽發表見解的學習習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中東問題由來及其復雜化的學習,理解認識中東問題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最根本的是殖民主義的罪惡,最終受害的是廣大巴以人民。通過對中東戰爭和當今中東動蕩形勢的了解,認識戰爭、武力不是解決矛盾的最好辦法,樹立和平觀念。通過拉賓為中東和平而獻身從而獲得世界人民的尊敬的事例,引導同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戰火頻仍的中東;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教學難點: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中東地區戰后頻仍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

  1.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稱是什么?它們各誕生于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列表比較)

  名稱 佛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時間 公元前7世紀 公元1世紀 公元7世紀

  地點 古代印度(尼泊爾) 巴勒斯坦 阿拉伯半島

  2.教師順勢導入:其中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誕生地點都屬于“中東”地區。這里為什么叫做“中東”?它們在地里上和歷史上有什么特點?現在情況怎樣?請仔細閱讀課文、插圖和相關地圖。

  講授新課:

  一、戰火頻仍的中東

  1、中東的地理位置

  提問:中東的范圍

  “中東”一般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主要是亞洲西部一帶。該名稱來源于過去人們以歐洲為中心,按距離遠近把東方各地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

  現在一般說的“中東”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包括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約旦、科威特、伊朗和土耳其等國家。總面積為七百萬平方千米,人口一億多。

  2、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

  (教師直接指出:動蕩的中東地區的核心問題是巴勒斯坦問題)

  學生閱讀課文后,回答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

  教師總結:

  a.歷史上猶太人(希伯萊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區居住過。公元1世紀時,猶太人國家滅亡,猶太人背井離鄉流散到世界各地。19世紀末興起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使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發生多次流血沖突。

  b.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

  c..猶太人在二戰中受盡迫害的經歷頗得世人同情,戰后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

  d.1948年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巴勒斯坦國至今也沒有誕生)

  此后,該地區戰火不斷,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之間的冤仇越積越深,巴以爭端成為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最為復雜的爭端。由于以色列統治集團堅持其擴張政策,由于美、英、蘇等大國出于不同利益在此進行的干涉,使得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終于釀成了四次中東戰爭的發生。

  3、四次中東戰爭

  教師提問:“四次中東戰爭的目的、過程和結果是什么?”

  學生閱讀教材、觀看視頻:中東戰爭。總結回答:

  巴以間爭端從較小規模爭斗演變成了流血沖突。

  第一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一些阿拉伯國家抵制以色列國的建立,對它發動攻擊。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而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天戰爭):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發動突然襲擊。

  第四次中東戰爭(十月戰爭):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喪失的土地而進攻以色列,美蘇兩國向雙方提供武器。

  列表總結:

  項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時間 1948年 1956年 1967年 1973年

  戰爭進程特點 阿拉伯國家抵制以色列 埃及抗擊英、法、以 以色列突襲阿拉伯國家 埃及、敘利亞進攻以色列

  結果 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5 埃及實現蘇伊士運河國有化 以色列占領整個巴勒斯坦、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埃及一些地區 埃及和敘利亞收復土地面積不大

  歷次中東戰爭發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戰爭帶來的最嚴重的后果是什么?(據書歸納)

  a.直接原因:爭奪土地或運河主權,爭奪水源等。

  b.最嚴重的后果:巴以雙方長期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學生閱讀教材、史料及圖片,體會戰爭給中東地區帶來的哪些災難?

  連年戰爭的后果:

  中東戰爭據不完全統計,約三萬以色列人在戰爭中傷亡,十多萬阿拉伯人傷亡,數百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戰爭使阿拉伯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軍費負擔,債臺高筑,民生凋敝,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以色列全民皆兵,其國防支出在政府預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更為嚴重的是威脅了中東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學生思考: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由哪些因素構成的。

  二、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導致中東地區長期成為東西方經濟、政治及軍事利益沖突焦點的原因。

  1、戰略位置重要,并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

  “中東”地處歐、亞、非三洲交通樞紐,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近代,中東地區受到歐洲殖民者的重視,成為他們加強對東方殖民地控制最便捷的紐帶,建立殖民帝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基地。二戰后,大國在這里的爭霸更是變本加厲。

  分析中東為石油而戰的原因是什么?

  石油資源是現代工業的血液,而中東地區擁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蘊藏量約占整個西方世界的60%以上。誰掌握了中東的石油,就是掌握了世界的經濟。(中東的石油在世界經濟中具有重要影響。)

  2、幾十年來陸續形成領土爭端、水資源問題及巴勒斯坦難民是阿以沖突的歷史原因

  1948年,以色列在此建國,不斷擴張領土,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園。對水資源的爭奪也加劇了沖突。以及造成了數百萬巴勒斯坦難民。

  3、巴以沖突之宗教紛爭,文化差異

  猶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猶太教。中東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

  4、耶路撒冷──沖突的焦點,和平的關鍵

  中東地區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提醒學生世界三大宗教的差異)是伊斯蘭教文化核心地帶以及阿拉伯人聚居區,而信仰猶太教的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土地之爭、宗教之爭由來已久,愈演愈烈,成為中東問題的關鍵。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中部,面積176平方公里,由東部舊城和西部新城組成。它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三教圣地。耶路撒冷在阿拉伯語和猶太語中,意思都為“和平之城”。

  三.中東和平路在何方

  長期以來,巴以雙方和國際社會為中東問題的解決,進行了長期努力,20世紀90年代中東和平出現轉機。

  1、20世紀90年代中東和平出現轉機

  教師提問:對巴以和平進程做出過貢獻的重要人物有哪些?他們哪些業績和精神值得紀念?

  a.重要人物: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以色列的拉賓和佩雷斯、埃及的薩達特、美國的克林頓等人物都做出了貢獻。

  b.業績和精神:以色列的拉賓總理對巴勒斯坦作了一些讓步,給中東地區帶來了和平的曙光,卻遭到以色列極右勢力成員的刺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聯合國爭取民族權利與國家獨立,但也爭取和平,無怨無悔地走過了帶有傳奇色彩的艱難一生。埃及的薩達特和美國的克林頓努力為巴以雙方領導人的會晤牽線搭橋,對中東和平產生了一些正面的影響。

  巴以和談                              中國人民紀念阿拉發特

  2、以牙還牙,沖突加劇

  巴以沖突

  由于種種原因,巴以沖突仍時有加劇,成為國際社會擔憂和關注的焦點。

  討論:現在讓你去解決中東問題,你認為應以什么樣的態度和方式解決?

  巴勒斯坦地區各國間的矛盾不能用武力解決,只有恢復安全與和平談判才能得以解決。對話而不是對抗,以民族的寬容真正地挽回和平。解決的方法:(教師可以給學生思路)比如:合理分配水資源、尋求文化上的認同、解決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美國的中東政策等。

  最終,我們相信巴以問題為核心的中東問題一定會解決。

動蕩的中東地區 篇2

  【課程導入】

  在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有一塊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巴勒斯坦地區。幾千年來,這塊狹長的土地,在創造人類燦爛文明的同時,也承受了巨大的災難。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至今的半個多世紀里,這里屢屢燃起戰火,眾多國家卷入了戰火與紛爭。是宗教領地之爭?是生存資源之爭?還是大國霸權利益的角逐?矛盾錯綜復雜,一時間讓人難以辨清。巴以之間的斗爭,給國際社會帶來了極大的震動,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無不期盼中東能夠早日走向和平。

  學完這一課,你也許會對動蕩的中東地區有新的認識。

  巴以和解

  【知識網絡】

  【學習探索】

  1.請查閱相關資料,分別從歷史、民族、宗教、資源、大國干涉等方面分析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猶太人曾深受德國法西斯迫害。二戰結束后,猶太人終于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巴以問題也隨之產生。你知道巴以問題是怎樣由來的嗎?為什么說巴以沖突是中東問題的關鍵?

  【自我測評】

  一、選擇題

  1.英國取得對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權”是在。

  a.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完成之后 b.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

  2.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到1973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國共發生幾次戰爭?

  a.一次 b.兩次 c.三次 d.四次

  3.被譽為三教“圣城”的是。

  a.耶路撒冷 b.麥加 c.巴格達 d.開羅

  二、填空題

  1.一戰后,           獲得了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權”。在它的支持下,           運動發展,流散在世界各地的           陸續遷往巴勒斯坦。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大會通過了巴勒斯坦地區“分治”決議,建立一個           和一個           。

  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           地區始終動蕩不安。關鍵問題是           。

  三、材料解析題

  “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里,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失落。”

  ──20世紀70年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在聯合國講演的結束語

  請回答:

  (1)材料中的“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分別代表什么?

  (2)為什么巴解領導人阿拉法特要說“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失落”?他的真實思想是什么?

  【資料:】

  美國為什么要支持以色列?

  美國支持以色列,除了中東地區在美國全球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以及美國在中東地區有重要經濟利益以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猶太社團活動的直接結果。

  自1654年猶太人開始定居美國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猶太人總數已超過600萬人,由一個移民小群體成長為美國社會中的一支中堅力量。猶太人對美國中東政策有重大的影響。表現在:①提供政治捐款,影響政黨集團。猶太富翁是美國兩黨及各種利益集團獲取政治資助的來源,通過提供政治捐款,他們直接影響美國的中東政策。②發揮輿論喉舌作用,進行親以宣傳。美國猶太人在報刊、廣播、出版、電影等方面擁有巨大影響,輿論界的“猶太幫”都會協調一致地支持親猶、親以力量,往往能發揮極佳的宣傳效果。

  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

  為了解決巴以沖突,xx年6月,美國總統布什提出了一個中東和平計劃。隨后,聯合國、歐盟、俄羅斯和美國中東問題四方會議代表在此基礎上幾經磋商,最終形成了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并在xx年12月華盛頓會議上通過。

  xx年4月30日,中東問題四方會議代表分別向巴以雙方遞交了“路線圖”計劃文本,并公布了“路線圖”計劃內容。6月4日,巴、以、美三方在約旦紅海港口城市亞喀巴舉行峰會,宣布“路線圖”計劃正式啟動。

  “路線圖”計劃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公布之日至xx年5月),巴以雙方實現停火;巴方將打擊恐怖活動,進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體制,并在安全問題上與以合作;以方則應撤離xx年9月28日以后占領的巴方領土,凍結定居點的建設,拆除xx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點,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復正常。第二階段(xx年6月至12月)為過渡期,重點是在xx年底,建立一個有臨時邊界和主權象征的巴勒斯坦國。此后的兩年為第三階段,即在xx年完成巴以最終地位談判并達成協議,建立巴勒斯坦國。

  為落實“路線圖”計劃,巴以首腦曾多次舉行會晤,巴激進組織也一度宣布停火。由于以色列堅持其強硬政策,導致巴激進派別中止停火,巴以沖突再起,和平努力再次受挫。xx年9月,巴以和談中斷,“路線圖”計劃擱淺。

  【思維拓展】

  由于領土爭端,自1948年以色列成立到1973年,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國之間先后進行了四次中東戰爭,結果給雙方帶來巨大災難和損失。歷史和現實都證明,阿以之間的問題是不可能通過戰爭解決的,中東和平進程勢在必行。

  對錯綜復雜的中東問題,你有沒有合理的解決方案?請具體談一談。

動蕩的中東地區 篇3

  動蕩的中東地區

  教學目標: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本課的教學活動,要求學生掌握以下知識點:中東地區的地理范圍,中東地區在交通、經濟等方面的重要價值,中東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對解決該地區問題作出過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

  要使學生認識:通過對本課的引文、圖片等資料的閱讀,引導學生概括出戰火頻仍和動蕩不安是二戰后中東地區歷史發展的特點。通過對中東地區動蕩局面形成原因和該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產生原因的分析。

  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組織學生交流“活動與探究”的收獲與成果,培養學生運用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戰火頻仍的中東。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難點:巴勒斯坦問題由來。中東地區戰火頻仍的原因。

  講授新課:一、戰火頻仍的中東

  介紹導言中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切入本課主題──動蕩的中東地區。展示中東地圖,并介紹中東的地理、歷史概念及中東地區的特點。

  第一,“中東”一般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主要是亞洲西部一帶。該名稱來源于過去人們以歐洲為中心,按距離遠近把東方各地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

  第二,現在一般所說的“中東”包括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約旦、黎巴嫩、也門、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等國家。總面積為七百多萬平方千米,人口一億多。

  第三,中東地區大多數是以阿拉伯民族為主的、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國家。以色列也包括在“中東”范圍之內。

  第四,中東地處歐、亞、非三洲的交通樞紐,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中東擁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石油蘊藏量約占整個西方世界的60%以上。

  回答問題:(1)簡述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2)中東戰火頻仍有何具體表現?(3)歷次中東戰爭發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戰爭帶來的最嚴重的后果是什么?

  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第一,猶太人的祖先是希伯萊人。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遷入巴勒斯坦地區,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以約旦河為界將該地分為兩部分:東部為外約旦(今約旦王國),西部為巴勒斯坦(包括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第三,19世紀末興起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使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發生多次流血沖突。1922年7月24日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訓令”,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猶太人在二戰中受盡迫害的經歷頗得世人同情,為他們在早已成為巴勒斯坦人家園的、猶太人古老的祖居地上建立自己的國家減少了障礙。第四,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的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約旦河以西的2.7萬平方千米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第五,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國因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方面反對181號決議未能誕生。此后,該地區戰火不斷。

  五次中東戰爭的情況。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凌晨,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出兵進攻以色列,打響了第一次中東戰爭,又稱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稱“獨立戰爭”。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而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發動了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英、法、以的侵埃戰爭,以色列稱“西奈戰役”。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發動突然襲擊,挑起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五戰爭”、“六月戰爭”、“六天戰爭”。1973年,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失地而進攻以色列,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此外,還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領黎巴嫩的領土,襲擊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及其武裝力量,并與黎境內的敘利亞軍隊交戰,這是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9月),又稱“黎巴嫩戰爭”。五次中東戰爭和迄今不果的中東和平進程,充分反映出二戰后該地區的“戰火頻仍”和局勢動蕩的特點,反映出該地區和平進程的艱難。(3)引導學生歸納歷次中東戰爭的爭奪目標和嚴重后果。第一,中東戰爭的主要爭奪目標是土地或運河主權,其次是爭奪水源。第二,中東戰爭的嚴重后果。據不完全統計,約三萬以色列人在戰爭中傷亡,十余萬阿拉伯人傷亡,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戰爭使阿拉伯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軍費開支負擔,債臺高筑,民生凋敝,基礎設施受到嚴重破壞,經濟損失嚴重。為防范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著龐大的軍費開支,其國防支出在政府預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更加嚴重的后果是巴以雙方長期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二、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提問:(1)“中東地區戰火頻仍,和平歷程艱難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有效推進中東和平進程,盡快實現中東和平?

  進一步對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進行分析:(1)大國爭奪是中東地區沖突不斷的重要根源。英國一戰后的“分而治之”,聯合國二戰后進一步的“分而治之”,都說明列強在利用當地民族、宗教矛盾插手該地區事務。(2)幾十年中陸續形成的領土爭端是阿以之間爭奪的實質問題。(3)水資源問題在中東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圍繞著水資源問題,阿以進行著殊死的斗爭。(4)耶路撒冷的主權和歸屬問題,是巴以關系中最為棘手的問題。耶路撒冷被視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三教圣地,以色列占領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7月宣布耶路撒冷為其永久的首都;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宣告以耶路撒冷為首都。對耶路撒冷的爭奪使巴以斗爭罩上民族宗教的外衣,它增加了該地區和平進程的難度。

  如何有效推進中東地區和平進程,盡快實現中東和平問題,先由學生簡要回答,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擬訂出切口較小、內容具體的討論題目。如:(1)中東地區的地理特點是中東戰爭頻仍的根本原因嗎?(2)對巴以和平進程作出過貢獻的人物有哪些?試作簡要介紹。(3)拉賓對解決中東地區和平問題做出過哪些努力?(4)中東地區內部對實現該地區和平存在哪些障礙?(5)就國際方面而言,實現中東地區和平的障礙是什么?

動蕩的中東地區 篇4

  點擊::第一范文 第一范文2

  (一)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巴以沖突是整個中東和平進程的中心,民族爭端靠武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寬容才能真正挽回和平。

  2、知識與技能

  了解中東地區的地理范圍,在交通、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重要價值。

  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國際社會在中東地區和平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討中東和平路在何方。

  3、過程與方法

  通過大量圖片、史料,引導學生概括出“戰火頻仍和動蕩不安”是中東地區的特點。介紹巴勒斯坦的地形、宗教、資源、民族等情況和巴勒斯坦的形成,教師補充資料。引導學生思考“中東局面為何錯綜復雜”。組織學生探究“解決中東危機的渠道是什么”。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戰火頻仍的中東;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難點: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中東地區戰后頻仍的原因。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準備中東地區地形圖、巴勒斯坦難民營圖片、巴以沖突場面、相關人物的圖片(如阿拉法特、拉賓等)。學生準備:閱讀教材。

  (四)教學方案預設

  時事新聞導入新課

  一、戰火頻仍的中東

  (注意:教師要對“頻仍”兩個字作解釋)

  1、中東的地理位置

  提問:中東的范圍

  “中東”一般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主要是亞洲西部一帶。該名稱來源于過去人們以歐洲為中心,按距離遠近把東方各地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

  現在一般說的“中東”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包括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約旦、科威特、伊朗和土耳其等國家。總面積為七百萬平方千米,人口一億多。

  2、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

  (教師直接指出:動蕩的中東地區的核心問題是巴勒斯坦問題)

  學生閱讀課文后,回答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

  師總結:

  a.歷史上猶太人(希伯萊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區居住過。公元1世紀時,猶太人國家滅亡,猶太人背井離鄉流散到世界各地。19世紀末興起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使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發生多次流血沖突。

  b.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

  c.猶太人在二戰中受盡迫害的經歷頗得世人同情,戰后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

  d.1948年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巴勒斯坦國至今也沒有誕生)

  此后,該地區戰火不斷,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之間的冤仇越積越深,巴以爭端成為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最為復雜的爭端。由于以色列統治集團堅持其擴張政策,由于美、英、蘇等大國出于不同利益在此進行的干涉,使得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終于釀成了四次中東戰爭的發生。

  3、四次中東戰爭

  學生閱讀教材、史料和看地圖后回答:

  “四次中東戰爭的目的、過程和結果是什么?”

  巴以間爭端從較小規模爭斗演變成了流血沖突。

  第一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一些阿拉伯國家抵制以色列國的建立,對它發動攻擊。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而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天戰爭):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發動突然襲擊。

  第四次中東戰爭(十月戰爭):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喪失的土地而進攻以色列,美蘇兩國向雙方提供武器。

  結論:主要是爭奪目標是土地、運河的主權還有是水源等。

  學生閱讀教材、史料及圖片,體會戰爭給中東地區帶來的哪些災難?

  連年戰爭的后果:

  中東戰爭據不完全統計,約三萬以色列人在戰爭中傷亡,十多萬阿拉伯人傷亡,數百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戰爭使阿拉伯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軍費負擔,債臺高筑,民生凋敝,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以色列全民皆兵,其國防支出在政府預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更為嚴重的是威脅了中東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學生思考: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由哪些因素構成的。

  二、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導致中東地區長期成為東西方經濟、政治及軍事利益沖突焦點的原因。

  1.戰略位置重要,并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

  “中東”地處歐、亞、非三洲交通樞紐,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近代,中東地區受到歐洲殖民者的重視,成為他們加強對東方殖民地控制最便捷的紐帶,建立殖民帝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基地。二戰后,大國在這里的爭霸更是變本加厲。

  分析中東為石油而戰的原因是什么?

  石油資源是現代工業的血液,而中東地區擁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蘊藏量約占整個西方世界的60%以上。誰掌握了中東的石油,就是掌握了世界的經濟。(中東的石油在世界經濟中具有重要影響。)

  2、幾十年來陸續形成領土爭端、水資源問題及巴勒斯坦難民是阿以沖突的歷史原因

  1948年,以色列在此建國,不斷擴張領土,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園。對水資源的爭奪也加劇了沖突。以及造成了數百萬巴勒斯坦難民。

  3、巴以沖突之宗教紛爭,文化差異

  猶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猶太教。中東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

  4、耶路撒冷──沖突的焦點,和平的關鍵

  中東地區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提醒學生和世界三大宗教的差異)是伊斯蘭教文化核心地帶以及阿拉伯人聚居區,而信仰猶太教的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土地之爭、宗教之爭由來已久,愈演愈烈,成為中東問題的關鍵。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中部,面積176平方公里,由東部舊城和西部新城組成。它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三教圣地。耶路撒冷在阿拉伯語和猶太語中,意思都為“和平之城”。

  三、中東和平路在何方

  長期以來,巴以雙方和國際社會為中東問題的解決,進行了長期努力,20世紀90年代中東和平出現轉機。

  1、20世紀90年代中東和平出現轉機

  圖:阿拉法特(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已故領導人)高呼:“用土地換和平。”

  名言:“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失落。”

  圖:拉賓(以色列已故總理)

  名言:“我夢想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和平地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達成了和解(圖:阿拉法特和拉賓手握在一起。巴以和平出現曙光)。

  2、以牙還牙,沖突加劇

  圖:沙龍(以色列領導人)“用和平換和平。”

  圖:巴以沖突的場面

  由于種種原因,巴以沖突仍時有加劇,成為國際社會擔憂和關注的焦點。

  討論:現在讓你去解決中東問題,你認為應以什么樣的態度和方式解決?

  巴勒斯坦地區各國間的矛盾不能用武力解決,只有恢復安全與和平談判才能得以解決。對話而不是對抗,以民族的寬容真正地挽回和平。解決的方法:(教師可以給學生思路)比如:合理分配水資源、尋求文化上的認同、解決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美國的中東政策等。

  最終,我們相信巴以問題為核心的中東問題一定會解決。

  課后小結,板書設計:

  練習鞏固(見課件

  課后作業(見課件)

  背景資料:

  中東問題的歷史回顧

  關于中東問題的歷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個祖先,兩個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戰爭。

  一個祖先,兩個民族。約公元前19xx年,閃族的另一支在族長亞伯拉罕率領下,由兩河流域的烏爾遷徙到迦南。據《圣經》記載,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們便是猶太人的祖先。后猶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眾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戰后建立以色列國,都是源于這一支系。亞伯拉罕與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馬儀,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趕至半島,繁衍生息,他們便是半島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

  三次流散。公元前1025年,第一個希伯來人國家──希伯來王國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國一分為二,北方稱以色列王國,南方稱猶太王國。公元前722年,亞述國滅以色列王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滅猶太王國,兩國數萬臣民連同君主都被擄往戰勝國,史稱“失蹤的10個以色列部落”和“巴比倫之囚”。這是猶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再滅受到波斯帝國支持的猶太國家,猶太人流散到南歐、地中海諸島、北非及中亞地區,這是第二次大流散。從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猶太人多次發動反對羅馬統治者的大起義,均遭失敗。公元135年,羅馬皇帝下令將耶路撒冷犁耕為田,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或被逐出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無幾。

  四次戰爭。1948年5月14日,英國宣布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猶太人根據分治決議當日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國。次日,即5月15日,阿拉伯國家對以宣戰,約旦、伊拉克、埃及、敘利亞、黎巴嫩、沙特均派軍隊參戰,戰爭持續到1949年7月,阿方失敗,以色列占領了按“分治決議”劃給阿方的5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約70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這是第一次中東戰爭。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英、法資本收歸國有。10月29日,英、法、以聯合進攻埃及,在埃及人民的奮勇抵抗下,在包括蘇、美在內的國際社會強烈反對下,入侵者于11月7日停火。此為第二次中東戰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埃及、約旦、敘利亞發動突然襲擊,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6萬平方千米、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5800平方千米和耶路撒冷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1150平方千米,所占領土面積數倍于以色列本土面積。戰爭于6月11日結束,故又稱“六天戰爭”。這次戰爭后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著名的第242號決議,要求以方撤出其在這次戰爭中占領的土地。此為第三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為了收復失地并重振阿拉伯軍隊的士氣,埃、敘軍隊同時向以色列突然發起進攻,埃及收回了縱深約10-15千米的西奈半島土地,敘則收復了大部分戈蘭高地。以軍于10日展開反擊后,不但收回了失去的戈蘭高地,又占領了敘方770平方千米的土地;并越過蘇伊士運河,包圍了埃及的蘇伊士城,切斷了埃軍前后方聯系。后雙方達成了停火協議。這是中東的第四次戰爭,史稱“十月戰爭”,因發生于伊斯蘭教的齋月和猶太教的贖罪日,故又稱“齋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

動蕩的中東地區 篇5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巴以沖突是整個中東和平進程的中心,民族爭端靠武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寬容才能真正挽回和平。

  知識與技能

  了解中東地區的地理范圍,在交通、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重要價值。

  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國際社會在中東地區和平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討中東和平路在何方。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大量圖片、史料,引導學生概括出“戰火頻仍和動蕩不安”是中東地區的特點。

  第一組同學介紹巴勒斯坦的地形、宗教、資源、民族等情況。

  第二組同學介紹巴勒斯坦的形成,教師補充資料。

  引導學生思考“中東局面為何錯綜復雜”。

  組織學生探究“解決中東危機的渠道是什么”。

  重點與難點

  重點:戰火頻仍的中東;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難點: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中東地區戰后頻仍的原因。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準備中東地區地形圖、巴勒斯坦難民營圖片、巴以沖突場面、相關人物的圖片(如阿拉法特、拉賓等)。

  學生準備:閱讀教材。

  搜集有關巴勒斯坦、以色列、中東戰爭問題的相關文字、圖片等資料。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通過閱讀地圖知識,了解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

  巴勒斯坦問題的形成是歷史遺留問題。教師講述時應讓學生理清脈絡,以便認清巴以爭端長達百年的根源是什么。

  關于巴勒斯坦分治問題,點明“分治”是受大國操縱造成的,有其存在的問題和領土、資源的不合理性,這是引發中東地區戰火頻仍的直接原因。

  本目主要介紹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國之間發生的四次中東戰爭,發生時交戰的雙方、爭奪目標以及發生的后果。

  講述每一次戰爭發生時,運用中東形勢圖,將戰爭進程標注在圖上,以加深印象。通過講述,讓學生了解中東戰火頻仍和局勢動蕩的情況,從而體會到中東地區和平進程的艱難性。

  四次中東戰爭帶來了嚴重的后果,教師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組圖片,如“巴勒斯坦難民營”,“苦難中生活的孤兒”,“失去孩子的母親的痛苦表情”……

  二戰結束后,中東地區始終動蕩不定。動蕩的原因是各個歷史時期列強從各自利益出發,長期角逐、介入,使這里的矛盾更加復雜。

  講述時強調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既有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結下的惡果,也有兩個民族之間的宗教、文化差異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矛盾。這是本課的又一個重點問題。

  錄像中介紹了中東地區的民族、宗教及阿拉伯國家的風俗習慣。與前一個關于中東問題的核心──巴勒斯坦問題前后呼應,使學生對中東地區在文化上存在的差異有進一步的認識。

  向同學們介紹幾位長期以來為中東問題和平解決做出貢獻的人物。

  教師應補充介紹,激起學生對這些獻身于世界和平的勇士的敬仰。

  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關注時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說明靠武力解決不了民族爭端。

  同學們根據自己查找到的資料,介紹一下中東所處的地理位置(包括國家以及城市、海峽及運河)。

  理清以下線索: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形成。一戰后,巴勒斯坦由英國“委任統治”。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

  了解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國建立的抵制。

  看《聯合國大會關于阿以分治的決議劃定的巴勒斯坦版圖》。了解分治后阿拉伯國家的領土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的地區,所以阿拉伯人不能接受。猶太人的領土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處于沿海地帶,土地肥沃,猶太人欣然接受。讓學生明白巴以爭端之初,摩擦僅僅是圍繞土地、草場等生活習俗上的非政治性的問題。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

  閱讀教材,通過教師的講解,了解中東戰爭的目的、過程和結果。

  主要爭奪的目標是土地、運河的主權、水源等。

  看地圖。

  學生通過閱讀史料,觀看圖片,體會戰爭給巴以雙方人民帶來的危害。

  看錄像《中東》。

  要求學生看過后思考: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由哪些因素構成,并理清以下線索:

  1.地理位置(三洲五海之地)

  2.戰略地位

  3.石油資源之爭

  4.水資源之爭

  5.宗教之爭

  回答:中東地區有哪些民族?有哪些宗教信仰?阿拉伯的風俗習慣是什么?

  分析中東為石油而戰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自制軟件:

  1.阿拉法特(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高呼:

  “用土地換和平。”

  “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失落。”

  2.沙龍

  (以色列領導人)

  “用和平換和平。”

  3.拉賓(以色列國總理)

  “我夢想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和平地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4.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達成和解(阿拉法特和拉賓手握在一起,巴以和平出現曙光)。

  5.拉賓被刺殺情景。

  6.巴以沖突的場面。

  討論:你認為世界各國之間出現的矛盾,應以什么樣的態度和方式解決?

  一、戰火頻仍的中東

  1.地理位置

  “中東”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包括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約旦、科威特、伊朗等國家。

  2.巴勒斯坦問題的形成

  巴勒斯坦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這一地區曾是古代猶太人的棲息之地。公元1世紀,在外族侵入和迫害下,猶太國家滅亡,猶太人背井離鄉,流散到世界各地。7世紀,阿拉伯帝國占領巴勒斯坦,逐漸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一戰后,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區。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大規模興起,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返回巴勒斯坦地區定居,從此形成了阿猶兩族長達百年的土地爭奪大戰。

  二戰后,在英、美、蘇等國的操縱下,聯合國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結束了英國在巴勒斯坦的統治,并撤出軍隊,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了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猶太國。

  巴勒斯坦問題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成為當今世界上矛盾焦點之一。

  巴以間爭端從較小規模爭斗演變成了流血沖突。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之間的冤仇越積越深,巴以爭端成為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最為復雜的爭端。由于以色列統治集團堅持其擴張政策,由于美、英、蘇等大國出于不同利益在此進行的干涉,使得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終于釀成了四次中東戰爭的發生。

  第一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一些阿拉伯國家抵制以色列國的建立,對它發動攻擊。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而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天戰爭):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發動突然襲擊。

  第四次中東戰爭(十月戰爭):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喪失的土地而進攻以色列,美蘇兩國向雙方提供武器。

  中東戰爭使阿拉伯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軍費負擔,債臺高筑,民生凋敝,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更為嚴重的是威脅了中東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二、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導致中東地區長期成為東西方經濟、政治及軍事利益沖突焦點的原因。

  1.地理位置

  “中東”地處歐、亞、非三洲交通樞紐,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擁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蘊藏量約占整個西方世界的60%以上。

  近代,中東地區受到歐洲殖民者的重視,成為他們加強對東方殖民地控制最便捷的紐帶,建立殖民帝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基地。二戰后,大國在這里的爭霸更是變本加厲。

  2.宗教、歷史、種族

  中東地區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是伊斯蘭教文化核心地帶以及阿拉伯人聚居區,而信仰猶太教的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土地之爭、宗教之爭由來已久,愈演愈烈,成為中東問題的關鍵。

  3.水資源之爭

  1948年,以色列在此建國,不斷擴張領土,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園。對水資源的爭奪也加劇了沖突。

  4.石油資源之爭

  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使中東在世界經濟中具有重要影響。

  三、中東和平路在何方

  長期以來,巴以雙方和國際社會為中東問題的解決,進行了長期努力,20世紀90年代中東和平出現轉機。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巴以沖突仍時有加劇,成為國際社會擔憂和關注的焦點。

  巴勒斯坦地區各國間的矛盾不能用武力解決,只有恢復安全與和平談判才能得以解決。對話而不是對抗,以民族的寬容真正地挽回和平。

  背景資料

  中東問題的歷史回顧

  關于中東問題的歷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個祖先,兩個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戰爭。

  一個祖先,兩個民族。約公元前19xx年,閃族的另一支在族長亞伯拉罕率領下,由兩河流域的烏爾遷徙到迦南。據《圣經》記載,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們便是猶太人的祖先。后猶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眾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戰后建立以色列國,都是源于這一支系。亞伯拉罕與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馬儀,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趕至半島,繁衍生息,他們便是半島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

  三次流散。公元前1025年,第一個希伯來人國家──希伯來王國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國一分為二,北方稱以色列王國,南方稱猶太王國。公元前722年,亞述國滅以色列王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滅猶太王國,兩國數萬臣民連同君主都被擄往戰勝國,史稱“失蹤的10個以色列部落”和“巴比倫之囚”。這是猶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再滅受到波斯帝國支持的猶太國家,猶太人流散到南歐、地中海諸島、北非及中亞地區,這是第二次大流散。從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猶太人多次發動反對羅馬統治者的大起義,均遭失敗。公元135年,羅馬皇帝下令將耶路撒冷犁耕為田,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或被逐出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無幾。

  四次戰爭。1948年5月14日,英國宣布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猶太人根據分治決議當日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國。次日,即5月15日,阿拉伯國家對以宣戰,約旦、伊拉克、埃及、敘利亞、黎巴嫩、沙特均派軍隊參戰,戰爭持續到1949年7月,阿方失敗,以色列占領了按“分治決議”劃給阿方的5 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約70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這是第一次中東戰爭。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英、法資本收歸國有。10月29日,英、法、以聯合進攻埃及,在埃及人民的奮勇抵抗下,在包括蘇、美在內的國際社會強烈反對下,入侵者于11月7日停火。此為第二次中東戰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埃及、約旦、敘利亞發動突然襲擊,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6萬平方千米、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5 800平方千米和耶路撒冷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1 150平方千米,所占領土面積數倍于以色列本土面積。戰爭于6月11日結束,故又稱“六天戰爭”。這次戰爭后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著名的第242號決議,要求以方撤出其在這次戰爭中占領的土地。此為第三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為了收復失地并重振阿拉伯軍隊的士氣,埃、敘軍隊同時向以色列突然發起進攻,埃及收回了縱深約10~15千米的西奈半島土地,敘則收復了大部分戈蘭高地。以軍于10日展開反擊后,不但收回了失去的戈蘭高地,又占領了敘方770平方千米的土地;并越過蘇伊士運河,包圍了埃及的蘇伊士城,切斷了埃軍前后方聯系。后雙方達成了停火協議。這是中東的第四次戰爭,史稱“十月戰爭”,因發生于伊斯蘭教的齋月和猶太教的贖罪日,故又稱“齋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

動蕩的中東地區 篇6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巴以沖突是整個中東和平進程的中心,民族爭端靠武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寬容才能真正挽回和平。

  知識與技能

  了解中東地區的地理范圍,在交通、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重要價值。

  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國際社會在中東地區和平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討中東和平路在何方。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大量圖片、史料,引導學生概括出“戰火頻仍和動蕩不安”是中東地區的特點。

  第一組同學介紹巴勒斯坦的地形、宗教、資源、民族等情況。

  第二組同學介紹巴勒斯坦的形成,教師補充資料。

  引導學生思考“中東局面為何錯綜復雜”。

  組織學生探究“解決中東危機的渠道是什么”。

  重點與難點

  重點:戰火頻仍的中東;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難點: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中東地區戰后頻仍的原因。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準備中東地區地形圖、巴勒斯坦難民營圖片、巴以沖突場面、相關人物的圖片(如阿拉法特、拉賓等)。

  學生準備:閱讀教材。

  搜集有關巴勒斯坦、以色列、中東戰爭問題的相關文字、圖片等資料。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通過閱讀地圖知識,了解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

  巴勒斯坦問題的形成是歷史遺留問題。教師講述時應讓學生理清脈絡,以便認清巴以爭端長達百年的根源是什么。

  關于巴勒斯坦分治問題,點明“分治”是受大國操縱造成的,有其存在的問題和領土、資源的不合理性,這是引發中東地區戰火頻仍的直接原因。

  本目主要介紹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國之間發生的四次中東戰爭,發生時交戰的雙方、爭奪目標以及發生的后果。

  講述每一次戰爭發生時,運用中東形勢圖,將戰爭進程標注在圖上,以加深印象。通過講述,讓學生了解中東戰火頻仍和局勢動蕩的情況,從而體會到中東地區和平進程的艱難性。

  四次中東戰爭帶來了嚴重的后果,教師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組圖片,如“巴勒斯坦難民營”,“苦難中生活的孤兒”,“失去孩子的母親的痛苦表情”……

  二戰結束后,中東地區始終動蕩不定。動蕩的原因是各個歷史時期列強從各自利益出發,長期角逐、介入,使這里的矛盾更加復雜。

  講述時強調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既有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結下的惡果,也有兩個民族之間的宗教、文化差異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矛盾。這是本課的又一個重點問題。

  錄像中介紹了中東地區的民族、宗教及阿拉伯國家的風俗習慣。與前一個關于中東問題的核心──巴勒斯坦問題前后呼應,使學生對中東地區在文化上存在的差異有進一步的認識。

  向同學們介紹幾位長期以來為中東問題和平解決做出貢獻的人物。

  教師應補充介紹,激起學生對這些獻身于世界和平的勇士的敬仰。

  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關注時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說明靠武力解決不了民族爭端。

  同學們根據自己查找到的資料,介紹一下中東所處的地理位置(包括國家以及城市、海峽及運河)。

  理清以下線索: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形成。一戰后,巴勒斯坦由英國“委任統治”。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

  了解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國建立的抵制。

  看《聯合國大會關于阿以分治的決議劃定的巴勒斯坦版圖》。了解分治后阿拉伯國家的領土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的地區,所以阿拉伯人不能接受。猶太人的領土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處于沿海地帶,土地肥沃,猶太人欣然接受。讓學生明白巴以爭端之初,摩擦僅僅是圍繞土地、草場等生活習俗上的非政治性的問題。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

  閱讀教材,通過教師的講解,了解中東戰爭的目的、過程和結果。

  主要爭奪的目標是土地、運河的主權、水源等。

  看地圖。

  學生通過閱讀史料,觀看圖片,體會戰爭給巴以雙方人民帶來的危害。

  看錄像《中東》。

  要求學生看過后思考: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由哪些因素構成,并理清以下線索:

  1.地理位置(三洲五海之地)

  2.戰略地位

  3.石油資源之爭

  4.水資源之爭

  5.宗教之爭

  回答:中東地區有哪些民族?有哪些宗教信仰?阿拉伯的風俗習慣是什么?

  分析中東為石油而戰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自制軟件:

  1.阿拉法特(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高呼:

  “用土地換和平。”

  “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失落。”

  2.沙龍

  (以色列領導人)

  “用和平換和平。”

  3.拉賓(以色列國總理)

  “我夢想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和平地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4.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達成和解(阿拉法特和拉賓手握在一起,巴以和平出現曙光)。

  5.拉賓被刺殺情景。

  6.巴以沖突的場面。

  討論:你認為世界各國之間出現的矛盾,應以什么樣的態度和方式解決?

  一、戰火頻仍的中東

  1.地理位置

  “中東”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包括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約旦、科威特、伊朗等國家。

  2.巴勒斯坦問題的形成

  巴勒斯坦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這一地區曾是古代猶太人的棲息之地。公元1世紀,在外族侵入和迫害下,猶太國家滅亡,猶太人背井離鄉,流散到世界各地。7世紀,阿拉伯帝國占領巴勒斯坦,逐漸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一戰后,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區。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大規模興起,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返回巴勒斯坦地區定居,從此形成了阿猶兩族長達百年的土地爭奪大戰。

  二戰后,在英、美、蘇等國的操縱下,聯合國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結束了英國在巴勒斯坦的統治,并撤出軍隊,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了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猶太國。

  巴勒斯坦問題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成為當今世界上矛盾焦點之一。

  巴以間爭端從較小規模爭斗演變成了流血沖突。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之間的冤仇越積越深,巴以爭端成為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最為復雜的爭端。由于以色列統治集團堅持其擴張政策,由于美、英、蘇等大國出于不同利益在此進行的干涉,使得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終于釀成了四次中東戰爭的發生。

  第一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一些阿拉伯國家抵制以色列國的建立,對它發動攻擊。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而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天戰爭):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發動突然襲擊。

  第四次中東戰爭(十月戰爭):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喪失的土地而進攻以色列,美蘇兩國向雙方提供武器。

  中東戰爭使阿拉伯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軍費負擔,債臺高筑,民生凋敝,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更為嚴重的是威脅了中東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二、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導致中東地區長期成為東西方經濟、政治及軍事利益沖突焦點的原因。

  1.地理位置

  “中東”地處歐、亞、非三洲交通樞紐,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擁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蘊藏量約占整個西方世界的60%以上。

  近代,中東地區受到歐洲殖民者的重視,成為他們加強對東方殖民地控制最便捷的紐帶,建立殖民帝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基地。二戰后,大國在這里的爭霸更是變本加厲。

  2.宗教、歷史、種族

  中東地區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是伊斯蘭教文化核心地帶以及阿拉伯人聚居區,而信仰猶太教的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土地之爭、宗教之爭由來已久,愈演愈烈,成為中東問題的關鍵。

  3.水資源之爭

  1948年,以色列在此建國,不斷擴張領土,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園。對水資源的爭奪也加劇了沖突。

  4.石油資源之爭

  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使中東在世界經濟中具有重要影響。

  三、中東和平路在何方

  長期以來,巴以雙方和國際社會為中東問題的解決,進行了長期努力,20世紀90年代中東和平出現轉機。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巴以沖突仍時有加劇,成為國際社會擔憂和關注的焦點。

  巴勒斯坦地區各國間的矛盾不能用武力解決,只有恢復安全與和平談判才能得以解決。對話而不是對抗,以民族的寬容真正地挽回和平。

  背景資料

  中東問題的歷史回顧

  關于中東問題的歷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個祖先,兩個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戰爭。

  一個祖先,兩個民族。約公元前19xx年,閃族的另一支在族長亞伯拉罕率領下,由兩河流域的烏爾遷徙到迦南。據《圣經》記載,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們便是猶太人的祖先。后猶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眾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戰后建立以色列國,都是源于這一支系。亞伯拉罕與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馬儀,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趕至半島,繁衍生息,他們便是半島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

  三次流散。公元前1025年,第一個希伯來人國家──希伯來王國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國一分為二,北方稱以色列王國,南方稱猶太王國。公元前722年,亞述國滅以色列王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滅猶太王國,兩國數萬臣民連同君主都被擄往戰勝國,史稱“失蹤的10個以色列部落”和“巴比倫之囚”。這是猶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再滅受到波斯帝國支持的猶太國家,猶太人流散到南歐、地中海諸島、北非及中亞地區,這是第二次大流散。從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猶太人多次發動反對羅馬統治者的大起義,均遭失敗。公元135年,羅馬皇帝下令將耶路撒冷犁耕為田,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或被逐出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無幾。

  四次戰爭。1948年5月14日,英國宣布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猶太人根據分治決議當日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國。次日,即5月15日,阿拉伯國家對以宣戰,約旦、伊拉克、埃及、敘利亞、黎巴嫩、沙特均派軍隊參戰,戰爭持續到1949年7月,阿方失敗,以色列占領了按“分治決議”劃給阿方的5 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約70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這是第一次中東戰爭。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英、法資本收歸國有。10月29日,英、法、以聯合進攻埃及,在埃及人民的奮勇抵抗下,在包括蘇、美在內的國際社會強烈反對下,入侵者于11月7日停火。此為第二次中東戰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埃及、約旦、敘利亞發動突然襲擊,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6萬平方千米、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5 800平方千米和耶路撒冷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1 150平方千米,所占領土面積數倍于以色列本土面積。戰爭于6月11日結束,故又稱“六天戰爭”。這次戰爭后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著名的第242號決議,要求以方撤出其在這次戰爭中占領的土地。此為第三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為了收復失地并重振阿拉伯軍隊的士氣,埃、敘軍隊同時向以色列突然發起進攻,埃及收回了縱深約10~15千米的西奈半島土地,敘則收復了大部分戈蘭高地。以軍于10日展開反擊后,不但收回了失去的戈蘭高地,又占領了敘方770平方千米的土地;并越過蘇伊士運河,包圍了埃及的蘇伊士城,切斷了埃軍前后方聯系。后雙方達成了停火協議。這是中東的第四次戰爭,史稱“十月戰爭”,因發生于伊斯蘭教的齋月和猶太教的贖罪日,故又稱“齋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

動蕩的中東地區(精選6篇) 相關內容:
  • 中東說課稿(精選6篇)

    一、教材分析《動蕩的中東地區》是選自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的一節課。本課內容緊緊圍繞一個主題——中東地區的局勢動蕩,按照一條線索中東動蕩局面的產生——動蕩局面的頻仍——動蕩根源的復雜性展開...

  • 中東,(精選13篇)

    一、教學內容分析:(一)、對課程標準理解:新的課程標準對認識地區地理有九點目標要求(課標):(1)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 中東,(通用16篇)

    一、教材分析1、本節課的地位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安排了洲——地區——國家三個不同尺度的區域地理內容。目的是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研究不同尺度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 “中東”教學設計

    教案設計思路: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力求創設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情境,使學生做到──問我所思,說我所想。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地理學習,學生已積累和擁有一定的自主學習地理的經驗,同時中東又是當今世界一大熱點地區,相關資料較容易找到...

  • 8.1中東 教學設計

    8 mc system mc system 2 94 -03-08t01:29:00z -03-08t01:29:00z 1 438 2499 mc system 20 5 2932 11.5606 clean clean 7.8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8.1 12345123123 412312()20?321!4 2()1.?()?2345?? 1....

  • 8.1中東 教學設計

    8 mc system mc system 2 94 -03-08t01:29:00z -03-08t01:29:00z 1 438 2499 mc system 20 5 2932 11.5606 clean clean 7.8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8.1 12345123123 412312()20?321!4 2()1.?()?2345?? 1....

  • 中東,

    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的地位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安排了洲——地區——國家三個不同尺度的區域地理內容。目的是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研究不同尺度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 中東教案

    中東第一節 中東 教學思想設計根據此次教改的精神,在課堂上教師要真正地關注學生,促使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學習;提高小組學習的有效性;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 中東,

    一、教學內容分析: (一)、對課程標準理解: 新的課程標準對認識地區地理有九點目標要求(課標): (1)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 第3課 中 東教案

    課題第3課 中 東第 1 課時 共 1 課時課型新授課執教教師:教學目標1、 能在地圖上找出中東地區的位置和范圍,讀圖說出其地理位置的特點。2、 能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中東地區石油資源的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

  • 九年級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色婷婷五月精品综合在线 | 欧美九区 | 亚洲欧美自拍制服日韩一区 |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有码 |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 97久久精品人人澡人人爽 | 啪一啪日一日 |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 猫咪社区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 | 999这里只有精品 |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 一女多男np黑人挺进视频 | 国产精品视频区 | 日韩天堂在线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7777婷婷 | 日韩激情综合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 | 成人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九九热精品在线观看 | 欧美最猛性XXXXX潮喷 | 国产精品久久香蕉免费播放 | 91污视频软件 | 在线观看视频在线高清免费播放网站 | 色婷婷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 国产粉嫩嫩00在线正在播放 |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视频 |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欧美无人区乱码毛片 | 午夜福利无遮挡十八禁视频 | 黑人精品素人在线视频观看 | 大香伊蕉中文字幕 | 美女国产精品 | 97在线视频免费人妻 | 一个人免费看的WWW在线观看 | 在线播放h | 欧美视频二区欧美影视 | 91嫩草在线免费观看 | 色天天躁夜夜躁天干天干 | 懂色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