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秦漢時期的宗教、史學和藝術》
生:鄉下死了人的時候,好像要請什么“師公”去做法。
『師:是的。這是道教的做道場,用來超度亡魂。』
【學生活動,自由發表見解。教師可以做出一些提示,比如日常生活用語、身邊信教人士的舉動言行等等。鼓勵學生多談多議論,不強求學生將問題馬上得出結論或過于深入,而是幫助學生盡量將此問題拓展延伸得更廣。】
師:剛才同學們講了很多,大家課前對這個問題的預習很不錯。
師:的確,從表面上來看,我們自己不信宗教,覺得宗教離我們很遠,其實,宗教不但影響我們的思想觀念和行動,也影響著更多的東西。比如中國的古代雕塑和繪畫,就汲取了很多宗教藝術的精華。我們的文化里有宗教的一部分,宗教離我們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遠。佛教和道教已經深深地滲透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見,宗教也是一種文化,宗教里有哲學的成分,有著思辯的美,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宗教和封建迷信混為一談。
秦漢時期的史學有了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司馬遷與《史記》
【第二目:司馬遷與《史記》】
(課件:秦漢時期的文化人文科學史學)
(課件:史學家司馬遷司馬遷祠/《史記》書影。)
教師講授:首先,讓我們聽一位同學講一個關于司馬遷的故事。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人,他的父親司馬談是西漢的太史令。司馬遷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就很愛閱讀和思考,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長大以后,他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后來,他繼任父親的太史令職務,又閱讀了大量皇家藏書,為他寫作史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就在司馬遷全身心地投入歷史編纂工作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降臨了。當時,將軍李陵觸怒了漢武帝而獲罪。司馬遷覺得對李陵的定罪不合適,為李陵辯護了幾句,誰知盛怒之下的漢武帝不僅不接受,反而認為司馬遷是李陵同黨,將他處以宮刑。一個才華橫溢的青年,突遭這樣殘酷的懲處,無異于被宣判了死刑。但是,司馬遷卻沒有宣判自己的死刑。身體遭受了摧殘,意志卻更加堅定!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寫出一本流傳后世的史書。歷經了十幾年的磨難,無數次的修改,付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心血,司馬遷終于寫成了這本書,它就是——
生齊答:《史記》
師:非常好!這位同學講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們。大家想想,司馬遷忍辱負重,寫成史學巨著《史記》,我們可以從這個故事里學到什么呢?
【學生回答。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回答,并且引導學生認識到司馬遷遭受的人生挫折被轉化成了寫作史書的巨大動力,甚至可以說,“逆境造就人才”、“正確對待了挫折,就有利于成材”,自古雄才多磨難,我們要迎難而上,立志成才,為社會作出貢獻。】
生:學習他不怕吃苦的精神。
生:他受了這么大的挫折還能寫出這么好的書,我們有時候受點小小的挫折就消沉了,這一點我們應該學習司馬遷。
師:是的,說得好!換一個角度講,我們能不能說,這種挫折不但沒有擊垮司馬遷,反而激發了他不屈的意志呢?
生:能!
師:是不是可以說,挫折和磨難有的時候并不見得一定是壞事呢?為什么?
生:是的,可以這么說。只要自己戰勝自己,勇敢面對,挫折總會過去的。
(學生各抒己見)
師:大家的回答,集中起來,其實就是一個怎么正確對待挫折的問題。我相信,我們有了司馬遷這位偉大的史學家為榜樣,我們將來一定能勇敢地面對人生中一切的風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