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秦漢時期的宗教、史學和藝術》
師:為了讓大家對司馬遷寫出的《史記》有個初步認識,我們來看一個短片。
(課件:影音剪輯“司馬遷與《史記》” 約2分鐘)
師:《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紀傳體是通過歷史人物傳記的方式來記述歷史的。
《史記》中的“本紀”、“世家”和“列傳”都是不同地位的歷史人物的傳記。這種編寫史書的體例,是司馬遷開創的。此后歷代王朝的正史,幾乎都采用這種體例。
《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哪位同學能給大家說明一下,魯迅先生的評價突出了《史記》的哪兩個方面呢?
(學生思考)
生:是不朽的史學名著,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師:是的。下面,我們再看看秦漢時期的藝術成就:
(課件:秦漢時期的文化→人文科學→藝術)
【第三目:秦兵馬俑和馬王堆帛畫】
(課件: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廣角圖片,及發掘簡介)
(課件:秦始皇陵兵馬俑將軍俑/鎧甲俑)
(課件:影音剪輯“兵馬俑”片段,約1分鐘)
教師講授:秦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你看完這些圖片和畫面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回答,不限答案!
生:非常雄偉。
生:每一個兵俑的面部都不一樣,不是用模子批量生產的,應該是手工一個一個做出來的。
『師插話:是啊,如果是批量生產,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怎么能稱為藝術品呢?曾經有人問,兵馬俑的作者是誰,同學們,作者是不是秦始皇?』
生:不是!
師:那是誰呢?
生:應該是不知名的工匠,據說這些工匠也被秦始皇活埋了。
師:同學們!歷史就是由千千萬萬個不知名的人創造和推動的!我們今天看見這“世界第八大奇跡”,每一個兵馬俑的背后不知道有多少默默無名的普通勞動者付出了自己的汗水、青春乃至生命!
生:兵馬俑基本上面朝同一個方向站立,向真正的軍隊一樣
『師插話:有誰知道是向哪一個方向,并且知道原因嗎?』
生:是面朝東方的。
(學生熱烈討論大多數兵馬俑面朝東方的原因。)
(教師啟發“戰國時期秦國地處哪一個方位?”后,學生得出結論:面朝東方是為了面朝東方的六國,可以理解為保護秦陵不受被滅六國的冤魂的打擾,也可以理解為秦朝建立后六國殘余仍然有威脅的一種反映。)
師:秦兵馬俑反映了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的成就,而馬王堆帛畫則反映了此時繪畫藝術的水平。
(課件:長沙馬王堆帛畫圖片/介紹文字)
師:歷史課外興趣小組的同學最近參觀了湖南省博物館,并且見到了t型帛畫的原件。我們請幾位課外小組的同學給大家講講他們的見聞。
生:t型帛畫是國寶級文物,以前是國家元首到訪的時候才擺出來看一看的。現在保護文物的技術進步了,所以我們也可以見到原件。
生:帛畫比我們想象中的長,非常大。是覆蓋在棺木上的。
生:帛畫的三個局部分別代表不同的意思,對這三個局部的解釋有好幾種。
(課件:長沙馬王堆帛畫三個局部展示與文字講解)
師:馬王堆帛畫就出土在我們長沙,同學們,我們是不是為生活在這樣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而驕傲呢?
生:是的!
師:今天的長沙,傳統與現代并存、歷史與現實交匯。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上的,楚文化浪漫主義的傳統、自強不息的精神、敢為人先的膽識和“唯楚有才”的自信,使我們的城市更有文化品位、更有人文氣息、更有向現代化邁進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