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華夏之祖案例人文初祖
傳說中的蚩尤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是黃河中游一個叫九黎族的部落首領。他長著人的頭、獸的身,有四眼六臂。他還有八十一弟兄,個個人頭獸身,兇猛異常。九黎族身恃強悍,不把炎黃部落放在眼里,經常前來進行騷擾。一場大戰不可避免。開始,蚩尤和他的八十一弟兄沖鋒在前,以南方的苗蠻和山林水澤中的精靈鬼怪為同盟軍,向黃帝進攻。黃帝調動虎豹熊羆等各路軍隊,還請來四方天兵神將助戰。黃帝命大將應龍攔截江河,用大水沖淹蚩尤,蚩尤則請來能呼風喚雨的風伯、雨師來對付。黃帝又命隨他出征的女兒叫魃的旱神收云息雨,霎時間,烈日當空,赤地千里,把蚩尤的軍隊曬得焦灼不安,紛紛四散逃命。蚩尤眼看就要被打敗,就使出了一個絕招,擺起霧陣來。他和八十一弟兄噴出濃濃的霧氣,把大地變成了混沌世界。炎黃部落的大軍伸手不見五指,抬頭不見東西,迷失了方向亂作一團。黃帝又命大將風后驅散濃霧,但吹了三天三夜,仍然沒有效果。在此關鍵時刻,黃帝想起了北斗星是固定在一個方向上的,趕緊叫人按照北斗星灼能指示方向的原理,制了一輛指南車。車上造了個伸臂前指的小人兒,不管車怎么走,總是指著南方。這樣,黃帝的軍隊才辨清了方向,最后把蚩尤打敗。黃帝乘勝追擊,捉住了蚩尤,砍掉了他的腦袋,埋在了涿鹿。蚩尤雖然失敗了,但他以一個先民的英雄和戰神的身份,依然受到后人的尊敬和紀念,人們在每年的十月都要到河北涿鹿縣的“蚩尤家墓”祭吊他。
堯、舜、禹的禪讓:部落聯盟設聯盟會議,各氏族部落的首領都是該會議的成員。相傳,堯年老的時候,在部落聯盟會議上提出后繼人問題,奐兜推薦共工,堯雖不同意,還是讓他擔任工師之職,以考驗其才能,結果不行,大家又推薦舜,說他很能干。于是舜協助堯20年,又代堯攝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鍛煉。堯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聯盟的事務。舜繼位后,挑選賢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措施。舜年老的時候,也召集部落聯盟會議,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后繼人。于是禹代替舜處理聯盟事務。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堯、舜、禹的禪讓,已經可以看出原來老的聯盟首領已具有相當大的權力,但最終還得服從部落聯盟會議的決定。因此,當時的禪讓制在實質上仍是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國遠古時代,相傳四五千年前,發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災害。為了解除水患,部落聯盟會議推舉了鯀去治水,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被處死在羽山。部落聯盟會議又推舉了鯀的兒子禹。他是一個精明能干、大公無私的人。大禹請來過去治水的長輩總結過去失敗的原因,并且經過實地考察,制定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繼續修筑堤壩,另一方面,用“疏導”的辦法根治水患。大禹親自率領二十七萬治水群眾,全面進行疏導洪水的勞動。大禹除了指揮外,還親自參加勞動,為群眾做出了榜樣。他握木鍤,不辭辛勞,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而不入。在他的領導下,人們經過十三年的艱苦勞動,終于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沿著新開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時,大禹和治水的大軍還大力幫助老百姓重建家園,修整土地,恢復生產,使大家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對于大禹的功績,人民歌頌他,感謝他,懷念他,當時人們把整個中國叫“禹城”(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在浙江省紹興市嵇山門外,人們修建了夏禹的陵墓──禹陵,以紀念他的豐功偉績。禹陵旁有一座禹王廟,氣勢雄偉,古木參天。今日禹陵和禹王廟,已成為中外游人游覽的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