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教學設計
孫子 仁政
第三步判斷題。兩種觀點那個正確⑴諸子百家辯論爭鳴,觀點完全是對立的,吵的可熱鬧啦!⑵百家爭鳴的觀點,不可能都是對立的,但他們都踴躍發表看法,當然熱鬧!引導學生質疑。
最后重點補充孟子和莊子寓言。
孟子發展了孔子的仁的學說,提出“仁政” 后人合稱“孔孟”。在今天的山東鄒平縣有孟子廟,被稱為“亞圣廟”。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不為金錢權勢所迷惑,貧賤不能動搖,困難面前不能屈,這是做人的品格。
⑶莊子。他反對一切文明與進步,比老子更消極。但他的《莊子》一書卻又很高的藝術價值,很多寓言故事對我們有很大的啟迪。如東施效顰、邯鄲學步、貽笑大方、朝三暮四、游刃有余、望洋興嘆等。
學生自讀總結,同桌交流,培養自學能力
檢查自我探究的結果,提高記憶與分辨能力
學會分析解決問題
豐富知識
開闊視野
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課堂小結
綱要信號圖表總結本課的內容,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附后)
師生共同完成
活學活用
百家爭鳴:運用所學知識各抒己見:諸子百家的思想有哪些積極的東西值得現代社會吸收、利用?
也可以辯論。
結束語: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中華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鍛煉創新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
課后活動
2、學習了諸子百家思想,寫一篇小論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會收集歷史資料培養寫作能力
附:孔子講學與弟子的對話
孔子:當今世風紛亂,要治理國家只有兩個字——“仁”和“禮”!
弟子1:請問先生,什么叫“仁”和“禮”呢?
孔子: “仁”就是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互相謙讓,和睦相處。“禮”就是人的行為規范要符合社會的要求。
弟子2:弟子不明白。怎么樣才能做到“仁”?
孔子:仁者愛人,不但要愛自己的親人,也要愛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可強加于人。正所謂 “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此乃仁也。
弟子3:那請問怎樣才能做到“禮”呢?
孔子:不同階層的人要加強個人修養。國君要有國君的風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誠,長輩要有長輩的表率,晚輩有晚輩的順從。這樣人人循規蹈矩,豈不天下太平!
眾弟子:弟子明白了。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