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北師七上)
《大明歷》的另一重要進步是改革了閏法。陰歷比陽歷大約少11天左右,在以往的歷法中,一直采用置閏月的方法來調整。我國最早的閏法是在19年中安排7個閏月。這個辦法盡管已沿襲了一千多年,但與實際情況還有出入,平均每過2XX年就會相差一天。祖沖之經過反復計算,提出了在391年中置144個閏月的新閏法,大大提高了歷法的精確度。他還測定一個“交點月”(即月球連續兩次經過黃道和白道的同一交點所需的時間)為27.21223日,這與現代測得的數值相差不到一秒。祖沖之還發明了用圭表測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陽影長以定冬至時刻的方法,這個方法也為后世長期采用。祖沖之在機械方面也有很多發明創造。他曾因諸葛亮有“木牛流馬”,而制造了一種類似的交通工具,不用借助風力水流,可“施機自運,不勞人力”。又發明了一種“千里船”,在新亭江試行時,每天能行百余里。他還設計制造出一種利用水力推動的“水碓磨”,能同時舂米和磨面。劉裕攻滅后秦時,曾繳獲了一輛指南車。但此車僅存外形,內部的機械已經損壞。后來祖沖之將車修復,并將車中的機械由原先的木制改為銅制,使它的精密度和靈敏度都有很大提高。試驗后,證明此車輕便靈活,結構合理,即使百轉千回,木人始終指向南方。他還設計制造過計時器——漏壺和巧妙的欹(qi)器。祖沖之以他的發明創造,為中國的科學文化增添了絢麗的光彩,并在世界科學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為了紀念和表彰他的卓越貢獻,紫金山天文臺己將該臺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祖沖之”,國際天文組織也將月球背后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環形山”。此外,祖沖之還精通音律,甚至還曾經寫過小說《述異記》十卷。二、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齊民要術》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部重要農書。北魏賈思勰撰(因《齊民要術》成書于東魏時期,故也有工具書稱其為東魏人)。“齊民”,即平民,泛指當時向國家交租納稅的各色編戶。“要術”,指通過生產勞動的謀生之術。賈思勰,約于北魏473年出生于齊郡益都,曾任高陽太守。退職歸田后撰成《齊民要術》10卷92篇,正文8萬字,連夾注共11萬字,附有自序和雜說各一篇。賈思翻自序說:“今采據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起自耕農,終于醯(xi)醢(hai),資生之業,靡不畢書。”說明作者是總結書本知識和實際經驗寫成的。書中敘述了五谷、瓜果、蔬菜、樹木的栽培,牲畜、家禽、魚類的飼養,酒、醬、醋、鼓脯、飴、糖等的制作,以及煮膠、造墨的方法等,最后一篇討論“非中國(指中原)物”,亦即北方不生產的蔬菜、瓜果的品種特性。《齊民要術》總結了6世紀以前中國北部黃、淮地區農業、畜牧業的生產經驗,如關于耕地除草有“春雨難期,必須藉澤”,這是說春耕要注意保持土壤的水分;“若水旱不調,寧燥不濕”,這是說濕田翻耕土壤容易板結,應予避免等等。此外對選種、輪作、施肥等田間管理技術都有闡述,并提出農業生產應當綜合考慮各項生產因素,生產過程中要抓緊各個環節的原理。書中記載的能使梨樹提早結果的嫁接技術、樹苗的培育方法、家禽家畜的飼養方法等都顯示了當時我國農業的較高水平。當時所見的農學著作,有的闡明農業思想,有的講求耕種技術,有的專門研討單種農作物,有的是論述農具的,而《齊民要術》涉及了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是我國最早的農業百科全書,也是世界科技史上最寶貴的農學文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