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北師七上)
《齊民要術》援引《詩經》、《禮記》、《爾雅》、《管子》等古籍近200種,收集民間農諺30余條。所引漢晉以來很有價值的農書現都已失傳,后人主要從本書中加以輯錄,足見本書的史料價值。但由于作者主要活動于北方,缺少南方的資料,故該書的內容也偏重于長江以北。三、酈道元和《水經注》我國古代的地理學成就很多。西漢已經有全國地圖。近年來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繪的長沙地區圖,已經是高水平的地圖。東漢班固《漢書》中已專門寫有《地理志》。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地理學有了重大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曾流傳一部《水經》,它記述中國的河流水道共計137條。《水經》的作者究竟是誰,歷來說法不一。《新唐書·藝文志》、《通志·藝文略》等都說是漢代桑欽所著;《舊唐書·經籍志》說是晉代郭璞所撰;但據清代學者全祖望、戴震等人考證,該書作者應是三國時人。《水經》雖然是部完整的地理學著作,但內容過于簡單,北魏時,酈道元為其作了為后人大加贊揚的名注。酈道元,范陽琢縣(今屬河北)人。歷任宣武帝、孝明帝兩朝,先后出任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后遷御史中尉。在地方和中央,都以為政嚴猛著稱。雍州刺史蕭寶夤(yin)圖謀叛亂,忌恨酈道元的朝貴,奏請派他為關右大使,前往安撫,最后遭蕭寶夤殺害。酈道元少時曾隨父宦游,培養了“訪瀆搜渠”的興趣。成年后,又好學不倦,博覽群書,尤其喜歡鉆研地理著作。他認為古代的地理書籍都太簡略,《水經》同樣如此,又缺乏旁通,于是決意為其作注。他廣泛搜集資料,引證了437種古書,采錄了漢魏的許多碑刻,并跋涉郊野,尋訪古跡,便所記水道增至1252條,為原書的8倍,注文約30萬字,為原書的20倍,共分為40卷。《水經注》以水為綱,以發展變化的觀點考察地理現象,對每條水道都追溯到可能追溯的最早時期。對于水源的大小、湖泊的盈竭、水色的清濁、泥沙的堆積、洪水的漲落等水文變化都有詳細記載。同時,又“即地以存古”,對每一條河流所經之處作了詳細描述,有關各地歷史事跡、土地物產、建置沿革、聚落興衰、風土人情、名勝古跡等無不備載,還記錄了不少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和傳說,史料價值相當高。如記述平城(今山西大同)的火井溫湯,高奴(今陜西延安東)、延壽(今甘肅玉門東南)的古油,邯城(今河北臨漳北)的煤炭等,至今仍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酈道元又有很高的文學造詣,故《水經注》體例嚴謹,文筆絢爛,描述生動,其中不少優美精練的游記小品,對后代文學家有不小的影響。書中一些精彩篇章,寫得如詩如畫,對后世文人作家影響深遠。《水經注》對長江三峽壯麗景色的描寫,就是典型的例子。語文課節錄了《水經注》對三峽兩岸猿聲的描寫:“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同學們聽了這段文字,一定會聯想起盛唐詩人李白的名篇(啟發學生背誦《早發白帝城》)。不難想象,李白在寫這首詩稿時,耳畔一定回響著約二百余年前酈道元對三峽風光的描述。可見,酈道元的不朽文筆曾哺育過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和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