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匈奴的興起和漢朝的和戰 教案
第三環節:昭君出塞
故事:王昭君
【自學指導四】結合本目教材提供的兩幅圖片,仔細閱讀正文,瀏覽小字部分, 解決下列問題
1.昭君出塞發生在哪個皇帝統治時期?是與匈奴哪個首領和親?
2.昭君出塞為什么得到人們的肯定與贊揚?(建議教師分層設問啟發)
①欣賞“昭君出塞”圖(投影圖)。(荒涼、寒冷、 落后) 假如你是昭君,你去不去?
據學生回答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去:和平使者。不去:太苦。
②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王昭君便具有其中的“落雁”之姿。傳說昭君出塞時滿腹愁懷,為抒解思鄉之情,便在馬背上彈起琵琶,曲哀人艷,南飛的大雁都為之傾倒。以至放棄飛行,落在昭君的周圍。“落雁”故此而來。
③結合資料,分析“昭君出塞的作用”。
a、昭君和親后,“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亡(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
b、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 ——《漢書》
對于資料的意思,學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教師要注意引導,資料意思弄明白了,也能理解昭君出塞的作用了。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展示。教師再以文字形式在銀幕上點出,便于強化記憶和學生筆記。[來源:學,科,網z,x,x,k]
教師點撥:昭君出塞50余年間,漢匈兩族和平友好相處,邊境安寧,百姓免遭戰 爭之苦,促進了漢與匈奴的友好相處,推動了漢匈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合作探究三】1、漢初的和親與王昭君出塞和親有什么不同?
教師點撥:漢初的和親是在匈奴強大下,西漢限于國力,被迫采取實行的。昭君出塞和親是匈奴主動的求親,是漢匈關系有好的體現。
【探究感悟二】今天我國56個民族中還有匈奴族嗎?匈奴族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今天我們為祖國各民族的大團結應做些什么?可讓學生自由發言、討論,發言不一定要求很全面,教師應熱情鼓勵,可提示學生從各個角度分析。
整體感知:
匈奴是我國古代的一個民族,秦漢時強大起來。秦始皇曾派蒙恬攻打匈奴,漢朝與匈奴有戰有和,和為主,冒頓統一蒙古,有利于蒙古草原政治經濟的發展,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保護了中原的農耕文化,而昭君出塞密切了漢匈關系,為漢匈的文化交流和民族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可用留白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知識整合,師生共同完)
三、基礎演練:
1.匈奴首領冒頓第一次統一蒙古草原是在( )
a.戰國時期 b.秦始皇末年 c.西漢 d.秦漢之際
2.匈奴統一后生產迅速發展,其中不包括 ( )
a.畜牧業興旺 b.冶鑄業發展 c.制瓷業發達 d.逐漸有了農耕
3.使匈奴不能再與西漢抗衡的事件是( )
a.公元前2XX年,漢高祖抵御匈奴 b.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c.漢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奪取河套 d.竇固、竇憲大敗北匈奴
4.下列事件中最能體現我國民族關系主流的是( )
a.漢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奪取河套 b.秦末漢初,匈奴不斷揮兵南下
c.匈奴首領冒頓第一次統一蒙古草原 d.呼韓邪單于和昭君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