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昌盛的文化學案
18 昌盛的文化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主要史實,說出佛教、道教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原因和它們對中國古代文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知道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及其作者司馬遷;閱讀課文中的史料“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說明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學習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了解世界雕塑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秦始皇兵馬俑。通過有關圖片資料讓學生想像秦始皇兵馬俑的恢宏氣勢和威武雄姿,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能力和對雕塑藝術的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列表格比較佛教和道教在中國的傳播情況,認識佛教和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能全面科學地認識宗教。
閱讀教科書中有關司馬遷生平事跡的介紹,討論“為什么司馬遷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你從中受到那些啟發和教育”,小組代表發言交流,以培養自主學習和口頭表達能力,運用學生評議和教師評議相結合的方法及時進行總結。
仔細觀察教科書中有關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圖片資料,描述和想像兵馬俑的威武雄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佛教和道教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原因,認識宗教本質,學習用科學的態度認識和看待宗教。
通過小組討論“司馬遷為什么能寫出《史記》這樣一部史學巨著”,培養學生樂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的品質;通過學習司馬遷寫作《史記》的史實,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頑強的毅力。
通過秦始皇陵威武雄壯的地下軍陣,感受兵馬俑所展現的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認識到這是中華祖先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以激勵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了解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的時間、《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及《史記》的體例、秦始皇陵兵馬俑藝術是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
教學難點
認識宗教的本質及其復雜的作用,形成對待宗教的科學態度。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學前準備:
教師:布置落實學生預習,按宗教、史記、秦俑雕塑分為三組搜集佛教、道教、《史記》的相關資料,準備導學設計及多媒體課件。
學生:根據本組任務分別搜集積累佛教、道教、《史記》、秦俑雕塑相關資料,預習課文。
1、創設情景 導入﹙激勵性點撥2分鐘﹚:
同學們,經過第十三課的學習,大家已經知道了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這正是《史記》上最先記載的,魯迅先生說《史記》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史記》究竟是文學作品,還是史書,只有經過深入學習才能明白。
同學們,再看兩組詞匯:⑴、王母娘娘,道骨仙風;⑵、如來佛、和尚。這兩組詞語是有規律的,第一組與道教有關,第二組和佛教有關。那么,佛教、道教這兩種宗教對后世有什么影響呢?
同學們不妨再看看課本94頁插圖,秦陵兵馬俑這個世界雕塑史上的明珠,是1974年3月,我們陜西省臨潼宴寨公社西楊生產隊社員在秦始皇陵位東側發現的,這為什么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呢?
為了了解本課介紹的秦漢時期宗教、史學、雕塑這三方面的重大成就,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第“18課 昌盛的文化”(映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