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昌盛的文化學案
2、 出示學習目標(1分鐘)
1)了解傳入和道教興起的主要史實及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原因,知道其對中國古代文化所產生的影響。
2)知道《史記》的特點與價值,學習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3)了解秦始皇陵兵馬俑,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對藝術的鑒賞能力。
3、 出示自學提示指導(目標問題化、微觀化)(2分鐘)
請大家自學文本,大字文段細讀,小字文段速讀,同時思考下列問題,采用圈點、勾畫法注明重點難點,針對性突破。
⑴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時間傳入我國?哪個朝代在我國民間傳開?教義是什么?
⑵道教的發源地在哪里?什么時間興起的?教義是什么?有什么特點?
⑶你了解司馬遷生平嗎?《史記》的內容和特點是什么?這部巨著由哪幾部分組成?司馬遷能以頑強意志完成《史記》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這部著作是文學著作還是史學著作?
⑷同學們看課本94頁秦陵兵馬俑坑插圖,回答秦陵兵馬俑威武雄壯的大型地下軍陣是由哪些兵種組成的?共有多少件?兵馬俑雕塑有什么形象特點?反映了一種什么精神風貌?
4、學生自學,教師巡視(5—8分鐘)抽4名中下學生板演指定題目。
5、學生回答、評述、質疑釋疑、合作探究后,教師點撥補充。(13分鐘)
⑴(映示佛教有關圖片)明確: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南亞次大陸)。西漢末年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地區。東漢末年,佛教在民間流傳開來。佛教的意義要求人們放棄對現實美好生活的追求、放棄對現實階級壓迫和剝削的斗爭,而追求虛無的“不生不滅”。但為中國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對后世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⑵(映示道教有關圖片)明確:土生土長的宗教,青城山、武夷山是道教的圣地。它興起于東漢年間,經過長期孕育,通過各種渠道匯合而成。道教的思想主要起源于神仙方術和道家思想。道教的教義是樂生、重生的。道教宣揚通過修身養性和煉丹服藥,可達到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四大發明的火藥就是道士煉丹時發明的。道教主張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關注現實、重現世界的特點。新課 標 第一 網
道教對中國文化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如古代民間傳說中出現的神靈: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八仙、城隍等都來自道教虛構的世界。
⑶﹙映示司馬遷圖像﹚明確:司馬遷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西漢時期人。年輕時就酷愛讀書和游歷,其父死后,接替父職做了史官,才有機會閱讀大量的國家史籍文獻。他于公元前1XX年開始寫《史記》,其間因“李陵之禍”觸怒漢武帝,入獄遭“腐刑”。出獄后,直至55歲才完成了《史記》這部巨著的編寫。
(映示《史記》書影及有關圖片)《史記》由《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書》18篇、《志》10篇五部分組成,全書共130篇。《史記》不同于按年月日順序編寫的編年體史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二三千年的史實,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是探究天人之間的關系和貫穿古往今來的變革。司馬遷具有遠大的理想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因而在遭受奇恥大辱的情況下還以頑強意志完成了這部既是杰出歷史著作又是優秀文學作品的巨著。
⑷﹙映示秦陵兵馬俑圖片﹚明確:這地下軍陣由步兵、車兵、騎兵組成。共有7000余件,這些雕塑栩栩如生,神態形象生動,神情各不相同。這氣勢恢弘的秦陵兵馬俑的宏大場面和威武雄姿反映了秦朝雕塑藝術的高超水平,是世界上一顆藝術明珠,生動地展現出當年秦國統一六國的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