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學案) 科舉制的創立
【課程導入】
世界上最早的選官考試制度是中國古代的科舉制。你知道科舉制是什么時候產生的嗎?它與我們現在的考試有什么不同呢?
今天的人們習慣把考上大學稱作“登龍門”,也常常把當年本地高考文理科的第一名分別稱為“文科狀元”、“理科狀元”。你知道“登龍門”一詞的由來嗎?“狀元”又是怎么回事呢?
雁塔進士題名帖(拓片)
有個成語叫做“金榜題名”,還有個與之對應的成語叫做“名落孫山”。你知道它們的含義與由來嗎?
南宋《寶祐四年登科錄》書影
唐代詩歌的繁榮固然與唐代經濟的發展分不開,但科舉制也是促進唐詩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又是為什么呢?
學習了這一課,以上這些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知識網絡】
【學習探索】
1.穿越歷史時空,我們一行來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這時正是唐玄宗天寶年間,一年一度的科舉考試正在進行。現在,請你做個導游,為大家介紹一下唐代科舉制的一些基本情況。如能穿插一些與科舉制有關的典故或奇聞軼事,那就更好了。
2.科舉制的形成、發展與完善,涉及到隋唐的五位皇帝。為了更清楚地認識科舉制,請你完成下表。
階段
關鍵人物
主要貢獻
形成(隋朝)
完善(唐朝)
【自我測評】
一、選擇題
1.正式設置進士科以選拔人才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煬帝 c.唐太宗 d.武則天
2.明經科考試中的“帖經”類似于今天語文考試中的( )。
a.選擇題 b.填空題 c.問答題 d.作文題
3.在下列人物中,首創武舉的是( )。
a.隋煬帝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
二、讀句子,找答案
下列句子中,哪些與科舉制有關?請把它們找出來。
①“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②“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③“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④“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⑦“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⑧“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⑨“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與科舉有關的句子是
【資料:】
科舉:中國古代國家用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587年,隋文帝開始設科取士,隋煬帝始置進士科,成為制度。唐代增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等科。武則天創行殿試,并增設武舉。明代的科舉制度更為完備。行省每三年舉行鄉試,中者稱舉人。京城每三年舉行舉人會試,中者稱貢士。貢士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分三甲取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第三名分稱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分別授翰林院修撰、編修、庶吉士等官。清沿明制。19xx年,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