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學案) 科舉制的創立
科舉制度創始于隋朝,確立于唐朝,完備于宋朝,興盛于明清兩朝,廢除于清朝末年。據統計,在中國一千多年的科舉史上,共產生了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秀才更是不計其數。這其中包括許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藝術家。
作為中國歷史上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科舉制度的最大特點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為不同階層出身的知識分子進入仕途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也為統治階級延攬人才、治理國家創造了一種機制。因此,孫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于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但科舉制度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它用一把尺子衡量天下士子,截長棄短,湮沒了許多有特殊才能的人。特別是明清時期,考試內容以八股文為主,扼殺了知識分子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思維拓展】
凡事有利必有弊。科舉制的長處與積極意義我們已經知道了。那么,它的不足之處和消極影響又有哪些?如何才能避免這些弊端的出現呢?